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让孩子告别缺点
29478400000011

第11章 点亮心灯,帮孩子克服不良心理——帮助孩子纠正不良心理的7个妙招

21世纪是人类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心理健康关乎到孩子未来人生能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但又普遍为家长们忽视的问题。很难设想一个心态消极、心理素质差、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有所作为。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健康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一个孩子心理健康,心情愉快、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待人处事宽厚大度,即使生了病也比性情抑郁、心胸狭窄、意志薄弱、遇事斤斤计较的人恢复得快。一个孩子心情抑郁,焦虑不安,经常处在失望和压抑的情绪状态中就容易衰老,就容易得病,得病后恢复起来也慢。俗话说得好“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各类不良心理,如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等,或这些不良心理持续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发生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换句话说,产生较重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到那时候治疗起来效果就会差一些,恢复心理健康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当然经过正确的心理指导、心理治疗,绝大多数还是可以恢复心理健康的。

因此,家长要像重视孩子生理发病那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对孩子未来人生高度负责的父母,会想方设法驱散孩子心中的阴谋,让孩子生活在快乐的阳光下。

家长只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找出增强孩子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帮助孩子消灭不良心理,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才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妙招1.克服怯懦心理,用自信鼓起孩子的风帆

孩子怯懦的心态与父母平时对孩子的不当教育有很大关系,要帮助孩子克服怯懦,父母要运用正确的家教方法,以自信鼓起孩子成长的勇气。

有这样一个令人泣泪的故事:

一个身体单薄、性格内向的小学五年级男生,因为忍受不了本校一位高年级的男生(有“小霸王”之称)的欺侮,竟然吞下了大量安眠药,怀着无以排解的恐惧含恨离开了人世。在自杀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小霸王”曾在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住他,要他明天务必“孝敬”一条烟,否则就会放他的血。在这之前,他曾遭受过多次类似的敲诈和威胁,还多次被打得鼻子、嘴巴出血。这个可怜的小男孩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因为小霸王威胁他说:“要是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后就别想有好果子吃!”

读完这篇文章,令人心情沉重如砥:“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怯懦?既然你死都不怕,你还害怕那个小霸王吗?你为什么不知道反抗?”性格怯懦,的确令人揪心。性格怯懦的孩子,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一般来说,孩子怯懦性格的形成主要与家庭教育相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孩子经常受到大人的恐吓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为了制止孩子胡闹,经常恐吓孩子说,“你再闹就让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听话,晚上魔鬼会把你抓走的”,等等。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殊不知,这些话对于一个辨识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会带来相当大的心灵创伤。

(2)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孩子

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很苛刻。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时,家长就会严厉地训斥孩子,骂孩子没有本事,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做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利用时间好好学习,把孩子管得过死,甚至剥夺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自由。长期发展下去,孩子的活动范围就特别小,甚至不敢和人打交道,怯懦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

(3)家长给孩子的爱太多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疼孩子疼得太过分了,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有人这样描述一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的举动:“饭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烫着;苹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他什么都不能做,孩子自然就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4)家长经常向孩子灌输“卑微”的思想意识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少与人搭界,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怯懦习惯呢?下面是教育专家给家长的建议。

(1)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应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父母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2)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培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3)教孩子维护自己的尊严

当孩子受到别人嘲笑或欺负时,教导孩子这样做——认识到大多数取笑人的行为是很无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伤害了自己,因而不能置之不理。对取笑进行分类: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显不真实,对此,可以一笑了之;如果取笑的话里有真实的成分,那么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做出反应以阻止对方的嘲弄。不要对取笑太敏感,要用以静制动的方法对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头转过去或转身离开。或者用新的方式对付欺负者,有时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发制人,伶俐的口齿是有效的武器。要学会灵活机动地做出恰当的反应,不能一味退让,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4)鼓励孩子结交朋友

可以多带孩子到多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愿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玩,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妙招2.以爱心换真心,克服孩子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自信的敌人。自卑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打击时,由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轻视自己,丧失信心,看不到希望所在,并常常伴随一些特殊的情感体验,诸如内疚、不安、胆怯、忧伤等。这种心理会使孩子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王明洋是某市初三学生,他8岁时父母离异后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王明洋,心理始终存在着自卑的阴影,虽然他学习成绩很好,但平时从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一天到晚沉默寡言,谁不小心说了句什么,他都非常惊恐不安,甚至因此而暴怒并与同学发生冲突,母亲看到王明洋总是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心中十分着急,可又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

