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揭秘万物由来之谜
29532800000003

第3章 时辰节气

小时的由来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几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既然有“小时”,又有没有“大时”一词呢?其实,“大时”的确是有过的,“小时”也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24小时,半夜 11点到 1点的时间为子时,1点到 3点为丑时,3点到 5点为寅时,其余的依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北京时间的由来

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人,看到太阳通过天体子午线的时刻(即正午12时)

是不一样的。为了统一,天文学家规定东西两地相隔经度15度,时间就差一小时。地球自转一周为360度,一天分成24小时,所以地球一小时就等于自转15度。国际上把全球分为24个“时区”,我国使用的是东经 120度的标准时间,属于东八区,“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时间。

一刻钟的由来

15分钟为一刻,这是人所皆知的。要是再追问一个为什么,也许就说不上来了。

原来古代是用漏壶来计时的。首先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时辰节气小时的由来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几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既然有“小时”,又有没有“大时”一词呢?其实,“大时”的确是有过的,“小时”也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24小时,半夜 11点到 1点的时间为子时,1点到 3点为丑时,3点到 5点为寅时,其余的依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北京时间的由来

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人,看到太阳通过天体子午线的时刻(即正午12时)

是不一样的。为了统一,天文学家规定东西两地相隔经度15度,时间就差一小时。地球自转一周为360度,一天分成24小时,所以地球一小时就等于自转15度。国际上把全球分为24个“时区”,我国使用的是东经 120度的标准时间,属于东八区,“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时间。

一刻钟的由来

15分钟为一刻,这是人所皆知的。要是再追问一个为什么,也许就说不上来了。

原来古代是用漏壶来计时的。首先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钟表,24小时等于100刻,一刻即14.4分钟,因此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来代表1/4小时。

标准时间的由来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威机构。这里有我国自己建造的大型铯原子钟。这台铯原子钟是国家标准钟,准确度达到相当于39,600年不差一秒。一眼望去,钟身是五米多长的不锈钢管,躺在工作台上,活像一尊大炮筒。这里与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时间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定期向它提供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协调。在时间服务值班室的计时器上,大珍珠般的灯泡在闪亮,上方清晰地显示着标准北京时间几时几分几秒。当然,我国实行夏时制以来,在夏时制期间,电视屏幕上的时间是夏令时,比这里的时间要快一个小时。

据计量院提供的材料,1984年计量院开始利用电视试播标准时间。同年12月,利用电视发布标准频率和时间信号通过了国家鉴定。电视屏幕的时间显示与计量院的铯原子钟结下了姻缘。

还应指出,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直接看到的是“可见的时间”,而在它的背面还隐藏有“不可见的时间”。这个“不可见的时间”是专为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尖端科研单位服务的,只能在示波器上看到它的踪影。

节气的由来

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古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现存的建筑遗迹,建于元初),坐落在古都洛阳东南的登封县告成镇。这座巍然挺拔的古建筑遗迹,由高8.5米的“测景台”、长30.3米的“星天尺”组成。相传周公曾风尘仆仆从西周首都镐京来到这里,主持过测量日影。台上至今还珍藏着公元724年唐代所立的石表,上刻“周公测景台”五个字。

在观察、测量太阳位置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我国古代人民把一年划分为若干“节气”。春秋末年,根据每年“冬至”时刻的测定,推算出一年岁实是365.25日,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为准确预报季节、反映气候寒暖变化创造了条件。《春秋》书中,已有许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西汉时期问在夏季把钟表拨快一至两小时,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的办法叫夏时制,又叫经济时或日光节约时。

实行夏时制的主张,是20世纪初由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最早于1908、1909和1911年连续三次在英国议会提出的实行夏时制日光节约议案,但不幸被当时的英国议会所否决。而德国政府的头脑反应快,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一制度的许多优越性,便在1916年3月首先采用了夏时制。紧跟着德国实行夏时制的国家是法国、奥地利、荷兰、丹麦、挪威等国。不过,各国出于自己的实际需要,把夏时制的始期和终期做了改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的国家的夏时制一直延长到11月19日才结束。有的国家如英国,甚至把时钟拨快两小时,实行“双倍”夏时制。

实行夏时制,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例如英国1970年在总结它的好处时提到:每年节约燃料价值约一亿英镑;交通事故减少3%~4%。实行夏时制使人们早睡早起,多接触阳光,对健康也有益。

“三九”的由来

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冬至后第—个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民谣:“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八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有:“春打六九头”(或五九尾),即六九的第一天(或五九的第九天)立春,自此天气渐暖。

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这些名词与天气、物候的对应,足以证明它同农业、畜牧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至今仍为我国人民所沿用,具有悠久的生命力。

