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渔猎生产与农业经济
中石器时代,欧洲的渔猎生产相当发达,包括阿尔齐文化、塔登努阿文化、陵格比文化、马格尔莫斯文化等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生产方式。欧洲先民使用的石器与弓箭制作精良,加工细致,刚劲有力,一般来说规格也相对大一些。中石器时代渔猎生产在欧洲多瑙河流域出现了高峰。正像黄河养育了中国的渔民与猎人一样,多瑙河是欧洲渔猎生活的天堂。多瑙河在喀尔巴阡山中穿行,进入塞尔维亚境内,形成了富饶美丽的莱潘斯基维尔谷地,在这里,河岸的山坡草木丛生,河流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形成巨大的涡河,水中鱼类与藻类极为丰富。7000多年前,欧洲先民在这里过着衣食丰裕的渔猎生活。由于长期过着自足的生活,竟然在周围地区纷纷进入农业社会时,他们仍然过着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几乎没有觉察外界的变化,长期保持着渔猎生活的生产与习俗。大约公元前7000年前后,农业文明起源地之一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东方向伊朗、阿富汗与印度;西方则先进入地中海的希腊,然后再由这里向中欧、东欧与西欧地区扩散。但是总体来说,古代欧洲农业发展迟缓,中东欧地区以草原牧业为主。西欧农业生产中,经济类作物占有重要地位,而与农业相比,畜牧业与工商业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罗马帝国时代欧洲农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罗马人发明了水车,还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附近的巴尔贝加尔建立大型的水车系统,据推测,这一巨大的水车系统每天可以磨出27吨谷物,能供给上万人的一天食物。据有关材料记载,1世纪,克尔特人统治下的高卢农民竟然发明了原始的收割机,罗马著名农学家老普林尼的书中曾经记载过这种收割机。罗马帝国本身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此时由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而一跃成为主要产粮区。原本只是在地中海周边种植的橄榄、葡萄等这时大量在西班牙与高卢等地种植,直到今天,法国仍然是葡萄酒的重要产地,其葡萄种植业的起源就是罗马和平时期。埃及农业在此时也达到新高度,耕作面积加大,与欧洲中部共同为帝国供应充足的粮食。欧洲特别是地中海文明由于从两河流域的农业传入之后,开始大规模地改进农业生产的措施,这为西方中世纪农业的巨大变革创造了条件。封建社会中,欧洲农业推广了重犁与轮作,重犁深耕使土地肥力大大发挥出来,休耕轮作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于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也使后发的欧洲农业走到了世界农业的前列。
罗马人本来就有工艺与手工业的传统,他们的陶器、青铜器、黄金制品等工艺精湛,造型优美,一直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帝国时代,各行省出产的毛纺织品、玻璃、亚麻、矿产等更加多样,各种产品互相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达。罗马的商人远航海外,与红海、印度洋地区进行贸易,东方的香料、丝绸、茶叶等都进入罗马。而与此同时,帝国境内商埠林立,商贩云集,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节 欧洲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一、欧洲农业的增强
罗马帝国之后,西欧虽然较早确立了基督教信仰,但是它的经济发展却未见大的起色,相反,当时的西欧经济并不发达。直到10世纪,经过300年的大开垦运动,西欧农业生产实力才大大增强,社会经济结构也随之产生相应变化。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在地中海周边出现,并且向大西洋地区扩散,正是这种变化揭开了世界文明史新的一页。这是以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起点的西方文明的一个转折点,欧洲的封建主义(feudalism)与中国的“封建”其实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欧洲来说,所谓封建有相对明确的历史时代,主要是指中世纪初期到中期的领主制度,它包括了最初的分封制度时代,也包括了其后的采邑制度时代。它一方面当然是指土地所有制归封建领主所有,而另一方面,对农奴或是佃农的保护是领主的职责,这种保护的结果则是佃农为其服务。农民虽然有人身自由,但是其居住与耕作的土地归属于领主,那么从法律上也就有依附关系。