王明洋其实就是受自卑心理的影响,导致了他学习生活的不正常。

当一个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他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等。

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许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体弱多病的孩子往往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孩子的体力、身高、相貌方面的差别也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如女孩子,往往因自己长得貌不如人而苦恼,从而产生自卑;男孩子则因长得弱小而自卑等。

第二,是才智、能力方面的因素。有些孩子会因反应不如人家灵敏,学习成绩不如人家好,或特长爱好不如人家强、不如人家多而产生自卑感。

第三,是社会、家庭方面的因素。有些孩子会因自己的家境、社会地位不如其他孩子而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家庭破碎,父母态度粗暴,对孩子关心不够等也常常使孩子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如果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或是事事包办替代,也会造成孩子消极、退缩的性格。专家认为贫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大敌。家境贫穷、家庭地位低的儿童和同龄家境富裕的孩子相比,可能会更容易胆怯、退缩且自信心不足。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第四,是不恰当的比较和对自己不准确的认识。每个孩子总是以他人为标准来认识自己,但过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不合理的比较都会加速自卑的形成。例如,有些孩子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他们更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干脆就自暴自弃。这显然是一种不恰当的比较,对自己估计过低。另外,还有些孩子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了解较多,喜欢反省自己,于是力求自我完善,迫切地希望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而自信心往往就是在社交活动中消极的自我暗示下渐渐丧失。孩子在交往中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都会首先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应付。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有一种“我不行”的感觉,这样自卑感也就越来越深。

孩子的生活环境沉闷单调,很少与家人以外的人打交道,也会造成孩子沉默、消极不自信的性格。

当这种自卑的消极体验如毒瘤滋生在孩子的心灵中时,他们必会痛苦不堪。

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孩子相信“我能行”,这需要家长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样,自卑的孩子往往由于看不到希望,如果让他看看自己已经做过的成就,他就会摆脱自卑,恢复自信。不论多么小的事情,只要让孩子在不断的成功中体会一下“我也能行”的感觉,他便会信心百倍。

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产生喜悦和自信的心理、有效地纠正自卑的心理呢?

(1)创造宽松的气氛

家长应该在家中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他想做什么,只要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做,给孩子多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他们就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同时,当孩子一有成就,家长就应给予褒奖赞美,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平时,家长应尊重他的自尊心,维护他的独立意识。如果家长事无巨细地包办一切,只会使孩子对事物缺乏或降低兴趣,从而选择放弃进取,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从而失去自信。

(3)以鼓励代替责备

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时,父母不要随意责备批评,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和安慰,责备批评只会降低孩子的信心,于事无补。家长应该适时安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重拾信心,振作精神。

(4)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很多父母总给自己的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得这个奖、那个奖的,学钢琴、画画什么的。有些孩子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望子成龙”的观念人人都有,但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或达不到预期要求时,就应该考虑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修改,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经过孩子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尊重孩子、帮助孩子、鼓励孩子,并及时给予指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完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中更加坚定信心。

妙招3.驱除伤感情绪,让孩子开朗起来

花季少年本应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然而,种种原因却让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是悲观、抑郁、伤感的消极心理夺去了他们的快乐,家长对此当引起高度重视,决不可以置之不理。

13岁的陆颖是某市高一学生,她从小天资聪颖,连续跳了几级,被学校老师同学视为“小神童”。父母也以她为骄傲,早早地为女儿准备出国留学的资金。

可是,一件小事却几乎毁了这一切。

为了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陆颖尽全力做好了准备,但也许因为用功过度,她患了重感冒,连续发了几天高烧。

“这次别考了吧!”父母关切地说。

陆颖一贯好强,每次她听到有些女孩在小学、初中成绩优秀,到高中就会大滑坡的论调,她就会暗下决心:“我就不会这样。”高烧稍一退,她就带着药片上了考场。

成绩并不坏,全班第18名,但英语只有62分。要知道,英语是她的强项,她10岁那年,就与全市的优秀中学生同台竞技,夺得英语演讲比赛第1名!

