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
29629000000053

第53章 成长障碍六:虚荣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攀比之风。有些孩子穿衣服非阿迪达斯、耐克不可,互相比谁的手机更高档,谁家住的别墅更豪华,谁的父母更有钱等等。莫泊桑有篇小说《项链》,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了一个钻石项链(其实就是虚荣心)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虚荣心是孩子攀比消费的罪魁祸首,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案例一:丁楠读小学四年级,他们班在这个学期准备实行班干部公开竞选。丁楠平时在班里有一帮死党,因此总能呼风唤雨,但令他难过的是,由于平时学习和表现不好,在老师选定的班干部名单里总没他的份,这让他觉得很没劲。这次班干部公开竞选了,机会终于来了!丁楠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和他的死党商量,叫他们帮忙拉选票,并承诺事后给每人10块钱做酬劳并到网吧请大家打游戏。丁楠说:“要是我能当上班干部,那就更神气了,班上哪个敢不听我的话,我就罚他。”

案例二:佳音今年12岁,父亲原是一名司机,因车祸而致残,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支柱,佳音的学费和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同学们得知此情况后,自发组织为佳音捐款。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知道后,也发动老师们捐款捐物。面对老师和同学们奉献的这一份份爱心,佳音并不领情。她把同学们的捐款全部退掉了,却把学校的补助以及老师们的捐款全部收下。妈妈问她为何这样做,她说:“我不想欠同学的人情,因为,这样做会让我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而学校和老师们的捐款是代表学校的,不要白不要。”

案例三:某学校四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在上课时,发现班上的林浩同学还未到校,而且班里有十几位同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于是班主任问其中一个同学,原来昨天是林浩的生日,他请大家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大家玩得很晚。班主任觉得很纳闷,林浩是个贫困生,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学费还是学校给减免的,怎么会有钱过生日?事后,林浩面对班主任的追问,说:“过生日的钱是向同学借的,别的同学过生日都过得很热闹,都有邀请他,自己过生日当然得回请,总不能让同学笑话。”

孩子的虚荣心有时真的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案例中的几个孩子是现在社会青少年整体性格的一个缩影。现在,虚荣的孩子可不在少数,不同地方的学校里都存在着攀比现象。孩子们互相攀比自己家里有多少钱,父母的职位有多高,甚至连父母的长相都拿来比较。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变得越来越怪诞。孩子本应是天真无邪的,现在却变得像成人那么世故,真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这一切,又是谁的过错呢?事实上,父母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

美国孩子们送礼的次数很多,但每次礼物的价钱都不是很贵,比较常见的是贺卡、食品、书籍和玩具。孩子们在赠送和收受礼物的时候,也不会互相攀比。他们在送礼之前一般都会问一下对方喜欢什么东西,然后再按要求准备。

即使送给老师的礼物,也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通常只是一张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最多也不过是几美元的小纪念品。

对比一下国内孩子的送礼风气,可见美国孩子还算是比较单纯的。我们的孩子已经完全将朋友间“礼尚往来”的快乐淹没在虚荣中了,他们只重视礼物本身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有了如此世俗的思想?我们家长真的应该反省一下了。

培养潜力股

如果家长为自己孩子的问题感到困惑,首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不当教育方法的家长。家长要让孩子懂得:鸟美是羽毛,人美是学问。应该在知识上和别人竞争,而不是和别人比物质条件。针对这样虚荣心强的孩子,家长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指导。

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接受自己的性别、外表、性格、出身等各方面。如果能够完全接受自己,就不会为自己的出身贫寒而自卑,为自己的普通而忧伤。接受自己的人,就会充满自信,对待自己态度积极,不会轻易跟人攀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家子弟嘲笑一个穷人子弟的贫穷寒酸,这个有志的穷人子弟轻蔑地说:“你们家的光荣历史将由你而止,我们家的光荣历史将由我开始。”这个穷人子弟很有志气,能够接受自己的一切,让那个富家子弟也不敢再有轻视他的行为。

不能放纵孩子。

作为父母不能溺爱孩子,不能孩子伸手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如果一味姑息迁就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的孩子差。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别人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还是要有。”如果家长有这样的虚荣心,就很难避免孩子向虚荣靠拢。做家长的不能放纵孩子越来越膨胀的虚荣心和攀比心。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社会差别。

社会有等级性,孩子也有等级观念,嫌贫爱富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一个贫贱的家庭确实会遭人轻视,如果自己将这份轻视看得过重,他人就会更加轻视有这种家庭背景的人。相反,如果不计较,就少了几分烦恼,也不会做出伤害亲人和自己的事情。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这一点上,学校和父母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觉得学生的成绩最重要,父母觉得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比如衣服、图书、文化用品等,这样就够了。孩子在内心里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觉得父母就是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当有一天他们的要求超出家长的能力所限,这时就会有极端事件发生。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想得到什么就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