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为了帮助人们处理好婚姻大事,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很多朝代都设置了媒官,因此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官媒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婚姻状况不仅影响着出生人口质量和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家庭作为国家的细胞,其和睦与安定与否会直接对国家产生影响,而婚姻状况又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能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很多朝代的政府都设立了官方的媒人。
媒人和“媒妁制度”在我国古代婚俗当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史书中有很多关于官媒的记载。从现存的古文献来看,西周是最早设置官媒的朝代,《周礼地官
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由相关典籍可知,“媒氏”就是当时政府设立的媒官,他们从国家领取固定的俸禄,执行相关的公务。其中的“判”,意同“半”,也就说明了媒氏掌握着使百姓合为夫妇的权利。据《三国志》记载,汉武帝统辖蛮荒的百越之地时,就曾经下令设置官媒。
官媒的主要职责
官媒的存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所以他们也承担着封建统治者给予的职责和义务。虽然各个时代官媒的任务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户籍管理和婚姻登记。史书记载,官媒要“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这就表明了,媒氏不仅要为新生儿做户口登记,还要掌握男女的年龄资料。已经成婚的夫妇还要登记造册,予以记录,官媒以便从这些记录中确定婚配对象及其合法性。
第二,督促青年男女按时成家。通过官媒对登记造册百姓的资料的考察,如果发现他们到了可以成家的年纪,媒氏要敦促他们及时结婚。周代时,政府对婚嫁年龄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不到婚龄不允许成婚,超龄而不婚的人也要受到处罚。在督促男女婚配时,官媒还要照顾到成婚时节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官媒会撮合男女尽量在“仲春之月”完成婚礼,还会组织青年男女集体“相亲”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第三,帮助鳏寡男女重新组建家庭。在《管子
入国》中记载:“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供国之职役也)之。此之谓合独。”其中的“掌媒”就是官媒之意。这就表明了在某些历史时期,官媒还有帮助这些丧偶之人的义务。
第四,掌管婚姻诉讼,解决婚姻纠纷。在一些朝代,官媒不仅要帮助人们成婚,连因婚姻产生矛盾对簿公堂的裁判也归其管辖。法律明确规定了官媒“凡男女之阴诉,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
第五,监督民间婚姻彩礼数量。在“六礼”限制下的古代婚俗中,出现了很多奢靡之风。为了避免这种浪费攀比的不正之风,很多朝代都对婚礼中的过度浪费现象进行了约束。《周礼》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唐代,唐高宗就曾下令告诏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其夫家不受陪门之财。”
随着时代的变迁,官媒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媒人群体的构成开始多样化和丰富化,私媒的群体开始壮大,普通民间的婚姻也由私媒撮合,私媒成为了媒妁的主要形式。
延伸阅读
细说媒妁称谓
媒
从其产生到逐渐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称谓。一般媒的传统称谓有“媒”、“
”、“媒人”、“良媒”、“行媒”、“媒证”等;民间称谓有“媒婆”、“媒姬”、“牙婆”、“红媒”、“大红媒”、“媒伯”等;还有的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如“红娘”;以官媒的称谓有“大使”、“媒氏”、“媒互人”、“媒聘”、“官媒婆”等;以词语典故称谓的有“伐柯人”、“冰人”等;以比喻称谓的有“落花媒人”、“花博士”等。总之,媒的称谓多种多样,但是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