这次打击对她来说太沉重了。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郁郁寡欢,食欲不振,体重一下子减轻了12斤。又开学了,她却无心听课,不是喊头痛,就是嚷恶心,一星期要请两三天假,父母带她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样。

陆颖的“病根”是在心里,她太小了,在所处的环境中又一直如鱼得水,一旦遭受挫折,尽管在我们看来是极小的挫折,就因为情绪的急剧低落引起抑郁症。

抑郁症常常表现出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患者常诉说身体哪里不适,常有头痛、头晕、耳鸣、口干、心悸、胸闷等症状。

在临床上,抑郁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包括业余爱好和娱乐的兴趣明显减退,前途悲观,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常常沉思,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愁容满面。自认为病情严重,但不希望治好,又要求治疗。有轻生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在日常活动中,患者自觉没有活力,懒散乏力,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对工作缺乏信心;社会交往活动减少,心境不好,烦躁、易激怒。

大多数孩子患上抑郁病,都是由一定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常见的有父母离婚、亲人亡故或遭遗弃而与亲人分离;身体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学习长期受挫、或长期困境的烦恼;父母不和、对生活条件不满或经济困难等。这些生活中的挫折,引起了孩子心境的改变,如产生出悲伤、失望、无助等强烈而持久的负性情绪,破坏了感情生活的平衡。而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动摇了能力和品格的自信心,就会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性格特点表现为,依赖性强、被动性强,不开朗、胆小怕事,多思虑和易趋向厌世,这些性格特点被视为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对抑郁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与辅导。心理治疗的方法有:

①认知心理疗法,即改变孩子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建立个人与他人、与孩子适当的、合理的关系,进而使孩子的压抑情绪好转起来。

②社交适应性训练法,针对孩子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付能力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和程序,使孩子通过模拟适应性训练,以增加人际交往的信心,减轻悲伤、抑郁情绪。

③催眠法治疗。其暗示语:“催眠对你的病有特效,你能在催眠中回忆起抑郁的心理因素,我们帮助你彻底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你现在想想是什么原因影响你的情绪?”这里,让孩子进行回忆,也可帮助启发他回忆,然后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疏导以消除抑郁。

另外,在家庭中,父母要对抑郁的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首先要给孩子以支持、鼓励、关心和爱护,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其次,预防孩子因过于压抑而轻生,及时观察孩子的异常言谈和行为表现,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流露出“不想活了”时,要加强安全监护,以防发生意外。最后,孩子如有少食或拒食,应多鼓励孩子进餐,选择营养丰富、色香味美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其食欲。

妙招4.消除恐惧,培养孩子坦荡的心理

人的恐惧心理,大多起源于对事物的不了解,对未来的不确定。孩子一旦产生恐惧心理,势必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家长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尽早帮助孩子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丁坚,男孩,16岁,某市中学生。两年来他的目光从来不敢与人相对,否则就惊恐万状。原来他两年前发现自己近视,就去配了副眼镜,但配后迟迟不敢戴,怕别人见了笑话。一天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看不清,就试着第一次戴上眼镜,谁知这时正好老师转身,无意中看了他一眼,当丁坚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内心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心跳不已。此后再也不敢与这位老师对视。为了回避老师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电视、电影屏幕上的人对视,最后竟连回想与别人目光相视的情景,都会感到心惊肉跳。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别人,如走路、吃饭都低着头,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在他思想中却愈是想要与别人对视。偶尔真的与别人目光对视,他就紧张得浑身发抖。为此丁坚痛苦不已,曾想弄瞎双眼,也曾想轻生,却下不了决心。

很明显,这个孩子患有明显的对视恐惧症,一般其自身的人格特点敏感、多疑、胆小,担心别人能从其目光、眼睛里看出其内心的秘密。

这个孩子得的是一种社交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指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活动或处境产生的持续和不必要的恐惧回避行为。患者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自己却无法克服。

孩子恐惧症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心理因素,像某人遇到飞机失事后,对飞机产生的恐惧,也有人有过已遗忘的创伤性体验,而现时又遇到类似的事件,又唤起了恐惧的反应。三是孩子的个性为神经质、依赖性强、缺乏自信、高度内向、胆小、怕事、羞怯等,容易诱发恐惧症。四是车祸、意外事故、工作学习压力等社会因素,容易导致恐惧症。