如果从欧洲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来看,封建社会经济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希腊之前的迈锡尼与克里特文明虽然在形态与特质上已经与东方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希腊文明形成后,建立了城邦制国家,促进了民主政治与工商业的发达,也拉开它与中东和远东文明之间的距离,奠定了西方古代文明的基础,为以后西方文明的兴盛埋下了伏笔。当代学者们在研究东西方文明差异时,往往十分注意西方的工业文明所起的历史作用而忽略其他,这是不对的。西方因工业化而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工业化产生于西欧而不是产生于其他地区?这个问题如果从世界文明发展规律来看,却更为重要。我们认为,西方近现代的工业化,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但可以从希腊罗马找到其起源的思想依据,即使是被看成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也已经为以后的工业化兴起进行了准备。要寻根探源,就要从西欧社会独特的结构与特性来分析。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欧洲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的进步与采邑制度的形成,对于以后欧洲工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在这种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中,孕育了以后的工商业发展与城市化。
二、西欧农村庄园
西欧农村庄园的普及是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7世纪之后,随着欧洲农业生产的发展,大批的农庄建立起来,取代了早期的农村公社,这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庄园制度的实行,应当说是提高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什么是庄园?庄园就是以土地租税制建立的农业生产组织与社会单位。庄园制度的特点是,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租种者的身份必须依附于土地所有者。庄园的土地一般划分为领主地与农奴份地,领主地由农奴耕种,即服劳役的方式。这也说明,庄园生产是在传统的农业公社的基础上形成的,有一定的继承性。这里的农奴是具有相对自由的农庄农民,而不是奴隶,但由于没有土地而归属于庄园主。在其他方面,他们又有与其他自耕农相近的身份。农奴有独立家庭,有自己的份地,有子女继承份地的权益,但这种继承要对庄园主纳税。农奴生活是相当贫困的,庄园实行的劳役制度也是一种残酷的封建制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庄园生产相对稳定,虽然农民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改善,但至少可以受到领主的保护,不再像以前那种直接受到武士、贵族、教廷的欺压,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欧洲农业技术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轮流耕作制度实行、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的改进,都产生于此时。首先是生产措施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从二圃制改为三圃制(three field system)。三圃制对于农业相对落后的欧洲来说是一个进步,虽然这种耕作制度可能在农业发达的中国与两河流域早已经实行,但对于工商业与畜牧业发达而农业相对落后的欧洲仍然是一种新事物。欧洲的三圃制是把田地分为三类,轮流耕作,既可以合理利用地力,又可以提高产量。其基本过程是这样的,从第一年开始,三类田分类耕作。第一类是休耕地,休耕的目的是提高地力。第二类是秋耕地,以种植大小麦为主,这类田地在当年九月份下种,次年八月份收获,是主产作物区。第三类是春耕地,二月开种,到秋季收获,不经年,以成熟期较短的燕麦与豆类为主。从第二年起,原第一类田改为春种,即从二月播种到秋季收获,而原来的第二类田可以休耕,第三类田变为秋种经年收获。第三年时,第一类田变为秋耕田,原第二类田变为春种不经年收获,第三类田成为休耕地。这样,经过三年轮作,所有的田都有休耕、秋种与春种的机会,各类田的肥力地力得到提高,而且轮作有利于克服饥荒等不利因素。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欧洲普遍开始使用重犁,并且由于重犁的使用,使得农业耕作方式也随之改变,再加上风车与水车的普及,中世纪农业******在欧洲形成。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磨机,它是指由水车带动的水磨。水磨与钟表机械曾经被马克思誉为工业社会机器的“物质准备”。欧洲土地大部分是森林与草原的荒地,没有中国与美国那样肥沃的黄土地,其土地重滞,耕作困难,以前所使用的轻犁不能深耕,所以产量不高,这就制约了欧洲农业的发展。重犁用8条牛来牵引,力大耕深,使土壤得到极大的疏松,水分与肥力也得以保存,这大大地提高了收成。由于需要的耕畜多,往往不是一两家农户所能承担,于是,农户们就联合起来,组成了耕作联合组织,实行协作。这样,在欧洲中世纪农村中出现了大农业的雏形。到了农忙时节,同一庄园中,耕地、播种等大型活动都是集体性作业,这对于分散作业的农牧业来说是一次革命。由此看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在欧洲起步晚,但发展相当迅速。相反,在中东与中国,农业生产长期保持了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模式,生产方式与工具的进步反而落后于后起的西欧。各自独特的土地所有制与生产方式,相当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意识与社会的意识,乃至对于整个文明都有深层次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赞同把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封建社会完全等同的原因之一。
