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梁启超教导子女们,求学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赞成追求满分、优秀、神童,认为只要勤奋付出,就无愧于心。他反对压抑童趣天性,认为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早熟“人才”是不科学、不合规律的。
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最终换来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广大父母尤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致梁思顺(1912年11月12日)
可托书林向黄幼达购《人境庐诗》二十部(寄四十元往)。即托大信丸船主带来最妙,若赶不及,付邮亦可。
日来颇有意欲令思成往青岛留学,汝叔主持尤力,其实吾十二岁即离父母独学于省城,明年思成十四矣,有何不可?可与汝母一商,若彼体质平复后,即可作此预备也。住家在青岛亦甚好,但终觉不甚便耳。彼处离此间只一日车路,思成在彼,吾及汝母与汝亦可常往视之也。
汝学课究能受益否?教习有缺课否?暂不移家专为汝耳。苟非尔者,诚不如移归之为便也。
荷丈及汝叔辈常有行乐之地,我则私权尽被剥夺,可愤之至。荷丈谓我为三个字所累,实则仅一个字耳,汝叔与我同了两个字,不为累也。荷丈又谓有坐专车之权者,即无任意游乐之权矣,一笑。
现在家务已大整顿,吾得二书童颇好,足无甚不便。示娴儿。
十二日,饮冰。
点评:
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梁启超计划把思成送到青岛读书。而其妻总是舍不得子女离家,特别是在子女还比较年幼的情况下。对此,梁启超用自己十二岁就独自一人在省城求学的经历来劝导妻子,同时又说,青岛和天津的距离不远,经常探望儿子也很方便。可见梁启超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来不耍家长作风。
尤为可贵的,是在重男轻女极为普遍的民初,梁启超教育孩子不分男女,同样倾心,对长女思顺课目亦表关切,尤其问及学习实效如何,能否真正受益,并表示为了女儿的学业宁可舍弃“移归之便”而“暂不移家”,说明其对子女教育之注重。
致梁思顺(1912年12月5日)
十二、十三号禀皆收。
祖父南归一行,自非得已。然乡居如何可久,且亦令吾常悬悬。望仍以吾前书之意,力请明春北来为要。前托刘子楷带各物,本有虾油辣椒两篓(津中尤物也,北京无之),后子楷言放在车中恐有气味为人所不喜,故已抽出矣。又小说两部呈祖父消闲,有摹本缎两段,乃赏汝两妹者,人各一套。问思庄何故写信与二叔而不与我,岂至今尚未得闲耶?其外国缎一段则赏汝者也。汝三人将所赏衣服穿起照一像寄我。金器两件赏汝,汝两妹亦各一件,此次汝姊妹所得独多,汝诸弟想气不忿矣。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吾游曲阜可令山东都督办差,张勋派兵护卫。吾亦极思挈汝行,若国内一年内无乱事,吾又一年内可以不组织内阁,则极思挈汝遍游各省,俾汝一瞻圣迹,但又不欲汝辍学耳。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试以商津村何如?经济学吾曾为汝讲生产论,故此可稍略,交通论中之银行货币既有专课尤可略,然则亦易了也。荷丈月入已八百,尚有数部,力邀彼往,其职约当前清之三品京堂,若皆应之则千余金可得。但今者报馆缺彼不可,印刷局在京非彼莫办也。而鼎父至今无着落,汝诸表兄日日来嬲“嬲音鸟,纠缠”我求差事,小四小八皆不自量,指缺硬索已四五次矣。吾亦无能为助甚矣,人贵自立也。
示娴儿。
饮冰,十二月五日。
韩集本欲留读,因濒行曾许汝,故复以赉汝。吾又得一明刻本《李杜全集》,字大寸许,极可爱,姑以告汝,却不许撒娇来索。思成若解文学,则吾他日赏之。
点评:
梁启超对老人敬重、孝顺,对子女则是细心呵护。他对待儿女,十分用心,从子女们的生活点滴到个人学业,事无巨细,皆一一照顾周到。在和儿女相处时,他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如对长女以号“饮冰”署名,不愧是近代维新派中一位富有新理念的慈父。信中,梁启超视四书价值贵重于姊妹所得的金器,要求思成对经典要熟读,欲带女儿周游各省一瞻圣迹增长见识,让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子遍学西方宪法、行政法、经济学、生产论各门新课,这些都是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也极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思想。
作为梁启超的儿女,他们是幸福且幸运的,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博学而慈祥的父亲。梁启超并没有因为自己繁忙的治学及其他世俗事务而丝毫放弃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他无论有多忙,总会抽出时间与孩子悉心沟通、交流,或面谈或笔示,从生活、学业到工作等各个方面关心、引导孩子。在这封信中,他对女儿梁思顺的经济学、法学功课就给予了细心的梳理和点拨。
致梁思顺(1913年1月17日)
汝病何如,已全愈耶?小小年纪何故患不寐之病,得毋用脑太过耶?日本教育识者诋为诘込主义“诘め込み主义,谓填鸭式的,令学生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最足亏体气而昏神志,谅诸师所以诲汝者或不至如是,然以区区数月间,受他人两三年之学科,为道实至险,故吾每以为忧也。以后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非徒摄生之道,即求学亦应尔尔也。此次选举吾党大概总要失败,敌党纯用乱暴贿赂,此固一最大原因,而吾党少数人反对合并者亦不能辞其责也。似此吾仍可以不接近政界,优游养望,自为计良得,然大乱之起恐亦在半年内耳。日来耳闻目见皆陆沈之象,吾生平乐观主义竟不能自持,几欲委而去之矣。日来因喜食腊味饭之故,胃病似又复发,然终未能戒食也。每夜就榻仍极迟,大率三四点为常。连日观剧,聊以解忧,自今日起亦停止矣。闻乡居欲迁香港,重堂已有书告汝否?
