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慎独:自我完善必修课
29821600000034

第34章 慎独是一种勤学深悟的自励:得意不忘形,受挫不自弃,失意不失志(1)

关于学习,有两句名言值得我们牢记:学习,永远不晚。以及:学习,永远不够。世间万物构成一本厚重的书,我们浸润在知识中,生命有限,我们知道的只有一部分,远远谈不上成功与博学,唯有快马加鞭的努力,勤奋的耕耘,才能期待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

在收获之前我们难免遭遇挫折,难免经历来自外界和自我的挑战,勤学深悟是慎独修身者的日常习惯,他们始终保持着谦虚与探索精神,对成功,他们有最高的期许。

1.适当弹压,你会跳得更高

在武夷山上,有两块纹理不错的石头,经过几十年,其中一块成了山里寺庙的佛像,经常接受人们的膜拜,另一块仍然在山里忍受风吹日晒,这块石头对佛像说:“我们是同样质地的石头,为什么你有这么好的运气,而我却混得这么惨,我的命真差,上天真不公正。”

佛像说:“你难道忘了吗,几十年前,那些雕刻佛像的人最先选中你,当他们把雕刻刀碰在你身上,你大叫着让他们走开。而我却忍受着一刀又一刀的痛苦,所以我才能被大家膜拜,而你无人理睬,这有什么不公正?”

同样质地的石头,一个成为佛像被人们敬奉,一个在荒山忍受雨打风吹,其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经历了无数痛苦,而后者却畏惧刀刻的疼痛。经历痛苦方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如此,如果没有千锤百炼,何来万人瞩目的成就和辉煌?

如果以辩证的思考方式看待痛苦,苦对应的是甜,没有苦,甜就显现不出它的独特,就是因为有了苦做对比,苦尽甘来才格外让人感慨。曾经有一位哲人对学生们说:“世界上最豪华的卧室并不是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间,而是在你经过几天的旅程后,突然看到一个可以睡觉的茅屋。”只有尝过苦头的人,才会最确切地体验到成功的甜味,那味道也会随着磨难的数量而更加清冽甘爽,让人毕生难忘。

对于一个慎独者来说,没有“苦”的日子,“甜”也显得平淡,能够吃苦,说明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敢于吃苦,说明你有足够坚决的意志力。“苦”是一种考验,胆小的人避开它,勇敢的人接受它,有智慧的人主动寻找它,以期在磨砺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当罗西以全区第一的名次考上重点高中的时候,他踌躇满志,相信只要在高中依然名列前茅,等于已经迈进了重点大学。高中后,他依然勤恳地学习,用大量的时间完成知识的积累,还经常跟老师讨教一些更高深的问题,高一上学期,罗西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

这种情况随着新任班主任朱老师的出现暂告结束。朱老师教英语,罗西不明白为何一到考试,自己的英语成绩就比以前低了至少十分,朱老师总是用苛刻的标准对待自己的作文和英文简答,要知道主观题分数很宽松,只要答案差不多,老师可以选择给高一些的分数,也能够吹毛求疵,将分数压低。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英语试卷上,罗西发现其他科目也有类似的现象。一整个学期,罗西一直在班上的前五名徘徊,第一名这个位置离他远去。

罗西认为朱老师对自己有偏见,他试图找朱老师谈话,但朱老师只给他一个答复:“没有考到第一,是你自己努力的不够。”罗西气得回到宿舍摔书泄恨。刚好罗西的表哥曾经是朱老师的学生,他听后说:“我敢肯定,朱老师一定卡了你的分数,不但自己卡,还让其他科的老师一起卡你。朱老师知道越是有潜力的学生,自信过盛,心理承受能力却不强,他是希望用挫折来磨炼你。”

听了表哥的话,罗西抖擞精神,颇有“越挫越勇”的架势,拿出更大的耐心和朱老师“硬磨”,高考结束,罗西考出了自己都没想到的好成绩,他才终于了解朱老师的用心良苦。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严师对待学生、特别是好学生的学业,偶尔鼓励,常常刁难。故事中的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严师,他以高标准对待罗西的试卷,让罗西始终拿不到想要的成绩,一来是为了激发罗西的斗志,二来是锻炼罗西的承受能力。当罗西迈入向往的大学,他首先感谢的不是自己,而是朱老师的苦心。

我们小的时候都曾唱着“小皮球,香蕉梨”,一边唱一边拍皮球。皮球有一个特性,拍的力气越大,弹的就越高。皮球长期处在无人监管状态,不是留在原地布满尘土,就是随地乱滚有时还会翻进下水道。只有经常弹弹拍拍,才能保持它紧致的弹性。人的心态有时也像这个小球,给予适当的压力,反而能让它更有力度。人们把这种弹压称为“鞭策”。