庄园经济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因此也是封闭的。与它相比,中世纪中后期兴起的西欧城市以其开放、自治与自由的风格更为引人注目,城市与庄园形成了两极。正是这种两极性,在庄园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一种互补的关系。庄园是农业的基地,领主阶层作为庄园主,以传统的宗教与政治观念来对抗外界,同时也相对独立于教廷与国王。这种生产制度在推动西欧的民主政治、限制封建王权与教会势力方面也有独特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庄园的封闭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历史作用的发挥。而城市则有自己的长处,城市工商业生产活跃,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最早而且极为充分,这使得整个欧洲几乎成了一个大市场。这样,农业生产进步与市场经济、宗教改革中所孕育起来的平等与人权等观念,在中世纪后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
三、城市化浪潮
与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西欧封建制度最具特色的应当说是城市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城邦本来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最有特色的国家制度,虽然中世纪的大多数城市并不是直接来自于希腊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古代城邦与城市已经完全毁于战火,但是古代城邦制度对以后的城市有所影响。封建社会中,西欧国家开始出现大批的城市,早在加洛林王朝时,巴黎、罗马、伦敦已经是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商店林立,大宗商品进出繁忙,货物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其余如奥尔良、托尔斯、里昂、沃顿等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西欧城市群体兴起的高潮。西欧地域狭窄,国家林立,各国大城市建立之后,彼此之间,近在咫尺,相当多的城市之间只有一日的行程,例如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仅仅隔一条英吉利海峡,即使在交通不太发达的中古时期,来往也很方便。众多城市密集,这样就使得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化地带。城市化带动了工商业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思想观念,为西欧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西欧重要的科学技术创造几乎都是在巴黎、伦敦、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大城市完成的,没有大城市的科学仪器、天文台与实验室等,也不可能完成这些科学发明与发现。
13—14世纪,自治市运动在欧洲兴起。正如我们上文所说,西欧城市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罗马之后遭到严重破坏的各民族的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等,这些地方曾经一度只有教会人员与仆役等,没有工商业主,基本丧失了城市的功能。另一类是由于交通等原因所形成的新城市,这里原本是不毛之地,是各大农庄所荒芜的土地。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浪汉、长途贩运的商人、收入不高的手工业者们聚集在原本偏僻的地方,城市兴起后,这些人成为了最早的市民阶层。西欧城市的兴起经历了与封建领主之间的艰苦斗争,封建领主掌握土地所有权,以此为要挟,排斥城市居民。在这种斗争中,城市居民取得了独立的人身权利,这个阶层成为贵族、僧侣与农奴之外的最大阶层,这个阶层也是有人身自由的最大阶层,这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新的阶层必然有新的要求,城市化首先是意味着人身自由化与城市自治。所谓自治就是城市取得相对于封建王朝特别是教会的自治权,城市自治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观念。西欧历史上的所有重要政治历史事件无不与城市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与意大利城市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正是市民的自由思想才对宗教与封建思想形成了最大的威胁。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与启蒙主义者们,在探讨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时,往往会回溯到最早的城市居民为自由而与封建领主进行的斗争,这也绝不是偶然的。人文主义与启蒙主义是西欧文明的两支交响曲,它们交替奏鸣。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总结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曾经回忆起几个世纪前的中世纪西欧城市化运动、城市自治运动,颇为感慨地说:
