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落,枯荣交替,大自然中的万物,总是循着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变化运动着。生命的发展也是如此。
当男人步入40岁之后,生命周期便开始进入了一个特殊敏感期。健康成为了男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保健已理所当然成为了40岁以上的男人的第一需要。
40岁,可称为男人健康的分水岭,身体状况由高峰开始向下滑落,发渐白、背渐驼、皱纹渐增,疾病渐多。从此时起,男人总觉得身体各种部位有种说不出不适,并常常发现意想不到的功能障碍,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其实,正视健康与疾病的40岁以上的男人,完全不必烦恼和恐慌,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有规律的生活,适应性的调理、经常性的锻炼、运动性的保健、针对性的医治,任何40岁以后的男人,都可以保持良好的体魂,焕发潜在活力,做一个健康的好男人。
事实上,当一个男人过了40岁时,自己也会强烈地感受到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年青时以记忆超群为荣,而现在只能随时记笔记来提醒自己。以前以与医药无缘而自豪,但岁月不饶人,有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有的患上心脏病甚至癌……
有一日,自己面对镜子,忽然发现鬓角又多了几丝白发,心中不由地涌起阵阵悲哀,更令人恐惧的是,突然听到老同学猝死的消息,才意识到死神的可怕。40岁以上男人的生命曲线开始从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又日益繁重,开始弹起“秋天的变奏曲”,人生中多了许多的无奈。心理机能减退,体力渐衰,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是男性更年期的先兆。40岁以上的男人因各种生理隐患,易于遭受厄运。资料分析显示,40岁以上的男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老年人,中年猝死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人到中年要正确对待生理危机,在工作之余保养好身体,注意饮食、预防疾病、科学保健,宁可透支金钱,千万别透支身体。
1.40岁以后的男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年期作为从壮年进入老年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人体必经的变动时期,在进入更年期之前已经有了某些征兆。
从最新的医学观点看,40岁以后的男人进入了更年期的前兆阶段,少部分男人甚至已经有了更年期的困扰。男性更年期症状不太明显,因而常被人们所忽视。一般男性更年期的先兆是心理机能减退,体力渐衰,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需要更多的休息,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且开始察觉到性功能下降,性欲、阴茎勃起、性交、射精、情欲高潮等一系列功能开始出现减退现象。睾丸体积开始缩小,血浆睾丸酮水平低于正常等等。由于神经内分泌平衡的失调,植物神经紊乱,相应的精神、心理亦有变化,有些人可表现为多疑、猜忌、精神无法集中、血脂改变、心悸、口干、多汗、浮肿等等,男性更年期的主要变化源于睾丸功能的衰退,附属生殖器官也将逐渐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1)睾丸的变化
男性进入更年期,睾丸先有退行性变化。自40岁之后睾丸重量就开始逐渐减轻,50岁以后其体积也缓慢缩小,至60岁以后就较明显缩小。这可在一些更年期男子的睾丸活检中得到证实。不过,睾丸组织生理性退化的年龄与速度常常是因人而异的,早的40岁以后就开始了,迟的50岁以后才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衰老使曲细精管的固有膜和基底膜增厚,以后生精上皮变薄,曲细精管直径变小,管腔闭塞。细胞周围间质逐渐发生局部纤维性变,使相邻的曲细精管有的完全纤维化,有的仍正常。70岁以后明显退变,生精功能下降,但仍然不断有精子产生,并不像女性那样存在着育龄界限。
自50岁后睾丸间质细胞也出现多样的形态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睾丸合成和分泌睾酮的功能出现一个渐衰的过程。也就是说,间质细胞对促性腺激素反应、分泌雄性激素的能力减退,会使睾酮(雄激素)减少。
射精量、精子总数也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无活力,异常精子百分比增多,精浆的质量也有所下降。
(2)男性附属性器官的变化
