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29731100000003

第3章 揭开记忆的密码,做过目不忘的自己(2)

二、编码和整理信息

你接收的所有信息都会先被转化成“大脑语言”,这是一个被称为编码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被输入记忆系统。在编码过程中,新的信息和记忆中已存储的相关的部分放置在一起。它会被分给一个特定的代号,可能是一种气味、一个形象、一小段音乐,或者是一个字——任何标记符号都可以,只要能够使这个信息被重新提取。例如“柠檬”被用“水果”、“有酸味儿”、“圆形”或是“黄色”来编码,那么当你不能自发地回忆起这个信息时,这几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帮助你回忆起它。如果你接收的信息属于一个新的类别,大脑会给它一个新的代号,并与记忆已经存储的信息类别建立联系。信息再现的效率取决于大脑对这条信息的编码程度,还有数据的组织情况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需要利用人脑对过去的丰富记忆做基础,对每个个体来说,这个过程都是独特的,而且它的进行方式也是不同的。尽管如此,信息编码的潜能还是要受到大脑接收信息能力大小的限制——一次最多可以对5~7条信息进行编码。

此时,信息的性质就从一种从外界接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了一个心理映像,也就是大脑受到某种行为刺激而导致的转换过程的产物。然后,这条信息就会被保存在记忆里,只是保存的种类、强度和持续期限各不相同。

瞬时记忆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这样的记忆只需要保留到任务完成——比如说购物、打电话等。

短时记忆,或者叫中期记忆,对需要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的信息发挥作用。我们对这些信息感兴趣,并希望把它传递到大脑中。个人能力、时间段、感官所受的训练,还有信息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都会影响到普通记忆的多样性。短时记忆是生活中利用频率最高的。尽管如此,它的潜在容量却无法预测,没有人知道它的极限是多大。

长时记忆会在不自知的状态下,不需做任何额外的努力就能把一些信息铭刻于心。通常,能唤起强烈情感的事件是形成无法磨灭的记忆的基础。它们内在的情感性使我们倾向于向别人讲述,而这个叙述的过程会将记忆巩固并存储到大脑的更深处。我们并不受这些深层的记忆所控制,这些被埋葬的记忆表面上似乎被长久地遗忘了,事实上却会在任何时刻重现脑海:出现在梦中或是被某种气味唤醒。

三、进一步巩固信息

有些信息由于自身所附带的强烈情感因素,会在记忆中自动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有些信息,如果你想把它们保留得久一些,就必须用一些方法去巩固它们,而这种巩固的过程需要存储信息时良好的组织工作。一条新的信息首先必须被划分到合适的类别中,就像你把一个新的文件放进一个文件柜时需要做的一样。至于把它们划分为哪一类,就要看你个人的信息分类标准——按照意义、形状等,或者被包含在某个计划、故事中,又或者是所能唤起的联想。举个例子,“文明”这个词,作为“文化”的义项可以被划分为“名词”的类别,但是作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义项又可以和形容词建立联系。不过我们也可能会用别的分类方式,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对同一条信息采用同一种分类方式。

当我们把新的文件归档时,很可能会把它放在其他已存的文件的前面;同样,处在不停变动中的记忆库会把新的信息储存在旧的信息之前,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越来越多的新信息被存储,最终,“文明”的文件将会被彻底地覆盖。只有在我们再次使用这个词时,它才能回到文件夹的最前面;否则,它将被转移到文件夹的最后面,束之高阁,就像其他被遗忘的信息那样。所以为了确保信息得到有效地巩固,仅仅组编数据还不够,在最初的24小时之内必须重复信息4~5遍,之后还要有规律地重复记忆,这样才能避免信息被遗忘。如果信息的重复工作得到很好的实践,我们就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什么是记忆表象

所谓记忆表象,就是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应该说明,这种形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在记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事物,再认出接触过的事物,主要是记忆表象的功劳。

一、记忆表象的本质

记忆表象与知觉不同,知觉是大脑对当时客观事物的反映,记忆表象是对从前感知过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知觉是由眼前的客观事物刺激而引起的,记忆表象多是由有关的其他事物引起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①记忆表象的形象暗淡模糊,而知觉的形象则鲜明生动;②记忆表象的形象片断不全,而知觉的形象则全面完整;③记忆表象的形象流动多变,而知觉的形象则持久稳定。例如,你到南京长江大桥去游玩观赏,那形象肯定是既鲜明又生动,既完整又清晰,连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也尽收眼底;而回到家里以后进行回想,呈现在记忆表象中的一般只是南京长江大桥的整体轮廓和主要结构。同时,大桥的形象在记忆表象中是极不稳定的,几秒钟以后就要变化,虽然你努力保持这一形象,但却很难持续到一分钟以上。

记忆表象与后象不同。后象又叫后觉,是客观事物停止刺激后影响的余波。其存在时间很短,以视觉后象为最明显。记忆表象与后象的差别之处有:①记忆表象是回忆的产物,而后象是刺激物作用的后效直接形成的;②记忆表象可以在自我意识控制下多次呈现,而后象一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记忆表象在大脑中可以保留很长时间,而后象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在两秒钟后开始变弱,30~40秒后完全消失。

记忆表象虽然与感知觉不同,但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感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记忆表象的基础。没有感知觉就没有记忆表象。记忆表象必须通过感知觉才能形成,例如:天生的盲人,记忆表象中绝不会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缤纷色彩;天生的聋者,记忆表象中也绝不会有“哆来咪发梭拉西”的优美音乐。鲁迅先生曾记录过一位盲诗人的谈话:“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由于这位诗人生而目盲,不曾有过颜色的表象作为想象的材料。所以,他的记忆表象中就没有色彩。再有,记忆表象是否鲜明、完整,也取决于感知觉的深度和广度。感知的水平越高,记忆表象的质量也就越好。

