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即兴发挥的说话艺术
29695900000016

第16章 善意的推辞艺术(2)

在访谈中,如果对方是默不开口的人,那么当他开口说话时,一定会有一些诸如点一根烟,清清嗓子或重新调整坐姿的小动作。这样,便会有一个开始话题的机会。

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对方的话匣子就能轻而易举地被打开了。

由此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假如一个你看着反感的人坐在那里跟你交谈,而你无意再谈下去,又不知怎样开口下逐客令。我想,这种时候你即可以将小道具派上用场。

比如说,揭灭烟蒂放进烟缸,或是摘下眼镜搁置桌面,等于是告诉对方你不想再谈下去。

这种暗示的办法,比用口说“不”的效果好得多。因为用口说出来容易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而用暗示的办法就能给对方一个信号,即使对方开始没有领会,当你揭灭第二支烟时,我估计头脑再简单的人也会意识到自己该结束谈话了。

推辞的机会很多,主要在于人的把握。

就像下围棋,一个小小的失误常常引发得全盘皆输。

同样的道理,我们作出推辞决定时,即使自己的决定完全正确,也要选择好合适的方式,比如,利用小道具帮你说“不”。

讨好卖乖套近乎

有时候,我们与陌生人同乘一艘船,或是同坐一辆车,免不了会相互交谈,这种交谈怎样开头呢?通常的办法是:套近乎。

开始的一两句话似乎千篇一律,“请问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哦,你老家是广东人……”用这样的方式开始交谈当然很好,以此为开始后,下面的话就会好谈得多。

因为这样的寒暄语谁也不会拒绝回答,这就能试探出对方是否接受交谈的态度,然后选择诸如业务或爱好等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一般来说,各人的品味是不一样的,三个职业不同的人一起上街买书,肯定是各自寻购自己熟悉且与职业有关的书籍。

因为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对自己的需求标准也会各不相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以这个话题为例,如果你能够通过开初的寒暄揣摸出对方的品味标准,那么,若想引出下面的话就要容易得多了。

精明的商人之所以往往用与生意毫无关联的话题作引子,就是这个原因。

相反,如果不熟悉的人找你交谈,你不妨先聆听他说些什么,从他的话题当中来获取他的有关信息。

一旦掌握了对方的有关信息,还怕没有交谈的素材吗?你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与他侃侃而谈,一直谈到船靠岸,车到站。当然,如果对方是一个让你讨厌不想与之交谈的人,你自然没有必要讨好卖乖地套近乎,你可以作出对他的谈话不感兴趣的样子,或是采用我在前面说的让小道具派用场的做法,假如对方还没察觉,那你只有开口说:“一回生,二回熟,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我现在有些疲倦,以后见面再谈吧。”

我想,这样的推辞办法似乎也挺好的。

请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说“不”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国人民都不折不扣地执行让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为此,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目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宝贝,做家长的难免会有一些过分的疼爱,有的家庭甚至把孩子当做全家人的轴心。

其实,孩子的要求。做父母的不可能全部满足。

当你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必定要对他说:“不”,但对于听惯了许诺的孩子来说,要他接受你这个“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吉洛特博士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在其作品《亲子之间》里说到这个问题时,提出了几个阶段说“不”的方法:

(1)首先承认小孩子的愿望,比如:“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

(2)明确地表示该愿望能获许可的范围,如:“我们家有一个规矩,上学时除了周末,晚上是不能看电影的对吧!”

(3)表示该愿望能够部分获得实现:“周五周六晚上是可以的。”

(4)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等你长大了,我们再改变规矩”“对你来说,最好是每个晚上都看电影吗?”

毕竟是教育心理学家,他将这四个阶段一划分,很轻松地就将一开始就容易造成全面性否定的弊端避免开了。

不能否认,很多时候孩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当小孩提出要求时,你应该首先承认他合理的部分,然后逐步转折,与他解释清楚受到了哪些条件的限制,再搬出“我们家的规矩。”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又不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因此说,吉落特先生总结出来的这四个阶段“不”的说法,放在中国或是其它国家,都管用。

当然,这只是对孩子说“不”的方法,大人之间若借用,

恐怕其效果就要因人而异,毕竟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思维方式不同嘛。

与其寻找理由不如不问理由

在某种情况下,推辞根本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时候想也不用想,条件反射地说出一个“不”字,反倒就是推辞的理由。

双方在交谈的时候,无论谈论的话题焦点是什么,只要抓住对方交谈的线索,扣紧他提出的要求,条件反射地将“不”字脱口而出,对方在来不及寻找借口的情况下,便只有乖乖地接受你这个“不”了。

因为是脱口而出,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询问所谓的理由。

比如可以利用某个人的特殊身分作为借口,如“领导不在,这件事我不敢擅自作主,不好说。”

也有人拿身体作为幌子:如“今天我身体不舒服,下次再说吧。”

这种推辞的方法,对方也不好再说下去,既然人家身体不舒服,那就只好等他“舒服”了再说啰。

其实,为了寻找推辞的理由,与其苦思冥想倒不如找准时机,以迅速地说“不”作为阻挡对方的武器,这种方法往往获得成功。

让你的理由无法反驳

我有一个爱书如命的文坛好友,他的书房里全是书柜,里面放满了书。然而,除了靠门边书柜的书允许借出外,其他书柜的书一概不借。他在书柜的玻璃门上贴着诸如:“此柜图书恕不外借,请您免开尊口。”“借书给人者,傻瓜。还书者,傻瓜。”等各式字条,而所有想借书的人看到这些字条,自然想借也说不出口了。

其实我的朋友并不是一个很小气的人,原先别人来借书他也是有求必应的,可是久而久之只见借书不见还书,他才变得“小气”起来。

为什么别人看见那些字条就不好意思开口借书呢?应该说,我朋友写在字条上的这些个推辞的理由使人难以反驳。

这些理由一目了然,表达方式简洁。而理由的结论又是双方心知肚明的,正如来借书的人看了字条后,便没有了再开口借书的借口,只好不借了。

因此,假如碰到别人向你提出你不能满足的要求,与其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推辞,倒不如运用一个实实在在且又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由,使对方反驳不了也无法表示不满,这也是推辞语言中的一门学问。

有时候,俗语也能成为推辞的充分理由。

比如有人向你借钱,而这借钱的就是你的兄弟,那么,你可以俗语“亲兄弟,明算帐”或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来作为推辞或暗示对方日后还钱的理由。

这些俗语长期以来流传在民众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串。

不过,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俗语这可是有讲究的,用错了,必定闹出笑话。

俗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自古以来在社会生活中提炼的果实,如能运用得当,势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使你能放松推辞的心情。

总之。找一个别人无法反驳的理由作为你推辞的借口,没错。

用“糖衣”包装你的推辞理由

可以说,无论你在哪里,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人提出要求被推辞后反而很高兴的,因为这种人几乎没有。

因此,作出推辞决定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用巧妙的方式说“不”,尽量减轻对方的不快。这样虽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

具体操作起来就是设法将这个推辞的“不”改变得柔和起来,如此一来,对方虽然被你推辞,却几乎没有造成心理上的不快。

若想巧妙地推辞,首先要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设法使双方都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由此而说出推辞的话,才不会像咬蚕豆那样斩钉截铁。说句实在话,无论你多么婉转地说出你的推辞理由,对方心里都会掠过一丝不快,这道阴影留在心里是难以抹去的。

因此,即使用委婉的推辞方式也应用“糖衣”来包装你的推辞理由,给对方以少许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