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29714000000040

第40章 竞底文化(1)

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如果对企业来说,技术、设备、资金等是显性指标,那么文化、机制就是隐性指标。根据竞底法则三,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

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说得好听是任人打扮的孩子,说得难听不过是应景之作,什么好听可以说什么,充满了虚伪性。

比如国外流行“以人为本”,则“以人为本”成了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宗旨;

国外流行“创新”,则创新之风马上吹遍了大江南北;

国外流行“执行力”,立刻,有关执行力的口号盛销呈上

……

案例:从任正非的文化观 谈中国企业文化的虚假性

谈到文化,任正非有一句话,在中国流传非常广泛:“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他特别指明:“这里的文化不仅包含了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

按照他的这一说法,文化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这句话是正确的。

但生产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生产力要发挥作用,除了人以外,必须要有适当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而这种生产工具和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人以外的资源(人本身实际上也是资源)!

因此,没有资源,就没有生产力。

而任正非说的文化,既然“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同样绝不可能离开资源!

资源与文化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资源枯竭之后,文化一定将不复存在。

恐龙曾称霸地球1亿3千万年(人类的出现不过数百万年而已),可以想像,当年的恐龙一定也曾创造“光辉灿烂的恐龙文化”。但当地球环境变化,恐龙赖以为生的资源枯竭后,曾经是地球霸主的恐龙完全灭绝,由恐龙这个种群所创造的“恐龙文化”,难道还能独立存在吗?

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古埃及文明曾延续了3千多年,但由于气候原因终于泯灭,只留下一些金字塔供后人琢磨:当时古人是如何修建的。南美的玛雅文明,同样也是如此。即使是在中国,由于没有合理的音乐记谱方法,古代的乐曲也全部失传,人们只能凭诗词,想像那些余音绕梁的音乐是如何动听。

任正非这段流传甚广的话,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充满谬误的话,还能广泛流传呢?

就因为中国人不认真,那为什么中国人不认真呢?

中国人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不认真,他们对钱、面子、顶头上司的话就很认真。为何人们对任正非的这段话认真传播,而不认真思考呢?一是因为中国人缺少批判精神;更主要的是:中国的企业文化,本来就不值得中国人认真。

所谓的企业文化,不过是竞底组织的一个幌子,实际上是竞底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必须冠冕堂皇,但实际却空无一物。

因为只有冠冕堂皇,才能响亮地喊出来,让员工们无话可说,这样竞底才能顺畅进行;

而只有空无一物,企业文化才可能由竞底者任意解释,实行最彻底的人治。

中国典型的企业文化有:

以人为本(多么响亮堂皇,又可以随意解释,如以老板的意志为本,不也是以人为本吗?)

求实创新(很漂亮,但有内容吗?)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也很响当当,但显然是老板对员工的单向要求)

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多么动听,但“我”带来的辉煌,“我”能分享多少呢?没人再提)

多点沟通,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争执(口号很好,但如果员工不抱怨,上面就会继续把员工往底线推。这类口号从来都是要求员工理解老板,而不会相反)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在一定时期内,方法是会找尽的,如果此时还不能解决,上面又要追究责任,该如何办?)

……

中国流行山寨产品,但山寨产品有冠冕堂皇的企业文化吗?山寨产品为何有竞争力?把虚伪的企业文化略去,将时间金钱节省下来,也是山寨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之一。

所谓的山寨化,可以说就是去虚伪化。

华为的文化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尽管任正非希望对外呈现出一种先进的文化,但在世人眼里,华为充满了“拧毛巾”文化、狼文化、加班文化、考绩文化、压强文化、森严的等级文化、“军营加校园”文化,这些文化虽然名目繁多,但归根结蒂就是竞底文化,是“进了华为就等于进了地狱”的文化。

任正非是个好学的人,在部队就是学《毛选》标兵,《毛选》贯彻的是斗争哲学,“与人斗争,其乐无穷”,其竞底色彩极其浓烈,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斗争文化,其本质就是竞底文化。

案例:从北大清华的学风,看中国的企业文化

学风,主要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

显然,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倡导何种学风,即表明了自己的办学导向,明确了师生的奋斗方向和方式。学风是大学的核心文化之一,中国大学的学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

尽管排名在世界著名大学的200号以外,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终归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可以算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因此,北大和清华的学风,可以说在中国数千所高校中,有着旗帜性的意义。选择并推动有自己风格,并有一定先进性的学风,对二所顶尖大学而言,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常自然地,北大和清华都相当重视学风建设,每年的大会小会,都会长抓不懈。

那么,让我们看看北京大学的学风:“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非常好,再来看看清华大学的学风:“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这是二所大学的学风吗?!如果从学风看,何必分北大清华,干脆把二所大学合并,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学风,没必要分设为二所大学,合并也许还能发挥一点规模效应。(不过这样一来,会大量缩减付部级校长和其他官员的职位,肯定会引起强烈的人事竞底,因此不可行)。

如果北大和清华是中国二所不入流的野鸡大学,这样随便泡制一点“学风”,应付差事,则非常情有可原。但北大清华至少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并非野鸡大学,那么他们为何如此随意地对待自己的“学风”呢?