二、记忆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所谓直观性,是指在记忆表象中浮现的事物是比较生动的具体形象。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所以它们都有直观性的特征。比如,在唤起视觉表象时,就仿佛在大脑的银幕上看到了那种事物的模样或形状;在唤起听觉表象时,就仿佛在大脑的音箱中听到了那种声音在回响。但是记忆表象远不如知觉的直观具体、完整清晰、鲜明和稳定。例如,托尔斯泰在《童年》一书中,描写主人公回忆早逝的母亲时曾有这样一段话:“当我努力想起我母亲时……我所产生的观念只包括她那褐色的眼睛,永远表现着一致的慈爱;颈上,较发卷稍低之处有一个痣;有时还想象出她穿出来的白领,以及时常抚爱我,也是我时常亲吻的细软的双手;但是,整个的表现却由我这里完全溜去了。”可以看出,主人公的记忆表象中的形象某些部分突出了,其他部分却模糊了。同时,记忆表象中的形象还表现出不稳定性,它所反映的各方面的特征也是时隐时现的。也许你爱下象棋吧!那你一定知道下盲棋的困难了。盲棋就是两位棋手靠大脑记住棋势,用口讲走棋步,一般棋手是不敢比试的,因为记忆中的棋势的表象流动多变,容易消失,很难成功。

2.概括性

所谓概括性,是指记忆表象所包含的内容比知觉更具有一般性。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主要表面特征综合的结果,并不是每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例如,你熟识一个人或同学,每一次见面都有其不同的具体条件,都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具体知觉形象。但在你回忆起他(她)的时候,却是个整体概括的形象了,因为记忆表象中反映着他(她)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特点。再如一辆摩托车,往往由于时间不同、光线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所以每次知觉也各不相同。但记忆表象中却反映了普通摩托车的形状,这就是概括化了的形象。

三、语词对记忆表象的作用

语词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概念。人类记忆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语词,人的大量记忆多属于语词的记忆。语词对于记忆表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简述如下:

1.借助语词可以使记忆表象具有客观性

同一客观事物反映在不同的大脑中,其记忆表象不尽相同。由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可以说1000个人就要有1000种记忆表象。而这些表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只能“孤芳自赏”,无法直接交流,必须借助于语言,当然也包括图画、手势、旗语等。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将丰富的社会经验总结和表达出来。

2.借助语词可以使记忆表象具有随意性

对于一般的表象来说,唤起时往往需要提出那个事物的名称,这就需要用语词。同时,表象的内容也常常按照语词的叙述而变化。就是说,语词可以制约和改造表象,对表象进行操作。例如,你浮现一个朋友的表象时,不仅仅是死板的照片式的形象,你还会想起下棋、游泳、爬山、参军等语词,随之,你和朋友的各种“生活照”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就证明,记忆表象在语词的引导下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主观意识的需要。

3.借助语词可以使记忆表象具有概括性

语词具有概括作用,它能把复杂的经验高度概括并表达出来,如“水滴石穿”、“欲速则不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都是人类积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些简单的语词可以把许多生活经验浓缩在记忆表象中,使它们得到完整的保持。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语词在记忆表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然利用语词记忆是人类的“专利”,那么,就让我们在记忆活动中充分发挥语词的作用吧!

遗忘是怎么回事

国内外通过对遗忘的研究得出:遗忘多种多样。有积极的遗忘;也有消极的遗忘,即利用有意地忘掉一些东西的办法,来加强记忆的效果。说明“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记”,从而促进了“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因为人的自觉记忆能力有限,记忆的内容一旦超过大脑的自觉记忆能力,就会产生遗忘现象。

一、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

遗忘实际上就是记忆力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能力也会发生显著改变,记忆力减退是很正常的事情。研究表明,67%的成年人都担心自己记忆力的减退和损失。至于记忆力减退的原因,包含着几个方面。

1.时间的流逝会导致记忆力的减退

时间能够改变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大脑内部也在发生着一些改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旧细胞的衰亡和新细胞的诞生。由于人们记忆的信息主要存在于大脑当中,确切地说是存在于大脑的各个细胞当中,当大脑内细胞衰亡,导致记忆力发生减退就是很正常的情况。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遗忘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另外,输入到人脑当中的信息必须不断进行复习和使用,这样人们才能记忆深刻。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输入到人脑当中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需要记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信息会因为人们精力有限而没时间去重复,这就会导致一些早先储存在人脑当中的信息,因为缺乏使用和练习而被人们遗忘。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因为只有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才能强化记忆。如果不进行温习,那学过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遗忘。当然,也正是因为输入到人脑当中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想要提取早期存储的某些信息越来越困难,人们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这个方面,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遗忘。

此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一些原因可能会导致新的记忆干扰到旧的记忆,这也会导致遗忘。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同时对这个人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后来又认识了一个和这个人同名同姓的人,并且后面这个人还做了一件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事情。由于这件事情实在让人无法遗忘,所以当以后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这件事情,虽然我们自己也知道是认识两个同名同姓的人,但是还是可能因为这件事情的干扰,使得一提起这个名字,我们可能就只能想起后面这个人,这也是一种遗忘。

再有,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记忆的动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所处的环境、地位等发生变化之后,很可能会导致之前记忆的某些信息失去了作用,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们会失去记忆这些信息的动机。失去了记忆的动机,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就会下降,复习和使用的频率也会大大减少,这样逐渐就会产生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