自治市制度早在13和14世纪就已经使德意志的主要城市成为一个个富庶开明的小共和国,到18世纪依然存在;但是城市今天徒有其表。它的一套方法似乎仍在执行;它们设置的行政官员仍保留原先的名称,而且仿佛在管理同样的事务;但是积极性、活力、市镇的爱国主义,以及城市制度所激起的刚毅而取之不竭的品德,已经消失不见了。这些旧制度仿佛原封不动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他这里所缅怀的盛况当然并非只是德国所独有,“一个个富庶开明的小共和国”虽然显得言过其实,但在欧洲城市化中,市民与商人们依靠经济实力,与王权相勾结,取得各种特许状,使城市自由开放,这是封建领主与贵族们所无法阻挡的。城市的自我治理与自足程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欧洲各地遍布大小城镇,社会治安、贸易规则、商品税率、对外防御等等,统一由市政府来管理。城市自治的权力非常大,据有关记载,泰晤士河上的王城威斯敏斯特虽然与伦敦相邻,但伦敦实行城市自治,国王只有得到城市市政的允许并且举行通过仪式,才能进伦敦。当时政治斗争是围绕着城市政权进行的,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是经济最发达也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著名诗人但丁就曾担任过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以后在城市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流亡,终生不能回到佛罗伦萨市。他在名著《论俗语》中说,佛罗伦萨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城市,表达了对故乡与这座美丽城市的怀念。城市自治斗争的目的是保障市民利益与自由,对抗教会与封建王朝的****。西方众所周知的名言“城市的风是自由的”,充分显示了城市自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地理大发现之后,王权与市民联合起来,进行海外大殖民,国王向市民和商人们所组成的商业团体颁发特许状,市民利用王权与封建贵族争夺权力与利润,使西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前进,并使城市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现代工商业经济的雏形
欧洲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现代工商业的建立是经济领域里的改革,是资本主义与工业文明兴起的动因。在西欧中世纪后期兴起的现代工商业,如同出现于茫茫大海中的远方航船的桅杆,虽然依然遥远,但已经可以看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桅杆了。正像汤普逊在评价意大利现代工业城市佛罗伦萨时所说:
家庭工业的成功使佛罗伦萨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城市而兴起——这是近代资本主义植根于其上的沃土。
当然并不只是一个佛罗伦萨是这样的,从中世纪后期起,从意大利到德国、法国和英格兰,毛纺工业在大范围里兴起,引发工业化大潮。中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具有近10万匹毛纺布的生产能力,这都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之间的生产协作所产生的。但是到了1817年,仅英国约克郡西部就生产了毛纺织品490000匹,这就是大工业生产的威力,仅仅毛纺业就是如此,更不必说欧洲巨大的棉纺业力量了。生产于世界各地的棉花运到英国加工为成品,如同当年英、法、德的羊毛运到佛罗伦萨进行精加工一样,这种以发达技术为基础的精加工业在20世纪仍然在其他行业中继续。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中,现代工商业已经在欧洲建立了其权威地位,它以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世界生产各式商品,任何一种经济形式也无法取代其地位与作用。直到20世纪以后,欧洲选择发展高科技,才将制造业迁出本土,向世界各地转移。现代工商业确定了商品经济原则与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这种原则其实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文明的重要经济原则。
欧洲的文化传统虽然重视商业,但是罗马毕竟仍然是一个农业帝国,商人的地位无法与贵族王公相抗衡。中世纪初期,城市遭到破坏,庄园经济兴起,领主以庄园为界,划分土地,实行自治。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商品输入不多,更对商人阶层不利。除了少数贩运商之外,商业经济不振。相反,有商业传统的拜占庭与阿拉伯民族则大力发展商业,成为欧洲商品的主要供应者,占领世界商业领导地位。与东方兴旺发达的商业相比,中世纪西欧的商业曾经是一片衰败景象,十分落后。
