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府诸多郡王之中,朱济熿可算得上是当时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
朱济熿,晋恭王朱棡庶三子。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建文帝四年(1402)登上皇位,即封其为平阳王,先开府闻喜(今山西闻喜),后移府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区)。或有记载,其初封昭德王,后改封平阳王。然朱济熿亦记载先受封昭德王。难定孰是。
济熿自幼性格乖戾,晋王不爱。洪武中,太祖朱元璋曾召秦、晋、燕、周四府年龄稍长的孙子们至南京接受教育。济熿与燕府的高煦、周府的有勋秉性相投,均言行轻佻,邪恶奸诈。朱元璋很不喜欢这个孙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棡卒,世子济熺袭封晋王。济熺袭封,济熿耿耿于怀,忆及幼时祖父、父亲不爱,兄长济熺又不为自己美言疏解,遂将对祖、父、兄的怨气统统移恨于朱济熺。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唆使其弟庆成王朱济炫、永和王朱济烺经常上书朝廷,诉告济熺过失。又利诱晋府中官校、军士乃至匠技之人诬告济熺不法事。在朝中,济熿的岳丈李景隆也屡言济熺之过。日积月累,言人人同,而济熿本人很少亲自出面,这正是济熿的奸诈之处。于是成祖以为济熿仁厚,值得信赖,遂于永乐十二年(1414)将济熺及世子美圭废为庶人,而封济熿为晋王。晋府承奉左微亦被诬为辅佐济熺为逆,逮至京城下狱。
登上亲王宝座的济熿,春风得意,原形毕露,“从此骄恣暴横,虽睚眦小怨必报,一府之人被其毒害”,“而在宫中所为犹恶。遗宦者陈贵等密于药中进毒,弑其嫡母谢氏;逼烝晋恭王侍儿吉祥;于济熺朝夕仅给粝食,蔬蔔不充;其父兄故侍从、宫人多毙于摧辱”。只是因为济熿受上宠爱,新封晋王,众莫敢言。
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北征,于军旅途中召济熺父子,封美圭平阳王,令奉父居平阳,又予赏赐。仁宗即位之后,念及当年与济熺同在南京受太祖教育,感情甚笃,谕书济熿善待济熺父子。宣宗即位后,在美圭与济熿连泊滩庄田归属问题上偏袒美圭。济熿忿怨不已,遂由怨而恨,由恨而叛。
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高煦(成祖庶二子)反叛,济熿因积极参与谋叛活动,被召至北京。宣宗皇帝面斥济熿,诏历其罪,全文曰:
往者,高煦造逆事败之后,高煦及其同恶之人皆云尔实予谋,约举策应,共图大事。朕念与尔至亲,素无嫌隙,不肯遽信。比来尔弟宁化王济焕及尔府中内使刘信、李名等,太原中护卫百户黄能、镇抚刘浩,舍人旗军余丁、李能等数十人相继来首(告),皆谓尔潜蓄逆谋,实与高煦同心造乱,意在谋害宗社,毒害生灵;又闻高煦事败,深怀忿恨,屡遣人招致四方妖术之人,以朕生年月日潜行魔咒;甚者毁先帝,訾詈百端;亲用毒药逼杀嫡母;谋害兄弟,肆为谲诈;又阴蓄死士,藏逋逃;擅发朝廷仓库,赏赍军士;私造兵器,操练军马,将图犯阙;闻有人欲赴京首告者,悉捕执之,毒以淫刑,戮及一家;又密遣人窥探朝廷机务,络绎于道。不孝、不忠、不仁、不义之事不可数举。朕闻渐甚,尚隐忍未发。尔内自嫌,遣人奏辞王爵,纳护卫,朕犹未允,特遣人召尔来京,将面谕之。尔尚未至,而告者愈多,指陈实迹具有证验。在朝文武交章劾奏,谓尔包藏祸心久矣,今凶逆之迹暴著,天地不容,神人共怒,不加显戮无以示惩。万口一辞,言之不已。朕念尔宗亲,未悉弃绝,今特屈法,降尔为庶人,即同宫眷于凤阳居住。古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夫叛君、杀母,罪孰大焉。尔尚深思前惩,痛自惩艾,体朝廷亲亲之恩,知图迁善,毋怀忿怨,以重后衍,其省之,深省之。
