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29718600000073

第73章 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2)

在兴趣阅读、拓展阅读之外,当然还必须有深度阅读。一般来说,用于深度阅读的是课文,就是选定的范文。范文应该是真正的好作品,选那些在文学上和精神内涵上都有质量的优秀作品。现行教材里的作品未必都是好作品,有的很平庸,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很浓,我认为语文教材是需要改革的。我主张多选经典作品,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范本。

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是鉴赏力、判断力和理解力,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思考。这个东西怎么培养,很难有统一的方法,就看老师的水平了。你自己有这个水平,才能引导学生,也才能对学生的这些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只强调一点,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不要用固定模式,不要有标准答案。我特别反对现在流行的范文分析方式,基本上都是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摘出几段话来,让你分析这几个句子是什么含义,这种测试方式对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毫无益处。据我所知,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于这种测试。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正上高中,她把这样一份卷子拿给我,是我的一篇文章,我记得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她让我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她很得意,她还得了71分呢。我真觉得可笑又可悲,一篇文章有什么标准答案?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揣摩,可能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做并不是让他们真正去理解课文,反而是阻碍了他自己的理解。

现代哲学有一个流派叫解释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他的主要着作是《真理与方法》,里面讲了解释学的基本原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读一个文本,往往想知道它的原意是什么,伽达默尔就问,你用什么来判断原意?是用作者自己写作时的意图吗?第一作者自己也未必清楚,第二即使他自以为清楚,和写成的文本也是两回事,文本会偏离这个所谓原意。所以,作者的意图绝不能成为标准。

另一方面,你作为读者去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你不可能是脑子一片空白,你有自己在知识上和经验上的积累,你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在哲学上叫前理解。在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会带进你的前理解。而且,这还是你能够理解这个文本的前提,如果你把自己的积累全部抛开,脑子一片空白,那是什么也读不懂的。

根据这两个方面,伽达默尔提出一个概念,叫视域融合。一方面,文本有它的一个视域,也就是文本自身的涵义,这个涵义并非清晰的,除了作者的表达外,还包含了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加入的诸多理解和解释,你无法把它们精确地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作为读者、接受者,你也有你的一个视域,就是你的前理解,由你以往的经历、阅读、体验、思考积累而成,对这个东西也是无法做精确分析的。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最后得出的东西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文本的,而是二者的融合。对一个文本根本不存在所谓绝对客观的理解,因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对应地把握的绝对客观的涵义。

不但文本是这样,现代哲学对世界、对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看的。当你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你必定会有一个角度,不可能有撇开任何角度的认识。比如说一张桌子,你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说它的材料是木头,形状是四个立柱上一个平面,质地是光滑的或粗糙的,也可以从用途说它是课桌或饭桌,只要你去说它,就一定是从某一个角度去说的,你无法说桌子本身是什么。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在现代哲学看来,所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是一个伪问题,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正是以现代哲学的这个反本体论立场为大背景的。

通俗地说,理解一个文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接受者在和文本对话,理解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好的理解就是有效的对话,一方面文本是好的文本,涵义丰富并且具有开放性,另一方面接受者是好的接受者,有足够的前理解,二者之间能够发生充分的相互作用,能够进行深入的、生动的、有内容的对话,二者的视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所以,现在谈理解一个文本,立足点已经不是要挖掘文本本来的涵义,而是强调文本和阅读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在增长,一个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涵义越来越丰富了,已经超出作者写它的时候的涵义了。同时,接受者的精神也在生长,新吸取的营养也化为了他的血肉,也加入了他以后阅读别的文本时的前理解。总之,两方面都在生长,这是最有效的阅读。

用这个观点来看,对于同一篇范文,不同的学生是可以而且应该做出不同的理解的,因为每个学生的视域不同,得出的视域融合也就必然不同。所以,不应该让学生回答这篇范文或者其中某几句话本来的意思是什么这种问题,应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不是可以乱说,标准是有独立思考,又能够言之成理。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写读后感,这应该成为一个主要的测试方式。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有没有收获,读后感最能说明问题。现在那种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的方式,最多是浅层次的理解,而且有标准答案,压制了独立思考。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认为都应该最看重有没有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

下面我说一说写作。要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关键是勤写,不能光靠写几篇作文。所以,我特别鼓励中学生写日记,从中学就养成这个习惯,对写作的好处太大。我从来没有刻意练习过写作,我的写作能力真的就是通过写日记练出来的。好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其实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真实的情绪和感受,但是,人们往往懒于捕捉和反省自己的真情实感,听任它们稍纵即逝,不留痕迹。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就没有东西可写,就只好模仿和编造,这样当然写不出好文章。写日记是一个办法,它的作用实际上是督促你留心自己的真情实感,随时记录下来,同时也在反思。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就积累了大量的好素材,真正写作的时候你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当然,写日记要认真,不是记流水账。你珍惜自己的真实感受,就不但会勤快地记录,而且一定也会力求准确地表达它们,在寻求准确的表达的过程中,写作能力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提高。事实上,写日记的时候你是最自由的,没有任何条条框框,你是写给自己看的,你对自己不用说假话,你只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容易产生一种好的表达,一种准确的而且有个性的表达,这本身就是锤炼语言艺术的过程。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只让学生写日记,作文还是要写的。关于作文,我主张不命题作文的比例尽可能高一点,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写自己真正有体会的内容,然后把自己觉得满意的文章交上来。这实际上也是日记的一种形式,是公开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读书感想,看了一本书特别喜欢,就把这篇读后感当作作文。当然也要有一些命题作文,命题要宽泛一点,避免学生没有感觉而硬写。

