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渊源于今草,又与今草的体势形体不同。狂草开始于唐代张旭,他的草书特喜连绵回绕,线条偏于丰肥圆劲,甚是神异,人皆以“张颠”称之。传世铭刻以《肚痛帖》、《千字文》最著名。
张旭《十五日帖》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上,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之后也大为惊奇,这恐怕有夸张之嫌。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董其昌依据是曾见过张旭所书《烟条诗》、《宛陵诗》,他说与《古诗四帖》的笔法相同,这二诗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连刻石拓本也无流传。
怀素《自叙帖》
狂草另一代表人物为张旭的学生——僧人怀素。他改张的丰肥为瘦硬,风格为之一变。代表作为《自叙》及《千字文》。前人评其书法,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所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他的草书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他的字若行云流水,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零陵郡(今永州市)人。怀素7岁时到零陵县城河西20华里之外的“书堂寺”为僧,后到东门外的“绿天庵”为僧。自幼对书法怀有浓厚兴趣,经禅之余,勤学书法。因无钱买纸练字,就在寺旁空地种下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庵为“绿天庵”(在今永州芝山区高山寺后侧)。经长期勤学精研,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旁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现永州的绿天庵、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千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属中国书法珍品。
《自叙帖》,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征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草书分类
草书是继篆书、隶书之后的又一大书体,又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以简洁和草率的笔法出之,笔画有些连缀索带,但每字不相连属,收笔常以雁尾似的往上挑;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楷法发展而成的草体。唐人张怀瑾这样描写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王羲之父子为今草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