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村有个在美国多年的老侨商,是一家全球著名企业的总裁。老华侨自从解放前去了美国,至今还没有回过家乡,但他人在异国心系桑梓,多次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其中河东村希望小学和跨河大桥就是这位老华侨捐资百万兴建的。最近镇里接到县委通知,老华侨近日要回国探亲,并考察投资项目,县长亲自指示镇村两级务必要搞好接待,一定要让老华侨满意。
老华侨在国外吃遍天下美食,饮食品位极高,如何让老华侨吃的开心成了镇政府接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马镇长给镇招待所牛所长下达了12字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华侨满意。牛所长胸脯拍得震山响:乡长放心,保管满意!立即组织了一个10余人组成的采购小组,上山下乡,进城入镇,费尽心思,终于将各种山珍海味,悉数采购而来。什么海参鲍鱼,什么猴头燕窝,什么蝗虫蚂蚱……凡能买到的应有尽有。
老华侨来了。鹤发童颜,胡须飘飘,气度不凡,但穿着倒是挺普通。
宴会开始了。
一道道精美的饭菜端上来了。山珍海味,满满当当。盘子堆成了小山,五颜六色,浓香扑鼻。一看就让人垂涎欲滴。马镇长在心里暗自得意:虽说我们是个小镇,可这菜整得真不孬,老华侨一定会满意。
吃菜,吃菜!马镇长热情地招呼着,可老华侨眉头紧紧皱着,拿着筷子,迟迟不肯夹菜。
这是怎么啦?难道这菜不合口味?马镇长心里紧张极了。
我……我想……老华侨难为情地说。
老先生,有什么话有什么要求您请讲,只要我们能办到的,我们一定办到。马镇长急切地说。
我想吃一碗“蚂蚁上树”……
什么?蚂蚁上树?!马镇长知道,蚂蚁上树可是我们民间的一道名菜,在当地老百姓家来了客,那一定是要上的,可自己只想着老华侨来了官方接待,这种菜上不得大台面,太民间了。
老先生,都怪我给疏忽了,这就让他们做。
老华侨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满意地笑了。
马镇长亲自到厨房指示牛所长:该用的材料一样也不能少,该有的工序一道也不能缺,一定要做得地道,原汁原味,正正宗宗。
厨师按“照蚂蚁上树”的用料要求,立即找来了地瓜粉条、土鸡、香菜、姜等主要材料,由首席厨师亲自掌勺,先是将粉条浸泡,用剪刀绞碎,剪成均匀的山蚂蚁大小,再将露天井水烧开,将粉条下到锅里,烧开,然后将事前煮好,切好的碎鸡肉下到锅里,烧三个开锅后,放好香菜、姜等调料即可。
一小时候后,热气腾腾的蚂蚁上树端上来了。老华侨眼睛忽地一亮,仔细地看着,皱起鼻子慢慢闻着,拿起汤匙慢慢伸向汤碗,轻轻舀起一小勺,往嘴里一送,闭紧嘴巴,来回轻轻嚼着。酒桌上静悄悄的,大家都屏住呼吸,看着老华侨的一举一动。马镇长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突然,老华侨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就是这个味道!说着,竟然呜呜地哭起来,边哭边说,60年了,整整60年了……
一时间大家都愣了,一个个面面相觑,马镇长更是一时不知所措。
几分钟过去,老华侨恢复了常态,连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失态了,这碗蚂蚁上树,让我想起了60年前的那个晚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华侨要到美国去了,他那多病的母亲给他做了一碗他最爱吃的蚂蚁上树,第二天他走了,到了美国不久母亲去世了,由于种种原因,老华侨没有回国送葬,这成了他终身的一个遗憾。以后,每次想念母亲,老华侨就让美国的妻子做蚂蚁上树,可怎么也吃不出家乡的味道,这才冒昧地向家乡父老点了这道菜……
老华侨讲完,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地说,想不到我老了,又吃了一回正宗的蚂蚁上树,家乡人还是像以前那么实在,热情,不偷工减料……
那顿饭之后不久,一个投资亿元的项目在河东村动工了。事后有人说,那碗蚂蚁上树,除了满足了老华侨的口味以外,其实还是一道考题,老先生是想看一看家乡人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实诚,这才最终决定投资的……
从那以后,蚂蚁上树的名气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