……饮冰,十七日。
点评:
当子女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或发生疑问时,梁启超总是不断地帮助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
梁启超最疼爱的长女思顺在日本留学时一度患上失眠症,梁启超为之感到忧心,于是在给女儿的信中反复强调,学习时不宜强记,毋使用脑过度。这既是梁启超对女儿的劝慰之语,也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以区区数月间,受他人两三年之学科,为道实至险,故吾每以为忧也。以后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寥寥数句明确表明学习不可急功冒进,宜循序渐进,劳逸结合,尤不可死记硬背,而以理解领悟为上。梁启超曾经总结了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剖、会通。鸟瞰即精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解剖即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细分析,疑难处细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即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全面彻底了解而后已。
致梁思顺(1913年1月23日)
汝病何如?若患神经衰弱,则功课必须减少,或更停课调养亦可,即受业时亦不宜务强记,至要,至要。吾党选举可望转败为胜,直隶已大胜矣。大抵将来(或稍后)即共和已可敌,国民加以民主则成大多数。第两党恐终不能合此,吾所最痛耳。连四日中座客皆夜三时乃散,报中文字竞不能作,奈何奈何。今日有一人假冒汝表兄来打抽丰“打抽丰亦作打秋风,利用关系索取钱物”,可谓无其不有,将彼帖寄上,博汝母一粲“一粲犹言一笑”。蜕丈东游,曾至我家否?汝等照像何尚未寄至?粤中常有安禀往否?过年作何热闹耶。
示娴儿。
……饮冰,廿三夕。
点评:
梁启超前曾示意为女儿功课宁为不便也不搬家,想带其外出行万里路但不愿因此而耽误其读书学业,而此信对女儿“若患神经衰弱”,却建议其减少功课甚至进一步停课调养,不仅是他对孩子的疼爱和人伦关切,也说明他把身心健康视为至上,与当今一味重知轻体、恶补功课、拼命复习之家教社风截然相反。
同时,梁启超每信辄告当前时政形势,并不一定是要求尚在求学期的19岁女儿表态站队或施党同拉拢之术,而是认为青少年认知世界应放开眼界,求学的同时亦应关注时势,有国家民族的大局观念。
致梁思成、梁思永(1916年6月22日)
思成、思永同读:
来禀已悉。新遭祖父之丧,来禀无哀痛语,殊非知礼,汝年幼姑勿责也。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也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闻汝姊言,汝等颇知习劳苦学俭朴,吾心甚慰,宜益图向上。吾再听汝姊考语,以为忧喜也。
……饮冰,六月二十二日。
点评:
梁启超教导子女们,求学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赞成追求满分、优秀、神童,认为只要勤奋付出,就无愧于心,“天道酬勤”,相信埋头耕耘的人总是会有收获的。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春华秋实,最终换来的是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
牛顿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不过对于一件事情,我总是花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这大概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是靠一点小聪明取得辉煌成就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超乎常人的辛勤耕耘,没有对事物发展变化敏锐的洞察力,是很难有所建树的。自身作为一个伟大的学问家,梁启超对自己儿女的启迪和引导,从头至尾贯彻了“勤奋为先”这样一个原则。
致梁思成(1923年5月)
父示思成:
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谙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各书可向二叔处求取。《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可令张明去藻玉堂老王处取一部来。
……爹爹
点评:
梁启超自己学识渊博,也要求子女博采众长,但又有所区别。在众典籍中,首以修身之教为要,“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谋略策论,“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较难者如“《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放最后有空才读,先易后难。从信中他为思成安排的课程中,可见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用心。
致孩子们(1925年7月10日)
我像许久没有写信给你们了。但是前几天寄去的相片,每张上都有一首词,也抵得过信了。
今天接着大宝贝五月九日,小宝贝五月三日来信,很高兴。那两位“不甚宝贝”的信,也许明后天就到罢?