恐惧症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单纯性恐惧和处境恐惧。单纯性恐惧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的恐惧,是恐惧中常见的类型,如对黑暗、幽闭、雷雨、蛇等事物都可能产生恐惧,这类恐惧通常始于童年。空间恐惧指对广场、街道、商店、公共汽车等公开场所及高空、旷野等表现出的恐惧。二是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指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耻笑的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所讲话、作业、吃饭等,以致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当患者见到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察觉,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的地步。三是物体恐惧。像与患者自身活动有关的恐惧,如飞行恐惧、注射恐惧、牙医恐惧等。另外,还有像见血恐惧、对不洁物的恐惧、不祥恐惧等。

种种类型的恐惧症都有发展为慢性症状的可能,而症状反复出现,会严重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一般的,如果症状持续一年以上的,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就很小。

治疗恐惧症,最主要的是要努力调整孩子心态,培养他们宽容、坦荡、真诚的心理素质。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谈,详细分析自己的病情、心理等。此外,鼓励孩子接触所恐惧的事物、情景,如害怕与女生接触,就有意安排孩子与女生接触;害怕别人看自己,就主动训练孩子与人目光对视等。反复练习,直到完全适应,这是治疗恐惧症的重要方法。

妙招5.改变“自闭”心理,打开孩子的心胸

当今很多独生子女中,存有自闭心理的孩子为数不少。自闭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对其成长有极大的危害,父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孩子改变自闭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无论外界环境多么纷繁复杂,都要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而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独自一个人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渐成熟。

周海是某市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品学兼优,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她,常常会表扬她。她的父母对这个独生女儿更视为掌上明珠。但周海性格内向,和同学们的交往很少。

近来,文静温柔的周海好像和同学们更加疏远了,而且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阴天和雨天,周海也和晴天一样,进进出出总是带着一副墨镜,神色也总是很紧张。大家都疑惑不解,周海究竟怎么了?

周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和其他人在一起,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心好像要跳出来似的。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于是她买了一副墨镜,想借助浓浓的黑色去隔绝与他人的心理交流,以驱散心头莫名的恐惧。但是,她的心里还是感到很压抑、很紧张。周海觉得身心疲惫,人也日渐憔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海变成这样呢?

周海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格,周海从小就养成了不大出门的习惯。周海的父母很爱干净,其他小朋友到她家来玩,如果把屋子弄乱,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并告诉周海,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带到家来。于是,周海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她也越来越不喜欢和别人交往。等周海稍大一点后,父母又常对她说,外面很乱,坏人多,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嘱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她上完自习,独自一个人回家,发现在一个小巷子里,几个男青年正围着一个女孩纠缠。父母的叮嘱顿时变成了她亲眼目睹的事实。她吓得魂不守舍,拼命地跑回家,几天后仍噩梦不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恐怖的感觉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识虽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迹还是存在。每当周海看见异性,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

自闭倾向指在有人的场合,特别是在有生人的场合,会感到心理紧张,有异常的恐怖体验,并伴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如心慌、不安、脸红、手足失措、手脚发冷、出汗、语无伦次等。有自闭倾向的人为了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别人交往。

自闭倾向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在于有些孩子本身可能具有腼腆、内向、害羞的性格,这些特点不利于孩子与他人交往。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本来就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出现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不注意的话,不仅同意,而且还鼓励,甚至赞扬自己的孩子不与外界接触、不与同学交往,就像周海的母亲那样进行消极的“吓唬”,使孩子在还未接触社会之前,就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这是非常不利于独生子女成长的。另外,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屡次受挫,也会使他逐渐回避与人交往。

孩子的这种自闭倾向对其成长有极大的危害,父母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1)消除孩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

家长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孩子是社会的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成熟。父母不应该因为社会太复杂,就总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养成习惯,孩子会对社会产生惧怕心理,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极易形成自闭倾向。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以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2)接纳孩子的朋友

与朋友交往本来是孩子脱离父母视线、开始走自己路的开始,但如果父母仍固执地想让孩子按自己规定的轨迹走,就可能妨碍孩子成长的进程。

孩子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朋友,他们需要在朋友那里得到的首先是安全感。有时孩子觉得朋友可贵的地方,父母不见得会看得到。父母不一定十分喜欢孩子的朋友,但也不能总是抱怨,否则会伤害了他的感情,使他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以在孩子谈到他的朋友的时候注意倾听,弄清孩子为什么喜欢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与孩子分享交朋友的快乐。

