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2007年中国股市、楼市双双大热;但到了2008年,股市、楼市暴跌,大部分制造业资金血本无归,证明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产业转移或升级,只有死路一条。
2008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实际上和1997东南亚危机有相似之处。
如此看来,初衷良好的新劳动法,也成了对企业竞底的利刃;而企业大规模倒闭,广大员工就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2008年11月6日,东莞高调宣布:暂缓新《劳动合同法》 协助中小企度“寒冬”;12日下午,香港特首曾荫权在东莞与珠三角港资企业代表开会时也表示,特区政府已向内地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建议,以协助港商渡过难关,其中就包括“建议内地修改《劳动合同法》限制,以提升人力资源调动弹性”;而到了1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更发出通知说,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知今日,如何立法?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50年前,中国人搞过“大炼钢铁”、“大跃进”,被碰得头破血流,总算吸取了教训;但现在的新劳动法就是一场法律大跃进,虽然形式变了,但竞底的实质还是一样。
中国的民企还在人才、融资、产业准入等诸多方面遭到竞底,在此一言难尽,不再一一详述。
2、国企对民企的竞底
国企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东西,它们既是官,又是商。那些响当当的垄断国企,类似于当年曾国藩设的厘卡,它可以作为企业在商场谋取最大利益,又能像政府机构一样拥有垄断特权。
由于广泛地缺乏竞争能力,经过30年改革,国企已全部退出竞争性行业,只能龟缩在垄断政策购建的碉堡内,以搜刮垄断利润为生。这些碉堡是电信、电力、民航、金融、铁路等垄断行业和钢铁、石油、重化等上游垄断性原材料部门。
这些国企实际上是对民企的竞底工具,他们获得的利润越多,对商界的公平竞争损害越大。
针对华为频发的横死事件,有人曾抱怨道:如果中国电信行业的国企不把价格压得那么低,华为不至于有那么多年轻人夭折。
国企的经营者由“上面”一纸任命,因此,他们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知本家”,他们只是“纸本家”,这种机制决定了他们只对“上面”负责。
他们缺少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最应该具备的竞底精神,这也是国企在竞争性行业中,无法与民营企业抗衡的根本原因。
以平安保险为例,虽然其董事长拥有6600万的巨额年薪,平安却在投资富通集团时半年多就亏损228亿;而更可怕的是,据2008年10月2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以中石油为首的香港12家内地国企,因炒卖澳元亏损超过1000亿人民币。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就是国企的经营能力。
这些被捅出来的巨大黑洞,要么靠国家再给国企可怕的政策倾斜来弥补;要么需要动用财政收入去填窟窿。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对民企的竞底。
案例:中石油停止向民营加油站供油,民营加油站纷纷倒闭
2008年6、7月,黑龙江农忙时间,农民急需柴油为水田灌水。
而此时,黑龙江所有的石油销售均由中石油黑龙江公司调配,省内1600个民营加油站很难从中石油的各级公司中买到油。
“石油公司不给我们油,买不到啊,现在基本是停业状态。”任义加油站的法人孙秀云说。
“现在从正规途径根本买不到油,有点能力的从灰色渠道买点油,但也都是高价买入,高价卖出,也无法跟中石油下属的加油站价格竞争,没能力的早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了。”另一个加油站老板刘建国说。
大多数民营加油站的命运是倒闭。黑龙江省海伦市原有的26个民营加油站中,有10个已经停止营业。
“全省估计有一半都停业了,剩下的也是勉强维持,再这样断油,他们也都撑不过一个月了。”巴彦县老板赵德生说。
这种现象绝不仅仅只在黑龙江出现,福建、海南、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普遍反映。温州一个加油站的老板叶连康说:
“民营企业在进入石油流通领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垄断企业的歧视和排挤。民营石油企业在税收、贷款政策方面都享受不了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所享受的优惠待遇。”
与民营企业临濒绝境相比,中石油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利润1920亿,上交税收1985亿。其中特别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外国投资者拥有中石油12%的股份。据说,中石油每年将45%的利润用于分红,这样,中石油2007年利用垄断政策,从中国人身上搜刮的垄断利润中,就有104亿要奉献给外国投资者。
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2008年初步调查:全国石油民营批发企业663家,关门、倒闭2/3;加油站45064座,倒闭1/3,有10000多家亏损。
这就是国企对民企竞底的后果之一,在这样的竞底之下,部分经济学者还提出民企应该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升级?