我本来前十天就去北戴河,因天气很凉,索性等达达放假才去。他明天放假了,却是还在很凉。一面张、冯开战消息甚紧,你们二叔和好些朋友都劝勿去,现在去不去还未定呢。
我还是照样的忙,近来和阿时、忠忠三个人合作做点小玩意,把他们做得兴高采烈。我们的工作多则一个月,少则三个礼拜,便做完。做完了,你们也可以享受快乐。你们猜猜干些什么?
庄庄,你的信写许多有趣话告诉我,我喜欢极了。你往后只要每水“每水或犹言每趟”船都有信,零零碎碎把你的日常生活和感想报告我,我总是喜欢的。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你入学校还是在加拿大好。你三个哥哥都受美国教育,我们家庭要变“美国化”了。我很望你将来不经过美国这一级便到欧洲去,所以在加拿大预备像更好。也并非一定如此,还要看环境的利便。稍旧一点的严正教育,受了很有益,你还是安心入加校罢。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你若看见别的同学都入大学,便自己着急,那便是“孩子气”了。
思顺对于徽音感情完全恢复,我听见真高兴极了。这是思成一生幸福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前很怕思成因此生出精神异动,毁掉了这孩子,现在我完全放心了。思成前次给思顺的信说:“感觉着做错多少事,便受多少惩罚,非受完了不会转过来。”这是宇宙间惟一真理,佛教说的“业”和“报”就是这个真理(我笃信佛教,就在此点,七千卷《大藏经》也只说明这点道理)。凡自己造过的“业”,无论为善为恶,自己总要受“报”,一斤报一斤,一两报一两,丝毫不能躲闪,而且善和恶是不准抵消的。佛对一般人说轮回,说他(佛)自己也曾犯过什么罪,因此曾入过某层地狱,做过某种畜生,他自己又也曾做过许多好事,所以亦也曾享过什么福。如此,恶业受完了报,才算善业的账,若使正在享善业的报的时候,又做些恶业,善报受完了,又算恶业的账,并非有个什么上帝做主宰,全是“自业自得”,又并不是像耶教说的“到世界末日算总账”,全是“随作随受”。又不是像耶教说的“多大罪恶一忏悔便完事”,忏悔后固然得好处,但曾经造过的恶业,并不因忏悔而灭,是要等“报”受完了才灭。佛教所说的精理,大略如此。他说的六道轮回等等,不过为一般浅人说法,说些有形的天堂地狱,其实我们刻刻在轮回中,一生不知经过多少天堂地狱。即如思成与徽音,去年便有几个月在刀山剑树上过活。这种地狱比城隍庙十王殿里画出来还可怕,因为一时造错了一点业,便受如此惨报,非受完了不会转头。倘若这业是故意造的,而且不知忏悔,则受报连绵下去,无有尽时。因为不是故意的,而且忏悔后又造善业,所以地狱的报受彀“用同够”之后,天堂又到了。若能绝对不造恶业(而且常造善业——最大善业是“利他”),则常住天堂(这是借用俗教名词)。佛说是“涅槃”(涅槃的本意是“清凉世界”)。我虽不敢说常住涅槃,但我总算心地清凉的时候多,换句话说,我住天堂时候比住地狱的时候多,也是因为我比较少造恶业的缘故。我的宗教观、人生观的根本在此,这些话都是我切实受用的所在。因思成那封信像是看见一点这种真理,所以顺便给你们谈谈。
思成看着许多本国古代美术,真是眼福,令我羡慕不已,甲胄的扣带,我看来总算你新发明了(可得奖赏)。或者书中有讲及,但久已没有实物来证明。昭陵石马怎么会已经流到美国去,真令我大惊。那几只马是有名的美术品,唐诗里“可要昭陵石马来,昭陵风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向来诗人讴歌不知多少。那些马都有名字,是唐太宗赐的名,画家雕刻家都有名字可考据的。我所知道的,现在还存四只,我们家里藏有拓片,但太大,无从裱,无从挂,所以你们没有看见。怎么美国人会把他搬走了?若在别国,新闻纸不知若何鼓噪,在我们国里,连我恁么一个人,若非接你信,还连影子都不晓得呢。可叹,可叹!