据史载,宗室大罪之人俱发往凤阳幽之高墙。所谓高墙,实即皇室监狱,位于凤阳皇陵之旁,共有六座。既罢济熿为庶人,遂遣中官送往凤阳守皇陵。诛其同谋者及妖巫数人。余协从同谋,后能自首者悉宥之。
济熿不孝之罪有二。一是毒杀嫡母谢氏,此事史载不同。据《太祖实录》:“洪武九年五月癸亥,晋王妃谢氏薨。”而《宣宗实录》中记曰济熿毒杀嫡母谢氏,由宁化王济焕闻知所奏。其二是乱伦。晋恭王侍儿吉祥,即侍妾,于伦理当为济熿长辈(以下奸上曰“烝”),济熿行为令人可恶。
所谓济熿不忠之罪,大者有三。其一反叛朝廷。高煦谋反,多与济熿有书信往来。济熿“数遣人结汉王高煦谋不轨”,“擅取官仓银十万担,操练三护卫将士,欲接应高煦”,“日夜促造兵器,下人苦之”,由内使刘信等十数人所奏。其二对成祖、仁宗二帝大不敬。二帝卒后,按照明朝永乐时部议所定《永乐二十二年文皇帝丧礼遗诏、丧服礼仪》:宫中自皇太子以下,成服日为始,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亲王、世子、郡王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闻丧皆哭尽哀,行五拜三叩头礼,第四日成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凡王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服衰服;服内并停音乐嫁娶,其祭祀止停百日。然济熿在二帝卒后,“不服丧,不哭临,但遣内使代着衰麻独拜于上,使人遥望为祀也”。其三,以妖巫之术诅咒皇帝。当成祖释放济熺父子,并封美圭之时,济熿就愤怨不平,“内不自安,遂广致妖巫于府中,造咒诅日夜不辍”,此咒诅之事“浸闻于外”。宣宗即位,礼待济熺父子,“济熿愈益不平,往往对众出忿怨语诬毁朝廷,而诅咒事日彰”。汉王高煦反叛平息被执,“济熿愈不自安,所为咒诅愈急”。在封建皇帝专权的社会里,济熿此等行为皆应为死罪。史载,“济熿知其邪谋已露,下人多叛,乃惧,奏辞王爵及护卫,(上)不听”。遣使召至,“示以宁化王及府内外人所告事状。济熿览之愕然,不能吐一语。久乃俯伏叩头言:‘臣无状,罪应死。唯应死,唯天地大恩得保首领更生之赐也。’”(《宣宗实录》)至此,济熿方真的意识到自己的末日来临。
关于济熿与美圭庄田之争。晋恭王时,有庄田在连泊滩。连泊滩据史载地在平阳府境内,与太原府接界。按明朝规定,郡王受封,赐庄田百顷。成祖封美圭平阳王后,因其父济熺由晋王而变成无爵位,而美圭又系赐封,原无庄田,故成祖特令将连泊滩庄田划给美圭。史载:“太宗崩,济熿不与。美圭以闻,仁宗皇帝遣书谕济熿曰:‘既有先帝之命,所宜遵承。’济熿固执不与。美圭又以闻,且言连泊滩之地隶平阳,不隶太原,因及前所造诬构事。仁宗遣人验视其地,实隶平阳,又遣书谕济熿曰:‘兄弟叔侄本同一气。贵让耻争,君子之德。美圭父子困顿累年,虽新授爵位,日用百需仓促难办,可想而见。即令此地为贤弟之物,犹当重同气之亲,矜恻予之。况其地隶平阳近而距太原远哉!推而予之,足见厚德。”“济熿得书,忿切有悖语”。(《仁宗实录》)从永乐二十一年(1423)至仁宗洪熙元年(1425),连泊滩庄田之争竟长达三年之久。
反叛首恶高煦终被处死,济熿于宣德二年(1427)四月废为庶人,幽之凤阳高墙,连累家人同受此刑。宣宗遣书宁化王济焕及山西三司,差人护送其母、妻、男、女及侍人,悉赴凤阳同处。济熿死于何年史无记载。至正统时,晋王府济熿一支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