在该会的组织下,部分民营石油企业决定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起诉中石油、中石化。但据行内人介绍,自2008年8月1日实行的《反垄断法》,只是一只无牙、无爪的老虎,并没有实施细则,因此很难作为约束国企垄断的法律依据。
这样的《反垄断法》,是不是社会对民营企业另一种形式的竞底呢?
3、外资对民营企业的竞底
吸引外资是中国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的一个显性指标,而竞底社会最重视的就是显性指标。因此,为了吸引外资,各地、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竞相使用竞底奇招:
给外资两免三减半还不够,甚至给出了“5年免交所得税、10年减半征收,再投资退税优惠”等税收政策;
在土地方面,如果卖给内资每亩20万,卖给外资一般低于10万,长三角地区甚至有零地价、送厂房的政策;
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同时,还指定国内银行提供配套贷款;
……
在这种竞底政策下,很多民企不得不到香港、开曼群岛等地成立空壳公司,再回来搞假合资。而当地政府明知这是当地人兴办的“港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由于能帮助当地完成招商引资指标,也乐得将全套优惠政策,奉献给这些假合资企业。
据调查,外资的实际税赋为10%至13%,而内资则为22%至24%。
这些税收政策、批地、贷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转化为外资的竞底实力,使民企更容易遭到外资的不平等竞底。
据调查,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如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
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厂商,已由外商控股;
汽车行业90%的销售额,来自外国品牌;
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
……
外资对中国龙头企业实行并购,并试图控制整个行业,这将使中国的民企不得不永远处于低附加值的被竞底地位。
非常荒谬的是,虽然中国拼命打压自己的企业,吸引外商投资,但中国却并不缺少资金: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使中国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许多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没有将获得的外汇去购买外国设备或进口产品,这些外汇直接被转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拿着这些外汇,也没有较好的投资渠道,只好去购买美国债券。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债券给中国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一方面是辛辛苦苦勒紧自己的裤腰带去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用这些好不容易吸引来的外汇去投资风险巨大的债券。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2008年1月1日,中国实施新的税法,外资享受了20多年、比内资低10几个百分点的优惠税率,终于统一为与内资相同的25%所得税。
这一步虽然来得太迟,但总算来了。
不过那些其它的对外资优惠政策呢,难道还要继续保留下去吗?
这种靠“对内竞底”来吸引外资,乃至强化自身竞争力的模式,还应该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吗?
4、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竞底
人类的自私心理决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心愿意他国的GDP、GNP超过自己。因此,发达国家不愿被后进国家赶超,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
由于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不能进行重大的自主技术创新,因此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导致他们在电子、机械、化工的高端领域,对中国企业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可以随时对中国企业竞底。
这种竞底有几种不同的手法:
A、技术封锁。在中国没有某项技术时,外国人奇货可居,以高价向中国供货,如电脑中的核心芯片。对于我国技术尚不完善的五轴联动以上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仍对我国进行封锁限制,出口此类产品要求对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进行调查、跟踪。桂林机床公司两次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外国政府申请五坐标数控系统进口许可,均遭到拒绝;南方航空集团花费100万美元进口一台多轴联动数控磨床,外国公司要求设备联网,以便监控和限制设备使用领域。
B、产业打压。当中国好不容易自主研发出某项技术时,外国人以低价进行倾销,阻止中国企业形成规模化的产业。详见以下案例。
C、根据需要,随时修订市场准入标准,抬高中国企业的进入门槛。详见以下案例。
D、以技术转让和合资办厂为诱饵,有步骤、有计划地保持对中国市场的优势。一家日本公司曾将其落后淘汰的二种技术转让给北京机床研究所,却将核心芯片控制在手中;我方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该公司又将其性能质量更好、集成度更高的数控系统产品推向中国市场,导致我方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设想成为泡影。
E、收购中国各类行业的龙头企业。如2008年可口可乐对中国果汁饮料知名企业汇源的高价收购。
案例:巴黎统筹委员会——西方国家对中国竞底的工具之一