更年期男子,精囊腺粘膜皱褶数目减少,管壁肌层萎缩,为结缔组织所代替。十几岁时,精囊腺的分泌量为1.8ml,青壮年期增到5ml,更年期后降到2.3ml。在更年期后,前列腺上皮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组织内肌纤维消失,代之以较密的胶原纤维,某些小叶出现明显的萎缩性变化。这可用前列腺的组织学改变来证明。40~50岁前列腺上皮细胞开始变化,50~60岁腺叶出现萎缩,腺体分泌减少,至消失,60~65岁后细胞萎缩,淀粉小体增大,数量增多,平滑肌组织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前列腺可由栗子样大小,增生致鸡蛋大小或鹅蛋大小,可使尿道部分或全部阻塞。前列腺的变化是男性更年期的标志。
(3)失落感的出现
和女人一样,在更年期,男人也常有一种失落感,有时还更严重些。
一些研究者认为,正是男性更年期的激素引起了中年危机,但大部分男人都能顺利地度过中年危机。
2.中年男性身体系统的生理倦怠
人到中年会面临生理上的危机感,肌体各系统都在发生着生理变化,自己面对镜子,你会概叹“我不再年轻”。
(1)运动系统的生理变化
中年时期骨骺软骨已转化为骨,长骨已停止生长。研究还发现,在进入中年以后,骨基质的含量减少,矿物质含量相对较多,骨变得硬而脆,弹性变小。一般在40~50岁前后出现骨萎缩现象,大多存在全身性骨质疏松。40岁以后,骨质含量开始下降,每10年减少5%。至70~80岁,下降到40岁时的70%。发生骨疏松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活动减少,缺钙及内分泌代谢变化有关。骨质疏松使骨的强度变低,容易发生骨折。
中年时期由于骨骺软骨钙化,骨内的营养物不易扩散至关节软骨。而关节软骨又无骨膜供给营养,这时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只能依赖关节液。40岁以上的男人关节软骨内水分减少,并有脂肪沉着,关节软骨老化,软骨细胞也逐渐减少。根据研究,关节软骨磨损后要靠软骨细胞合成基质来进行补偿。因此,40岁以上的男人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下降,损伤后不易愈合。其他形式的骨连结也有相似的变化,如椎间盘髓核水分减少,椎间盘变薄,因此40岁以上的男人的身高可变矮。
中年期由于活动量减少,加之血管开始退变,肌肉因血供变差而变得脆弱,容易发生疲劳,而且疲劳不易恢复。当活动量较大时,肌肉容易发生劳损。由于长期劳损,肌肉在骨胳上的附着处易发生劳损性慢性炎症,形成肌腱炎、腱鞘炎等常见的疾病,引起运动功能障碍。
(2)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的功能日趋降低,在神经系统中脑的变化更为突出。40岁以上的男人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脑皮质逐渐萎缩,大脑表面的脑回缩小,脑沟扩大,脑的白质也呈现出一定的萎缩。脑容量缩小,颅腔内的空隙相对增大,脑室扩大,脑重量相应减轻。近年来,应用CT进行头部扫描证实,脑从30~40岁时就开始萎缩;而脑神经细胞的老化、萎缩和死亡又往往和脑重量的减轻相一致,同时神经元的数目也相应减少。
脑在生理学方面的变化主要是脑血管逐渐硬化、血液循环逐渐缓慢,脑的血流量和氧耗量逐渐降低,脑血流阻力也逐渐增加。由于这些变化,使40岁以上的男人的记忆力逐渐减弱。
但是,40岁以上的男人大脑思维等神经活动的衰退并不明显,虽然记忆力有所衰退,但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因为40岁以上的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日益丰富,因此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要比青年人强。加之人脑内的神经元有相当大的潜力,在人的脑中经常活动和运用的脑细胞只占10%~20%,其余的脑细胞处在休息状态。
因此,那些平时经常从事脑力劳动的40岁以上的男人,其思维能力可以像青年时那样灵敏,就是因为那些休息状态下的脑细胞有高度的反应性和良好的调节功能,能维持较高水平的脑力活动。但是,若不注意调节也会引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3)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人进入中年之后,呼吸道粘膜逐渐出现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分泌功能逐渐下降,吞噬细胞的功能也逐渐减弱,这样就大大削减了呼吸道对污染空气的净化作用。同时肋软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钙化,以致肋骨的活动度逐渐减少,使胸廓的弹性减低。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纤毛细胞逐渐减少,使排除异物的功能降低。粘膜发生萎缩,弹性减退,使小支气管内分泌的粘液蓄积,支气管树的末梢管腔容积增大,从而使管腔变得狭窄,这就使细小支气管在呼吸时,特别在呼气时,肺的排气不畅,使肺含气量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内的胶原纤维交联增多,使肺的硬度逐渐加大,从而肺的弹性减弱,加之长年累月地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肺内尘埃的沉着也增多。而40岁以上的男人的肺胞壁比青年人薄,同时肺胞弹力纤维的含量及毛细血管却在逐渐减少,这就使肺细胞扩大。
