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中喜欢使用的另一类心理底线是:强制性的激情。
激情是个美好的东西,它源于强烈的动机,即热爱。但企业中很多枯燥乏味的工作,刻板的管理制度,沉闷的说教,常常使员工无法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此时要求他们保持高昂的激情,正如男妓面对一个无法让自己勃起的老富婆,为了“业务”却不得不勃起一样,这自然是一种心理折磨。
另外,象民族感情、文化偏好、消费习俗之类的因素,也会成为某种特定群体、特定时刻的心理底线,这也是竞底者务必注意的问题。
案例:丰田广告挑战中国人的心理底线
上世纪90年代初,丰田的汽车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可谓相当经典而霸气。但很快由于经营策略的问题,丰田汽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被“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纳轿车所取代。
2003年,丰田进口其“PRADO”普通越野车到中国销售。PRADO的本意为“平原”,该车造型也并非霸气十足,但丰田为该车型取名为“霸道”,并为“霸道”车刊登广告。
在广告画面上,霸道越野车威武地行使在路上,而两只石狮则蹲坐在路旁,一只挺身伸出右爪,向霸道车做行礼状,另一只则低头作揖,配图的广告语写着“霸道,你不得不尊敬!”
看到这则广告,有中国民众立刻在网上表示了疑议和愤怒,他们认为石狮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权力和尊严,丰田广告用石狮向霸道车敬礼、作揖,极不严肃;而且“霸道,你不得不尊敬”的广告语太过霸气,有商业征服之嫌,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
一时间网友的声音迅速扩大,媒体也立刻跟进报道此事。
显然,近年来日本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遗留毒气弹伤人事件等等,一再触动中国人心里的历史伤痕,使相当多的中国人建立了敏感的心理底线,此次霸道汽车广告事件,无疑击穿了这条敏感的心理底线,以致引发各方的强烈反应。
随后,丰田公司启动危机公关程序,在各大媒体和主要网站上刊登道歉信,向中国人道歉,而新款霸道车的销售,理所当然地遭遇了滑铁卢。
与丰田公司相类似,日本立邦也发布过一条名叫“龙篇”的油漆广告,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金龙,左边的立柱色彩暗淡,但金龙紧紧地攀附在柱子上;而右边的立柱因为涂了立邦漆,闪闪发光,金龙攀附不住,无奈地跌落到地上。
这条广告由于龙的跌落,击穿了自喻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的心理底线,也掀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除了广告制作公司出面道歉外,日本立邦置身事外,并无任何声明和解释,但却被作为策划失败的教训,写入大量商业文章和案例。
案例:华为的自杀事件与心理底线
华为在频频出现自杀事件前,是一家漂亮的高科技公司:员工薪酬好,企业增长快,与跨国公司在主流市场以主流产品竞争,毫不逊色,整个社会对它基本上是赞誉一片。
但众多的自杀事件,使人们本能地意识到:华为已濒临底线。这才引起社会对华为的运作模式、企业文化开始反思。
心理学的存在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空虚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确实空虚,或没有表现情感的潜能,而是由于人们感到自己既不能对外部事物加以控制,也无法对别人施加影响,无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这种无力感诱使人产生强烈的失望感,于是便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要求和情感,久而久之,使人变得更加冷漠无情,陷入更深的空虚和孤独之中。
任正非虽然在华为内部是至高无上的竞底者,但他在大环境中,同样是被竞底者,他在2008年的感叹,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这种空虚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改变这个世界,其实我们才是幼稚可笑的,不要有太多幻想。”
这种空虚感必然会带来深刻的孤独,人们越是想和别人建立联系来防止孤独,反而越感到孤独,环境的力量也会使人们抬不起头来,因此人们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痛苦,不得不假意奉迎,这样就学会了如何“适应别人”“适应环境”,学会了和那些并不真正喜欢和尊敬的人建立联系,但与此同时却压抑了自己的个体性和存在感,自己的内在潜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焦虑,焦虑到底线状态,则会有绝望、轻生的情绪产生。
这种情结浓重到极限,就会产生自杀行为,而任正非多次坦言,自己常常有活不下去的感觉。
有知情者说:身处技术更新极快的IT业,同时又以“狼文化”为企业文化,华为公司内部管理非常严格,加班时间长、业绩目标明确的管理特点给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相比面对面交流和电话交流这两种更为直接的沟通方式,大部分技术人员普遍更喜欢采用E-mail这种交互性比较差的沟通方式,从事技术工作的员工在与人沟通方面相对欠缺交互性,工作环境的压力加上人际交流的阻碍,构成了华为员工沉重的枷锁。
从简单的报道来看,华为员工的自杀,大多是因为走到了心理底线:
2007年7月18日下午,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
当年4月,张锐应聘华为并被录取。5月14日,张锐与华为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对此,他很高兴,还打电话告诉了父母。但张锐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和他住在一起的表弟首先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表弟说几天之后张锐就有些不高兴,晚上经常失眠。他问张锐是否工作压力比较大,张锐说表现不好就会被主管批评,还要经常加班。1个多月后,父母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张锐表示,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他想不干了,并征求父母的意见。对此母亲明确表示不同意。由于惦记着儿子,母亲催促父亲去深圳劝说孩子不要放弃这份工作。7月1日,张锐父亲买了张站票,带了个小板凳坐车到了深圳。在父亲的劝说下,张锐逐渐恢复平静,同意继续工作。3天之后,父亲回到了武汉老家。