巴统的正式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因冷战需要,由西方最发达的美、英、法、德等17国于1949年11月成立,目的在于限制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
列入巴统禁运清单的有军事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类上万种产品。如巨型计算机,既可用于大范围的气象预报、地质勘探,更可用于破译通信密码,因此一直是巴统严格禁止出口的技术。
巴统有个惯例,即如果受限制国家突破了某项技术,那他们就会许可这种技术的出口。
1983年,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亿次巨型机。随即,巴统就放开了这一级别巨型机对中国的限制出口。
为什么巴统会采取这种“与人为善”的措施呢?西方公司追求经济效益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中国研制出巨型机时,西方公司已经产业化,卖给中国的产品更加物美价廉,这样就自动阻碍了中国巨型机的产业化,也相对阻止了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进步。
显然,这是一种温柔的、“更具人性化”的竞底,中国的巨型机没有产业化,只是昙花一现。
虽然巴统早在1994年就已解散,但西方国家依然遵循这种封锁战略对付中国人。1996年33个主要西方国家的代表在荷兰瓦森纳开会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简称“瓦协”),决定实施新的控制清单,中国同样在被禁国家名单之列。与“巴统”一样,“瓦协”同样包含两份控制清单,一类是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计算机、电信、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9大类;另一份则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
欧盟对“瓦森纳协议”的具体贯彻,主要体现在2000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的“1334号法令”。在2008年4月份的月度例会上,欧洲议会再度通过了继续维持“对华敏感技术和武器禁运”的决定。这意味着这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延续了近六十年的对华封锁政策,至今仍没有松动的迹象。
中国无法得到先进技术,中国企业自然不能与海外企业以平等的条件竞争,如此一来,他们不得不竞底,也可谓是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最佳选择”。
案例:欧洲再竖绿色壁垒 玩具新规定剑指“中国制造”
2008年在金融海啸的严峻形势下,欧洲各国的失业率普遍高企, 12月18日,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以480票对73票,通过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内容涉及儿童玩具的生产材料、检测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
欧盟内部市场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主席Arlene McCarthy坦率地说“中国玩具的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制造的玩具占据了欧洲大部分市场,因此对其监管依旧是重中之重。”
在我国大宗的输欧玩具中,电动玩具所占比例较大,新标准的实施将加大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检测的成本。2007年我国玩具出口额达84.84亿美元,其中欧美市场占到90%左右。
在欧洲玩具市场上,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德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其中除日本外,几乎都是欧盟成员国。
欧洲当前经济状况恶化,社会失业人数上升,手工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拉动就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欧盟市场推出隐蔽性强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中国产品出口的难度,势所必然。而中国玩具企业就得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欧洲议会的这一招,实际上就是抬高底线,从而削弱中国企业对欧洲企业的竞底实力,
中国企业为什么集体走竞底的道路?宏观环境的约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环境中,企业还受到相关法律、政策、产业标准等各方面的约束,可参考第二章底线种类进行分析,在此不多赘述。
但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要实行美国GE所实行的战略,实在有点小孩穿大人衣服的感觉。
■微观环境分析
美国企业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五力模型”,认为企业受到供应商、消费者、潜在竞争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产品等五种压力。
在此,借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企业如何在这五个方向与微观环境互动。
1、供应商竞底分析
A.供应商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理论上有无数条件相同的供应商,此时任何一家供应商对竞底企业,本质上都没有竞底实力,因此竞底企业特别喜欢对供应商“货比三家”。
此时,供应商们有一些大致的行规,如果仅仅以行规和供应商成交,则不能算太多的竞底。精明的竞底者不会满足于以行规和供应商交易,他们倾向于挑选更容易被竞底的供应商,把他们打到行规的底线以下,以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条件。
案例:华为与它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