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让孩子告别缺点
29478400000008

第8章 对症下药,应对孩子逆反有良方——帮助孩子克服逆反的8个妙招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父母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的逆反现象,在青春期的孩子中普通存在。这时期的孩子常会与他人尤其是与父母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倔强、固执、拒绝、压抑的情绪和行为,一些逆反心理较强的孩子,甚至会对任何事情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反对的:“我不想!”“我不管!”“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用蛮横霸道的方式处理身边的事情,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持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当一个孩子首次用逆反心理待人处事时,就代表着他想要界定自己的一项企图,也就是说,在他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筑起一道界线。与这种倔强、顽固同时存在的是,他们也有积极的一面,这些逆反心理强的孩子中有许多都是异常聪明的,他们可以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反驳父母、老师的教诲,而且思维敏捷、非常果断。可以说,逆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面对逆反的孩子,家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度过“多事之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妙招1.标本兼治,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若不问缘由就去教育孩子,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应从多方面入手,找准原因,对症施教,才能标本兼治。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父母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父母不当的教子方式、不当的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产生之源,父母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家长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则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以及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得很叛逆。但当孩子讲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家长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家长以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2)孩子对家长的行为不满

许多时候,孩子对家长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家长说出来,就以不听从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

(3)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

教育孩子要从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

(4)家庭关系不和

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父母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家长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家长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家长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家长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2)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家长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家长的应该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传,一旦家长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家长的教导。

(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家长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家长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作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家长融洽相处,都想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4)艺术地批评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家长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5)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妙招2.有效沟通:缓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压力

让孩子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家长的帮助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这种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让对方同意;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忱地承认。”

与孩子沟通需讲究方法,正确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对化解孩子的逆反情绪至关重要。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对处在逆反期的孩子,父母应经常地问孩子一些问题,当然更要听取他自己的答案。还要叫他扩充他自己的每个观点,也可以问一些能够让孩子自己去充分思考,也能自由地回答的基本问题,而不应该只是回答“是”或“不”。

譬如:

“如果……那么你认为将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你心里面认为的结果会怎样?”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奇怪事情的发生?”

“对此种情况你有什么评价吗?”

“如果你……到时候你会怎么做?”

让你的孩子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还要完整地听取孩子们所讲的话,如果哪一天你在某一个重要原则上表示出不同意孩子的一些看法,你应告诉他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且要说出理由。在你想提出反对意见时千万不要过于武断,你一定要说出你到底不同意孩子的哪些观点,而不应该否定他说的一切,然后你还要说出你的看法。

还可以通过经常让孩子和他人谈话达到沟通的目的。和人交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所以最好是在一种让每个人都会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进去的轻松气氛中进行。

谈话应自由自在,让孩子能够任意发挥,这样能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与精神压力,诉说自己的“忧虑”与“苦恼”,减轻逆反心理。谈话不要弄什么仪式或想要设定一个预期要达到的什么效果。让人们可以随意地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新奇的看法。不仅如此,谈话还应充满幽默和笑语,避免在思想方法上走一些不该走的弯路。

为孩子安排的谈话内容应当很丰富而且要有价值。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它可以为参加者建立一种很不错的人际关系,它也提供了一个让人们能够交流思想,表达自己感情的绝好机会。

这些看似平常的谈话方法将会给父母更多的回报。而更好的结果是,不但渐渐消解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使孩子学会怎样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思考观点、价值观念和对各种行为的评价、看法,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妙招3.充分信任:让体贴与慈爱消除逆反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极其敏感,很容易对父母不信任并造成隔阂,出现逆反心理。这时父母的体贴、关怀与信任,就是缓解孩子逆反情绪的重要方法。

父母在帮助具有反抗、叛逆心理的孩子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他的各种不安全感及各项弱点有所了解,并且尽可能地表现出信任和抚慰的言行。

毋庸讳言,父母要与孩子建立相互充分信任的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例来说,当父母问十二三岁大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过得如何时,而他却回答:“不要老是问我这些问题!你为什么要在乎这些问题呢?”虽然这是一种简单的现象,但为人父母者可千万别忘了一个重点:这类孩子就和极度敏感的孩子一样,也很容易在感情上受到打击。这类孩子之所以会使用蛮横霸道及反抗拒绝的举动,只不过是企图让自己感到安全罢了。为了保护他自己,他会将一部分世界封闭起来——有时候甚至包括对他的父母。父母的目标应是将他的逆反、拒绝与蔑视、无礼抛诸脑后,提供温柔的、慈爱的关怀。

刚开始,这类孩子可能并不会完全地信任父母。他无法确定父母这些抚慰的真正意图是否会令他感到慰藉或沮丧;他已经深深习惯于支配一切,并对干扰、侵犯极其恐惧,因此他会觉得能够信任的人只有他自己。父母必须让他相信自己的确能够安慰他。这时,父母应该对那些在脑海中所存留的,各种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安慰的经验进行审视:哪类声音有助于他放松情绪,哪些则会让他感到沮丧?他喜欢轻柔的还是坚定的触摸?他偏爱柔和的音乐还是节奏感强烈的乐曲?在他的身体上是否有某一部分会特别的敏感——例如他的脚、他的头或是他的嘴巴?当父母试图让他平静下来,以及安慰他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些资讯来调整自己的方法。

切记,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当父母面对具有反抗、叛逆心理的孩子时,目标应该是:竭尽所能地使用比与大部分孩子相处时还要更为温暖、平和,以及尊重的态度与孩子相处;以自己的弹性去应对孩子的缺乏弹性。举例来说,当父母帮孩子系鞋带的时候,他可能会把脚挪开,并说道:“不要绑得那么紧,笨蛋!这样会弄痛我的脚!”这时,父母应避免喝斥:“不要用这种态度和我说话!”而应该深呼吸一下,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说:“我想你的脚可能有一点儿敏感。”当父母再替他重新系好鞋带时,可以问他:“这样是不是会好多了呢?”

