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988600000027

第27章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2)

华清宫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西北麓。每年六月一日,杨贵妃过生日那天,唐明皇就同她到这里游玩。有一次,杨贵妃闷闷不乐,唐明皇不知何故,一问,原来爱妃想吃荔枝。于是,唐明皇就下令南方派人火速送荔枝进宫。这天傍晚,杨贵妃在华清宫温泉里洗完澡,来到山间凉亭休憩。她凭栏远眺,忽见路上尘土飞扬,一骑快马疾驰而来。她知是荔枝送到,便嫣然一笑。当宫女捧着玉盘把带着绿叶的荔枝送到杨贵妃面前时,她笑得更甜了。然而这时候,骑马人已经累得快昏倒了,驿马也累得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

后来,诗人杜牧写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中一首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对杨贵妃的骄奢淫逸作了深刻的揭露。

边读边想:对于这个故事恐怕小朋友已经早有耳闻,好多电视剧里已经演过。当你今天再次了解这其中的背景后,是不是对杨贵妃这类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统治阶级内幕更多了一些了解?

359标点与诗的趣闻逸事

古人写诗,不用标点符号,古人写诗的标点是后来注诗的人加的。各人理解不同,标点也会不同,便留下了一些趣闻逸事。

杜牧有一道题为《清明》的七绝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此诗重新标点,便成了一首别具情韵的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传慈禧太后有一把檀香宝扇,当然是镶金嵌玉,名贵异常。老佛爷起了雅兴,召来一位书法家,命其在扇上题诗。那位书法家在扇上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书法家由于过分紧张,把首句诗的最末一个字“间”给漏掉了。西太后十分恼怒。那时好在书法家写诗不用标点,他情急生智,忙回奏说,这不是唐诗,而是一首小曲,臣读给太后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太后听了转怒为喜,这位书法家免了一场灾祸。

边读边想:通过这个故事,也许不大注重用标点的你会有一个新的开端呦。其实你完全可以找来一些古诗词,自己试着加标点,一定是件很有趣的事。

360昭君出塞为和亲

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故事流传千古,诗词、戏剧、小说等各种文艺形式均有所表现。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咏王昭君的名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逆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意为:千山万壑连绵不断直奔荆门(指荆门山)而去,在秭归县有昭君生长的昭君村。离开汉室的宫殿到沙漠远嫁匈奴,而现在只留下一座青冢供后人在黄昏中凭吊。汉文帝糊涂啊,他只凭图画来识别宫女的容貌,结果使如此美丽的昭君远嫁匈奴,死在荒漠,月夜魂归遗恨无空,昭君琵琶弹奏的胡音留传千载,其中包含了多少昭君的哀怨的忧思啊。

王昭君名王嫱,昭君是字。她出生在汉代的南郡秭归。晋为避司马昭讳,改称昭君或明妃。汉文帝时她被选入宫,但一直未见过文帝的面。汉文帝竟宁元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文帝,受到隆重接待,呼韩邪单于提出愿做汉室的女婿,文帝高兴地答应了。深宫中从未见过文帝面的王昭君听到后,主动提出愿意充当和亲人选,结果选中。临行前被文帝召见,昭君的美貌使大厅生辉,文帝被看呆了,想不到王昭君有如此之美貌,很后悔,但已无法挽回。只好让王昭君远嫁匈奴。

原来宫女们为能得到皇帝的宠幸,都贿赂钱财给画工,让画工把自己画得美一些,而王昭君自认自己很漂亮,觉得不需要贿赂画工,结果画工毛延寿把她画得很丑,于是王昭君从未受宠幸于皇帝。王昭君走后,文帝追查此事,得知画工受贿之事非常恼火,于是将毛延寿和其他不少画工都杀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你一定不陌生吧?一个美丽的女人为国家的和平、百姓的生活,远嫁匈奴,即表现了昭君的爱国、爱民,又揭示了一些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自己好好揣摩一下。

361贺知章的回乡诗

阔别故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诗人贺知章已由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天,步履蹒跚的他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眼前的一切仍是那么亲切。村头那棵老槐树,像一个迎接他归来的故人。他昏花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贺知章拄着拐杖,向村中慢慢走去。家乡景色还是那么美,河水清清,微风吹来,泛起阵阵涟漪。小时候,每到夏天,贺知章就同小伙伴一起,赤着身子,在湖中打水仗。此刻,他的耳边又响起了当年那一阵阵欢闹嬉戏的笑声。他忽然怀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不知道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了。

