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29482200000052

第52章 不要说吓唬孩子的话

吓唬是很多祖父母经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比如,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一些诸如“再闹就让警察把你抓走”、“如果还不听话,医生就要来给你打针了”、“小心老虎会来吃你”、“把你丢到外面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案例再现

沫沫从3岁开始就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他们每隔一个月才会来陪沫沫。

外公外婆对沫沫非常宠爱,让她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只要稍不顺她的意,她就会又哭又闹。一开始,外公外婆会尽量顺着她,时间久了,他们也就不再吃她那一套了。

一次,沫沫又用哭闹的方式要挟外公外婆,他们实在拿她没办法了,外婆就不耐烦地说:“就知道又哭又闹,难怪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沫沫安静下来,瞪着眼睛望着外婆,外婆见这一招有效,便说:“要是再哭,你爸爸妈妈就真的不要你了。”听到外婆这样说,沫沫停止了哭泣。

从此之后,只要沫沫哭闹,或者是不听话,外婆就用“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吓唬她,而且屡试不爽。

久而久之,沫沫不再那么淘气了,而是会安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里。每当爸爸妈妈回来陪她的时候,她总会躲闪,任凭他们怎样讨好她,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亲近他们了。

感悟反思

沫沫跟着外公外婆生活,每隔一个月才能看到爸爸妈妈,心里难免会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这时候,外婆为了让沫沫听话,便用“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吓唬她,更会加重她被父母抛弃的感受,不仅会造成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还不利于她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

一个在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向两种极端:其一,如果孩子分辨能力不强,我们常说吓唬他的话,就很容易给他造成强烈的“暗示”作用,从而使他相信我们所说的话,进而变成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其二,如果孩子拥有较强的分辨能力,知道我们只是在吓唬他,那么他就会在我们的反复刺激下,变成一个胆大妄为的人。

另外,我们经常说吓唬孩子的话,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比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好得多,他理解快、记得牢。

可见,吓唬孩子,虽然有时会奏效,但是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从而影响他身心的健康发展。

方法引导

吓唬孩子会给他留下无穷的祸患。因此,我们不要再说吓唬孩子的话了,而是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一,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怖的气氛。

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一些可怕的事情,或者是制造一些恐怖的气氛,试图“镇住”孩子。

一天,奶奶带着6岁的孙子去超市买东西,孙子被一个新奇的东西吸引住了,便放开了奶奶的手。由于超市人多,奶奶也没有意识到,就继续往前走。当她发现孙子不见了的时候,焦急地大喊孙子的名字。

后来,奶奶找到了孙子,生气地说:“如果你再这样,就会被大灰狼抓走,再也见不到奶奶了,而且坏人会把你关进黑乎乎的房子里,还会打你……”

听到奶奶这样说,孙子吓得猛点头。后来,无论孙子和谁一起出门,总会紧紧地抓着对方的手,还会慌张地环顾四周,害怕大灰狼会把他抓走。

这位奶奶害怕孩子真的会走丢,便制造恐怖的气氛,试图吓唬他,从而让他不敢再随便放开大人的手,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方式却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会让孩子时刻都处于恐慌和不安的状态中。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怖的气氛,都不要说吓唬他的话。

第二,采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教育孩子。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情况,无论孩子多么不听话,我们都不能采用恐吓的方式“教育”他,而是要采用正面、积极的教育方式。

面对前面提到的事情,我们可以这样做:找到了走失的孩子,我们先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以安抚彼此不安的心情,然后对他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一声不响地走开;如果有需要的话,就提前和奶奶说一声,让奶奶知道你去做什么了,否则的话,奶奶会非常着急的。”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以后应该怎样做了。

第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索周围的一切事物。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有一些危险的行为。这时候,很多祖父母担心孩子受伤,便会吓唬道:“别去,那里有大灰狼”、“小心你全身都爬满虫子”。孩子很可能因为害怕而再也不敢去探索了,自然也不会从中获得知识。

因此,我们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孩子想用剪刀剪东西,我们不要试图阻止他,而是给他准备一个儿童专用的安全剪刀,并教他用正确的方式使用剪刀。慢慢地,孩子就可以灵活地使用剪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