希哲“梁思顺的丈夫”既有余暇做学问,我很希望他将国际法重新研究一番,因为欧战以后国际法的内容和从前差得太远了,十余年前所学现在只好算古董。既已当外交官,便要跟着潮流求自己职务上的新智识。还有中国和各国的条约全文,也须切实研究。希哲能趁这个空闲做这类学问最好。若要汉文的条约汇纂,我可以买得寄来。
和思顺、思永两人特别要说的话,没有什么,下次再说罢。
思顺信说,“不能不管政治”,近来我们也很有这种感觉。你们动身前一个月,多人疑议也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现在除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外,多数稳健分子也都拿这些话责备我,看来早晚是不能袖手的。现在打起精神做些预备工夫,这几年来抛空了许久,有点吃亏。等着时局变迁再说罢。
老Baby“梁思礼”好顽“用同玩”极了,从没有听见哭过一声,但整天的喊和笑,也很彀他的肺开张了。自从给亲家收拾之后,每天总睡十三四个钟头,一到八点钟,什么人抱他,他都不要,一抱他,他便横过来表示他要睡,放在床上爬几爬,滚几滚,就睡着了。这几天有点可怕——好咬人,借来磨他的新牙,老郭每天总要着他几口。他虽然还不会叫亲家,却是会填词送给亲家,我问他“是不是要亲家和你一首”,他说“得、得、得,对、对、对”。夜深了,不和你们顽了,睡觉去。
前几天填得一首词,词中的寄托,你们看得出来不?
……爹爹,七月十日。
浣溪沙·端午后一日夜坐
乍有官蛙闹曲池,更堪鸣砌露蛩悲。隔林辜负月如眉。……坐久漏签催倦夜,归来长簟梦佳期。不因无益废相思。(李义山诗:“直道相思了无益。”)
点评:
梁启超是子女们的良师益友,慈爱长辈,他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儿女(包括女婿、儿媳),尊重他们对生活、专业的选择。他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和书信,传递对孩子们的情谊,和他们平等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讲解治学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也向他们倾诉生活中的苦乐悲欢,甚至不乏“不甚宝贝”之类的诙谐幽默,透出其亲和体己的疼爱,同时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
更可贵者,在解释“别耍孩子气”时,特意说明不要压抑童趣天性,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小大人的早熟“人才”是不科学、不合规律而不可取的。毕竟“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广大父母尤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致孩子们(1926年2月27日)
孩子们:
我住医院忽忽两星期了,你们看见七叔信上所录二叔笔记,一定又着急又心疼,尤其是庄庄只怕急得要哭了。忠忠真没出息,他在旁边看着出了一身大汗,随后着点凉,回学校后竟病了几天,这样胆子小,还说当大将呢。那天王姨“亦称王姑娘,即王桂荃,梁启超的偏房夫人”送达达回天津没有在旁,不然也许要急出病来。其实用那点手术,并没什么痛苦,受麻药过后也没有吐,也没有发热,第二天就和常人一样了。检查结果,既是膀胱里无病,于是医生当作血管破裂(极微细的)医治,每日劝多卧少动作,说“安静是第一良药”。两三天以来,颇见起色,惟血尚未能尽止(比以前好多了),而每日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因各报皆登载我在德医院,除《晨报》外),实际上反增劳碌。我很想立刻出院,克礼说再住一礼拜才放我,只好忍耐着。许多中国医生说这病很寻常,只须几服药便好。我打算出院后试一试,或奏奇效,亦未可知。
天如回电不能来,劝我到上海,我想他在吴佩孚处太久,此时来北京,诚有不便。打算吃谭涤安的药罢了。
忠忠、达达都已上学去,惟思懿原定三月一号上学,现在京津路又不通了,只好留在清华。他们常常入城看我,但城里流行病极多(廷灿染春瘟病极重),恐受传染,今天已驱逐他们都回清华了。惟王姨还常常来看(二叔、七叔在此天天来看),其实什么病都没有,并不须人招呼,家里人来看亦不过说说笑笑罢了。
前两天徽音有电来,请求彼家眷属留京(或彼立归国云云),得电后王姨亲往见其母,其母说回闽属既定之事实,日内便行(大约三五日便动身),彼回来亦不能料理家事,切嘱安心求学云云。他的叔叔说十二月十五(旧历)有长信报告情形,他得信后当可安心云云。我看他的叔叔很好,一定能令他母亲和他的弟妹都得所。他还是令他自己学问告一段落为是。
