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明朝晋王府
2964600000006

第6章 河东王府及其金粟园

河东王,始封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始封王钟鏸,晋宪王美圭庶三子,其府第位于晋王府东南。

河东王凡七传八代八王,其中一王系死后追封。在晋府支系中为传代较长的郡王府。

钟鏸于成化二十年(1484)亡,谥昭靖。嫡一子奇淮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袭封,正德五年(1510)亡,谥荣安。奇淮死后,当由其庶一子表枋袭爵位,但表枋亦于正德五年亡,故由表枋嫡一子知炯于正德十三年(1518)袭封,追封表枋为王,谥恭宪。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炯亡,谥荣懿,嫡一子新墤于隆庆元年(1567)袭封,隆庆四年(1570)亡,谥端修。庶三子慎键于隆庆五年(1571)以辅国将军改封长子,万历五年(1577)始袭封河东王,万历三十年(1602)亡,谥安裕。嫡一子聪淴于万历十一年(1583)封长子,三十三年(1605)袭爵,不久即亡,谥无考。嫡一子求杚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封长子,后袭王位,其卒年不详。

河东王府之南,府城东南,旧有桂子园,乃致仕四川左布政使王道行别业。王道行,明阳曲人,字明南,嘉靖进士,在文坛颇具盛名,诗文俱佳,与石星(拱宸)、黎民表(惟敬)、朱多煃(用晦)、赵用贤(汝师)号为续五子。王道行致仕后与府城官吏、文人及过往骚人墨客经常在桂子园饮宴赋诗,著有《桂子园集》十六卷行世(今存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尚未发现版本)。

桂子园后归河东王府,经增修易名金粟园,为明时太原府城内风景秀美的园林。明末魏一鳌有《游金粟园记》记其盛(乾隆《太原府志》亦有《游金粟园记》,与魏文基本相同,题名为孙籀撰。孙籀,嘉善人,进士,顺治十年以佥事任山西提督学政)。文云:

金粟园,故河东郡王作也。戊子之夏,携二士往游。甫启关,而见有巍然杰出壮丽駴目者“金粟”坊也。稍折而西,砌经迂回,“桂藂轩”与“岁寒居”相接,高广开豁,回廊环抱,绿窗朱户,不减纱橱,为昔日读书之处,扁之曰“西园输墨林”也。由故道而之东,横架小坊,粉题“苍云坞”,篱旁竹树交加,禽声上下,风自林出,花香袭人。过此则苍苔曲槛,满目皆绿肥红艳,则群花之盛开也。向南而耸峙作一园之冠者,为“丹药院”,帘卷明月,牖纳清风,夏日之所宜,名人之题咏尚历历可咏也。阙后为“有斐堂”,与前相称,旁列“香雪坞”、“懶云窝”,则玄邃奥窔,为冬日之所宜也。对“丹药院”而临流,北瞰者为“澄然楼”,周围群峰秀出,鸟道层幽,位置鬼巧,划落天成。或嵌空而玲珑,或坦腹而骧首,俱堪呼兄下拜,令人坐卧其间想见当时歌儿舞女之所从游,乐而忘返,虽平原十日犹未足为多也。楼之下为金鱼池,中亘一小桥,垂杨密布,浓荫四合,水深尺许,游鱼往来出没须鬣可数也。又步转而之深林,槐角倒垂,枯松斜挂,隐隐有水声者为“流觞曲水”,石棹依然,当日骚人墨客之酣饮狂歌地也。坐未久而见一怪树崛起,老状离奇,下倚一大石,披荆而视之,楷书“古木苍烟”,吴郡顾(愿)[源]笔也。东望数亩,开畦种蔬,四时之鲜无所不备。一径微通,过“锦云乡”、“富春亭”二榭,皆宜风宜月、宜雨宜晴,游屐告倦可以少憩于此也。凝睇远望,忽有岗陵葱郁,高如二丈许,而其上之楼台殿阁映掩于树木阴森之中,令人作天际想。曳裾而登,草莽之内若隐若现为“清凉界”石;西面而屏峙者为“槐阴亭”,规模宏丽,其间题咏如林,惜目力无余,未获遍览其胜。再磐石梯而上,倚城为山,人行树杪,五步一祠、十步一阁然,而纤路云迷,花迎客笑。其间尚有“超然”一台,石枰无恙,足以供人盘桓也。从此而复迴于“澄然”之楼,登最高台,园之形胜尽在胸中矣。惟其在胸中也则今昔盛衰之感,满目凄凉,铜驼埋径,狐狸登堂,美人黄土,姑苏台荒。再酌无味,强歌无腔。

明末,金粟园遭遇兵祸之灾,损毁严重,已非往日风光。雍正三年(1725),总督伊都立曾予重修,乡绅增建魁星阁,后改为佛寺“大士庵”,又名小五台。清代文端公吴琠有《小五台》诗,记述了劫后余生的金粟园。

纵目看形胜,城隅小五台。

太行山北转,汾晋水南来。

带砺名犹在,笙歌去不回。

空留荒院址,终在法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