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识人用人管人
2975800000011

第11章 识人要全面,要有深度,要讲方法(1)

1、整体全面地识人

日本电产公司,原先是一个几人的小作坊。仅10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家大型企业,产品打人国际市场,销售额比创业初期提高了100倍。该公司在人的选拔上,有其独特的做法:

一、嗓门大

事先准备好一篇文章,让前来应试的人一个个地轮流朗读,根据其声音大小予以录用。或者,让参加考试的人站在人群拥挤的车站前,进行演说或谈自己的经历。不仅要求应试者的声音大,而且要求大方,毫无羞怯,讲起话来充满信心。

这项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应试者有没有自信心。

二、用餐速度快

事先为每位应试者准备一份硬巴巴的米饭,菜也烧得让人难以咽下去。考试前做一些说明:"午饭已经准备好,请大家慢慢吃,正式考试在用餐1小时后开始,在隔壁会场举行,大家不必着急。吃完饭的人领取牌号后,到隔壁会场去。即便是正式考试也很容易,请大家慢慢吃吧!"尽管主考者一再强调慢慢吃,仍有一半的人在10分钟之内吃完了饭。这些幸运者全部被日本电产公司录取。

吃饭速度也是身体健康的一种表现。通过"用餐速度考试"进该公司的职工,几乎从来不生病、不请假。

三、打扫厕所干净

要求应考者打扫厕所时,不用抹布和刷子等工具,而全部用自己的双手洗去沾在便池上的污垢。有些人表面上似乎打扫得很干净,但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却依然如故;真心实意想把厕所打扫干净的考生,是会把便池里面也认认真真地冲洗干净的,这就是为人诚实、办事认真的表现。

四、比规定的应试时间来得早

日本电产公司通过较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搜集,对上班早和迟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上班迟的人,多数工作成绩都比较差。上班时,姗姗来迟,带着满脸的睡意,匆匆忙忙来到工厂,这样的人绝对干不出像样的工作。

当今世界上没有事事都能干得非常出色的全才。但是只要全面地掌握人才在各方面地优劣,做到"知己"。就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使我们不会在匆心中"失街亭"。

2、大局着眼,识人于全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优秀的,适合自身企业的人才,就必须从大局上去考察和看人。所谓从大局上看人,就是要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全面、历史、具体地认识一个人。

所谓全面地看人,就是要对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长处和短处作全面的考察。

所谓历史地看人,就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看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现在,而不了解他的过去。

所谓具体地看人,就是既要看到一个人与其所在群体的共同之处,也要看到这个人特有的个性。对具体的人作具体的分析。

在我们识人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管中窥豹",从而影响对一个人总体形象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只有从整体来认识人,才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真实的把握和认识。

因此,对人才的认识一定要全面,要本着公平公正原则。所谓知人善任,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如果只重视上等人才而忽略下等人才,那么下等人才最终会被埋没;如果偏重于推荐下等人才而忽略上等人才,那么推荐上来的就不是杰出的人才。因此,在品评人才时,顾全了三个方面,就会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利。否则,真正的人才就会从此埋没。如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大众是无法进行鉴别的。而一般人都靠采纳耳朵听见的情况来评判他人,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就是他们在考察人才时常犯的错误。

《资治通鉴·汉纪》上载: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上,其人恭谨谦逊,常与刘秀共商国事,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光武帝对别人说:"可以抚六尺之孤,寄百命之者,庞萌是也。"由此可见,光武帝刘秀对庞萌的倚重。一次光武帝刘秀命他与虎牙大将军盖延一起攻击海西王董宪。因为诏书只颁给了盖延,庞萌陡生疑心而不自安,于是起兵反叛。刘秀得知后气得几乎发疯,亲统大军讨伐庞萌,于月句城斩之。光武帝只凭通常的印象,在考察庞萌的为人上看走了眼。所以,作为一个领导,首先要有识人的大局观,而不能只凭一己的印象来考察人。

在如何选拔、爱惜人才问题上,民族英雄林则徐是位极具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几乎每经一地都要打听当地有什么人才,而且将各种人才的情况--加以记录,以便量才选用。更值得重视的是,他从自己长期深刻的沉痛体验中,总结出选才用才的看法,至今读来,仍具有发人深思之力。他在《答邵懿辰书》中说:"夫为国首以人才为重,然有才而不用与无才同,用之而不使之尽其才与不用同。且当其未用之先犹有所冀也,及用之不能尽其才,或且以文法绳之,猜忌谴之,则其人之志困而不能自伸,而天下之有才者闻之亦多自阻矣。"这既是论用才之道,又何尝不是他悲愤内心的自述呢。这就是韩愈说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明是不识其才,哪里是"天下无马"呢?

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即有宽广的胸怀,宽以待人;"乃大"指胸怀宽广之人,必如江海之大,容纳百川,成我大事。古今无论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企业家都是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的。用人处世倘若看不到别人长处,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有缺点就贬,一有过失就免,这样"则世无可用之才"。

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就像这大海一样。不仅要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还要有吸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气魄。做领导的只要德能和度量都具备,而后下属就没有不服从的人。领导者如果能用德能招收人才,用度量容纳人才,那么事业就能蒸蒸日上。相反,如果领导者德能不宽广,又不能招引人才;度量不宏大,又不能使人安心,那么就必然招来灾祸。

没有"伯乐"、姜子牙垂钓一生,不边不会有周朝的天下,诸葛亮老死陇中,也不会有三分天下的状举。所以,人才自古来是因识者而得重用。

古人有一个重金买马骨的故事。说是齐王欲购天下的千里马,而让伯乐办这件事。伯乐先以重金购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齐王知道以后怪罪于他。伯乐说,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能值重金,那么活着的千里马不久就会送到您的王宫。果不其然,有千里马的人后来都将千里马送到齐国。

