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传播文化、交流思想、发展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曾尝试着用甲骨、木简、竹简以及丝织品等材料记载事物,但是这些材料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不易普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廉价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人类终于发明了以植物纤维做原料的纸。
造纸术并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其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极盛的关键阶段。过去人们认为纸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实际上在蔡伦以前已经有纸了。《辞源》记载:“伦曾总结前人经验,始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世称‘蔡侯纸’。”
这种说法肯定了蔡伦以前就有纸。蔡伦曾担任过尚方令主管造纸,他对造纸的研究概括和推广发展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汉代麻纸的制造过程,大体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湿,使之润胀,再用斧头剁碎,放在水中洗去污泥、杂质,然后用草木灰水浸透并蒸煮。蒸煮可以进一步除去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杂质去除后就用清水洗涤,送去舂捣,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就变成了纸张。
公元2世纪造纸术在我国推广以后,纸的应用基本上取代了缣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科学文化的发展。
后来,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还利用了桑皮、藤皮、稻麦秆,进而发展到了用竹子作原料;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床纸模,用以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大大提高了效率;在技术方面,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
在唐、宋之际,用竹造纸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南宋则开始制造通用的纸。这时期产纸区域已遍及全国各地,纸的原料则因地而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刷业,从而又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
10世纪以后,生产者广泛采用楮皮、桑皮、竹子等作为原料造纸,并能生产10米~15米长的巨幅纸,有名贵的金栗笺、罗纹纸和宣纸等。除了书写、绘画用纸外,还有装饰用的壁纸、剪纸等也很美观,行销于国内外。
造纸术从3世纪由我国传到朝鲜,7世纪由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大批生产之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之传入欧洲,并由欧洲逐渐流传到了全世界。
造纸术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的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