(3)教孩子正确看待交往中的挫折

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对挫折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强,当他们遭到别人的拒绝时会很伤心,从而对与他人交往产生一种恐惧,渐渐变得退缩。家长应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常常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从而使孩子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4)让孩子到大自然中舒展心灵

有人说,城市的“都市化”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可能有点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的封闭与城市生活的单调、生活节奏的紧张确实有关。作为家长,不妨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与压抑释放出来,渐渐变得豁达、开朗。

妙招6.纠正虚荣心理,教孩子朴实地做人

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往往给孩子造成身心发育的不良后果,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

据报载,安徽安庆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该市某中学的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4.6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4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钱60元。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真是奢侈之极。

这个案件中的作案人之一——秦涛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妈妈从来不让秦涛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秦涛都会有。她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妈妈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秦涛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秦涛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从小学到初中,秦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里,秦涛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上了省城的高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的同学父母大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秦涛显得十分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秦涛的心里产生了严重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妈妈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妈妈还大方地给他,但后来妈妈实在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秦涛见妈妈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秦涛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同学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秦涛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虚荣心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和形式上的光彩,面子高于一切,不顾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有了成就,就可能受尊重;有了力量、权威,就可能受尊重。权威、名誉、地位、声望都与尊重息息相连。

尊重的需要可以通过许多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帮助他人,他人给你以尊重;工作出色,同伴给你以尊重。可是,也有一些人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尊重的需要可能受到某些挫折时,通过不恰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这就是虚荣。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汉语中,虚荣往往与虚假、撒谎、欺骗、浮躁等词语连袂出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虚荣同样会与它们结伴而行。因而,应该对孩子的虚荣心理防微杜渐,尽早予以教育和纠正。

(1)创造条件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

自尊,是进步的动力。没有自尊的需要,就不会有进取的欲望和行为。当孩子取得成功,有了进步,做了有益于他人、有益于集体的事时,都要给以鼓励、赞许。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要吝啬“赞扬”,要以多种形式在孩子心中播撒阳光。

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自尊心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让孩子懂得自尊的内容,亦即什么样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

具有虚荣心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在他们因为虚荣心作怪而说了些谎话、做了些错事之后,不宜直接去戳穿他们,以免断了他们脆弱的心灵之弦。

(2)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中最难办的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因为不但要接受自己的长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优势,而且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完美之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缺憾之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现状。爸爸是环卫工人,就是环卫工人;自己脸上有块疤,就是有块疤,这就是现状。

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做很多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超过他人的地方,让孩子懂得这些,看到这些,就对自己有了信心,也就消除了虚荣心。

妙招7.克服猜疑心理,引导孩子信任他人

猜疑、不信任他人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挚的友谊的。严重的多疑症更不利于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引导孩子克服猜疑的毛病。

猜疑,从字面上看就是猜测、揣度、疑惑、估摸的意思。

其实,有疑虑,会使人谨慎小心,瞻前顾后,防止发生偏差。如果一个人一点疑虑都没有,则处事时会横冲直撞,对任何人或事缺乏戒备,以致鲁莽从事,吃亏上当。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分寸尺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尺度就不正常了。倘再伴有其他一些精神症状,则成为多疑症了。有了多疑症,就会疑心重重,对人对事不信任。从心理学上讲,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复杂的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封闭式思维的结果。猜疑心理严重的人总是戴着“怀疑”这个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一切,毫无根据地猜测、怀疑他人,全然不知自己的猜疑是建立在缺乏事实依据、毫无道理的主观臆断之上的。在他们看来,被猜疑者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可疑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疑心生暗鬼。”

于启是个体弱多病的学生,他身材矮小瘦弱,皮肤白皙,还戴着一副眼镜。他生性胆小内向,从不高声说话,其他同学课间欢快地打闹时,他总是睁着一双恐惧和闪烁不定的眼睛在一旁观望。

于启的父母在他3岁时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着妈妈,从此便失去了父爱。

12年过去了,于启和妈妈相依为命,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婚姻受挫的妈妈像是被吓坏了,惟恐自己和孩子再受什么伤害。她从不让于启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怕他受欺负,怕别人嘲笑他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从于启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自己的工作多忙,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妈妈都亲自送于启上学,接于启放学,天天如此。如今于启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当他放学后走出校门,一眼就能看到站在路旁那棵槐树下的妈妈的身影。在家里,妈妈常常告诉于启要会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任何人,轻信的人最容易上当等等,并且常给他讲一些社会上人情淡薄、人心险恶的事例,为的是加强于启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得吃亏上当。