另外,肺的血管壁很薄,40岁后肺小动脉、小静脉的内膜开始纤维化,管壁逐渐失去弹性,相对增加一些纤维组织,由于肺血管的进行性动脉硬化,使肺动脉压力逐渐增高。正是由于气管软骨、喉软骨、肋软骨的逐渐钙化及骨化,肺及气管弹性的减弱,再加上呼吸肌运动的力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弱,胸廓活动受限,使得40岁以上的男人的肺活量随增龄逐渐降低,而残余在肺内的余气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形成肺气肿的最初阶段。
肺活量一般自35岁左右开始下降,平均每年约减少0.6%。最大换气量一般从30岁起即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下降,到80岁时仅为青年人的50%,平均每年约减少0.55%。另外,中年以后由于肺和血管壁的结构发生变化,引起肺把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去的能力降低。在25岁时每分钟肺可输送4升氧到全身组织,随着年龄的增加,输氧能力逐渐减弱,到70岁时就只能输送2升氧了。因此,中年以后由于肺活量逐渐下降及输氧能力的减弱,可导致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而易出现疲劳感,使40岁以上的男人随着年龄增长运动的耐量减低。
(4)循环系统的生理变化
机体其他脏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重量减轻,而心脏则相反,心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重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动脉壁逐渐硬化,收缩压上升,使心室肌的负荷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增厚,导致左室肥大的缘故。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细胞逐渐纤维化,心内膜逐渐增厚,心外膜脂肪增多,控制心脏跳动的传导系统也出现退行性改变,其结果使得心脏收缩的速度及强度逐渐降低,使心脏的排血量下降。也就是说,心脏的泵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特别当40岁以上的男人在劳动、运动时,最大氧摄取量、心搏量、心排出量均明显降低,因而40岁以上的男人在劳动中、运动时常常心慌、气急,而劳动、运动停止后恢复的时间也大为延长。另外,心脏瓣膜也逐渐变性、钙化,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为主,以瓣叶的根部较明显,随增龄而加重,可动性逐渐减小。
40岁以上的男人的血管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血管的变化在动脉、静脉以及毛细血管上均有表现,以动脉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从中年起,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粘多糖等相对增多,平滑肌和水分相应减少,使管壁逐渐硬化。而动脉的口径、长度不仅在生长期发展增长,并随年龄的增加而继续增加,随着增龄,动脉内膜增厚,中层胶原纤维逐渐增加,使大动脉逐渐发生扭曲,这些都可使动脉的容量增加。但由于动脉壁逐渐硬化,弹性减弱,动脉的可扩展性逐渐减小,这就逐渐地使左心室阻力增加,不但影响心搏量,也使收缩压逐渐增高,脉压逐增大,血压容易波动。
综上可见,男人进入40岁以后,心脏和血管逐渐发生老化,直接影响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供血功能。不仅如此,还会使脑动脉及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肝、肾等脏器的血流也减少,从而影响到人体其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5)消化系统的生理变化
40岁以上的男人牙齿的磨损日趋明显,牙龈及牙根开始萎缩,牙釉质磨损,牙本质逐步外露。如不注意保护,很容易发生龋齿、牙齿松动,乃至牙齿脱落。根据研究发现,人随年龄的增加,舌上味蕾萎缩增多,口腔粘膜也发生相似的萎缩性改变。唾液腺也随年龄的增加出现萎缩性变化。40岁以上的男人可出现唾液减少、口干等表现,进食时也不如青年人有滋有味。