在其他的时间里(当感觉他并不是如此吹毛求疵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针对为什么他会对父母如此生气、并将父母称为“笨蛋”的这个问题,和他进行较为广泛的探讨。这时,父母就可以协助他看清一项事实:他对父母的要求可能过于苛刻了。当父母帮助他了解到这个事实,并鼓励他变得较具弹性的时候,请切记一件事:他对自己的要求很可能也非常苛刻,甚至用“笨蛋”或是更糟的形容词来称呼自己。不论孩子对父母做了些什么,他很可能会以更恶劣的方式对待他自己。当父母对他做出太强烈的斥责时,父母或许只会让他对自己的自我批评更为激烈,甚至会造成更深的自我嫌恶。运用感情移入及弹性,再加上心平气和的解释,父母将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到:他对于父母,还有他自己的要求都太过于苛刻了!

妙招4.做知心朋友: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权利和隐私,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父母对孩子,总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并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以至于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拥有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隐私。如进孩子的房间前要敲门;不要拆孩子的邮件或翻看孩子的日记;不要监听孩子和伙伴的谈话;不要当着孩子朋友的面谴责孩子等。特别是对于孩子内心中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想倾诉出来,父母也不要刨根问底,紧追不放,更不能以一种命令的口吻逼孩子说出来,否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总之,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父母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构成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不信任会使子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出现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如何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并获得孩子的信任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像“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作诚实的回答。

另外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作誓言,假如父母许下了承诺,但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了。因此,父母所说的必须是真心真意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父母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不要这样对孩子说:“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不要对我撒谎”。这样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而要用善意代替对孩子的怀疑,这样他将尽力实现对你的信任。

还有,如果父母不等待孩子的申述结束,便根据一些迹象匆匆下结论,并进行不准确的谴责,是对孩子感情上的蹂躏。父母必须假定孩子是无错的,除非你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他犯了错误。如果不这样做,将难以使孩子确信与父母之间还存在着信任和真诚。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他们不诚实了,仍然应该对孩子抱信任的态度,相信他将来会改变和克服这个毛病,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实承认错误对他是有益的。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并要表示信任孩子的行为与自己对他的尊重是一致的。

孩子信任父母的标志,是他遇到问题时能找父母解决,把父母作为知心朋友对待。因为他知道父母很信任他,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把他内心中的秘密透露给父母,他知道父母一定不会辜负他的信任。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为他花费了金钱和时间,他必须对父母报恩,那是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的。要尊重与理解孩子,互相爱护、互相了解,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为教育好孩子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妙招5.让孩子用求知激情化解学习逆反

逆反的孩子,往往容易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来。须知兴趣是学习最佳的动力源。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并加以引导,是化解孩子学习逆反的有效方法。

当孩子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也就是说兴趣与他的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志趣。一旦孩子形成了志趣,那么便会激发他的学习热情,这是化解孩子学习逆反的最佳方法之一。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克服孩子学习逆反的有效方法。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开扩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的过程中会激发兴趣。

父母应给孩子以更加开扩的生活,帮助孩子在接触和参与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想,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这样一来,学习的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自然产生和发展。

(2)突破法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所重点,宁缺勿滥;要找准一个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比如孩子某一科功课好些,就让它更好些,甚至让它在班上“拔尖”,让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一个人的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

优秀人物的良好个性特征之一,就是有主要的兴趣和非主要兴趣,也就是中心兴趣和广泛兴趣相结合。但是,要避免兴趣的随意性,就是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十分投入,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突破法的另一个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转“不感兴趣”的科目。兴趣是在参与活动、付出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都是符合青少年内在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应该感兴趣。

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断地对其投入,就会产生感情,就会形成兴趣。

(3)转移法

把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对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只要父母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是容易成功的。

(4)讨论法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长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激发人的热情,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5)理智法

当今时代,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保持、发展才成,这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明确;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

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

总之,父母要引导孩子施加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消除学习上的逆反心理。

妙招6.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普通存在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而且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家长在消除这种影响的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使用。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无处不在,他们会将逆反情绪带到学校中去,从而容易导致与老师的冲突。父母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一位老师讲述了他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

一天,我与两位学生一起从办公楼上下来,即将走出楼门的时候,她俩突然停住不往前走了,我发现她俩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我说:“老师您先走,我们还有点儿事。”话音未落就往后跑,一溜烟的工夫就在楼梯口消失了。当我醒过神来,看见她们的班主任正好走进大门,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孩子惧怕自己的班主任。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名学生是惧怕老师,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无形的抵触情绪在起作用,由于她们是女孩子,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和直接罢了。很多教师对学生痛心疾首,认为现在的孩子不会尊重老师,见面不打招呼,有的还当面顶撞老师。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抵触老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蔓延之势。如果听任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无论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孩子自身的成长,都是危害无穷的。

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2)抵触老师的忽视或冷淡

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对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3)对老师的不当教育、教学方式反抗

有许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些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还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呢!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够合理的一面,它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

(1)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态度,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去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3)与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好老师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给孩子一个比较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