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即兴发挥的说话艺术
29695900000023

第23章 世界级名嘴趣闻(2)

里根在到达俄勒冈州波特兰时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去访问你们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14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新居

里根迎合少数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区的人民那样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

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在一个房间’。”

当代人讲当代话

亨利·克莱(1777—1852年)曾任美国国务卿。

他的一大特长是富有煽动性和感染力的演讲,使他赢得了议院大多数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了那些年事已高、说话沉闷的老演说家的嫉恨。

其中一位先生竭力贬低克莱的演讲才能,对他说:“你的演讲没有生命力,只能针对当代人,取得眼前效果,而我们的演讲则是着眼于子孙后代。”

克莱说:“那么,你决心要等到下一代的听众来到后的那一天才开始演讲吗?”

真理的甘露

亨利·克莱是位温和的蓄奴派领袖,在对待奴隶制问题上,他被人讽称为“伟大的妥协者。”

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观点略有变化,便有几个奴隶主想用“嘘嘘”声压倒他的声音。

而克莱则向听众们喊道:“绅士们,你们听到这些声音了吗?这就是真理的甘霖撒落在地狱的火焰上发出的声响!”

政治家的远见

在走廊上,亨利·克莱遇上了一位似曾相识的夫人。

这位夫人仰头笑着问他:“您大概不记得我的名字了吧?”

克莱鞠了躬表示歉意,说道:“是的,夫人,我记不得了,因为在我们上一次见面的时候,

我就相信:您的美貌和教养会使你很快改换姓名的。这样我也就毋须记住你原来姓什么了。”

知情者的从容

威廉·亨利·西沃(1801—1872年),美国政治家,曾任纽约州长,州参议员。

内战前夕,西沃有一天参加了民众集会。与会人员都在推测最近军队的秘密调动是怎么回事。一位妇女注意到了他的沉默,便挑战似地问他:“州长先生,你对这个问题怎么想?你能猜测一下部队大概会往哪儿开吗?”

西沃微笑着说:“夫人,假如我不知道内情的话,我早就把我的猜测告诉您了。”

失手的原因

美国共和党创始人之一、反对奴隶制的领袖人物马塞勒斯·克莱(1810—1903年)是一位思想激烈、信仰坚定的政治家。在内战期间,他始终效忠于联邦,经常与反对联邦的肯塔基人决斗。

不过,虽然克莱有百步穿杨的好枪法,但在与肯塔基人的初次决斗中却失了手。按规定他和对方各自对开三枪,但双方均未打中对方。

事后有人问克莱,平时能在十步之外,五枪三中悬挂着的绳子,为什么此次没打中,克莱解释说“绳子是不会长出一只手来,手里又握一把枪的。”

两回事

在芝加哥市议会选举期间,一个参加竞选的政客向食品商道:“我可以指望你的支持吗?”

“啊,很对不起,我已经答应支持别的候选人了。”

“嗳,这好办。”政客笑道:“在政治上答应和实行是两回事。”

“那么,先生。”食品商友好地说,“我很高兴地答应你。”

显然是新手

美国人甲:“听说你们州长当选了?”

美国人乙:“你会不知道,我们美国人对政客只有一句评语。”

“怎么说的?”

“如果说一个政客是正直的话,那么,他显然是个新手。”

不需要骗了

政客对妻子说:

——你应该祝贺我,我被选上了!

——你不是在骗我吧?

——不,亲爱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儿子会做政客

威尔逊先生决定做个小试验,看看儿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在桌上放了三样东西;一张10元的钞票——代表银行家;一本崭新的圣经——代表教士;还有一瓶威士忌——代表二流子。然后,他躲在窗帘后面偷看。

儿子吹着口哨进来了,一眼看见桌上的东西,连忙四下张望,证实室内无人后,先把钱对着亮处照了照,然后翻了翻新圣经,接着打开瓶塞闻了一下,随即敏捷地一把抄起三样东西,

把钱塞进口袋,把酒瓶掖在胳肢窝下,两手捧住圣经,吹着口哨走了。

威尔逊不禁惊呼:“天哪!他要做政客了!”

苏格拉底论“正”与“不正”

古希腊大哲学家、雄辩家苏格拉底与欧西德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辩论。

欧:我所做的事,没有不正的。

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能。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盗呢?

欧:不正。

苏:侮辱他人呢?

欧:不正。

苏:克敌而侮辱敌人,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盗都是“不正”,现在为何又言“正”?

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

苏:假如有一将军见其军队士气低落,不能作战,他便欺骗士兵,说:“救兵将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获全胜。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的朋友因神经病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去了。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何以现在又可以对友呢?

欧:苏格拉底,我不能答你了。

【赏析】

苏格拉底不愧是论辩高手。本来,一件事“正”与“不正”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虚伪”、“盗窃”、“侮辱”来衡量,也不能简单地以是对敌还是对友来衡量,而应具体地分析行为主体的动机与结果。但苏格拉底并没有从理论上分析这些,而是通过问话,使欧西德一次次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让他自己认错。

古希腊诡辩家的故事

古希腊诡辨学家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位埃及妇女,看到自己的在尼罗河畔玩耍的孩子被鳄鱼抓住,就请求鳄鱼把孩子归还给她。鳄鱼说:“如果你猜对我的心思,我就把孩子归还给你。”妇女说:“我猜你不想把孩子归还给我。”鳄鱼说:“如果你猜得对,则根据你说话的内容,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如果你猜得不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所以不管你猜得对还是不对,我都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妇女反驳说:“如果我猜得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你把孩子归还给我;如果我猜得不对,则根据我说话的内容,你把孩子归还给我。所以不管我猜得对还是不对,你都得把孩子归还给我。”