城市化建设的早期,欧洲商业尚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主要有两个推动力,一个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业的勃兴。由于地处西欧与拜占庭、阿拉伯三大文明的交界处,威尼斯人的思想受到东罗马的影响最大,威尼斯商人利用自己特有的地理与文化,开展贩运型贸易,使威尼斯最早成为商业的中心。另一种推动力是犹太人建立了在欧洲商业中的中坚地位。犹太人流散欧洲,没有自己的领地与庄园,于是不得不从事商业活动以谋生。同时,犹太教义与基督教教义不同,基督教教义与教会排斥商业活动,犹太教则并没有这种观念。历史在给予一个民族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给予了这个民族战胜灾难的信仰与生活方式。原本因为信仰与种种历史原因被排斥在欧洲主要民族之外的犹太人,反而成为了欧洲商业特别是基督徒们无力涉足或是不愿经营的高利贷的主要经营者。这样,素有经商传统的犹太人以发放高利贷等多种商业手段成为欧洲商业发展的先锋,这也为以后建立他们在金融业中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威尼斯与犹太人——一个都市与一个民族——曾经在欧洲商业的历史上创造出繁荣的局面。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中的重要人物夏洛克,就是在威尼斯发放高利贷的犹太商人,他发放高利贷以牟取暴利,毫无人情味。从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欧早期商业的基本特征。当然,无须说明,犹太人的高利贷经营,也成为日后反犹主义者们迫害犹太人的一个重要理由,而且从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夏洛克们已经受到社会的歧视与排挤。
西欧商业实质性的变化发生于城市化的后期。从14世纪起,意大利新兴工业城市佛罗伦萨开始兴起。如果说威尼斯的兴起是贩运贸易的产物,是由于它地处多种文明交汇地所产生的地缘效应,那么,佛罗伦萨的兴起则可以看做是新型的工商业兴起的重要标志。佛罗伦萨地处内陆,不像威尼斯那样具有地域优势,但是它有发达的工业,出产丰富的商品,这是佛罗伦萨适应时代变化,成为欧洲新的工商业中心的主要原因。原来地处商业运营交通线上的众多城市,随着贩运型商业转向现代工商业,而不可避免地衰落下来。同时,一些原本地理位置偏僻,但是具有商品生产能力的城市却迅速兴起。欧洲有四个大的商业中心先后形成,第一个是以佛罗伦萨为核心的贸易区,第二个是北海与波罗的海贸易区,第三个是所谓的汉萨同盟,第四个是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贸易区,这些贸易区以欧洲为中心,辐射世界各地。一个大的欧洲贸易区的形成,取代了传统的东西方丝绸之路式的线形贸易区。一个以工业制造业基地为中心的现代工商业贸易区,取代了传统农业经济的以调剂余缺、货物交流为主的东西方商业运输线。在这一巨变中,原本是以盛产农产品为主的东方成为原料供给地与商品销售地,相反,原本为东方商品消费地的西欧,成为工业品的供应地与原料加工地。
从佛罗伦萨的兴起最能看出这种工商业发达的秘密。佛罗伦萨并不是羊毛的主产地,它的羊毛要依靠从法国与英国等地进口,但佛罗伦萨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羊毛精加工工业。当欧洲各地羊毛加工泛滥、贩运商们以次充好、把粗呢绒向世界倾销时,佛罗伦萨人以质量与诚信的原则、精细的加工技术与“顾客是我们的朋友”(真正的具有西方传统宗教思想的人,不把顾客说成是“上帝”)的观念,成为现代工商业原则确立的先驱。来自英国的羊毛、法兰德斯与北欧地区的粗呢绒,被用来自东方的染料进行粗细加工。所有不合格产品被立即焚毁或是处理给小贩,不得以厂商产品出产。这样,佛罗伦萨以质量优质、产品美观和经营以服务顾客为上的精神为整个欧洲的工业化上了一课。
佛罗伦萨的兴起,令西班牙人、德国人、北欧人、英国人、法国人感到震惊而兴奋,他们从中看到未来的现代工商业发展方向。思想家们则从中看到了一种现代工商业的理性与法制,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诚信”,而是一种市场法规指导下的商业关系。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由来。它不仅取代来自于传统欧洲的加工业和商业,并且取代了来自遥远的东方简单加工的产品,取代了只有朴素的商业信誉而没有系统管理的商业信用制度。这种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现代商业管理,是那些没有商业法律从而给奸商与不法商贩、劣质产品留下永远无法管理漏洞的中东与远东贩运商们无法与之竞争的。所以,这里发生的并不是一两种商品之间的竞争,不是东西方之争,而是现代工商业与旧商业之经营规则及思想之间的较量。在这种斗争之中,胜负其实是早已经预先设定了的。
五、丝绸之路与海上交通的换位: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变迁
