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世说新语译注
29691800000027

第27章 识鉴第七(1)

【题解】

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别是非,赏识人才。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

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例如第20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例如第16则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例如第4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则记王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第22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

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牵累。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道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

(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

“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注释】

①裴潜:字文行,曾避乱荆州,投奔刘表,刘备也曾依附刘表,曹操指的就是这事。

②居中国:占有中国,指处在京都的统治地位上。

③乘边:驾御边境,即指防守边境。方:地区。

【译文】

曹操问裴潜道:“你过去和刘备一起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干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会扰乱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卫边境,防守险要地区,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首脑。”

(3)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①。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②。二贤若穆,则国之休③。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④。”

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⑤。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禽,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⑥。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

①“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傅嘏那时名位未显,看来三人不一定会追求和傅嘏结交,这里所述之事不大可靠。夏侯玄,字太初,参看《方正》第6则注①。

②好成:指有交谊。致隙:产生裂痕。

③穆:和睦。休:喜庆。

④“此蔺”句: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因为完壁归赵之功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就想羞辱他。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愿做两虎相争之事,总是回避廉颇。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下,在下,这里指退让。

⑤心劳:心思劳累;用尽心思,虚誉:虚名;虚荣。利口覆国:用能言善辩来倾覆国家。《论语·阳货》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言辞锋利。

⑥有为:有作为。关龠(yuè):门闩,这里指检点约束。妒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

【译文】

何晏、邓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

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

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颺,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4)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①。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②。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③。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④。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注释】

①讲武:讲授并练习武艺。偃(yǎn)武修文:停止武备,提倡教化。临幸:到场。皇帝到某处叫“幸”。

②山公:山涛。曾任尚书、太子少傅,所以下文称山少傅。据《晋书·山涛传》载,灭了吴国后,晋武帝就搞偃武修文,撤除州郡武备,以炫耀天下太平。山涛不同意这种做法。孙、吴:孙武、吴起。孙武是春秋时代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代魏国人,著名将领。后世谈到擅长兵法的人,都是孙、吴并称。

③诸王:帝五给同族人的封爵,最高一级称王。诸王都有分封的土地,称为国或王国。骄汰:

放纵、奢侈。轻遘祸难:指八王之乱。西晋初大封宗室,诸王拥兵自重。晋武帝死后,诸王互相攻杀,内讧达十六年,史称八王之乱。

④以谓:认为。理会:理合;事理上相同。

【译文】

晋武帝命令军队在宣武场练武,他想停止武备,提倡文教,所以亲自到场,并且把群臣都召集来了。山涛认为不宜这样做,便和诸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详尽地探讨下去,满座的人听了没有不赞叹的。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才是天下的名言。”后来诸王放纵、奢侈,轻率地造成灾难,于是兵匪到处像蚂蚁一样聚合起来,郡、国多数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制服他们,终于逐渐猖獗、蔓延,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当时人们认为山涛虽然不学孙、吴兵法,可是和他们的见解自然而然地相同。王夷甫也慨叹道:

“山公所说的和常理暗合。”

(5)王夷甫父义,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①。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②。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

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注释】

①行人:指使者,奉命执行任务的人。论:陈述,这里指向上陈述。

②总角:指未成年时。《晋书·王衍传)载当时王衍(字夷甫)是十四岁。

【译文】

王夷甫的父亲王义(yì),担任平北将军,曾经有件公事,派人去上报,没办成。当时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车去谒见尚书左仆射羊祜和尚书山涛。王夷甫当时还是少年,风姿才华与众不同,不但陈述意见痛快淋漓,加以事实本身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涛认为他很不寻常。他告辞后,山涛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终于叹息说:“生儿子难道不该像王夷甫吗?”羊祜却说:“扰乱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6)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①。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②”。

【注释】

①“君蜂”句:古人认为蜂目而豺声的人是残忍的人。蜂目,指像胡蜂样的眼睛。振,扬起。

②“必能”句:指会杀害别人,也会被人杀掉。

【译文】

潘阳仲看见王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也会给别人吃掉。”

(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①。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②,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注释】

①石勒:东晋时代后赵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晋室,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后来攻占了晋朝淮水以北大片土地。到330年又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

②郦食其(lìyìjī):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按:楚汉之争,项羽把刘邦困在荣阳,丽食其献计大封战国时代六国的后代,想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阻挠项羽的扩张。刘邦马上下令刻印章,准备加封。

【译文】

石勒不识字,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①。祖太保曰②:“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

【注释】

①神衿:胸襟。

②祖太保:指卫玠的祖父卫玠,晋武帝时官至太保。

【译文】

卫玠五岁时,襟怀可爱。祖父卫玠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将来的成就了!”