“夏时制”的由来

在夏季把钟表拨快一至两小时,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的办法叫夏时制,又叫经济时或日光节约时。

实行夏时制的主张,是20世纪初由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最早于1908、1909和1911年连续三次在英国议会提出的实行夏时制日光节约议案,但不幸被当时的英国议会所否决。而德国政府的头脑反应快,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一制度的许多优越性,便在1916年3月首先采用了夏时制。紧跟着德国实行夏时制的国家是法国、奥地利、荷兰、丹麦、挪威等国。不过,各国出于自己的实际需要,把夏时制的始期和终期做了改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的国家的夏时制一直延长到11月19日才结束。有的国家如英国,甚至把时钟拨快两小时,实行“双倍”夏时制。

实行夏时制,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例如英国1970年在总结它的好处时提到:每年节约燃料价值约一亿英镑;交通事故减少3%~4%。实行夏时制使人们早睡早起,多接触阳光,对健康也有益。

“三九”的由来

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冬至后第—个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民谣:“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八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有:“春打六九头”(或五九尾),即六九的第一天(或五九的第九天)立春,自此天气渐暖。

“三伏”的由来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都印在我国的日历上,那么,您知道“三伏”是怎么来的吗?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10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四象”、“三垣”的由来

“四象”,是我国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北、西、南四个方位的景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如东方苍龙,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南方朱雀,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

“三垣”,我国古代将全天的恒星分为三区,叫做“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星期的由来

3000年以来,每星期7日的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到底每星期7日是怎样制定的?它的来历传说有多种:

一说是埃及人最早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据理是月亮由朔日到上弦,再由上弦到望日,或由望日到下弦,由下弦再到朔日,差不多都是7日。这种讲法大概就是现在星期制度的前身了,可见那时已有科学根据。

虽然埃及人是最早制定星期制度的,但据历史材料分析,最早实行星期制度的,不是埃及人,而是古巴比伦人。那时古巴比伦人对星象的观测和对星辰的崇拜,把每个周日置于一个神或一个同神相对的星宿的保护之下。古巴比伦人曾以7个天体“日、月、火、水、木、金、土”各代表一日,7日就成为一周,太阳神则主管星期日。“星期”,就是“星”中的日期。在日本语言中,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意思。

随着古巴比伦占星术的出现,罗马人也接受了每星期7日的制度。罗马人也同样地按照某一颗星象或某一个神来称呼每个周日。对此,在今天许多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的语言里还可以找到证明。

英法等国是这样称呼每周7日的:第1日星期日,是祭献太阳神,所以称为太阳日;第2日星期一,祭献月亮神,所以叫月亮日;第3日星期二,祭献火星(战神),叫火星日;第4日星期三,祭献水星(商业之神),叫水星日;第5日星期四,祭献木星(雷神),叫木星日;第6天星期五,祭献金星(爱神维纳斯),称金星日;最后一天星期六是祭献土星(农神萨忒思),称土星日。这就是当时7颗知名的星宿。

另一说星期起源于《圣经》中所说的“神在第7日休息”——在古犹太人看来,“7”被认为是个幸运的数。据西方古典哲学家温斯坦莱的记载,在摩西统治下的以色列共和国时代,摩西所颁布的法律中有一项规定,7天中要抽出一日作为百姓的休息日,原因有三:一是让百姓有时间去友好往来,二是让人和牲畜都能歇息一下;三是让教区的神甫有机会去宣传法令和教义,让百姓都可以做弥撒等。这就是现在所讲的“礼拜”了。

基督教把休息日(星期日)放在圣日之后。根据《圣经》,圣日这一天是星期的由来3000年以来,每星期7日的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到底每星期7日是怎样制定的?它的来历传说有多种:

一说是埃及人最早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据理是月亮由朔日到上弦,再由上弦到望日,或由望日到下弦,由下弦再到朔日,差不多都是7日。这种讲法大概就是现在星期制度的前身了,可见那时已有科学根据。

虽然埃及人是最早制定星期制度的,但据历史材料分析,最早实行星期制度的,不是埃及人,而是古巴比伦人。那时古巴比伦人对星象的观测和对星辰的崇拜,把每个周日置于一个神或一个同神相对的星宿的保护之下。古巴比伦人曾以7个天体“日、月、火、水、木、金、土”各代表一日,7日就成为一周,太阳神则主管星期日。“星期”,就是“星”中的日期。在日本语言中,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意思。

随着古巴比伦占星术的出现,罗马人也接受了每星期7日的制度。罗马人也同样地按照某一颗星象或某一个神来称呼每个周日。对此,在今天许多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的语言里还可以找到证明。