首先要关注到的是现代工商业给东西方贸易带来的变化。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商业生命线,它形成的最早年代已经无法探寻了。至少在中国汉唐时代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联结东西方经济的大动脉,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甬道。古代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经过中亚、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地区。另外一条与古代丝绸之路并行的路线是,从印度经过海路进入波斯湾,然后从中东地区到地中海东边的叙利亚。第三条路线是从印度经海路进入红海,然后登陆进入非洲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这三条路线虽然不同,但起的作用大致相同,即把当时世界农业经济最发达的东亚地区的中国与欧洲的地中海相连接,同时也把南亚与欧洲相连。从总体上来说,东方特别是中国是主要出产国,欧洲是主要消费国。印度是主要的中转国与大市场,而中亚各国与意大利人则是中转商。
无论是蒙古人的铁蹄,还是突厥人的骑兵,十字军骑士的利剑,奥斯曼帝国关卡的横加勒索,都未能完全摧毁这条黄金之路。无论是高山,还是雪原,千难万险都不能使其中断。然而,在近代社会中,这条连通东西方的线路最终仍然是结束了。是什么力量使其终止呢?
相当多的教科书中认为,是海上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通,使得原有的丝绸之路失去利用价值,新兴的海上航线取代了其作用。例如有的书中认为:
由于新航线的开辟使世界贸易局面大为改观,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各地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经济联系,许多国家被卷入世界范围的贸易体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东方商品充斥欧洲市场,欧洲商品也大量销往东方各国。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度的珠宝、药材,南洋诸岛的香料,都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欧洲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这样,原来经由地中海沿岸进行的东西方贸易渠道不再重要,大西洋地区取代地中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核心地区,意大利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消失,其商业地位日益下降,许多商业城市开始衰落,地中海航线走向萧条。与意大利毗邻的德意志也随之而走向衰落。
世界贸易改变的原因相当多,新航线的开通当然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但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性原因却并不只是新航线开通。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改写了世界历史。大工业所带来的世界市场开拓,原料与劳动力的争夺所带来的海外殖民,是世界大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无论有多少具体的原因,都是这一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形态变革的产物。工业文明兴起造成了传统农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位置颠倒,形成了新的形势。这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商业交往的主要模式,从东方向西方延伸的丝绸之路被从西方向东方延伸的工业化浪潮所取代,传统的贩运型商业被现代商业所取代。
农业文明的商业类型以丝绸为象征物,交通要道号称“丝绸之路”。因为这条路上的重要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以及香料、染料等农业经济产品,是家庭作坊与手工业产品。农产品通过长途贩运实现商品流通,这种流通是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方式。从事这种商业的主要民族如中国、拜占庭与阿拉伯民族都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或是贩运式贸易为主的民族,其市场贸易方式是大型“巴扎”式的集市与物品交换。而工业文明的商业则完全不同,现代商业是工商结合的商业,其以制造工业为基础,以商品生产为主导,形成市场经济。商品生产,是指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取得商业利润,这是与手工业生产完全不同的。这种新兴的工业商业是面向整个欧洲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它把西欧与北欧、东欧甚至中东和远东联系了起来,开始了世界商品生产与工业文明的新时代。由于商品生产本质上是市场交换性的,所以它要求有公正的商业立法以保证竞争。这就形成了商业制度、信用体系与行会组织,这三大要件的具备,使欧洲工商业一举超越传统贩运式商业,成为世界商业的主流。如果说欧洲文明此时已进入世界的前列,那么最重要的推动力与其创造性可能就在于此。新型工商业与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类型转变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欧洲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得以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海上航线的开通,为实现世界贸易提供了条件。