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这种平静的感觉,试着将它带入生活之中,你会发现每件事固然有它的麻烦,但也有它的可喜之处,家务是繁重的,但焕然一新的家是让人喜悦的;烹饪是繁琐的,但各种食材的搭配依然赏心悦目;家人难免让自己不快,但他们的笑容依然温暖自己的心……是的,只要你平心静气,世俗之间处处都有乐趣与发现。
保持这种平静的感觉,试着将它带入工作之中。难题不能解答,可以请教他人;工作杂乱无章,可以借助计划;时间太过紧迫,不妨理清轻重;只有你沉下心,事情才能更加清晰地摆在你的眼前,让你能够把握,渐渐的,你会觉得一切都得心应手。
心中无事萦绕,清静自然相伴。你还在为世俗烦恼?不要把它看做一锅沸水,把它看做一个湖泊,即使有波纹,也是一种天然的韵致。如果你能以这样开明宽广的心态看待世俗,你的心便可以定居在任何地方,生活中,处处都有你的“清静之地”!
04.可与世俗保持距离,但不要避世
有世俗就有纷扰,要学会在世俗纷扰中修养身性。
心理负担太重的人,觉得生活是一副担子,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在为这担子增加重量,两个肩膀快要压垮的时候,哪里还能找什么内心平静,哪里还会想什么悠然南山,只觉得自己每天都有气,每一秒都疲倦,他们比任何人都想摆脱世俗,却也比任何人把世俗想得复杂。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平日靠划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维生。有一天,天气酷热难当,年轻人去邻村送货,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
正在这个时候,年轻人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顺着河驶了下来,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年轻人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年轻人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他的吼叫完全没用,当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年轻人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他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有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树立“假想敌”,把一点小事想象成庞然大物,累计自己的怒气和火气,当我们几千斤的拳头落在轻飘飘的棉花上,那种失衡更让我们一大趔趄,损失更多。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假想敌”?为什么我们对着空船叫唤时,根本不想它可能是一条空船?那是因为我们太较真,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根本不愿意相信简单和轻松。
较真的人处处可见,因为看不惯,所以要辩个明白;因为争不到,所以要想个彻底;因为想不通,所以干脆否定;因为做不好,所以干脆自暴自弃……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较真,人们和现实较劲,和他人较量,和自己较真,没完没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有清静这回事,他们看到的,不过是纷纷扰扰,永无宁日。
仔细想想,你又在计较什么?不论你计较什么,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一毫的助益,只会让你的心灵更被苦闷占据,甚至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放宽心看透这一点,你就会陷入无限制的较真中,与他人冲突,与自己对立,每一天都让自己不舒服,何来清静?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最让人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博览群书,下笔如有神;二是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钱钟书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的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认为没有必要为了钱打扰自己的阅读时间。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非常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0年11月钱钟书80大寿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想要生活得平静,就要维持一个平静的空间,拒绝可能会带来麻烦的事。尽到本分,其余随缘,就是一种可爱的生活态度,尽管有时候这种拒绝稍显无情,但是,就像故事中的钱老先生,他不愿展示自己,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学术遗产,他把别人计较名利的功夫,全都用在潜心读书、潜心钻研上,自然比别人有更平静的心态,更大的成就。
有智慧的人应该适当远离世俗,这个“远离”并非避世,而是在某些时候,要与那些纷纷攘攘保持距离,不要陷进去。因为有的时候,即使你不想计较,别人也会拽住你计较,你总要给一两句解释吧,这一两句又会被人揪住。所以,干脆连最初的一两句都不要说,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猜吧,你们纷扰你们的,我静我的。
适度的距离不是孤僻,每个人都应该拓宽自己的生命,交更多朋友,尝试更多事,但不代表你要卷入是非,卷进名利漩涡,只要你把心态放平,自然既能体会人世之乐,也能领略物外之趣。北宋的范仲淹曾经写过这样一种境界,千百年后仍让人们向往不已,在此共勉,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5.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千般云烟皆过眼,万念看穿是平常。
超凡脱俗,是个让人向往的词语,需要多少历练,多少修为,才能达到洗尽一身烟火气,道骨仙风,气韵高华,让人见之忘俗?其实,对那些胸怀豁达的人,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收敛一下俗世中的心机,追求一些更加高远的情操与境界。
民国时,弘一法师出家一事曾闹得沸沸扬扬。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朝末期生于富贵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在多个领域中继承了中华灿烂文化,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正当盛名如日中天,正享荣华之时,李叔同却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削发为僧了,自取法号弘一。人们以为大才子只是一时想不开,没想到他是真的看破红尘,从此只在佛门清修。
弘一法师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他的居房内异常朴素,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二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弘一法师还视钱财如粪土,对于钱财随到随舍,不积私财。除了几位故旧弟子外,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人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将其拍卖,卖得五百元,把钱送给泉州开元寺购买斋粮。
弘一法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正因为此,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李叔同的出家,曾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他自己也不肯明说,有人称赞,有人谩骂,有人惋惜。但在他看来,那些不过是过眼云烟,他的心灵从此只听无量佛法,世俗的闲言闲语,再也不能侵袭他,他的心得到了真正的清静。
遁入空门不是静心的唯一方法,都市人只要学会修身养性,依然能在烦扰之中体会到心内的灵台境界。修身养性,在于提高自己的涵养,修炼自己的品德,宽心,正是修身养性的法门,让你能够从世态炎凉中体会出人生的真味,学着不在乎,不计较。或者说,在乎的是自己的涵养,计较的是个人的品性,此外,一切都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