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行为除了会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以外,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极大的不信任。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时,父母所说的话,即使是很好的建议,孩子也会拒绝接受,并且也会彻底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心灵之门。
真正要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要从正面的渠道——与孩子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来实现,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
专家建议
父母切不可随意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是孩子们最反感的事情,一旦偷看的事情给孩子发现,那就是亲子之间不可缝合的伤口。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予他们自己私有的成长空间。
父母有什么对孩子的疑问和看法,应该通过和孩子沟通获得信息,孩子并不是不喜欢向父母袒露心扉,而是有时候家长的做法让孩子无法接受罢了。
63别乱告状
星期天,权权和表哥一起在院子里面踢足球,表哥总在炫耀自己“高超”的球技,一会儿一个倒勾踢球,一会儿一个凌空射门,简直令人眼花缭乱。表哥擦擦汗,对权权说道:“要不要见识一下什么叫大力抽射?”权权崇拜地说:“好呀!”只见表哥用力一踢腿,球立刻飞了出去,“砰”的一声,球正好砸到了邻居家的玻璃。
“是谁干的?”邻居立刻冲着窗外大吼。
表哥一把抓着权权的袖子,说道:“快把头低下来,否则被抓到就惨了!”
就这样,表哥和权权一溜烟地跑回了家。
回到家,权权问表哥:“我们应该和邻居赔礼道歉的,不是吗?”
表哥回答:“你疯了吗?那不是找骂吗?”
这会儿,妈妈正好过来,便询问到:“你们在谈论什么呀?”
权权如实作答:“表哥打碎了人家的……”表哥没等权权把话说完,就捂住了权权的嘴巴,说道:“呵呵,他就喜欢告状。”
妈妈看着两个人,也没多问,就随口说道:“别乱告状呀,好好和表哥相处。”
权权冤枉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孩子的道德观念是在家庭学校的生活环境中,以及父母、教师等的影响熏陶下逐渐形成的,父母和老师的赞许或谴责、肯定或否定,是他们道德判断的最高标准。在他们眼里,父母是可以依赖的、公正的“法官”,所以遇到矛盾就向“法官”“告状”。这是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的,没有“出卖”别人的目的,与成人间的“告密”是根本不同的。
所以,当孩子“告状”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找出真正的原因。切不可一味谴责孩子,不信任孩子。如果两个孩子之间起了纠纷,父母也不要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另一方。小题大做和盲目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其次,在孩子反映情况的基础上,父母应该进行必要地调查和核实,利用自己“法官”的身份,耐心地分析和教育孩子,要让他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以促进其客观评价事物能力的提高。
专家建议
对孩子的告状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耐心地和孩子沟通,详细了解事情的原委,对整件事情进行公正地评断。
孩子能向父母告状,说明他十分地信任父母,坚信父母能够帮助其主持正义,所以,父母切不可敷衍了事,把孩子“告状”的事情不当一回事,这样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64你怎么这么难缠啊
王菲的新专辑上市了,唱片公司为了作宣传还专门出售了1000套有王菲亲笔签名的限量版CD。这对于王菲的超级“粉丝”——小咏而言,可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她发誓一定要买到这张CD。可是这样的CD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到的,因为市面上基本没有卖,这些CD都是送给一些媒体记者和电台DJ的。小咏知道妈妈认识一个电台DJ,便决定向妈妈求助。
回到家,小咏想立刻拜托妈妈这件事。但不巧的是这天,妈妈的几个朋友正好来家里做客,妈妈正和他们聊得不亦乐乎。小咏实在着急CD的事情,所以就直接当着客人的面哀求妈妈这件事了:“妈妈,你一定要马上给那个电台的阿姨打电话,要不就来不及了。”
妈妈皱着眉,说道:“没看见我正在和别人说话吗?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小咏也不管了,继续催着妈妈打电话:“就这一次,晚了就拿不到CD了。”
妈妈推开小咏,喝道:“你怎么这么难缠啊,回你房间去!”
小咏的脸顿时红了起来,在场的客人也很尴尬。
故事里面的小咏由于对CD求之心切,所以才在客人面前哀求母亲帮忙办事,可是,妈妈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孩子,还当着大家的面喝骂孩子“难缠”,这样一定会极度地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批评和拒绝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所以父母应该学着把批评艺术化,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轻声细语地和孩子讲道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像故事里面的母亲,大可不必在人前对着女儿大吼大叫,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等妈妈招待完客人再帮你打电话试试,好吗?”这种方式比大声、严厉地训斥更有威力。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判时,要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避免孩子在他人面前的难堪。
其二,能保持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一般来说,许多父母大声训斥或是批评孩子之后,都会难受大半天,一方面是为孩子的行为生气,一方面总后悔不该对孩子发火。其实,即使父母的意见完全正确,也不应该肆意在众人面前训斥和大声责骂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觉得父母始终是最可信任的亲人。
专家建议
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尤其应该避开客人和孩子的朋友。在客人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会让客人或孩子的朋友觉得尴尬,同时会大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这样让孩子觉得以后没有脸面面对这些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即使是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和成人一样同样要求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因此,教育孩子时,不要说有损孩子自尊的过头话,以免伤害他们的感情。
65你的眼睛真小
小研是个爱美的姑娘,虽说长得不是特别得漂亮。这天,小研穿上了新买的裙子在镜子前不停地转圈,左照照,右瞧瞧,自我陶醉着。
这时,妈妈因为要赶着出门,也要照镜子,便大声地对着小研说道:
“快让开,你都照了老半天了,还不够?”