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陌生的老爷爷,都抬起小脸,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他,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贺知章慈爱地招呼道:“孩子们,你们好哇!”小姑娘们羞怯地笑了。一个小男孩笑着答道:“老爷爷好,您打哪儿来?您到谁家做客?”贺知章连连摇头:“不,孩子们,我就是这儿的人呀,我现在是回家来啦!”孩子们说:“你是村里的人?我们怎么不认识啊?老爷爷骗人。”孩子们哄笑着散去了。

贺知章心里充满喜悦和激动,也生出无限感慨。一首诗于是涌上心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便是那首有名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

边读边想:通过这首家喻户晓的绝句,让你感受到些什么?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吗?如果你也曾离家,那你读它时一定有比别人更多的体会。

362“推敲”的来历

“推敲”这个词是仔细揣摩、斟酌的意思。说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呢!

唐朝诗人贾岛,对写诗爱得入迷,经常为了想出佳句而苦苦思索。

有一次,他骑着驴子,又思考起刚做好的一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究竞是用“敲”字呢还是用“推”字呢?贾岛边想边用手不停地做出“推”“敲”的动作,路上的人见了,都觉得很好笑。正在这时,前面又来了一列仪仗队,行人都躲避一旁,只有贾岛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连别人声叫他也听不见。结果贾岛的驴子直冲到仪仗队的第三节才停下来。

侍从们以为是刺客,把贾岛抓住带到他们的长官面前。这个长官正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精通诗文,当时做的官是京兆尹。韩愈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他问清楚贾岛冲撞仪仗的原因之后,也对这“推”“敲”两个字产生了兴趣,他在马上琢磨了半天,最后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因为诗写的是静静的深夜,敲字给人带来音响的感觉。以动补静,更显其静。”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就这样,韩愈和贾岛,同是出于对诗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正因为贾岛做诗非常认真,所以他的每首诗都灌注着自己的心血,他也特别珍爱,敬之若神。据说每年到了除夕,他都要把一年来做的诗放在条案上,点香而拜,并举杯祝告,说:“这是我一年到头的苦心啊!”然后痛痛快快地喝酒、唱歌。

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贾岛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与贾岛齐名的韩门弟子孟郊死后,韩愈写了一首诗给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边读边想:如果你喜欢文学,对这个推敲的故事一定不陌生。读这个故事,让你有何体会?其中有你可学习的什么东西或精神?

363黄巢与菊花诗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领袖。他领导的起义大军占领长安后,受到百姓夹道欢迎。他改国号为大齐,登上皇帝宝座。但因流动作战,攻下之地,从未留兵防守,长安又被唐军包围,在粮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起义军不得不撤离长安。后在进攻陈州(今河南淮阳)时,苦战三百天没有成功,终因腹背受敌而失利,第二年退至泰山狼虎谷,被敌军包围,宁死不屈而自杀。

传说黄巢小的时候和爷爷在院子里观赏菊花。看着千姿百态、争妍斗奇的菊花,爷爷要黄巢作首诗,没想到五岁的黄巢脱口念了两句诗:“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老人一听不禁喜上眉梢,连连称好。可是孩子的父亲在一边直瞪眼,责怪儿子。

“这两句诗真好!”黄巢的祖父高兴地说,“我家姓黄,他赞美黄菊花能当百花的领袖,真是人小志气大啊!”说着,他把黄巢拉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叫他作一道完整的菊花诗。黄巢环顾四周,想了一想,便大声吟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祖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说:“想像太丰富啦,让菊花跟桃花同在春天开放,不同凡响,妙极了!”一旁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从小聪明过人的黄巢长大后,考进士反而落第了。他并没有垂头丧气,写了一首着名的《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意思说,菊花怒放时,百花已凋零,今后要让长安城里开满黄金盔甲般的菊花,阵阵香气飘万里。诗中隐含了他的雄心壮志。果然,公元880年冬,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长安城,推翻了唐朝统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边读边想:这一首首的菊花诗,表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思想?你对菊花的性情了解吗?不妨你也仿照作首菊花的诗?