却是思成学课怕要稍为变更。他本来想思忠学工程,将来和他合作。现在忠忠既走别的路,他所学单纯是美术建筑,回来是否适于谋生,怕是一问题。我的计画,本来你们姐妹弟兄个个结婚后都跟着我在家里三几年,等到生计完全自立后,再实行创造新家庭。但现在情形,思成结婚后不能不迎养徽音之母,立刻便须自立门户,这便困难多了。所以生计问题,刻不容缓。我从前希望他学都市设计,只怕缓不济急。他毕业后转学建筑工程何如?我对专门学科情形不熟,思成可细细审度,回我一信。
我所望于思永、思庄者,在将来做我助手。第一件,我做的中国史非一人之力所能成,望他们在我指导之下,帮我工作。第二件,把我工作的结果译成外国文。永、庄两人当专作这种预备。
正在偷偷写信,被克礼闯进来看见,又唠叨了好些话,不写了。
……二月十七日,爹爹。
今日是元宵节,外边花爆声很热闹。
点评:
梁启超很尊重孩子,能够非常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对每个孩子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同时又不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替他们筹划的办。
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艺术造诣,是与父亲分不开的。1925年,梁启超将新出版的“陶本”《营造法式》寄往远在美国学建筑的思成,这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之图册,是古籍中很少见的建筑专业书。思成接到此书犹如看“天书”,但他明白父亲的苦心,以坚韧的意志终于看懂了它,这不啻为他打开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宝藏。
1928年,梁思成学成之后与林徽音的蜜月旅行,是父亲为其精心安排的一次西方建筑的实地见习。信中标出的具体线路说明梁启超对于建筑绝不外行,另一方面,那种细致周到的殷殷之心又饱含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意。
致梁思永(1927年4月21日)
永儿:
前两封信叫你不必回来,现在又要叫你回来了。因为瑞典学者斯温哈丁“斯文赫定”——他在中亚细亚、西藏等地过了三十多年冒险生涯,谅来“犹言想来”你也闻他名罢——组织一个团体往新疆考古,有十几位欧洲学者和学生同去,到中国已三个多月了。初时中国人反对他、抵制他,十几个学术团体曾联合发表宣言,清华研究院、国立图书馆也列名。但我自始即不主张这种极端排外举动,直到最近才决定和他合作,彼此契约。今天或明天可以签字了,中国方面有十人去,五位算是学者,余五位是学生,其中自然科学方面只有清华所派的一位教授袁复礼,他和李济之同去山西,我们研究院担任他这回旅行的经费,不用北京学术团体的钱。去的人我是大大不满意的。我想为你的学问计,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错过了以后想自己跑新疆沙漠一趟,千难万难。因此要求把你加入去,自备资斧,因为犯不着和那些北京团体分这点钱(钱少得可怜)。今日正派人去和哈丁接洽,明后日可以回信,大约十有八九可望成功的。他们的计划,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研究范围本来是考古学、地质学、气象学三门。后来因为反对他们拿古物出境,结果考古学变成附庸,由中国人办,他们立于补助地位。能否成功就要看袁君和你的努力了(其他的人都怕够不上)。我想你这回去能够有大发见固属莫大之幸,即不然跟着欧洲著名学者作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学得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于终身学问有大益的。所以我不肯把机会放过,要求将你加入。他们预定一个月内(大约须一个月后)便动身,你是没有法子赶得上同行了。但他们沿途尚有逗留,你从后面赶上去。就令赶不上第一站(迪化)“乌鲁木齐”,总可以赶得上第二站(哈密)。不同行当然是很麻烦的,但在迪化或哈密以东,我总可以托沿途地方官照料你。我明天入城和哈丁交涉妥洽,把路线日期计算清楚之后,也许由清华发电给监督处及哈佛校长,要求把你提前放假。果尔则此信到时,你或者已经动身了。若此信到时还未接有电报,那么或是事情有变动,或是可以等到放暑假才回来还赶得上,总之,你接到这封信时便赶紧预备罢。