小研抿嘴一笑:“呵呵,不够,一天都不够!”
妈妈笑着说:“你还真是爱美呀,这会儿应该去写作业了吧?”
小研说道:“早就写完了。妈妈,我是不是很漂亮呀,像不像张曼玉?”小研期待着妈妈肯定的回答。
可是妈妈却噗哧一笑,说道:“你还真是臭美呀,你的眼睛这么小,哪点像人家张曼玉了?”
小研的好心情立刻全部消失,气鼓鼓地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常拿孩子的相貌和身体缺陷逗乐取笑,或者在生气时冷嘲热讽。父母们觉得孩子还小,还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所以,说一说也无所谓,但事实上,这些负面的评价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孩子的心灵。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自己相貌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为自己继承了父母的某些外貌特征,如果连父母都说自己的外表有缺陷,那么还有谁欣赏自己的外表呢?如此,当父母肆无忌惮地对孩子评头品足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了。如果是一个成人,自尊心受了损伤,可以采取反击——向对方发火,或自我安慰一番来抚平伤痕。
可孩子却难以做到这些。在父母面前,他们没有反驳的能力,听了父母嘲笑自己的话,会认为自己很丑陋,不会有人喜欢,于是陷入深深的自卑。
每一位父母都要记住:孩子的外貌不会因父母的嘲笑而改变,但孩子的内心却因父母的评价而改变!
不要苛求孩子的相貌,不管孩子漂不漂亮,都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他的外表上,应侧重对他的内质进行评价。家长应当鼓励孩子肯定自己,从外表到内心,建立自我的感觉,这也是自信的一部分。
专家建议
不要对孩子的相貌随意评断。父母一个漫不经心的取笑可能会使孩子多年不快。父母若说他的鼻子太塌或是脚太短,他们可能终生讨厌那部分。
对那些长相一般的孩子,父母应该找出他们的优点,并指给他们看:“你笑起来很迷人”、“你的举止很文雅”,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不要拿孩子的相貌和别人作比较。不要说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丑,也不说他比别人漂亮,不要使孩子过于注重自己的外表。不使孩子过分注重自己的相貌,不等于不让孩子打扮、不培养孩子对美的追求。
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生活与个性应当是有格调的。
66不要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
晓风在学校里面没有什么朋友,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和“铁公鸡”
交朋友,晓风就是大家口中的“铁公鸡”。同学们都说他是个自私、小气的人,有什么东西从来不借给别人,就连上课做的课堂笔记都不会随便借给同学看。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和晓风打交道,所以,晓风没有朋友也就不足为怪了。
晓风的抠门并不是天生的,完全是受妈妈的影响。晓风小的时候,妈妈害怕别的孩子把晓风的玩具弄坏,所以常常嘱咐孩子:“不要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知道吗?”就这样,晓风把妈妈教的这个“好习惯”
保留了下来。
那天,几年不见的叔叔从老家来看望晓风一家。因为爸爸上班还没有回来,妈妈正在厨房做饭,没有时间陪叔叔,叔叔一个人在家里挺无聊的,所以就在晓风的电脑上玩游戏。晓风回来看到叔叔在占用自己的电脑,立刻跑过去,对叔叔说:“不要碰我的东西。”叔叔被孩子这么一说,感到很困窘,不知道说什么好,闻声赶到的妈妈也感到特别的尴尬。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出于种种原因,经常向孩子灌输“不要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的错误观点,因而使孩子形成了自私的性格。还有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做什么事情总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共享教育,结果导致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感到困难,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在这样的孩子眼中,自己拥有的东西只属于自己,不能与人分享。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自私,父母都要严肃对待,千万不可对孩子自私的行为纵容与放任。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告诉孩子体会到和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与人分享能帮助他人,而帮助了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体谅和理解他人,享受共享的快乐。
在生活中,父母还要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的共享行为,例如当孩子把书借给同学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把书借给同学看,表明你很大方,这样他会很感谢你的帮助,你同时也感到了快乐”,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重复这样的共享行为。
专家建议
鼓励孩子上学、放学和同社区的孩子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做作业等等。孩子与朋友的关系密切了,他自然会懂得分享的重要和快乐。
让孩子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比如足球、排球,还有合唱队、兴趣小组等等,这些活动都要多人共同合作。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找到快乐,也逐渐懂得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共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