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通常包括懒于做事和懒于思考。懒惰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懒惰会吞噬人的心灵,懒惰之人很容易对勤奋之人产生嫉妒。懒惰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但会使人事业上无所作为,而且会诱发诸多疾病,比如忧郁症、心脏病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懒惰也是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
王硕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总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好像连胳膊腿儿都懒得带在身上。早上起床他从不叠被子,吃完饭就把碗筷丢在一旁,妈妈唠叨几遍都不行。写作业时偷工减料,能偷懒的地方就偷懒,他也不爱思考,总觉得自己不会做的题目,自然有人会,到时候抄别人的就行了。在学校里,王硕上课不记笔记,也不用心听讲,作业写得很草率,还经常迟交作业,有时候连写都不写;做数学题不抄题目、不写过程,直接写答案,有时答案还是抄别人的;写作文,也是草草了事,有时老师都看不懂他写得是什么;要他朗读课文,他一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的样子。老师也拿王硕没办法,说他什么,他都摆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也不跟你争辩,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能偷懒的地方绝不会放过。爹妈没少“修理”他,但效果都不明显。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王硕这样懒散的孩子。懒惰是出在孩子身上,但诱因却在父母身上。我们很多父母对孩子从小过于呵护、疼惜,不肯让孩子动手做家事,事事包办……过度保护的结果,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做的权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俗话说:“父母越勤劳,孩子越懒惰。”这句话并非无的放矢,很多事情往往是相互牵制的,父母过于勤劳,孩子自然变得懒惰,因为事事有父母代劳。爱因斯坦说过:“勤奋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士。”聪明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做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扣子。她不是扣错了,就是笨手笨脚地怎么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终于孩子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呢,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很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
小奥妮十分喜爱妈妈给她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她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爸爸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妈妈不同意。她鼓励小奥妮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妈妈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奥妮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培养潜力股
通常我们所说的懒惰包括懒于做事和懒于思考。懒于做事是行为上的懒惰。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活泼好动的,大人干活也爱跟着干。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小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累得满头大汗。这个时候他在精神上是非常愉悦的。但是很多家长疼惜孩子,不肯让孩子做家务,事事包办,还觉得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干,也什么都乐于干了。可是等孩子长大后,却惊呼“孩子真懒!”可悲的是,这些懒惰习惯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关于懒于思考这种思维上的懒惰,父母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小孩子小时候好奇心尤其强烈,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父母斥责孩子:“问那么多干嘛,烦不烦啊?”这样的话,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萌芽初期就被硬生生地打压了。还有的父母,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过分积极,马上给予答案,或者立刻跑去搜索答案,而不是启发孩子一步步地思考,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两种父母都是在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维细胞不再活跃,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力不再敏感。
那么面对已经懒惰的孩子,父母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孩子已经养成懒惰的习惯,父母要适时控制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孩子能做的事,父母就不要包办代劳。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遇到疑难问题,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孩子独立解决了问题,他就会有成就感,这就磨练了孩子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力是克服懒惰的源泉。
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
在孩子做家务的时候或者做作业的时候,过程难免是枯燥无味的。这时候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孩子有很小的进步,父母都要不遗余力地给他打气。同伴是大胆的范例。
同伴积极的影响作用有时胜于父母的教育。要多鼓励孩子跟勤奋的孩子在一起,引导孩子向他们学习和模仿。另外,电视剧、电影中的人物,也可以给孩子以良好的正面教育。
能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
下雨的时候,父母不要告诉孩子“该撑伞了”,而是让孩子自己在亲身感受中学会穿雨衣、打雨伞。为了孩子的独立,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不能无微不至。独立的行为来源于独立的思想,要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当孩子跟父母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思想,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要尊重孩子不同的意见。日久天长,孩子在思想上就不会懒惰,并且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