364曹丕与悼父诗《短歌行》

古往今来,人们都很熟悉《七步诗》的故事,它给人的印象是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而其兄曹丕心狠手辣。其实这仅是一方面,因为曹丕也并非寻常之人。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因曹操长子曹昂英年早逝,曹丕则被立为太子。曹丕会骑马,马术很精;会射箭,能左右开弓;还会击剑;《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精通。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之风,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影响和价值。基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对文学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作了阐述,要求文学要有个性,有气势,对文学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

据说曹操开始并不喜欢曹丕,虽然按例制应由曹丕继承父业,但总觉得曹丕不如曹植。每次曹操带兵外出打仗,文武百官在城外送行时,曹植往往要长篇大论地讲一通颂扬父亲功德的话,曹操听了自然非常高兴。而曹丕此时多是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后来曹丕听了谋臣的建议之后,就伏在路旁痛哭流涕,表示舍不得父亲离开。时间长了,曹操的看法也开始有改变,觉得曹植有些轻浮,还是曹丕比较忠厚老实。最后,曹操还是将曹丕立为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追思曹操一生功业,悲哀至极,他写了《短歌行》,抚筝歌曰: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涟涟。

呦呦游鹿,草草鸣麂。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咏叹,怀我圣考。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诗的意思是:抬头望着帷幕,低头望着祭席,一切都依然如故,亲人却不在了。神灵一下子弃我而去,我无依无靠,涕泪禁不住往下流。鸣叫的母鹿,心神不安地呼唤着小鹿儿;疾飞的鸟儿,带着她的小鸟栖息在树巢里,我孤独伶仃,满含着种种忧伤。内心十分痛苦,没有人能知道。前人也曾说过,“忧伤使人衰老”,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怀念我的父亲,长叹不已。古人说“仁者长寿”,为何我父亲活得不长久?

诗歌悲哀婉约,感人至深,曹丕堪称一孝子。

边读边想:这首《短歌行》,让很多人对曹丕另眼相看。为什么呢?是他的才华?是他的胸襟?还是他其他什么东西?你怎么看待他的为人?

365《敕勒歌》大显神威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chì)勒川,地名,可能因敕勒族居住而得名。穹(qióng)庐,北方游牧民族所住毡帐,今称蒙古包。见,同现,露出。

《敕勒歌》是一首着名的民歌,由北魏流传的鲜卑族民歌翻译成汉语。那壮丽辽阔的草原图景,令人向往,耐人寻味,使人感动。因而数千年来广为流传,至今不少人都会背诵。

这首诗还流传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高欢、西魏的宇文泰争夺势力,于是战争接连不断。

公元537年,宇文泰率大将李弼等,统帅数十万精兵,攻打东魏,这一仗高欢军大败,几乎全军覆灭,于是,高欢只能退兵,养精蓄锐。

九年之后,高欢率三十万大军攻打西魏,要报仇雪恨。高欢的军队主要由鲜卑族人组成,勇敢强悍。然而虽采用了断水源、烧城楼、凿地道等办法,但由于西魏要塞玉璧(今山西境内)极其险固,高欢军队死亡七万余人,苦战五十余天,仍是屡攻不克。在这关键时刻,高欢精疲忧愁,病倒在床,无法上阵指挥,又一次因败而撤军。西魏派人潜入高欢军中散播谣言,说高欢已被西魏军射死,还编了一首歌谣让士兵到处传唱:

高欢鼠子,来犯玉璧。

剑弩一发,元凶自毙。

谣言与歌谣的确产生了作用,高欢的将士军心涣散,惶恐不安,开小差的越来越多。高欢此时怒火中烧,只好挣扎着起床来鼓励将士们同心协力,共度难关,但几次的激励都收效甚微。

高欢又一次把将士们召集起来,想鼓舞大家的斗志,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觉得老生常谈实在乏味。正在这时,他一眼看到身旁站着的一位白发银须的老将军,猛然心生一计,拉住老将军低声说:“我早就听说老将军唱得好,今日何不为诸将士高歌一曲?”老将军明白了高欢的用意,因而也不推辞,轻拍几案,用鲜卑语唱起那首《敕勒歌》。老将军那苍劲高昂的歌声随风飘扬,将士们的心弦也被拨动了,情不自禁地合着曲调也一起唱了起来。歌声涤荡了人们心中的郁闷,脸上那萎靡不振的神情消失了。尤其是来自草原的将士们,仿佛回到了苍茫辽阔、风景如画的草原故乡。此时群情激昂,为故乡而战的士气大振。因此,高欢抓住时机,整顿军纪,带领军队顺利地返回洛阳。

边读边想:从没想过,一首歌曲能救起一个国家。通过这个故事你又想到哪些事情?故事反映了一种什么事实?现在大家唱歌和故事中唱歌有什么不同?

366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一个案件牵连,被流放到夜郎,途经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李白衣衫褴褛手拄竹竿、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此情此状很难将眼前的他与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联系在一起。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高兴地欢呼雀跃,一路的艰辛顿时化作天上的乌云,飘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