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说脏话当成习惯
男孩开口说话时,父母会感到很欣喜,但是没过多久,男孩就开始说脏话了,这让父母很头疼。成人说脏话大家可以接受,可是从男孩嘴里说出的脏话则让人们觉得很刺耳。
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说脏话的现象。年龄小的男孩说脏话,可能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但是对年龄大的男孩来说,说脏话就是不文明的品行问题了。
说脏话的男孩往往缺乏基本的礼貌,留给他人恶劣的印象,常常被人们看成是缺乏良好的家教和教养的人。出口就说脏话的男孩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欢迎,对男孩今后的发展和成功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张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以前他是个乖巧的男孩,可是自从上小学以来,妈妈发现他竟然学会说脏话了。
这天,他没写完作业就看起了电视,妈妈让他去把作业做完再回来看,可是他却冲妈妈说:“你神经病啊,没看见我在看电视啊。”
妈妈很尴尬,但是她觉得这是男孩无心的话,就没当回事。可是,孩子的脏话却越来越多。
一次,妈妈在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人在那里哗众取宠地唱歌,妈妈清晰地从男孩嘴里听到了两个字的脏话。回家后,妈妈打了他,他哭着说以后再也不说了,可第二天脏话还是出来了,这让妈妈非常着急。
男孩说脏话是有一定原因的。男孩意志薄弱,是非观念不强,对某人某事不满,便用说脏话的方式来发泄;有的男孩还觉得说脏话是很新鲜的事情;男孩自我管理能力差,即使知道说脏话是错误的还是会说。除此之外,父母对男孩的关心度不够,导致男孩用说脏话来引起大人的关注;男孩觉得说脏话才能和身边的朋友更好地交流等。
男孩说脏话的习惯一旦形成了,就很难克服,改正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说脏话的苗头,仔细分析男孩说脏话的原因,告诉男孩说脏话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引导和帮助男孩纠正说脏话的坏习惯。
建议一:净化男孩的语言环境
男孩喜欢模仿,并且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对于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的语言都不加取舍地拿来为己所用,很容易从周围的人身上学到许多脏话。
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不在男孩面前说脏话,还要慎重地为男孩选择电视节目,为男孩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此外,父母还要为男孩选择文明的小伙伴,尽量避免使男孩接触周围说脏话的语言环境。在一个文明礼貌的环境中,男孩就会减少一些学习脏话的机会。只有净化男孩的语言环境,才能切断男孩说脏话的途径和来源。
建议二:传达给男孩正确的是非观念
男孩对于说脏话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行为。
父母有必要为男孩传输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能提高男孩判断是非能力的机会,帮助男孩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男孩从思想上远离脏话的侵蚀。
童乐今年3岁了,是个很讨人喜欢的男孩。这天全家在一起看电视时,妈妈听到从男孩嘴里蹦出来一句脏话。妈妈让他再说一遍,他竟然很大方地重复了一遍,完全没有害羞惭愧的表情,他也不知道这是错误难听的话。妈妈发现这是电视上那个人刚说过的一句脏话。
妈妈教育男孩说:“这是一句不文明的话,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好男孩是不能说这种话的。”然后又教给男孩另一个说话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男孩听懂了妈妈的话,从那以后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脏话了。
对于男孩说的正确到位的话,父母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而对于男孩说的脏话,父母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正确的指导。父母应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让男孩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男孩在平时的言行中,就能够自觉排斥周围的不良影响,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建议三:教给男孩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
男孩想用说脏话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时,父母要教育男孩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要采取说脏话的方式。父母要告诉男孩,说脏话不仅会伤害别人的感情,还会玷污自己的文明形象。
5岁的夏俊杰一直是个很懂礼貌的好男孩。这个周末,妈妈看他和很多男孩在楼下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沙子弄到他的眼里去了,顿时他很生气,嘴里还嘟囔着难听的话。妈妈看他还要说个不停,就把他拉回了家。
妈妈帮他清理了眼里的沙子,还拿出他最喜欢的奥特曼来,让他暂时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并且告诉男孩不能像刚才那样讲脏话。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告诉妈妈以后生气就回家玩奥特曼。
父母要让男孩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别人触犯到男孩的利益使男孩生气时,父母要在孩子安静的时候,指导他如何表达内心的不满,比如,让男孩告诉对方他的错误,来获得心理的平衡,也可以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
建议四:纠正男孩说脏话的习惯
父母在教育男孩的时候,不要采取极端的打骂方式,而要采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方法,让男孩的感情和父母产生共鸣,自觉地远离脏话。