“鞭策”顾名思义,就是用皮鞭抽打马匹,让它走得更快更远。慎独者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自我鞭策,也可以说,慎独思维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慎独者常常用这种方法激励、警示自己,不论是自我检讨还是他人的批评、或是受到惩罚,都如皮鞭抽打着自尊心,疼痛在所难免。也正因为这疼痛,头脑才会清醒,双眼才能看清现状,然后奋起直追。

2.才能一旦被懒惰牵制,就会一事无成

一个年老的钢琴大师想收几个弟子,经过寻找,他终于遇到两个天资卓绝的孩子,他决心将他们两个培养成艺术家,两个孩子的父母也很支持这件事,从此,两个孩子每天都要去大师家里学习,日子一久,大师发现这两个孩子很不一样:一个很听话也很勤奋,老师让练习十遍的曲子,他会加一倍的练习量;另一个孩子却喜欢耍小聪明,老师让练十遍,他常常弹几遍就糊弄过关,大师和孩子的父母都拿他没办法。

几年后,两个孩子的差距渐渐拉开,那个认真的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而喜欢耍小聪明的却渐渐的连同龄孩子的水平都比不上,最后,本来很有资质的孩子放弃了钢琴。

当人们看到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不肯踏实用功,以期将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总是会觉得惋惜:这个孩子不知道,他挥霍了怎样的一段黄金时间。也许我们都曾是故事里的孩子,我们都有自己特有的才能,却因为小聪明,因为懒惰,因为长辈疏于教导等等原因,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抓牢它,发挥它,直到有一天我们成了普通的人才后悔莫及。

才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字眼,有些人似乎天生具备一些超过常人的素质,有的对音乐特别敏感,有的从会握笔就会摆弄色彩,有的从小就会写诗,还有的从幼年就会做实验,脑子里有无数新鲜别致的想法……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才能,包括跑得比人快,手比人巧等等,这些才能曾经是我们生命的亮色,让我们受到他人的夸奖和羡慕。

但是,有多少人能真的依靠自己的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更多的时候,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变成了一种爱好,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因为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才能,而且,把才能发展为一种技能、一种事业,那是比“上学读书——毕业找工作”辛苦很多倍的事,当别的孩子放学后就可以玩耍,想要发展才能的孩子却要继续学习、练习,正是因为这种辛苦,很多人望而止步,他们愿意选择相对轻松的生活,这就是一种不愿进取的惰性。

赵明的父亲赵大爷今年六十三岁,他刚刚从一个大学拿到文凭。赵大爷年轻时因家境不好辍学,打工供三个弟弟妹妹读书,弟弟妹妹成人后,他又要抚养孩子,直到五十来岁才闲下来,赵大爷心里一直有个读书梦,希望能考进大学,从五十几岁开始,他就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小辈们都认为赵大爷做的事太奇怪:一个老人为什么还要读书?

赵大爷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抱负与岁数无关,勤能补拙,一个人只要勤奋依然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知识,后来赵大爷进了一所大学,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句话:学习,永远不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能够完成,有的来不及实现,有的还需要等待时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梦想不属于不劳而获的人,它只属于那些勤奋者。任何事一旦与勤奋配合,就像插上一双翅膀,能够飞跃很多难关。而那些妄图用偷懒和偷奸耍滑的方式得到成功的人,总会在现实面前跌个大跟头。

才能如果被懒惰牵制,会让人一事无成;心灵如果被惰性牵制,则会暗无天日。

实现梦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完成它的道路上充满艰辛,我们必须克服懒惰的倾向,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这条道路上,你可以悲伤、叹气,也可以抱怨哭泣,唯独不能得过且过,或者中途放弃。一旦放弃就失去了所有机会,等待你的将是一事无成的结局。人生能有多少个真心的梦想,选定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不要在年老的时候为曾经的懒惰后悔。

3.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法战胜困难

小眉明天就要参加高考,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参加高考,她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但不知为什么,每次高考都发挥失常,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进入考场的时候,她总是想着“考不好怎么办”,平时轻易就能答出的题目也答得一团糟。面对纷扰的生活,人们常常觉得不安,这份不安的根源在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人们害怕一切未知的事,害怕遭遇挫折,害怕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恐惧可以影响到很多事情,比如小眉即将面临的高考,如果她不能赶快克服恐惧,等待她的将是另一次惨败。

小眉屡次高考,屡次失败,是因为她不能克服对考试的恐惧,一个明明有实力的人一再失败,她害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害怕失败的结果,这种失败来自她对自我的否定,换言之,恐惧来自内心,她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在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一定会失败。

面对未知的挑战,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慌的心理,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当我们想着还没准备的部分,就会觉得困难不可战胜。一旦这种情绪无限制增多,就会干扰我们的状态,让我们从心理到生理都陷入低谷,头脑无法像平日那么清醒,身体也会因为紧张而僵硬,不知道如何动弹。在这样的情况下,失败倒成了一件正常事。