本质的原因,是“学风”只不过一个空头口号,并非深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精神。北大清华的内在精神是什么,当然是竞底。学生想以最低努力获得文凭;教师想以最低成本,获得晋升、搞项目的资本,所谓的“学风”,不过是耳边风而已。

如果北大清华悄悄将学风中的“严谨”改为“严肃”、“勤奋”改为“勤俭”、“求实”改为“务实”、“创新”改为“向新”,广大师生会有强烈瓣反应吗?社会各界会有强烈的反响吗?

当然不会,因为谁也不曾、不会把这种“学风”当回事。

北大清华如此,中国其它的大学呢?恐怕他们的学风更是口号化。

中国注重文化建设的大学,是如此草率地对待自己最关键的“文化”,那么中国的企业呢?企业的本质是经营赢利,可以想见,企业的文化建设,更是停留在口号上的形象工程,因此上一个案例中任正非的谬误就不难理解了。

案例: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爱国人士邓亚萍为什么要把孩子生在法国?

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通过顽强的竞底奋斗,曾经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崇高荣誉,也因此获得崇高地位和巨大收益,国家把她树立为青年榜样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本。邓亚萍的爱国言论说得相当动人:

“我们代表祖国到世界赛场上去拼杀,每当登上世界大赛冠军的领奖台,听到国歌奏响,看到国旗升起时,眼里总是含着激动泪花。在我们的心中,祖国是母亲。是母亲乳汁养育了我——作为一名运动员,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管你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都不能数典忘祖。我今后不管干什么,绝不会忘记祖国母亲,绝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绝不干有损国格、人格的事。一个运动员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在人生的星空中留下一条明亮的轨迹。”

但这样一个说起“祖国是母亲”言之凿凿的爱国榜样,却把唯一的孩子生在法国,据说只要在法国生活五年,就成为法国公民。

如果邓是个普通人,她想在哪生孩子,只要法律许可,那是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她却是言必称“祖国是母亲”的爱国标兵。

中国常常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把艰苦的国度、最坏的工种、底线的生活,都说成是最好的,而他们自已及子女从来不去、不干、不过;而最好的国家、最舒适的工作、最优越的生活,他们总是不齿或不屑,而自已却日思夜想,只要有机会就“以身试法”。

这,就是竞底文化的虚伪性。

案例:为什么中国人马马虎虎,不认真?!

马马虎虎,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劣根性之一,广为世人诟病,却长期无药可治。

那么,我们在此何不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国人会马马虎虎,不认真?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认真的人:认真的人,总是想把事物背后的道理搞明白,因此对任何事情都想刨根问底,溯本求源。这种人从本质上讲,不可能是一个本分的被竞底者。因为竞底口号、竞底文化全部是虚伪的道具,经不起认真者的探讨。比如孔丘宣传的“仁”,从来都是皇帝挂在嘴边的治国爱民的良策,但中国历史上可曾有任何一个皇帝,因为推崇“仁”,就不阉割男人的生殖器了吗?就不把天下佳丽圈养在皇宫里了吗?

所以“仁”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说了不做的摆设。

中国的任何问题,都是不能深究的。从本质上说,高高在上的竞底者只喜欢认真干活的人,而绝不喜欢认真思考的人,所以才有“理解要执行,不理解更要执行”。

实际上,竞底者对中国人“不认真”的抱怨,从来是抱怨他们干活不认真,而从未抱怨他们思考不认真,他们本能地将“认真干活”和“认真思考”割裂开来,只准人认真干活,不准人认真思考。

华为的任正非在研发人员大会上提道“华为公司实行低成本战略,其实我们的产品成本并不高,而是研发浪费太大!浪费就是马虎、不认认真真,……我们如果不从做论文的那种马马虎虎骗糊涂教授的方式转变过来,肯定是个很大问题”

他怒斥工程师们“我们这历史累积上亿元的呆滞物料是怎么产生的?就是你们一笔一画不认真产生的。”

另外他还愤怒地说“我们飞来飞去地去修机,修的什么?就是当时因为你马虎的一个焊点。”

这是任正非在要求员工认真干活,这显然是正确的。

但在另一方面,当华为有员工上书善意地提出建议时(认真思考),任正非却粗暴蛮横地下令:该员工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精神病院治疗;如果没有精神病,建议立刻炒掉!