40岁以上的男人食管的运动功能逐渐减退,食物下咽时缓慢,可能出现咽部隐窝外食物或唾液的停滞。胃的运动也有所减弱,但一般不影响胃对食物的消化功能。研究发现,在胃液分泌方面的变化较为明显,胃酸的分泌量减少,测定胃液中无胃酸者在40岁以后就开始增加,50岁年龄组为20%,60岁组为39%。胃蛋白酶的分泌在40岁以前多无变化,40岁到55岁多出现明显减少,但很少出现无胃蛋白酶分泌者。
小肠的吸收功能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减低,这种变化可能跟肠管本身的变化及胰腺等的分泌变化有关。结肠随着增龄而出现肌肉运动功能降低,因而中年以后容易出现便泌。
40岁以上的40岁以上的男人有部分出现胰腺纤维化改变。从50岁开始胰腺重量逐渐变轻。据报道,从40岁起小肠内的胰蛋白酶活性就有明显降低,胰脂肪酶也有减少的倾向,而胰淀粉酶却无明显变化,因而40岁以上的男人对肉食的消化能力有所降低,而对米、面等淀粉含量多的食物消化功能尚好。
40岁以上的男人胆道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胆道壁的肥厚,弹力纤维的增生,胆囊括约肌也出现相似的变化,可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中年以后易患胆囊炎、胆结石等疾患。
(6)泌尿系统的生理变化
肾单位的数量在胎儿期已决定,出生后不再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质量不断减轻,肾小球数目不断减少,肾脏的生理功能也逐渐降低。肾功能降低的原因也与肾血管的变化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发生硬化,肾血管的阻力增加,甚至阻塞,肾血流量下降,肾滤过量减少;另一方面随年龄的增加,肾小球基底膜随增龄而肥厚,出现肾小球通透性下降,此时肾脏的潜能明显降低。当出现意外创伤、中毒等情况时容易引起肾功能不全表现。同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在应用某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容易引起药物贮留和中毒症状的出现。
男子40岁以后性激素产生减少,前列腺出现增生肥大,并随年龄的增加前列腺的增生也加重。典型的增生是围绕前列腺尿道部的向心性增大,进而可引起机械性梗阻,产生排尿障碍等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加,膀胱括约肌及骨盆腔组织逐渐老化,括约肌力量减弱,膀胱的容量也逐渐减少,可产生尿急,排尿淋沥不尽,甚至尿失禁。另一方面由于膀胱逼尿肌力的减弱,也容易引起排尿无力,膀胱残余尿量增加。
(7)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变化
40岁以上的男人随着脑血管障碍、脑部肿瘤等发病率的增多,垂体的功能亦受相应的影响,主要出现垂体激素分泌过多或减退。
随年龄的增加,甲状腺的重量有减少的趋势,甲状腺组织中淋巴滤泡增加,但并无甲状腺自家抗体的增加。40岁以上的男人甲状腺对碘的早期摄取明显降低,但24小时摄取率仅轻度降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也降低,但血中甲状腺素的浓度一般变化不大。
3.40岁以后的男人,处于恶性病高发阶段
中年时期是易患癌症的时期。癌症是引起40岁以上的男人夭折的主要疾病之一。对40岁以上的男人来说,防癌也应提到日程上,应从饮食、环境、防病各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癌症是一个病理变化过程,是机体细胞的不正常分化与增生。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和特效疗法,故死亡率很高,居我国最新死亡谱的第二位。有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每年发生癌症有100~120万例。其中40岁以上的男人因癌死亡的人数占20%,35~45岁因癌症死亡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2%,如鼻咽癌好发于30~50岁之间,胃癌好发生于40~60岁之间,肝癌好发生于31~50岁之间,其他癌症在40岁以上的男人中也比较常见。
这是因为: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致癌因子在体内积累越多,作用时间越长,就易患癌症。二是人体从中年开始,免疫功能也随年龄的增长而不知不觉地呈渐行性减弱,那些体内的癌前变细胞也乘机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了癌。
