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亲子关系实用手册
29586100000010

第10章 偷窃——多给孩子一些关注

“亲子心理诊所”

四五岁的孩子明明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即使是最听话的孩子也会禁不住要干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妈妈放在梳妆台上的耳环、朋友房间里的玩具或者商店里的糖果。这一切的发生,究竟是为什么?

小偷小摸行为在孩子早期颇为普遍,并于5~8岁时达到高峰。偷窃使孩子的父母感到担忧,因为这种小偷小摸行为若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纠正的话,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这一切都是这个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这和成年人以及大孩子的偷窃行为是完全不同的。这并不是道德问题,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和帮助。

下面我们看一个父母制止孩子偷窃行为的案例:

妈妈接明明回家,发现他包里装着一只玩具熊,是他背着老师偷偷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问他为什么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回答说喜欢小熊,想让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

孩子是由于喜欢、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像明明把幼儿园的小熊拿回家,仅仅是因为喜欢它,想让它和自己一起玩,这时,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盗”完全是两回事。父母应该告诉明明,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随便拿集体和别人的东西,想要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别人允许才可以。父母应该循循善诱:“你喜欢熊熊,别的小朋友也喜欢熊熊,熊熊不见了,他该多么伤心啊。”明明听了,很难过,但是他向妈妈保证以后不会这么做了。第二天,明明把小熊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先对明明主动把小熊送回来进行表扬,而后指出明明不经允许把小熊拿回家的错误,以后明明再也没有这样“偷窃”的行为了。

“亲子心理处方”

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问清原因。

父母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结论。有的孩子有时会把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比如一块有图案的手绢、玩具或书等。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他看,让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然后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向别人道歉,还给别人。

有时,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强,懂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也不光彩,但看到别人的东西好玩,又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警惕孩子发展成为“偷”。

2.教给孩子“所有权”的概念。

现今的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地盘”概念的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而且他们会把想要得到的东西都视为己有。例如:许多父母都会发现自己孩子的书包里出现了别人的物品。首先,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花钱买来的,当父母买东西时,让孩子看看父母怎样为选取的物品付款。接着,要和孩子讨论什么叫做接受礼物,哪些东西不经本人允许是不能拿走或使用的。

3.要严肃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父母要立即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同时找机会单独和孩子认真谈一谈,要求他必须把东西还给主人。如果孩子的行为属于明知故犯,父母要告诉他这是偷窃行为。但一定要注意,在这种场合下不要责骂、嫌弃或鄙视孩子,而要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父母批评不是因为孩子本人,而仅仅是他的这种行为不好。

4.惩罚与奖励并施。

为了让孩子深刻吸取教训,应该让孩子得到惩罚。例如:一个孩子偷拿了别人的水彩笔,所以他一个星期不得拿零用钱。当然坚持奖励孩子的诚实行为,与惩罚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当孩子捡到东西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失主并表扬他,经常用报纸或电视播出的拾金不昧的事例教育孩子。

5.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

孩子往往趁没人时偷东西或因为屈服于同伴的压力而偷东西。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行为也是一种解决办法。可以同其他父母合作,尽量做到不让孩子们单独在家,可以让他们到邻居家,或者一家父母负责周末照看孩子,另一家的父母负责下午放学后照看孩子。如果孩子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偷东西,父母要找参与这个活动的其他孩子的父母谈谈,多联系,有利于掌握孩子的动向。

每个父母都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健康、成功的人。但是,在幼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感到棘手、困惑的问题,只要父母能以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正确指导他们的行为,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在自由的个性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