不管命题还是不命题,在判卷子的时候,我强调不要太看重语句通顺与否,当然这是基本的要求,但不是最重要的要求,一篇文章并不因为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就是一篇好文章了。一篇文章在这方面有一点毛病,但是有独特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我认为更是一篇好文章。有水平的老师应该不拘一格,鼓励不同的闪光点。我看孩子的作文,有的真的是大师的表达,一般大人写不出来。这种闪光的,有个人风格的,蕴含着将来的文学风格的,这样的东西要看重,我当老师的话,会把这种东西挑出来大大地表扬,给他高分。语文课应该重点鼓励真正有文学的和精神的含量的东西,不要把语法的东西看得太重要,这是我的看法。(掌声)

现场互动

问:我有个问题很困惑。我们看一篇文章觉得很假,看另外一篇文章觉得情感真实,但是这只是个人的一种判断,有什么根据?是否可以仅凭个人感觉来判断?

答:个人的感觉和视角是绕不过去的,也是排除不了的。即使你说出你的判断的根据,这个根据仍然是你的一种认识。但是,这不等于说没有标准了。每个人对自己身上的情感是有所了解的,如果根据这个了解来判断文章的真假,一般不会太离谱。当然,其中必有主观的因素,所以,你可以对学生说,这是我的判断,你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问:您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现实会发生冲突,您怎么设计自己女儿的未来呢?

答:理想必定会和现实发生冲突,如果只是接受现实,要理想做什么?当然,有时候不得不对现实做某种妥协,但是,有了理想的指引,你会掌握好妥协的分寸,方向是明确的,只是方式会平和一些,步子会慢一些。对我的女儿的未来,我有一点很坚定,就是只做抽象的定向,不做具体的定位。也就是说,对于她将来上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出不出国,有多大的成就,我完全不做设计。这些东西如果你去设计的话,第一很可能是空的、无用的,决定一个人的这种具体的未来的因素太多了,不是你支配得了的,何必瞎操心。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从来不设计这种东西,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一个作家,要有一点成就或名气。第二如果我做具体的设计,甚至这样去要求她,实际上是对她的限制,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如果她真正的能力不在这个方面,那我就害了她。但是我可以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她生长得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向这个方向努力。这是我可以做的,也应该做的。我相信这比具体的定位重要,真正优秀了,将来她做什么都不会太差吧。

问:我想请您推荐一些适合初中年龄段学生读的比较好的哲学书。

答:这样的书挺缺的,有一些翻译过来的,我觉得还不太理想。所以我想,我自己来写一本吧。(掌声)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包括一些中学校长建议我做这件事,我自己也愿意,写一本给初高中的孩子们看的书,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内容讲清楚。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有水平的通俗着作其实是最难写的,我要好好做准备。

问:我不是西城区的老师,是海淀区的老师,今天来听您的讲座。这几天我非常痛苦,接受区里的一个任务,选一篇高中语文测试的文章。每天晚上我都花时间看您的文章,觉得很多文章都适合,阅读的过程像是一个恋爱的过程,非常浪漫、甜蜜和美好,但是当我陷入一个命题者角色的时候,我读文章时就陷入了一种婚姻的感觉。我就在想,我们的语文课必须对孩子做测试吗?如果不用这种方式,还有其他的办法对孩子做出评价吗?

答:是啊,你问得对。(笑声)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要是我的话,就会比较简单化地处理,我就选一篇好文章,让孩子们每人也写一篇文章,用这篇文章和我所选的好文章进行对话,这就是在谈恋爱了,而不是陷入婚姻了。

问:在我自己学校里可以对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但是区里的统一测试就不可能了。我看您的《宝贝,宝贝》很有感触,我的孩子也非常聪明,他今年11岁,是个男孩,看书很多,大概已经有150本。现在他的困惑是作文,他写东西非常干净,都是干货,他说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但是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得到过表扬,他的老师总是给他很多批语,教他怎么样写得生动。所以,他越来越不爱写作文,越来越没有信心。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您的孩子身上,您怎么办?

答:我会肯定他,因为从你说的推测,他应该是写得很好的。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这句话是叔本华说的,我很赞同。我也讨厌形容词,我觉得写文章质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我还会鼓励他多写,作文得不到好分数没关系,爸爸给你好分数。

问:我回去跟他说,哲学家周老师说你写得好。

答:你应该对他说,妈妈语文水平很高的,你要相信妈妈的判断。

问:我说应该是更准确一点,但是他相信你的判断。

答:那你就说,周老师和妈妈的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