千里马的故事说明,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缺乏的是能辨别人才的人。只要有心去发现,那么即使是在成堆的奴隶之中,也能发现治国的良臣。

《史记·秦本记》记载:晋献公消灭虞、虢两国。俘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晋与秦联姻,以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人秦国。后来,百里奚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价不给,便降低其身价按照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到楚国说:"吾滕臣(陪嫁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羚羊(公羊)皮赎之。"楚人便将囚而送回,这时,百里奚已经是70岁的老人。穆公使人打开枷锁,欢迎他来,并向他请教,二人谈了三天,穆公很高兴,敬佩其才,任之国政,号称"五羚大夫"。

要正确、科学地知人,就必须从整体知人。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二是要历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时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三是要发展地看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及发展前途。四是要在实践中看人,重在表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别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如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

在识人的问题上,为了避免疑心用人的错误,用人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多层次、多侧面地去了解、考察识别对象,不能因为所识对象有小过而毫无根据地怀疑其有大问题,也不能因所用之人犯有前科而胡乱猜测。还有些人认为是耳闻目睹就千真万确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反映事实。在特定环境下,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去对待一些事物,外人只能从表面上观察所得,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优劣好坏,而要看这人人的动机是什么。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的长者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长者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本性。长者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长者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捡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还有伊伯奇,尽管侍奉后母非常孝顺,常常在冬天里光着脚为后母拉车子。有一次,他后母的衣服上有一只毒蜂,伯奇见状,也来不及打个招呼,就伸手想去帮后母拿掉。后母大叫:"伯奇拉我的衣服!"吉甫于是怀疑伯奇想对其继母非礼。伯奇没有办法洗刷耻辱,便自杀以表清白。

以上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也不是事情的真相,也有其背后的意义。因此,识人者一定要慎重,要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对其人作出判断。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所以,知人特别强调和讲究知人的艺术,知人不能光凭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

齐威王时期的即墨大夫,自从到即墨之后,勤于理政,公正廉洁,使那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什么官司之类的事情发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即墨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不断地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齐威王没有听信这些坏话,派人到即墨那里了解情况,发现他左右的人之所以讲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给他左右的人送礼求情。于是,他加封了即墨大夫的官爵。

用人者如果对人多怀有疑心,那么,形形色色的离间术就会趁虚而人。离间术能扩大他人之间的分歧,或加深误会,或编选谎言、制造矛盾、破坏他人团结。离间术的目的就是抑人扬己、损人利己。作为用人者,在对下属产生怀疑时,一定要警惕离间术乘虚而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对离间术的破译方法是,要建立在对怀疑对象的行为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既不能盲目猜疑,又不可掉以轻心,不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是要让事实来说话。

另有一个阿大夫,到阿地之后,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使那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赵攻鄄,他不去救;卫取薛陵,他竟不晓得此事。就是这样的一个阿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经常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好话。齐威王也没有听信这些好话,派人到阿地作了了解,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召见了阿大夫,对阿大夫说:"自从你到了阿地之后,天天有人讲你的好话,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可见你必是送了些礼物给我手下的人,让他们尽在我耳边讲你的好话!"接着,就把阿大夫和夸过阿大夫的那几位手下的人都宰了。这一来,齐威王手下的臣子个个既惊又怕,再也不敢谎报情况了。齐国的兴盛强大与此不无关系。

上面这两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讲话是有其目的性的,不论他讲的什么话,都一样。领导者身居高位,对下情不可能事事清楚,他需要别人提供情况。领导者为官一任,最可怕的是被蒙敝而听不到真切的声音。进耳之言,究竟可靠与否,还是需要调查研究的。齐威王能从被毁者中看出好人,从被誉者中找出坏人,不被谎报"军情"的小人所欺骗,就是因为他搞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产生坏话和好话的原因。

识人的经验告诉人们:口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人的眼睛识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知人,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既要识人,就要重在其实践,通过实践看其表现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但要用其实践去掩盖自己的虚伪面目是难的,虽然假动作也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一世。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真面目终将暴露。实践将说明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在历史上,不能够以上述方法去识别他人,而错误地以己观人,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常识、观点、内心思想为标准、为参照来判断他人的思想活动,这样的教训也是很多的。

北魏节闵帝时期(公元351年),尔朱荣把持朝政,另一个大臣贺欢带兵攻打尔朱荣,以清理君侧为名,因此能得人心,聚集了正面力量,最后功成,杀了尔朱荣一家。

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在外省为将,招兵买马,准备报仇雪恨。他的一个部将叫房弼,当时任青州刺史,是一员著名的猛将,对尔朱氏一家一向忠心耿耿。他招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为盟,以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去帮助尔朱世隆。

都督冯绍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他对房弼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心不齐,要表现真诚之心,如果冒着严寒,割心前之血为盟,岂不是更能得天下人之心?"房弼是个血性之人、直肠子,将心比心,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招集所有部下和当地老百姓,当着众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上身,气壮声雄地叫冯绍基动手。

看着冯绍基微微发抖的手,房弼禁不住笑了,骂道:"他奶奶个熊,抖个啥子!快动手,老子冷着呢!"冯绍基一鼓劲,举刀割房弼胸前时,出乎意料地轻轻一推,就把房弼杀死了,带着人马投奔节闵帝。

可见,领导者如果没有完全认识下属对整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导致整个集体的失败。

凡是有才能的贤人,必然要遭到阴险浅薄之类人的恶意中伤。起初被迷惑而遭冷落,而最终得不到使用。说明因奸佞之人的无事生非造谣中伤,使得贤才难以被人识别而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