有一次,班里组织同学们去青石河郊游。郊游期间,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了一瓶矿泉水和盒饭。边吃喝边做游戏的同学们玩得十分快乐。返校途中,好开玩笑的李庆笑着对周围的几个同学说:“看谁明天拉肚子,我刚才把某公子的矿泉水换成了青石河里的水,那可是鱼虾和螺蛳的洗澡水啊!”说完大笑着飞快地骑到前边去了。于启也听到了这句话,他开始怀疑:“李庆说的‘某公子’会不会是指我呢?他刚才说这句话时,好像对我这边瞟了一眼。”这样想着,他又向李庆离去的方向望了望,正好看见李庆回过头来冲着这边直笑。于启心想,他一定是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地拿一个空矿泉水瓶装进河水后换走了自己那瓶真矿泉水。于启回忆刚才喝的水,真的感到与刚开始喝的那几口味道不同,有些发腥发咸。他不由得感到一阵恶心,肚子也有些下坠感。

妈妈把他从学校接回家里后,于启怕妈妈生气,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她,便自己打开药箱,根据药瓶上的说明吃了两片药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后他仍然感到肚子里不舒服,总想去厕所。来到学校后,怎么看,他都觉得李庆的表情不自然。于是,他越发相信自己是喝下了河水——那些“鱼虾螺蛳的洗澡水”。

几天之后,于启真的腹泻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妈妈听后十分恼怒,她不顾于启的劝阻,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说明来意,要求学校严肃处理李庆。后经老师调查,李庆根本没有搞这个恶作剧,他在路上对同学说的那句话是随便开了个玩笑。于启去医院做了几项检查,最终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于启的情况越来越糟,整日谨小慎微,从街上买回的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后才敢吃;夏天从不吃冷饮;冬天出门必须戴上帽子口罩,全副武装起来。对身体状况也过分关心,稍有头痛脑热便异常担心,请妈妈带他到医院频繁地做各种检查。于启的表现越来越怪异,这种情况令于启的妈妈特别苦恼。

猜疑的产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是由暗示而引起的。所谓暗示,就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一个人的心理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它“不从正门,而是从后门”进入人的意识,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批判和抵制,直接对被暗示者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猜疑是一种封闭式的对他人不信任的暗示心理,而这种暗示心理又是以对人的种种不合理的假设为前提的。比如猜疑的人因别人多看了自己一眼,便可能假设这人会有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比如“他是不是瞧不起我?”或者“他是不是想打什么坏主意?”因此,猜疑者可能整天甚至长年累月被这种消极的暗示困扰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猜疑心理随处可见:一些学生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怀疑是在议论自己;看到某同学与老师接触,便猜疑是打自己的小报告;自己被老师批评了,就无端怀疑是某个同学从中捣鬼;身体稍有不适,又怀疑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猜疑者疑神疑鬼的做法不仅让旁人厌烦,也使自己痛苦不堪。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猜疑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把自己引入主观想像的死胡同

猜疑可以使人背离是非判断标准,把人引进主观想像的死胡同中。

大家都读过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主人公奥赛罗中了坏人的奸计,不经分析和调查,便对妻子黛丝德蒙娜的忠贞产生了怀疑。他把许多并无关联的现象主观地联系在一起,妒忌、怨恨焚烧着他的心,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亲手掐死了纯洁的黛丝德蒙娜。真相大白之后,他追悔莫及,无法原谅自己,拔剑自刎,死在了妻子的脚下。

对于猜忌心的危害,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2)影响人的情绪,有损身心健康

猜疑使人闷闷不乐、抑郁寡欢,无法品尝生活的乐趣。心存疑虑的人,内心总有解不开的困惑,总是处在摆脱不了的苦闷、惶惑和烦恼之中,庸人自扰,提心吊胆地生活。由于他们自我封闭性太强,对周围的人缺少最起码的信任,对外界的各种信息都持怀疑态度,自己的内心世界又不愿公开,缺乏心的交流和真情的抚慰,因此终日闷闷不乐。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逐渐由不信任他人到怀疑任何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并且会渐渐变得自卑、胆怯、懦弱,行为上显得消极和被动。