父母要耐心地给男孩讲道理,耐心地告诉男孩说脏话是不文明的行为,既让男孩明白父母的态度,也要教给男孩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地对男孩采取粗暴行为,男孩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会继续说脏话来表达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
偷窃很简单,但是代价很大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行为。学龄前男孩的偷窃行为还不能称为“偷”,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过失,因为他们大脑中还不具备“偷”的概念。
偷窃的行为在男孩成长早期表现得比较明显,在5~8岁时达到顶峰。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区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区别,所以对于男孩的偷窃行为不能单纯拿成人的标准去衡量。
但如果年龄大的男孩出现偷窃行为,则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了,需要引起父母的关注。小时候就存在偷窃行为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给自身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王征是远近闻名的“小偷”,前段时间刚被学校开除,以前的朋友也都因为他的偷窃行为和他划清了界线。王征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从学校里拿回了一本漫画书,爸爸问他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他说自己喜欢看漫画。
因为王征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没有多余的钱来给孩子买书,爸爸也就没有说什么。从那之后,王征经常拿别人的东西回家,父母却对此没有过多的评价上学后,他的偷窃行为变本加厉,他趁大家做课间操的时间,把同学们的书包都翻了个遍。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苦口婆心地劝导却没有作用,最后学校只好把他给开除了。
如果王征的父母没有纵容他第一次偷窃行为,就不会出现他今天被学校开除的情况了。王征的事件正在很多孩子身上上演。
父母要了解孩子出现偷窃行为的具体原因:孩子对物品归属权概念模糊;父母对孩子溺爱,一旦不答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就用偷窃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出现偷窃行为后没有得到父母的积极引导和教育等。
父母发现男孩的偷窃行为时,不要过于愤怒和夸大事实,更不能轻易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同时也不能对男孩的偷窃行为放任不管,要分析男孩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想办法把男孩的偷窃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
建议一: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出现偷窃行为,往往和父母的言行有关。不少男孩的父母爱占小便宜,不是从市场上多拿棵葱就是从办公室里往家带一个本子,还颇有成就感地给孩子展示,孩子把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父母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以检点的行为帮助孩子远离偷窃行为的困扰。
建议二:教给孩子正确的所有权观念
孩子缺乏正确的物品所有权观念,就会分不清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之间的差别,从而把别人的物品当成自己的。他们通常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属于偷窃行为。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为孩子做必要的指导,帮助孩子尽早建立起物品所有权的概念。
庆国今年5岁了,上幼儿园中班。他常常把自己拣到的东西上交给老师。这次在上学的路上拣到一百元钱,他也是拿到学校交给了老师,老师夸他是个好孩子。
他在3岁时就接受了妈妈对他的物品所有权的教育。他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别人的是不属于自己的,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妈妈将他的毛巾、牙缸、脸盆都贴上了标签,在平时生活中培养了孩子正确的物品所有权观念。
具备正确的物品所有权观念的孩子,能够恰当地区分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认识到二者的不同,脑子里有清醒的意识,就不会出现偷窃的行为了。
父母要在实际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爸爸想看看孩子的故事书,要向孩子借;孩子对妈妈的羽毛球拍感兴趣时,妈妈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这是妈妈的东西,让孩子用完了归还给妈妈。这样孩子会在无形之中形成正确的物品所有权观念。
建议三: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
不少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偷窃的行为,是因为父母给的零花钱有限,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好动了“偷”的念头。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让孩子羡慕别的孩子有的物品时,也可以拿自己的零花钱去购买,这样孩子就不会对别人的东西眼红了,自然就会远离偷窃的行为了。
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一种体现方式。父母要参考孩子同龄人零花钱的数目,让孩子心里感到平衡。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就会为自己的经济行为付费,这是防止孩子出现偷窃行为很好的方法。
建议四:提高孩子抵抗诱惑的能力
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制力差,抵制诱惑的能力也较低,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控制不了自己的占有欲,从而出现偷窃的行为。