(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馀①。”

【注释】

①华彦夏:华轶,字彦夏,任江州刺史,甚得士人欢心,心忧天下,只因不从晋元帝命令,被害。

【译文】

刘越石说:“华彦夏见识、才能不足,倔强、果敢则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①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②,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③!”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④。

【注释】

①张季鹰: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他在洛阳当官,看到当时战乱不断,就借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齐王:司马冏(jiǒng),封为齐王。晋惠帝时任大司马,辅政,日益骄奢。公元302年,在诸王的讨伐中被杀。东曹:官名。主管二千石长史的调动等事。

②苑菜羹:《晋书·张翰传》作“苑菜、薄羹”,与鲈鱼脍并为吴中名菜。薄羹,参看《言语》第26则注②的“苑羹”。

③羁宦:寄居在外地做官。

④见机:洞察事情的苗头。机,通“几”。

【译文】

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11)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①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②。”

【注释】

①诸葛道明:诸葛恢,字道明。所以叫道明,就是志在使道昌明。初任临沂令,后避难渡江,累迁会稽太守、中书令。

②明府:汉代称太守为明府,晋以后也称县令为明府.王导是临沂人所以称曾任临沂令的诸葛恢为明府。黑头公:指壮年时头发还没变白就升到二公之位的人。

【译文】

诸葛道明初到江南时,自己起名叫道明,名望仅次于王导、庾亮。先前任临沂县令,王导曾对他说:“明府将会任黑头三公。”

(12)王平子素不知眉子①,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②。”

【注释】

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曾任荆州刺史。不知:不相知;没有情谊。眉子:王玄,字眉子,是王澄的侄儿,后代理陈留太守,大行威罚,被害。

②坞(wù)壁:构筑在村落外围的小型城堡,防寇盗用的建筑物。按:这句指志大其量,就很难有成就,终将在争夺天下的战乱中死于一隅。

【译文】

王平子向来对眉子没有好感,他评论王眉子说:“志向大过他的气量,终究会死在小城堡里。”

(13)王大将军始下①,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②,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③。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注释】

①“王大”句:指晋明帝时王敦起兵反,东下京都一事。

②中鸣云露车:一种车子,或说即云车,亦名楼车,车上有望楼以窥敌进退。中鸣,指云车中设置鼓锣,指挥军队进退。

③三公:指三公尚书。据《晋书·职官志》载,西晋尚书省分吏部、三公等六曹,设六曹尚书。

到东晋撤销三公曹只设五尚书。杨朗是东晋人,似不可能任三公尚书。署:任命。官属:官府属官。

【译文】

大将军王敦刚要进军京都的时候,杨朗极力劝阻他,他不听,杨朗终于为他尽力。在进攻时,杨朗坐着中鸣云露车一直到王敦面前,说:“听我的鼓音,一旦进攻就能获胜。”王敦握住他的手预先告诉他说:“战事胜利了,要用你来掌管荆州。”过后忘了这话,把他派到南郡做太守。王敦失败后,晋明帝下令逮捕了杨朗,想杀掉他;不久明帝死了,才得到赦免。后来兼任三公尚书,安排了几十人做属官。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又都受到他的赏识重用。当时人们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14)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①:“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②!”周嵩起,长跪而泣曰③:“不如阿母言。

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④。”

【注释】

①周伯仁:周f,字伯仁。下文的周嵩、阿奴指他的两个弟弟。参看《言语》第30则注①和《方正》第26则注①。冬至:节气名。古人重视冬至节,这一天要祭祖、家宴、庆贺往来,像过年一样。

②度:通“渡”。有相:有吉相;有福相。

③长跪:古人坐时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跪时伸直腰和大腿,挺直上身跪着,叫长跪,表示尊敬。

④碌碌:平庸无能。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