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献《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辛弃疾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然而现实对他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犟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辛弃疾的词抒发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精忠报国侠义之士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2000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50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振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