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70

第70章 不计前嫌留住人才

身为大英雄的曹操,必定懂得人才的好处。所以他千方百计的留住人才,甚至是不计前嫌的加以任用,这其中除了他的高瞻远瞩、志向远大,还在于他有容人的度量。

曹操亲率大军东征徐州刘备,田卡劝袁绍援助刘备,褒织以儿子重病为由,延迟出兵,以致刘备遭曹操击溃。刘备只身逃往青州,由袁谭引见投靠袁绍。刘备向袁绍提供了营军的现况从部署,更强化袁绍急于甫征曹操的意愿。 接着,袁绍下令各军指挥育在黎阳律会合,并视察了前线的战情。在黎阳军事会议后,袁绍便下令主薄陈琳,起草征讨曹操的檄文。陈琳素毛才名,很快便完成了檄文。 在檄文中,陈琳大肆渲染曹操的“罪名”和“恶行”:“司空曹操,祖父为中常恃(太监)曹腾,和左佰、徐裸等同时在朝中作孽,贪贿无行,专擅宫廷,伤害教化,虐待百姓,其父曹浅更不知廉耻,拜曹腾为养父,以金钱贿赂买得官位,不顾官迫,乱摘金权政治,盗取政府高官显职,败坏朝廷风气。曹操就是这些赘阉的后代,本来便没有奸的本质,所以犹狡阴险,好乱东祸。” 曹操“乘机掌握朝廷,威胁皇帝公卿大臣,卑悔王室,败乱法纪,其所爱者。五族同享光荣,其所恶者,夷灭二族。敢公然讽谏者处死,背后批评者暗杀。”“袁大将军正全力对付北方叛乱,没有时间整顿内部,所以一再对曹操宽容,希望他能知悔改过。但曹操豺狼野心,浴包祸谋,妄想推倒国家栋梁,孤弱汉室朝廷,除灭忠正之十,专制朝政以为粟雄。“ “曹操更率领禁卫精兵,包围宫廷。名为守卫,其实是以武力挟持皇上,明明就是准备叛逆篡位的行为。” 如今,“曹操又假传皇上制命,调遣全国军队。因此袁大将军拟心,边远的军团,不了解曹操叛逆的事实,出兵响应,误受曹操欺骗,为天下有识之士所耻笑。” 末了,陈琳还悬赏曹操首级,策反他的谋士,“能够斩得曹操首级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曹操的部队神将校及其官员,若有投诚之行动,既往不咎”。 陈琳这篇檄文,大部分是对曹操的曲解和肆意渲染。不过由于文情并茂,陈述的事实也都有根据,并立刻传令到各处关津隘口张挂。 当时,曹操因感冒引发宿疾偏头痛,一看到陈琳的檄文,毛骨惊然,出了一身冷汗感冒顿痊,偏头痛也忘掉了,只急着问情报人员这是何人执笔的。在得知为陈琳后,曹操反而定下心来,对左右亲侍表示:“有文事者,还需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怎奈袁绍的武略不足以配合呢1” 官渡大战后,陈琳为曹操所擒,曹操爱其才,并没有给以任何处罚。只是有一天心血来潮时,村他说:“你的檄文的确写得很好,以袁绍的立场而言,也把我骂得很省力量,只是,你尽管骂我本人,何必把家祖和家父也骂在一起呢?”陈琳无奈地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因为爱惜陈琳的才能,而且他在作文方面极有效率,所以曹操不仅不计前嫌,没有杀害他,还经常对陈琳宽宏大量。陈琳后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对建安文风的表现,有很大贡献。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他不止一次放下前嫌加以重用,即使这个人曾经背叛过自己。曹操曾经困顿的时候,很多人其他而去,但是曹操却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弃我而去的,比如魏种。”但是后来魏种也弃他而去,投奔别人。当魏种最终成为曹操的俘虏,很多人以为曹操会杀了他时,曹操却魏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杀了可惜,所以就把魏种放了。于是继续让他做自己原来的官。

曹操相信,只要有真才实学,真心拥戴他,那么不管来自何方,甚至是仇敌,都可以拿来信任和任用。而且,想要成就自己的霸业,就要有足够的胸襟容纳人才,为自己所用,辅佐自己。 成大事就要有不计前嫌留住人才的胸襟。谋求事业的发展,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重要的是用人。没有度量的或度量很小的人,就不会有人辅佐,也很难在立身。只有能容人的人,才能够容得下天下人、天下事。以自己宽广的胸襟吸引人才为自己效力。

“成事之道”勿让嫌隙阻发展 宽阔的胸怀是君子、大丈夫的立身之本,有多大的胸襟,就能成多大的事业和气候。大凡英雄,都勇于放下与他人间的嫌隙,以超脱、虚怀若谷的姿态迎接有识之士,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属于自己的大业。 曹操急切的渴求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他不计前嫌,不论贵贱、把傲然出众的才华作为选用人才…用愿景打动优秀人才,用事业发展留住可塑之才,无论多大的嫌隙都不能阻碍他任人唯贤的脚步。 曹操自己都说过,“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通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持求贤之急时也。”这充分道出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说到做到的他,用宽广之怀抱接纳人才,终于成就了他建立名表史册的丰功伟业。 所以陈寿在注释《三国志》时说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这不是虚夸,而是实实在在的赞美。 敢于用人,就要擦亮眼睛,不被嫌隙蒙蔽了识人、用人的双眼。这其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度量的作用,也即一个人的气度、胸襟。领导者的非凡气度和宽广胸襟,是选好人、用好人的关键所在。没有容人度量,放不开嫌隙,就不会有贤人聚集。只有坦然的放下彼此间的嫌隙,不计前嫌留住人才,才能开创群贤毕至的兴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