但几天之后,张锐再次打电话回家表示准备辞职,老父只好第二次来到了深圳。7月17日,进入公司60多天从没请过假的张锐向主管请了一天假。晚上,他与父亲一起到小区附近散步。7月18日,张锐又请了一天假。下午2时,他告诉父亲要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张锐选择了以自缢这种方式与亲人告别,没留下一句话,身后只有因上大学欠下的5万多元债务。
在张锐死后,华为方面向家属表示:华为公司的员工的确都有压力,但对于张锐来说,压力实际上远没到把他击垮的程度。张锐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没有转正,也不能独立承担项目。张锐性格比较内向,“外人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最后,华为人事部付部长以典型的华为立场说:“张锐选择了这条路,将痛苦留给你们,也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就是一个竞底组织对一个鲜活生命夭折的“一般”结论,透着无尽的冷漠和冰冷,但没有忘记
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2007年8月11日17时30分左右,在长春市国联小区,华为长春办事处员工赵炳与人在电话里争吵20分钟后,纵身从7楼跳下身亡。
据了解,该7楼正是华为办事处。事发后,办事处迅速下令封锁消息,各主管分别通知下属员工,禁止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及公安机关调查。
而据网友的贴子称,在赵某跳楼时,办事处正在做所谓的培训,这种培训“每周至少一次,都是在周末,强制参加,不参加的会受处罚”。 据称,赵某临终前接的电话极有可能是其主管张某打来的,张某因赵某未参加培训,在电话中严厉批评赵某,以致其过分激动,最终跳楼自杀。 网友分析,“办事处不合理的销售指标,多的不可理喻,强迫性、几乎与员工无关的会议、培训又在此次惨剧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2008年2月26日下午13时左右,华为成都研究所员工李栋兵跳楼自杀。
2008年3月6日中午12时20分左右,华为公司深圳坂田研发基地科研中心F2餐厅内,正在吃午饭的男员工张立国突然起身跃下3楼栏杆,坠落1楼砸中餐椅身亡。
2008年6月,任正非在优秀党员座谈会上,发表《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确实是痛苦的》,回应社会对华为自杀事件的议论,其中谈到:
“近些年来有员工自杀,大多数是个人原因,有些进来也就一个月不到两个月左右,时间比较短。我们忽略了心理测试,对他们的心理关怀也不够。
“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氛围已经很宽容了,同性恋在这个社会上也不会受到太多的谴责和歧视!你既然有这么大的精神压力,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呢?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说明你认为它是正确的,是你的追求,那你怕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很多员工面对生命过于草率,实在不好,不好。特别是工作没有成绩啊,决策失误啊,走向这一步,更不好!我们有的员工的精神包袱太大,在这个进取的团队里面,落伍了就感到有点压力。”
显然,任正非并没有反思自杀事件折射出来的华为文化问题,而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为“大多数是个人原因”,埋怨他们“面对生命过于草率,实在不好,不好。特别是工作没有成绩啊,决策失误啊,走向这一步,更不好!”轻描淡写地说他们的死是由于“精神包袱太大,在这个进取的团队里面,落伍了就感到有点压力”这正显示了第六章中“竞底者不能认错”的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也谈到了他的竞争观:
“美国竞争失利是因为他们薪酬太高而失利,而不是因为华为的崛起使他们失败了。所以美国很多要人跟我交流,我就讲是你们失败是因为你们的薪酬点太高了”
听话听音,任正非的言下之意是:华为竞争胜利的原因,是由于薪酬相对更低。这也正印证了华为的竞底特点。实际上,华为的行业对手确实指责说:华为“奇迹”无非是低廉的价格,加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市场策略。华为带来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参与者都没有好日子过。
竞底,实在是一把双面刃,用于他人,则他人难受;用于自己,则自己难受。
但竞底确实能带来一时的竞争力,有时还会迸发出闪亮夺目的光彩,如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快速工业化;如希特勒在短短几年内,就通过扩张军备重振德国雄风。这些辉煌都曾让世界为之震撼,更让不少顶级学者为之着迷,认为极权、独裁有利于社会发展。华为今日的成就,比起这些超级竞底高手,连九牛一毛都不能算。但如今这些曾经煊赫一时的庞大帝国,只作为人类的历史教训,被人提起而已。
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帝国走的不是竞优策略,没有为人类真正增加价值,一旦时机来临,人类将弃之如敝屐。
华为的未来又将怎样呢?我们将在第七章的案例中进行探讨。
14、综合底线
在实际操作中,一项竞底行为往往会面临多种底线:如经营一座血汗工厂会挑战生理底线、心里底线、环境底线、法律底线等;争取某个合同会遇到风险底线、道德底线等等。这种多条底线同时发生作用的情况称为综合底线。
当然,为了使竞底能不断进行下去,竞底者会不断尝试,还会有花样翻新的新型底线出现,越是新奇的底线,越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问题是,中国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这些偷鸡摸狗的方面,能昂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案例:击穿综合底线——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亏损
依靠垄断彩管和率先打价格战的竞底策略,长虹勉强爬上了中国彩电第一的宝座,但靠这种低级竞底手段获得的优势,很容易被对手超越。
2001年,重掌大权的倪润峰为实现长虹的海外战略提高销售额,迫不及待想打开美国市场。
竞底战略一直强调“哪里有需求,哪里就可能被竞底;哪里的需求越强烈,哪里就容易被竞底得更厉害。”
倪润峰迫切想进军海外市场的需求,首先就让自己处于潜在被竞底地位的不得地位。在数度赴美考察后,长虹与美国APEX董事长季龙粉达成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