竞底者对认真思考的痛恨,由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该员工自然没有精神病,倒是任正非对“认真”的这种割裂式要求,容易让被竞底者精神分裂,因为上面只允许思考技术、工艺问题,一旦思想“滑到”思考管理问题,员工立刻得“刹车”,把这种思想揪回来或排遣掉,这让人多苦闷。即使不让人精神分裂,也会让员工人格分裂,形成阳奉阴违的文化,只要在网上看看华为员工抱怨的帖子,就可知华为阳奉阴违的现象多严重。而阳奉阴违,是被竞底者的一种消极抵抗,在竞底社会极为普遍。

在这种割裂式的思考模式下,即使是任正非这样的竞底强人,对中国人的“不认真”也颇为无奈,他曾感叹道“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读书,我们却不认真读书。等我们长大了,又告诉我们的孩子要认真读书,他们不认真读书,他们还要批判我们。他们长大了,又管教他们的孩子要认真读书,……如此重复的人生认识论,因而人就没有很大的长进。”

任正非的这样无奈,正反映了中华文明悲剧性的竞底结果:不让人认真思考,却想让人认真读书;不让人认真思考,却想让人认真干活,这当然无异于缘木求鱼。

所以中国人的读书,不过是死记硬背;中国人的干活,不过是偷工减料。

因为,人只有一个大脑,认真精神是一种统一的习惯。一个人不可能在认真干活、认真读书的同时,却不认真思考。因此,任何人只能选择二种状态中的一种:

A、既认真干活,也认真思考(西方模式);

B、既不认真思考,也不认真干活。

中国古代的公民很聪明,经过几次试错,在付出了一些生命的代价后(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们立刻明白了:不认真干活的代价,是工作质量低劣,从而生活质量也一样低劣(底线式生存);而认真思考的代价,则很可能是掉脑袋。他们马上二害相权取其轻,主动选择了“既不认真思考,也不认真干活”(中国模式)。

最后,中国人就成了马马虎虎、不求甚解、不认真、不扎实的人。

一个国家,由13亿这样低素质的国民组成,却想成为一个大国,凭什么?!

案例:华为的等级文化

明确、森严的等级,是竞底社会的一大特征,因为等级形成了竞底链,高等级者能够有效地对下竞底。

也许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找不出第二家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有如此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干部等级,这些等级包揽了各种类型,简直囊括了人类的想象力:

1、企业类等级:如董事长、总裁、董事、常务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资深副总裁、副总裁、总监、总经理、经理、助理、主任、客户经理、营销高级专家、营销资深专家(技术等级类推,不再赘述);

2、政府类等级:如部长、科长、主任科员、专员、主任、顾问、专家;

3、军队类等级:如干部部部长、培训营营长、队长、组长、班长……

等级制造官员,而官员多有几个好处:

a、廉价满足员工的虚荣心。因为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名片上有一定的官衔,会让员工觉得有面子,心里更舒坦。

b、鼓励和鞭策员工拼命工作。因为别人进步了,升官了,就等于自己落后了,无形中压力就更大了。

c、在对外交往时,可以获得客户的重视。

但等级文化最大的一个弊病是,阻碍了平等沟通、畅所欲言,因而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创新的种子,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这自然是致命的缺陷。

儒教对中国人的影响,也充分反映在企业文化中:

儒家尊敬长者和所谓的知识分子,受这个影响,中国企业一般只允许渐进式改革,任正非的“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儒教灌输伦理标准和工作纪律,反过来使人们难以跳出窠臼而创新。

儒教宣扬等级社会,这使得竞底者往往强调人治管理文化,这样却使得组织散漫。

儒教文化中,对心灵安宁、和谐的追求,使人们对不公平的底线,更容易逆来顺受。

中国员工在公司里倾向于压抑个人看法和见解,尊重领导、尊重权威。在内心深处,他们常常期待自己的主管既像领导又像良师,甚至自己的严父,他们希望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上能给自己善意的指导。

竞底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权谋文化,中国权谋文化的发达,从每年的出版物中那些最热销的权谋书籍中,就可见一斑。

权谋文化的核心就是“治人与治于人”,所谓的“治人”,就是研究竞底者如何对被竞底者竞底;而所谓的“治于人”,则是那些可怜的被竞底者,研究如何在被竞底状态下,寻找能让自己多透一口气的空间,并窥探时机,让自己成为竞底者。

案例:“绝不让雷锋吃亏”的悖论

在企业文化中,华为还有一个著名的口号:“绝不让雷锋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