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当天,各路来宾都要前来喝喜酒,喝喜酒之前来客要先准备好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各地的送喜礼婚俗都各具特色。
喜宴俗称“婚宴”、“喜酒”,这也是婚礼举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宴请活动。它不仅仅是大家对新婚夫妇表达祝福的大聚会,更是亲朋好友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的饕餮盛宴,因此显得异常欢乐和隆重。
邀请宾客习俗
婚礼吉日确定之后,即要通知相关的亲朋好友前来庆贺,并做好喝喜酒的准备。
鲁南、苏北一些地方把这种通知大家前来贺喜的习俗叫做“安客”。在台湾一些地方,新郎会亲自来到宾客家中送喜帖,如果客人是女性,则还要请一位拿着内装红枣和槟榔的小笼子的女子一同前往;到男家送喜礼的,一般不论远近,都会被主家邀请到婚礼之日上的正式喜宴上“喝喜酒”。
通知喜讯的方式在苏南又有不同,当地婚俗一般都有“行盘”一说,分为大盘和小盘,类似于以前谈到的婚俗中的大定和小定。大盘的功用就是确定结婚的日期,往常与结婚日期相隔一年。大盘时,来年被邀请前来参加喜宴的宾客会收到女家赠送的方糕。这块方糕是未来新郎送给新娘家的,女家收到方糕会把其分成很多份赠送给亲友,这方糕就代替了婚礼中的喜帖,收到方糕的亲朋好友具有资格前去喝喜酒。女方接受方糕的同时,也还要回赠男方方糕,同样这块方糕也会被男方用来邀请宾客。这种传递喜讯的方式独具特色。
亲朋备喜礼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在乡邻与亲朋好友子女婚礼上喝喜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此之前人们必须以先贺喜并送喜礼为前提。向男家送喜礼,俗称“看喜”、“讨喜酒”、“贺喜”、“凑份子”等。
前来贺喜的人有些会送礼钱,有人些会送喜帐。喜帐通常是送给男方家长的,包括布料、丝绸、被罩、被面等,上面除了要写上送礼人的名字和对谁表示祝贺外,还要写上诸如“永结同心”、“百年好合”、“龙凤呈祥”、“鸾凤和鸣”之类的祝贺词和吉祥话。喜礼在一些地方通常都以“色”为计算单位。一对鱼、一对鹅、一刀肉、一块布料、一盒糕点等,都可以算做一“色”礼。
按照风俗,无论前来贺喜的亲友和邻里所送喜礼有多少,都要一笔不落地记录在礼簿上。这种礼簿,俗称“喜簿”、“人情簿”等,从这些礼簿中不仅能够看出送喜礼者与结婚之家的亲疏关系,而且接受礼物的一方还可以将其作为以后还喜礼时的依据。礼品的多少,与关系的亲疏远近有直接的联系,关系亲密的会送贵重的礼品,比较疏远的可以送相对轻的礼品。在一般情况下,不管送喜礼多少,凡前来送礼贺喜的人部应被作为贵客请去参加婚宴。
喜宴上赠送喜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赠送喜礼不仅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给婚宴组织者一些物质上的回馈。
延伸阅读
特别的婚礼请柬
日常生活中,我们受邀参加婚礼一般都会收到婚礼请柬,这些请柬一般都为造型精美的纸质卡片。但是,一些地方的请柬却很有特色,如傈僳族举行婚礼前,女家都要专门制作竹棍或枝棍,以此为请柬分发给亲戚朋友及左邻右舍,邀请他们前来参加女儿的婚礼。被邀请者拿着女方分发的竹棍或枝棍,组成送亲队伍,护送新娘前往男家。来到新郎家后,再把这些竹棍或枝棍收集起来交给男方操办婚宴的人,以此为根据来准备酒菜。有些地方,还有着主家不发婚礼请帖的风俗。在山东高密一带,民间认为,结婚是大喜事,亲朋好友自然前来贺喜。因此,结婚之家不发请柬也不送喜果,亲朋好友全靠着日常街头巷尾打听来的消息前去贺喜,俗称“看喜”。如果至亲好友及亲戚不能前去贺喜,主家会认为这些亲戚和好友抹了面子。因此,也常常出现宾客不能提前得知主家举行婚礼的消息而婚礼之后补喜礼的情况发生,俗称为之“后喜”、“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