我第二封信跟着就要来的(最多三天后),你若能成行,无论提前放假或暑假时来,大约到家只能住一两天便须立刻赶路。我和他们打听清楚,该预备什么东西,一切替你预备齐全,你回来除见见我和你娘娘及一二长辈,及上一上坟之外,恐怕一点不能耽搁了。我想你一定赞成我所替你决定的计划,而且很高兴吧?别的话下次再说。
……四月廿一日,爹爹。
这封信本来想直寄给你,因为怕电报先到,你已动身,故仍由姊姊交转。
点评:
1927年4月下旬的连续几封家书,都是写给次子梁思永的,均为其筹谋策划偏远险境的新疆之行。宁愿自费冒险,也不愿错过实地考察大自然的良机。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足见梁启超注重格物行知的教育观念。梁思永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48年与其兄梁思成(建筑学家)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思永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成就,与父亲梁启超的引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正是在梁启超的帮助下,梁思永成为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从这几封家书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帮助梁思永获得与瑞典著名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一同前往新疆和中亚探险、考古的机会,梁启超可谓是费尽心机,尽管最后未能成行,但我们却能读懂梁启超的良苦用心,而梁启超的治学胸怀和眼界则始终影响着自己的儿女。
致梁思顺(1927年12月19日)
达达、司马懿“当指三女思懿”半年来进步极速,六六“或指四女思宁”亦有相当进步。当初他们的先生将一年功课表定了,来问我,我觉得太重些,他先生说可以,现在做下去,他们兴味越来越浓。大概因为他先生教法既好,又十二分热心,所以把他们引上路了。他们——尤其是达达,对于他的先生又恭敬又亲热,每天得点零碎东西吃,总要分给先生。先生偶然出门去便替他留下,看达达样子像觉得除爹爹、娘娘外,天下可敬可爱之人没有过他的先生了。(以上几行是十一月廿五日写的,这几行写了二十多天,还没有寄,今日得空闲谈,还继续这方面的话。)
今年偶然高兴,叫达达们在家读书,真是万幸……好在他们既得着一位这样好先生,那先生又是寒士,梦想去日本留学而不得,我的意思想明年暑假或寒假后,请那先生带着他们到东京去。达、懿两人补习一年或两年便可望考进大学,六六便正式进中学。这种办法你们赞成吗?(四位务陈意见)
司马懿非常聪明,逼着和达达同一样功课(英文不同),居然跟得上。达达自受手术后,身体比从前好多了,没有病过一次,记性也加增。六六当然在弟兄姊妹中算是个饭桶,但自从割了喉咙后也很见进步,这都是可以令你们高兴的新闻。
思永说你们都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老Baby思礼”,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这次总算说了一大段了。
他们先生真好玩,完全像家里子弟一样了,出了书房便和他们淘气,一进书房便板着面孔。他羡慕我们的家庭到极点了,常和他的同学说要学先生,须从家庭学起,但是谈何容易。(以上为十二月十九日写)
点评:
梁启超不仅注重用自身的言教和身教教育孩子,还注重聘请家庭教师培养孩子。1924年以后,梁启超的四子思达、三女思懿、四女思宁渐渐长大,而他们的哥哥姐姐则已先后出国留学,只有他们生活在父亲身边,住在天津意租界的居所。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从1927年下半年起,梁启超就聘请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每周或半个月写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笔抄正交卷。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书法方面:每天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每周有半天休假。他既不主张课业过重,又赞赏家庭教师与学子嬉笑逗乐打成一片,缩小同孩子心理距离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兄妹几人国学、史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