预防癌症特别要重视对癌前病变及早检查治疗,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可引起肝癌、萎缩性胃炎可引起胃癌等。还要防慢性病加剧,不少40岁以上的男人身患慢性病,往往因为忙于工作而耽搁或延误了及时治疗,或者由于自己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挺着,或者大量抽烟喝酒,而40岁以上的男人的抗病力和免疫功能又开始下降,此时可能因内脏功能受损而导致病情加剧。
癌症是最可怕的疾病,而且,至今尚未查清癌症的病因,也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癌症的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重点应是在自觉症状出现之前就进行健康检查。生与死的关键就在于检查发现的时间早晚。45岁以后是个容易癌变的阶段。45岁以后每年至少做一次全身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据最新统计,我国城市中恶性肿瘤已占各类死因的第一位;乡村的癌症死亡则从原来的第四位,跃升到第二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刺激因子。其中许多刺激因子是人体所必需的,因而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例如悠扬的音乐,清香的花草,美味的饭菜,领导的信任和鼓励,忠实的好友,和睦的家庭,美满的婚姻,日行夜卧,昼夜交替,良辰美景,温水浴……等等。同时也存在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刺激因子,例如噪音,粉尘,战争,天灾人祸,恶劣的气候变化,传染病……等等,其中包含着许多致癌因素。例如:
[1]环境中的放射物质,日光中的紫外线。
[2]周围的某些病毒及霉菌产物。如黄曲霉菌致花生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黄变米中乌青霉产生的黄米霉素,腌酸菜时表面生长的白色霉苔中含有的白地霉素等。
[3]不当的加工食物及食物添加剂中的有害物质。如木柴火烤制的熏肉、熏肠中含有的3、4苯并蓖;腊肉中的硝;反复高温煎炸食物的剩油中产生的甘油脂二聚物;烧焦的肉、鱼、大油渣、锅底糊锅巴中产生的多环芳烃类物质;香肠中加的亚硝酸钠;点心、饮料、罐头食品中添加的糖精、某些色素、防腐剂;甚至暖瓶中存放较久的温热饮水中也会产生较多的亚硝酸盐,以及香烟中的多种致癌物质。
[4]被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污染的食物及残留在水里、蔬菜中的有毒物质。如滴滴涕(氯苯乙烷)、六六六(六氧化苯)、聚氯联苯及除草剂、杀草强、除草醚、灭草隆、西玛津等,近来有用以上这些除草剂催发的无根豆芽。由于豆芽生长周期短,施放除草剂后,有相当部分被豆芽吸收并积存在豆芽体中,而使人在美食中不知不觉身受其害。
[5]不良的精神、心理刺激因子如忧伤、郁闷、愤懑等,有时可以打乱机体的内环境平衡,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使机体内产生的癌变细胞得以生存发展。
在我国以胃癌的发病率最高,食管癌次于胃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胃癌、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病毒感染以外,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也有不少致癌因素。且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致癌物质也在逐渐增加,这是近年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抽烟者中肺癌高发;喜嚼槟榔的人群中口腔癌较多;有热食、热饮习惯的人易发生食管癌;经常酗酒的人易发生肝癌;有不洁的性生活习惯,或为了某种需要而长期使用性激素的人容易发生生殖系统癌症;长期接触放射线、镍、铬、苯及某些化学物质的人员,可以发生职业性癌等。这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职业等使其反复接触同一致癌因子,因而导致致癌物质的浓度、刺激频度加大,故而更容易诱发癌变。
4.中年男性的“亚健康”困扰
“亚健康”普遍存在于中年男性之中,甚至有人估计可能占人数的50%。特别在城市中,尤其在较少体力活动的脑力劳动者中恐怕更多。不过对于“亚健康”状态,许多人并不以为然,或者根本就未察觉到罢了。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疲倦、虚弱、工作效率不高、睡眠欠佳、食欲不旺盛、头晕、心绪不宁等。此类情况大多不属于某一具体的疾病,但事实上并不健康,所以可理解为在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故称为“亚健康”,亦可称为“第三状态”。