(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猜疑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由猜疑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不仅会进一步加深猜疑者内心的痛苦,而且还会促使其更加怀疑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恶性循环必然导致猜疑者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中不能自拔。

猜疑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家长,应当采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宽阔的胸怀,让猜疑离孩子而去。

(1)帮助孩子认识危害,加强修养

父母要教育孩子认识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教导孩子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做到如朱熹所说的“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也就不会为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2)和孩子及时沟通,开诚布公

有时,猜疑可能是由彼此间缺乏交流引起的;也可能是人为地设置心理屏障而导致的;还可能是由于误会,或存心不良的人故意搬弄是非的结果。对于这些情况造成的猜疑,告诉孩子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同被怀疑者进行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谈。人们常说,长相知才能不相疑,如果交往双方都能做到襟怀坦白,开诚布公,才会相互信任,而有了信任这个心理基础做前提,猜疑心就会烟消云散。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误会,通过坦诚的交流,或偶尔从他人那里了解到,原来事情并非和最初的想像一样,完全是一场误会,与所疑之人甚至没有任何关系,因而心中的疑雾立即消散,灿烂的阳光马上映在脸上。因此说,及时沟通、坦诚相见是化解疑心的好方法。通过沟通和相互交流,原来的误会可能得到及时的消除;如果是看法、观点不一致,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对方想法的同时,也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倘若双方之间真的有什么矛盾,在交流中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和商量,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冲突和进一步的猜疑,从而避免矛盾的加深和感情的恶化。

(3)教导孩子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家长应让孩子平时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让生活变得愉快而充实。这样就不会再有闲情去猜测这个人,怀疑那个人。

孩子学习之余多锻炼身体或从事一些音乐、书法、绘画等活动,则可以使精神得到陶冶。多从事这样的活动,身体和心理都会感到很放松,不仅可以从精神上摆脱猜疑心造成的苦恼,而且也会达到心理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

妙招8.纠正爱挑刺心理,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

爱挑刺的孩子常常无理取闹、无中生有,很不受人欢迎,这对他将来走向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家长应该适时纠正孩子爱挑刺的心理。

一个毫无教养的粗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一脚,就把这个人看作是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坏蛋。然而,拔除挑刺者心中的刺,比起对他们的指责来要有意义得多。

作为家长,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爱挑刺的不受欢迎者。就像我们不愿意自己身边的同事或者上司是个爱挑刺的人一样。这样的人在他周围的人际环境中得到的社会评价非常之低。

挑刺的孩子虽然在给别人挑刺,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的内心其实就是有刺的。这种行为本身就像一个长了毒疮的人,拼命挤破自己的毒疮并且想把脓水溅到每个人身上。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爱挑刺不当回事,因为这样对他将来走上社会、走向成功非常不利。下面是父母纠正孩子爱挑刺习惯的有效方法:

(1)对孩子先肯定再否定

听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别人的刺,你可以顺着他的意思往下说,然后在问题的终端否定。

(2)让孩子自己动手体会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让他自己来。比如孩子抱怨衣服洗得不够干净,那么就不要再为他服务,让他自己去动手体会“做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

(3)让孩子体验挑刺的坏处

在一段时期内,如一星期内,天天给孩子挑刺。比如:“看看你的作文,虽然得了90分,可是我觉得还是写得太差了!尤其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每天给他鼓励,让孩子在两种态度的对比反差中认识到挑刺的坏处。

(4)汇编孩子的“挑刺语录”

你可以把孩子常常挂在嘴边的挑刺话用醒目的颜色写在很多小纸条上,贴在他的卧室和洗手间里,督促他注意改正自己的坏毛病。

妙招9.改掉自负心理,让孩子学会谦逊

自负心理会让孩子对人毫无礼貌,做任何事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朋友,脱离社会。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负,融入集体生活中。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佟雪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一家医院当医生。佟雪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里。在家里,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在同学当中,由于她长得漂亮,大家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白雪公主”。

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佟雪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佟雪总是这样想。佟雪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这些都助长了佟雪的自满和自傲的情绪。

渐渐地,佟雪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佟雪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渐渐地同学们都远离她而去,没有人再愿意搭理她。这令她越来越感到孤独,但她却艰难改掉自负的毛病。