史涛今年上五年级,可是家长会上,他的班主任告诉史涛的妈妈,史涛最近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他经常拿同桌的文具等,但是为了孩子着想,老师并没有当面批评过他,老师希望妈妈好好教育孩子。
回到家里,妈妈故意把十元钱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并故意暗示史涛妈妈知道自己把钱放那里了,接连三天,孩子都没有碰。妈妈又把钱换成五十元的,孩子也许心动了,却没有付出行动。这样下来,孩子抵制住了诱惑,老师也反映他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改掉了。
父母要教育孩子拴住欲望的缰绳,做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不能拿的思想。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之后,坏习惯会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坏习惯还没有得到根治前,当孩子看见有偷窃的机会时,又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把父母的教育抛到一边。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自制力。
不要沾染这些不良嗜好
现在的很多男孩都沾染了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并且越来越多的低龄男孩也来到这个队伍。虽然老师、父母三令五申,可是不少男孩对此置若罔闻。
吸烟、喝酒对男孩的身体发育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模仿成人的样子,觉得很有“风度”,急于用吸烟、喝酒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其实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吸烟会损害男孩的神经系统,对呼吸系统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降低消化系统的功能,还会影响生长素的分泌和多种激素的平衡,从而影响男孩的生长发育。
同时,吸烟、喝酒也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会引发火灾、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
黄海今年上初三了,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了。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使得他心情烦躁,看到周围的人吸烟就尝试着自己去吸烟,在吸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苦闷压力都随着烟雾一起消散了。
他贪图这种轻松的感觉,从此染上了吸烟的恶习。一次考试后,黄海的同学拉他去喝酒庆祝一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跟着同学去了,并且喝醉了酒。
妈妈发现了孩子吸烟、喝酒的坏习惯,她做了细致的工作,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并为孩子收集了不少反映吸烟、喝酒危害的图文资料。妈妈的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孩子开始自觉地排斥这些不良习惯。
孩子刚开始吸烟、喝酒是因为好奇心、模仿、显示自己的成熟等。男孩身边的朋友、同学的相互影响和压力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经常看到很多男孩在一起吸烟、喝酒。男孩长期承受很大的压力,用吸烟和喝酒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压力,寻求慰藉;还有不少男孩认为吸烟、喝酒可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等。
这说明,男孩吸烟、喝酒多是满足心理的需求,并且作为一种习惯被延续下来。因为我国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措施来约束男孩吸烟喝酒的陋习,所以只能靠男孩的自觉和父母的监督。
父母要及时采取措施,让孩子意识到吸烟喝酒对自己及周围人的危害,自觉地远离吸烟喝酒的恶习。
建议一: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差,所以他们无法辨别父母行为的对错,他们只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养成不良嗜好。
安衡今年上初二了,是老师眼里的难缠的孩子。这天,他竟然醉醺醺地来到教室,满身的酒味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这已经是第三次发生了。老师批评他,他却不知悔改。老师无奈之下,把他的爸爸请到学校来,没想到,他爸爸也喝得醉醺醺的,还说:“孩子喝酒没事,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并且他妈妈允许孩子喝酒,这样我也能沾到点光了。”
看到这样的父母,老师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老师气愤又无奈。
孩子如果长期处于吸二手烟的家庭环境中,就会觉得吸烟是很正常的事情,慢慢会染上烟瘾;父母经常喝酒,孩子也会在无形之中想尝试着喝酒,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戒除了。
父母要以身作则,戒酒戒烟。会吸烟喝酒的父母也不要姑息迁就孩子的不良嗜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风,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议二:父母要读懂孩子吸烟喝酒的心理
在很多男孩看来,会吸烟喝酒是成熟的表现,所以他们急于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孩子为了交友的需要,必须用吸烟喝酒的方式来接近一些朋友;孩子的好奇心作怪,促使他们尝试吸烟喝酒;孩子的压力太大,用吸烟喝酒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等。
这些都是孩子有吸烟喝酒不良嗜好的原因。父母要读懂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吸烟喝酒的原始动力,然后根据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吸烟喝酒不良嗜好的阴影。
建议三:正面告诉男孩吸烟喝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