一旦发现“亚健康”状态,应加以重视,必要时则应就医检查,因为“亚健康”状态亦可视为“亚疾病”状态,一些疾病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可以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如果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而确定为“亚健康”状态,则应从生活、工作、环境各方面加以调整,努力加以纠正,则健康有望恢复。
亚健康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免疫功能减弱的一种表现。如果不注意及时调整心理和生理的活动机能,一旦免疫功能的减弱导致身体失调、异常、衰退,甚至破坏,人就会陷入很难康复的病态。因此,我们要重视亚健康现象,把握防患于未然的各种方法。
(1)亚健康状态的普遍性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夜半失眠,备感疲劳,慢性咽痛,反复感冒……这种心理和生理现象是否正常?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非病非健康的状态有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
专家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健康—亚健康—病态—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征兆和特点。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存在着两种普遍的缺憾:一是只注重躯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二是只注重疾病医治而忽视早期预防。
据有关机构对近万人的抽样调查:只有5%至15%的人群心身处于健康状态;40%~50%的人群处于轻度失调和慢性疾病潜伏期,即亚健康状态;17%至20%的人群已出现慢性疾病早期症状;15%的人群已进入慢性疾病状态。其中沿海城市亚健康人群比例高于内地,城市中知识分子、企业管理人士亚健康比例高于一般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78%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大约有1/3兼有或起因于心理异常。
目前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上述众多疾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恰巧留给人们比较宽裕的防范时空。然而,许多人因认识问题与这个“防范时空”擦肩而过,以致病入膏肓而追悔莫及。
亚健康状态亟待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此,首先要增强中年和白领人士对亚健康的认识,要善于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学会调整情绪、自我放松。其次,对那些已进入或将进入慢性疾病状态的人群采用中医调整的方式进行干预,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适当选用一些调节免疫功能或优化体质的中成药制剂或保健食品。
(2)中年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和成因
现代社会40岁以上的人群中,亚健康的比例之高是惊人的。这些人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临床水平的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有的专家归纳为一多和三减:一多为多疲劳;三减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上海市调查发现,在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中,75%属于亚健康人群,60岁以上则90%以上属于亚健康状态。肩负事业和家庭生活双重负荷的40岁以上的男人,千万不能对亚健康状态无动于衷。否则,这些人中有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糖尿病以及意外事故;只有1/10的人有望安享天年。
据报道,以下十种人最易导致亚健康:
[1]嗜烟如命的人;
[2]心胸狭窄,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的人;
[3]生活无规律,暴食、偏食的人;
[4]经常酗酒的人;
[5]有小毛病就吃药,吃药打针不计其数的人;
[6]生了病硬撑,不诊治,听之任之的人;
[7]纵欲过度和性乱的人;
[8]精神不振,抑郁消沉的人;
[9]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人;
[10]从来不锻炼的人。
凡40岁以上的男人都应该检查一下自己,你是否是属于亚健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