孩子抱有自负心理对其成长是极其有害的,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负。

(1)帮助孩子学会积极归因,正确地认识自我

孩子的自我认识受到成人评价的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在进行评价时要客观、全面,不能只看到其优点,更要指出其缺点,万万不可忽视、缩小甚至帮助其掩盖缺点。对优点要表扬,但要适度。要让青少年意识到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理应有合格的表现。家长要提醒自负的孩子在归纳原因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认识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促进作用,切不可把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而沾沾自喜。

(2)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宽客的品质

家长应指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以促使其树立良好的“理想自我”形象。

学会欣赏他人,才不会自视过高。对于孩子来说,学会欣赏他人并非易事,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从点滴做起,慢慢就会做到,从而克服自负心理,比如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尊重与理解他人、关心爱护他人等均有助于孩子克服自负心理。

在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宽容是很重要的品质。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以大度为怀,可以这样说,但凡能与同学、朋友相处融洽的孩子,必定是豁达开朗的人;但凡胸怀大志,目光极远的人,必定胸襟开阔,气度宏伟。家长应教导孩子,不要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比别人的缺点,甚至挖苦、讽刺别人,而应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容许别人出现不足或失误,那么大家就可以友好相处了。

(3)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挫折教育”

家长可对自负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安排难度更大的任务,让其遭受挫折,品味失败,清楚地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体验需要别人指导和帮助的感觉。

(4)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不良习惯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因此,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长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骄傲自大的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5)表扬时感情流露“浓淡”适度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家长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骄傲情绪。

(6)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

(7)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骄傲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妙招10.纠正妒忌心理,生气不如自己争气

妒忌孩子生来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妨忌心是一种不利于人际团结的情感。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及时注意纠正孩子的妒忌心理。

妒忌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反应。有人认为,人早在婴儿阶段就有了妒忌。比如,妈妈过多地喜爱邻居的小妹妹,婴儿为了独占母爱,就会对邻居的小妹妹产生妒忌心,用小手不断地抓、打小妹妹。

方宇是某校高中一年级的女生,她热情直爽、能歌善舞,学习成绩也很好,是班上的宣传委员,也是五十多名同学中较出众的人物。她对集体的事儿十分热情,从小学时起,办板报、组织比赛、主持节目等她都积极主动地抢着去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因而受到老师的喜欢,有什么工作老师都愿意找她去做。这就使得一些妒忌心强的同学视她为对手。其中有的对方宇有意疏远,有的则明里暗里与她作对,只要是方宇做的工作,他们就故意设置障碍:刚刚画好的板报插图,漂亮的小姑娘一夜之间戴上眼镜、长出胡须或没了眼睛,整齐的粉笔字不是缺笔少划,就是部首不知去向;方宇主持的班会经常被一些顽皮学生搅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期末选“三好”学生,按照选举标准,方宇在首选者之列,老师也认为她被选上没什么问题,可方宇却因票数没过半数而落选了。这令老师感到奇怪,不由得想起在评选“三好”生之前,班上有七八个同学用各种形式向老师告状,诸如在给老师的纸条上写道“方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同学”,“在老师面前表现好,在同学面前又是一个样”,“清高傲气、妒忌心强,谁比她强就在背后说谁的坏话”,“说话太厉害,经常大声地批评同学,一点儿不尊重同学的人格”等。有的干脆直接找到班主任老师表态,说方宇根本不配当“三好”学生。

老师十分纳闷,因为这些同学对方宇的评价与老师平时的印象和看法并不十分一致。经过了解,老师终于发现,这些同学找老师告方宇的状,都是受班上两位同学的指使,其中一位叫杜燕的女同学还是方宇的好朋友,俩人上学一块儿来,放学一起走,周末和假期也常在一起玩儿。经过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杜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她说她之所以让同学去告方宇的状是因为方宇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心里不舒服,于是到处说方宇的坏话,并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制造同学和方宇间的矛盾。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当然,嫉妒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实际上,嫉妒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的利弊做出恰当的判断。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分析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儿童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孩子内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嫉妒;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嫉妒等,再加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渐渐缺乏自信,心胸狭窄。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如果表扬得当,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而没说他好时,他就难以接受。例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3)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孩子的理智思考得到较好的发展。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体会到“强中更有强中手”,“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是没有的。如果家长设法使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这时,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控制。

(4)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

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家长要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对遭到不幸的人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孩子幸灾乐祸,以助长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挫折,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绝不可让孩子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要使孩子经得起任何风吹浪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造成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