原有的商业贸易路线以地中海为出发点,向东方国家延伸,其中要经过意大利与阿拉伯人的关卡。由于意大利和阿拉伯人设置关卡,征收高额关税,使商品加价,这对于东西方贸易相当不利。历史条件的变化对于传统商业路线更为不利,14世纪中由于奥斯曼帝国兴起,基本上阻断了传统的商路。15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相继占领君士坦丁堡与克里米亚,以后又占领了埃及、小亚细亚与巴尔干半岛,完全控制了地中海国家与外界的交通。奥斯曼帝国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东西方贸易加以控制,横征暴敛,其苛刻程度超过以前的意大利人与阿拉伯人。这就使得东西方商业贸易濒临断绝的地步。
15世纪末期,海上航线开通,世界贸易新格局形成,各大洲之间形成了海上交通线,海船从美洲、非洲直达中国与印度。在这种大的商业贸易变化中,欧洲的文化中心也发生了转移,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地位下降,西欧国家成为西方的领头羊,大西洋文化取代了地中海文化。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到的西方文化的扩展,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国家向大西洋沿岸国家的转移,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列强也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希腊等国家。
一批新兴的商业贸易中心兴起,代表着世界贸易新的潮流与方向。西方的工业商业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工商业模式彻底取代了传统的长途贩运式商业,先后出现了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与伦敦等国际性大都市。
第三节 欧洲现代经济与世界贸易
一、现代工商业制度的建立
现代工商业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理性化的法制制度,虽然它最初孕育于西方文明之中,但却是集中了世界工商业的历史经验所形成的。大约从11世纪到16世纪,在欧洲工商业发展中,以城市商业与集市贸易为方式的商业模式开始形成。后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直到19世纪才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制度。
商业贸易是人类最早的社会活动之一,西方民族在商业活动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商业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商业贸易的历史大约可以分为原始贸易、古代商业、现代商业等不同阶段。
原始贸易又是商业贸易的起源,它的主要形式是以物易物,就是买卖双方直接的物品交换,没有货币、信用与入市规则。但是,与我们所想象的并不完全一样,原始贸易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并不只是生活必需物品交易,而是多种多样的产品,其中既有生活用品,也有装饰用品、生产工具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关于原始贸易的知识越多,对于它的认识就越深刻。希罗多德曾经认为,古代波斯人是没有市集贸易的民族,他们的贸易方式是双方把将要交换的物品放在没人的地方,然后各自取回自己所要的物品。希罗多德描述道:
据说居鲁士曾打听在他身旁的那些希腊人,对他发出这样的通知的拉凯戴孟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人数又有多少。当他听完了回答之后,他便向斯巴达的使者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城市的中央设置一块地方,大家集合到这块地方来互相发誓,却又互相欺骗。如果我好好地活着而不死掉的话,那么我相信这些人将会谈论他们自己的灾难,而不必再多管伊奥尼亚人的事了。”居鲁士讲这番话的目的,是要给全体希腊人看一看他的颜色,因为他们自己有用来进行买卖的市集,但波斯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波斯人从来不在公开的市场进行买卖,而全国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市场。
希罗多德关于古代波斯没有市集贸易的说法当然是不可信的,当代研究波斯史的学者已经指出其谬误所在了。我们认为,原始贸易形式是存在的,且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易方式,曾经是古代贸易的主要方式。中国诗经中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中的“布”指泉布,也就是古代的货币,同时,也证明了最初的“布”可能就是以物易物的主要产品,以后成为钱币的代称。因此,从中可以看出物物交易的来源。