英法等国是这样称呼每周7日的:第1日星期日,是祭献太阳神,所以称为太阳日;第2日星期一,祭献月亮神,所以叫月亮日;第3日星期二,祭献火星(战神),叫火星日;第4日星期三,祭献水星(商业之神),叫水星日;第5日星期四,祭献木星(雷神),叫木星日;第6天星期五,祭献金星(爱神维纳斯),称金星日;最后一天星期六是祭献土星(农神萨忒思),称土星日。这就是当时7颗知名的星宿。

另一说星期起源于《圣经》中所说的“神在第7日休息”——在古犹太人看来,“7”被认为是个幸运的数。据西方古典哲学家温斯坦莱的记载,在摩西统治下的以色列共和国时代,摩西所颁布的法律中有一项规定,7天中要抽出一日作为百姓的休息日,原因有三:一是让百姓有时间去友好往来,二是让人和牲畜都能歇息一下;三是让教区的神甫有机会去宣传法令和教义,让百姓都可以做弥撒等。这就是现在所讲的“礼拜”了。

基督教把休息日(星期日)放在圣日之后。根据《圣经》,圣日这一天是耶稣复活日,因此,俄国称星期日为复活日。但是,俄罗斯人和斯拉夫人与其他欧洲人不同,他们是不按史前时期的神来称呼的,除了星期日之外,依照次序来称呼:星期一作为一周的第一天,星期日作为最后一天。星期二称为“第二”,星期三称为“中间”,星期四称为“第四”,星期五称为“第五”,而星期六称为“圣日”。

一些国家曾有过改变每星期7日的尝试。那是在1792年,法国革命会议曾制定出一种10进位的历制,其中包括10日为一个星期的星期制度,但很快就被拿破仑废止。1929年,苏联政府曾宣布过每星期为5日,在1932年又规定一星期为6日,但是两次变革都遇上了麻烦,到了1940年,才再度恢复每星期7日的制度。显然,7日为一个星期的制度已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

在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中,星期是一个重要的纪日制度,例如星期日就是国际公认的公休日。

天气预报的由来

1854年11月14日,夜幕低垂,乌云密布,位于欧洲东南部的黑海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紧接着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汹涌而至。当时正与敌人作战的英法联合舰队,刚好行驶到这儿,立即遭到这场暴风雨的袭击。主旗舰“阿恩力—4”号翻沉,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暴风雨给联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给当时法国的执政者拿破仑三世震动很大。他命令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海王星的发现者、巴黎天文台台长勒维烈全力调查这次风暴的移动规律。勒维烈立即把各地的观测资料收集起来,并详细询问了11月12日到12月16日各地的天气情况,然后把这些结果标志在一张空白地图上。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后,勒维烈惊讶地发现,那次袭击英法联军的黑海风暴是从欧洲西北部移过来的,而且是以一定速度向东南方向运动。经过推理,勒维烈认为,若能事先就有一张“天气图”,那么那次风暴完全可以躲过去。此后“天气图”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生存的地球是由一层很厚的“空气海洋”——大气层包围着的。“空气海洋”的底部约几十公里是空气对流层,它是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空气温度的变化引起空气对流,形成空气漩涡,这种空气漩涡的移动,就形成了风暴。风暴通常都由形成地点(通常为海洋表面)以一定速度向一定方向运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 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早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 ……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14、15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动的,风暴移动方向与移动速度与各个地方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如果这时把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汇总,加以分析研究,就能预测风暴的运动情况,播发出去就成为天气预报。我国就是由中央气象台汇集各个地方气象台的观测结果,然后经分析研究后再向全国发布,这就成为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年月日的由来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 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早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 ……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14、15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是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12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11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他依此类推。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以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十二生肖纪时的由来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以12地支配12种动物用来纪时,叫做12时辰,也叫12生肖。这便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丑时(夜1:00-2:59):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夜3:00-4:59):寅字解析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凌晨5:00-6:59):据说此时为“大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00-8:59):据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00-10:59):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00-12:59):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00-2:59):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00-4:59):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00-6:59):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傍晚7:00-8:59):夜的开始,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上9:00-10:59):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这种十二生肖的称谓,由来已久,约定俗成,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根据。

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时(夜11:00-0:59):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夜1:00-2:59):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夜3:00-4:59):寅字解析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凌晨5:00-6:59):据说此时为“大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00-8:59):据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00-10:59):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00-12:59):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00-2:59):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00-4:59):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00-6:59):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傍晚7:00-8:59):夜的开始,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上9:00-10:59):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这种十二生肖的称谓,由来已久,约定俗成,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