心病还要心药医,既然这种状况来源于内心的恐惧,我们就要克服恐惧的根源,让自己变得自信。要相信自己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没有人比自己更努力,胜利一定属于自己;如果的确没有做好准备也不要害怕,就当是一次演习、一次锻炼,就算失败了又怎么样?下一次一定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人们往往能够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要知道相对于结果,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坚持,对自我的肯定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

一个病人即将做大手术,这是他第一次做手术。病人很忐忑,到处向做过手术的朋友们询问,朋友们分析他的病情,详细描述手术的过程和醒来后的疼痛,让他更加害怕,好像手术刀已经割在了自己身上。

病人的害怕还在加深,他开始向医生和护士询问病情,每当医生和护士温和地说着安慰他的话,他就觉得自己的病症一定很严重,这一定是个艰难的、成功率很低的手术,即使医生一再跟他保证,也没什么效果。

上手术台之前,他一个劲地哆嗦,甚至不敢看打麻药的针管。结果一觉醒来,手术做完了,伤口包扎得很好,也没有别人形容的那么疼,他说:“手术也没什么可怕啊,怎么做之前我会那么害怕?”

很多时候,令我们恐惧的事并不可怕。或者说,害怕没有用,就算我们害怕它依然会到来,一旦我们能够支撑过去,就会发现事情不过如此。有时候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怯懦反思,一旦这种怯懦成为习惯,看到棘手的情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往后缩,甚至为自己设定很多心理藩篱,不敢超越。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取得最佳结果,困难也就变成了真的困难,短暂的恐惧会因失败变为长久的心病,直到我们再也没有取胜的能力,成为彻底的失败者,反之,我们就会成为懂得自我激励的慎独者。

慎独者也会面对恐惧,他们会及时进行自我激励。看看那些光明的例子,想想那些积极的事,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反复鼓励告诉自己结果一定是好的。这样做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勇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状态,迎接眼前的挑战。

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能力,尽力创造适合发挥的外部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首先需要征服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要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才能比别人更快一步走在前面,抓住那些旁人来不及抓住的机会。能够克服恐惧的人就能够提升自我,据说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很多世界冠军在决赛之前都会这样激励自己:“我是最好的,没有人能超过我,我的对手只有我自己!”

4.世界会向有远见的人让路

两个孩子走在乡间的铁轨上,比赛谁能走得更远,一个孩子年长一岁,又比较瘦,另一个又矮又胖,年长的孩子想:“我的年纪比他大,力气肯定也比他大,他又是个胖子,走不了多远,这场比赛我赢定了。”胖一点的孩子一脸自信,像是成竹在胸。

比赛开始了,大一点的孩子果然很快就多走出一大截,他认为胖孩子马上就会认输,没想到那孩子就在他身后,走得很稳当。又走了很久,大一点的孩子渐渐支撑不住,胖孩子仍然走得很稳当,最后,大一点的孩子认输,问另一个孩子:“你这么胖,怎么比我走得还要久?有什么秘诀吗?”

“没有什么秘诀,关键在于你走路的时候只看着自己的脚,所以容易疲倦,而我会盯着远处的某个地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我再找下一个目标,所以我越走越快。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区别。”

总是盯着自己双脚的人最容易疲惫,而那些盯着远方的人却因为对目标的期待,常常忘记自己移动的双脚,前者计算自己走了多远,后者鼓励自己还要走更远。

事实证明,不同的目标能够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从小被教育对未来要有远大的理想,因为一个人的目标很大程度决定了他的动力和终点。拿最简单的跑步作为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五百米,他到达后就不会再想继续,就算要继续,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预期目标。而把一千米作为目标的人,就算到了终点不再继续跑,也比别人多了五百米。这就是目标不同决定了人与人的差距。

目标是自我激励的基础,不过,目标与结果是两回事,有了好的目标不一定有达成的能力,目标确定后还要经过很多考验,但如果没有这个目标,人生就会出现混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也有人胡乱为自己定下目标,根本没有具体的计划,更别说按照计划认真执行,这样的目标都是无效目标,自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建筑工人汉克斯和几个工友走出了酒馆,今天是周末,他们照例要去酒馆喝上几杯,在街口,一辆气派的轿车停在他们身边,城里著名的建筑商人格林先生走了下来,与汉克斯打招呼,两个人亲密地聊了很久。

等格林先生的车子开走,工友们问汉克斯:“你竟然认识格林先生!真让人吃惊!”

“我和他认识十年了,十年前,格林和我一样是建筑工人!”汉克斯说。

“天啊,为什么你们现在有这么大的差别!”工友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