古代商业是世界商业贸易史上初级的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之后,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多数国家中,这种商业贸易发展到了高级程度。古代商业是长途贩运、市场贸易与集市贸易等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它具有相对稳定的法律法规与交易原则,相对完备的信用制度与货币,其营业人员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政府与民间、商业专职人员与非专职人员等划分。古代商业的交易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几乎社会活动的一切精神与物质产品都已经进入市场领域。在封建社会中,古代商业发展到顶峰,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形态。
世界古代商业最发达的地区集中于地中海、红海与东亚等地,这些地区或是古代文明中心,或是几个古代文明交汇的地区。从中国长安到地中海的丝绸之路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商路,这是一种典型的长途贩运型商业活动。古代希腊是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古代民族中,除了希腊人之外,腓尼基人与犹太人也都是以经商而闻名于世的民族。腓尼基人最早活动于地中海东北沿岸的平原上,黎巴嫩山的西边,巴勒斯坦的北部,小亚细亚的南部地区。“腓尼基”在希腊文里是“紫色王国”之意,据说是因为在这里的海洋中出产一种海贝,可以提取出紫色的染料。紫色,对于地中海古代民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受到尊崇的色彩。腓尼基是当时地中海最活跃的商业民族,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前,腓尼基人已经建成了众多的城邦,这些城邦是相对独立的。腓尼基人也是世界杰出的航海民族,他们有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与设备,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地中海、黑海一带商业交通的主要力量。据希罗多德记载,他们主要贩运亚述与埃及的货物到地中海,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地中海沿岸各国商业活动频繁,交往密切,大型的商业交易已经十分普遍。罗马帝国建立之后,罗马人重视农业,商业经济渐趋低落。
世界上另一种重要文化——******文化——其实也是十分重视商业的。******教的创始人穆哈默德本人就是商人出身,他说“商人是世界的信使与安拉在大地中的忠实仆人”。在******教经典《古兰经》中关于商业和商人的记录相当多,对于商业活动评价也很高,经义还要求所有的******要保护商人,鼓励人们从事商业活动。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大陆交接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随着******教的大扩张,北非、西亚等广大农耕发达地区处于******教控制之下,商业变得十分繁荣,******教商人往来于欧洲、亚洲与非洲之间,足迹几乎遍及文明世界。从东亚的中国到欧洲的西班牙、从东南亚到北非,甚至北欧的波罗的海地区,到处都有阿拉伯人在经商。他们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介与长途贩运,把印度的香料、珠宝,中国的丝绸、茶叶,东南亚的矿物、蔗糖,中亚地区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北欧的木材、毛皮、蜂蜜运送到世界各地,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为发达的商业活动类型。但是,这种以中介贸易与长途贩运为主的商业毕竟有局限性,它的经营思想与原则,它的组织都是相当落后的,它最终要被欧洲兴起的现代工商业所取代,是无可怀疑的。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方商业活动陷入低谷。基督教教会重视农业,而工商业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特别是商业,被认为是以获取财富为目的的活动,而商人则被认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精神境界低下,没有虔诚的信仰。只有土地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但人类耕耘土地的目的又并不是为了获得财富,只是为了赎罪而已。神学家们也谴责商人,认为超出商品价值的买卖中,其实具有一种欺骗的性质。中世纪社会中关于商业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据说奥瑞拉地方的修道院院长圣·格兰德到罗马去朝圣,顺便买了一件法衣。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些威尼斯商人向他兜售衣物,他便拿出了自己在罗马买的法衣。这些商人奉承他会买东西,说这种法衣如在君士坦丁堡购买价格要贵得多。这本是商人顺口编造的谎言,却令这位基督徒深感不安,认为自己以低价购买法衣,有欺骗罗马商人之嫌,最后竟然亲自跑到罗马去向卖衣服的商人交上差额。由于教会对商业活动的偏见,中世纪初期欧洲商业发展有相当阻力,特别是借贷等方面,受到教皇敕令与各种法令的禁止,这使欧洲商业经济落后于阿拉伯等地。只有少数地区与商业团体比较活跃,如威尼斯商人与犹太商人,他们在中世纪早期的商业中成为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