【赏析】

在这则寓言论辩中,鳄鱼用一个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来难为妇女,妇女也用一相相反的同样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来回敬鳄鱼。这种反驳方法实在巧妙。

囚徒巧选死法免死罪

古希腊有个国王,一次想处死一批囚徒。那时候,处死囚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用绳绞死。

国王派刽子手向囚徒们宣布道:“国王陛下有令——让你们任意挑选一种死法,你们可以任意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绞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杀头。”

这样的法令真是太奇怪了。可是,这批囚徒的命操在国王的手里,反正是一死,也就顾不得多想,都很随意地说一句话。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或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能马上检验是真是假的话,被看成是说假话而砍了头;或者是因为讲不出话来而被当成说真话而绞死。

国王看到他们一个个被处死,很开心。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个很聪明的人。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法时,他忽然巧妙地对国王说:

“你们要砍我的头!”

国王一听,感到好为难: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么他说的话是真话,而说真话是要被绞死的;但是如果要绞死他,那么他说的“要砍我的头”便成了假话,而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

但他却说的又不是假话。他的话既不是真话,又不是假话,也就既不能绞死,又不能砍头。

国王只能挥挥手说:“那只好放他一条生路了。”

国王那条奇怪的法令也就马上废除了。

【赏析】

囚徒的话“你们要砍我的头”使国王陷入了二难境地: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么他说的是真话,按规定该绞死;如果绞死他,那么他说的“你们要砍我的头”就成了假话,按规定是该砍头的。所以这句话使国王既不能砍他的头,也不能绞死他,只好放他一条生路。

将军与贵族论出身

古罗马有一位名将,出身贫寒。有一次在酒会上倍受赞美,因此引起一句贵族子弟的嫉妒。

他对将军不齿地说:“将军有什么了不起,你的父亲只是个鞋匠罢了!”

“不错,家父只是一名工匠,”将军从容不迫地答道,“可是,我家的荣耀从我开始,你家的荣华富贵却到你结束!”

【赏析】

将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先承认自己的出身不好,接着话锋一转,给了贵族子弟以致命的打击。

麦启士德巧打比方免中计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心理说:“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两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只稀世珍宝,是一只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嘱咐后代要永久地保存好这个传家宝,不能让他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三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当时,三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只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三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三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地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跟这个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真正的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三只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法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赏析】

麦启士德是犹太人,肯定相信犹太教是正宗,但他不能这样说,那正中了国王的圈套。麦巧妙地以故事打了一个比方,以此说明这个问题是“实在叫人无法正确判断”的。

教学司事巧答国王成牧师

从前,挪威有个盛气凌人的牧师,不管什么时候,他看见公路上有人驱车向他驶来,他就在遥远的地方耀武扬威地叫道:“快离开公路,牧师来了!”有一次,他对着国王的马车这么喊叫。国王可不听他那一套,照旧一直驱车向前。于是就这一次,牧师不得不把他的马转向路边。

一辆豪华马车驶近牧师身旁,国王从窗口探出脑袋喝道:“我是国王,明天你要到朝廷来一趟。我将向你提出三个问题,假如你回答不上来,你就要失掉你的僧袍和硬领,这是对你的骄傲的惩罚。”

牧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尽管这位牧师一向善于咆哮和吼叫,可是回答问题却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他找到头脑一向聪明的教堂司事,低声下气地向地位比他低的教堂司事请求。

教堂司事问:“高贵的牧师先生,您干嘛要我代替您去?”牧师愁眉苦脸地说:“一个傻瓜能问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出来。何况他是个国王呢。您比我聪明,所以我只能拜托您了。”

教堂司事微笑着接受了牧师的请求。他穿着牧师的僧袍,戴着硬领,来到国王的王宫里。

国王在外面游廊中接见了他,说:“现在,我有三道难题要你解答——第一,海有多深?快回答!”

教堂司事答道:“陛下,在海里投一块石子,海的深度正是石子从水面到海底的深度。”

“好。”国王说,“但是,再告诉我,骑马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陛下骑马绕地球,只要从太阳升起时上马,24小时就又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正好绕地球一圈。”

“那么,天地之间有多长的距离?”

天地间相距是十二万九千八百七十二公里六米五分米四百厘米三毫米,不信可以去测量。”

国王笑哈哈地说:“牧师的学识真渊博啊!”

教堂司事说:“您弄错了,我不是牧师,我是教堂司事。”

“啊哈!那么你回家去吧!”国王说,“让你做牧师,让牧师当教堂司事!”

于是,就这样办了!

【赏析】

对于国王的三个问题,教堂司事是回答不了的,但又不能不回答,司事只好“回答”。他的“回答”实际上没有回答,但国王却无法挑出毛病来。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天地间的距离是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测量的,但司事却回答了一个精确到毫米的数字,国王明知不对,但由于谁也无法测量,只好承认是对的。由此可见司事的机智与善辩。

西特努赛戏弄众大臣

从前,在泰国有个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做官。一天上朝之前,他对每个官员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内心,你们心里想什么,我全都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虽知西特努赛足智多谋,但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这种程度,他们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以一两银子为赌注,与他打赌。皇帝也认为西特努赛必输无疑。打赌以后,西特努赛不急不慢地说:“在座的诸位大人心里想什么,我心里全知道。诸位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坚定,

我们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不背叛、谋反。诸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哪位不是,请站出来!”

官员们听罢,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人敢站出来,都只好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