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29500900000070

第70章 宗法制的衍生物——“拜宗庙”

新媳妇“拜宗庙”礼仪是古时成妇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婚俗认为,新娘要想成为夫家人,首先要得到祖先的认可,这种风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宗族制的特点。

我国各地大都将拜祭祖先与拜公婆仪式安排在结婚第二天的早晨举行,新娘在要公婆、丈夫的带领下到家族祠堂里行“拜宗庙”礼,亦称“庙见”,即拜谒列祖列宗。在仪式安排程序上,将祭祖仪式放在拜公婆仪式之前。这表明,只有身份得到了祖先的认可之后,新娘才有资格拜“拜舅姑”,就是俗称的拜见公婆。可见,“拜宗庙”是古代婚礼中“拜舅姑”的前奏,同样也是婚姻礼俗中的重要一项。因为中国传统婚姻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上以事宗庙”,所以新婚夫妇完婚后,应该举行拜宗庙的仪式,以求得祖先对婚姻的认可。特别是当公婆已去世而新妇无法行“见公婆”之礼时,“拜宗庙”的礼仪就更不能省略。但完婚后多久拜宗庙则因地而异,按古礼是婚后三个月进行。《白虎通嫁娶》在谈到其原因时说:“娶妻不先告庙者,示不必安也。昏礼,请期不敢必也。妇入三月,然后祭行。舅姑既没,亦妇入三月,奠菜于庙。三月一时,物有成者,人之善恶,可得知也,然后可得事宗庙之礼。”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拜祖先仪式逐渐淡化,而拜公婆仪式则存在着与拜天地仪式合二为一的趋势。

我国各地的“拜宗庙”风俗

在泉州一带,自古以来称拜叩祖先为“庙见”或“启公”,称与公婆及男家亲属相见为“相见”。庙见礼在完婚翌日清晨举行。届时,喜乐大作,新郎新娘穿礼服出洞房上厅堂,新娘在送嫁娘的引导下,先拜祭祖先,再拜见公婆,后依次拜见叔伯婶娘及平辈亲属。有趣的是,在拜见男家亲属时,受拜者起初皆以背相对,待送嫁娘说声“请”时,才转过身来接受新娘行礼。行拜见礼后,新娘送公公荷包一个,公公回赠新娘衣彩;新娘送婆婆金质或银质簪子,婆婆赠送新娘戒指;新娘送给其他亲属糖果并献茶,众亲属接过茶和糖果后送新娘几元钱为礼,俗称“茶礼”。

客家人称“拜宗庙”为“上厅”、“拜厅头”,也是于结婚次日早上举行。届时,新郎新娘要到祖祠或“香火堂”拜祖,然后拜公婆及长辈。不过,也有在结婚当日举行上厅仪式的。上厅仪式举行时,祭祖用猪头一个和菜肴数种,要摆香案,点红烛,行跪拜礼。礼毕,新娘持菜刀将猪头劈开,俗称“开掌和”。之后,由伴娘执壶斟茶,新娘向亲友及长辈敬茶,俗称“饮新妇茶”。凡接受新娘敬茶者,都要赠送红包或饰物以示祝福。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旧婚俗都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拜宗庙”习俗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从这种风俗中传达出的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重视的观念却不应该被忽视。

延伸阅读

独特的“教新媳妇”风俗

教新媳妇,是婚俗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教新媳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夫妻间如何相处、婆媳如何相安、媳妇如何孝敬婆婆、如何生儿育女、如何遵守乡规民约、如何处理邻里关系以及如何持家等等,可谓是女性大全。至于为什么选在婚后的第二天晚上教新媳妇,民间的说法是:“在那些教新媳妇的内容中,有些难以在婚前说出口。过了洞房花烛夜,新娘已经成为过来人了,说什么么也不碍嘴了。”教新媳妇,在山西地区又被称为“调媳妇”、“淘媳妇”。在山西襄汾县,教新媳妇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并模仿其中的动作来完成的,故又被称为“拜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新媳妇必须站起来拜三拜,讲完之后,还要拜三拜。若不按规矩来,就要重拜一遍。民间解释说,这是在对新媳妇进行礼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