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
2995000000085

第85章 明朝(1)

起兵称帅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朱家十分贫穷,靠租种别人的田地勉强维生。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十七岁时,濠州遭受严重的旱灾,又闹蝗虫,他的父母长兄相继饿死。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无奈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和尚们也没饭吃了。朱元璋被迫离开寺庙,四处流浪讨饭。艰苦的流浪生活,锻炼了朱元璋勇敢坚强的性格,但这种形同乞丐的生活也铸就了他的猜忌和残忍。因此,这一段人生经历,对他矛盾性格的形成和后来的事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第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聚众烧香,联合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纷纷起来响应,郭子兴被拥戴为当地起义军的首领。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郭子兴率红巾军攻克濠州。元朝军队胆小怯战,不敢直接与红巾军作战,就四处抓一些老百姓,包上红头巾充作俘虏向上级报功。朱元璋为了活命,不得已投奔郭子兴参加了义军。但当驰骋在沙场上时,他发现自己原来竟可以统领千军万马,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

机智、善战的朱元璋深得郭子兴的赏识。朱元璋起先只是一名步卒,后来被提升为亲兵九夫长,并调到帅府做事,郭子兴把朱元璋视为心腹,后来,还将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她就是后来的马皇后。皇觉寺的小和尚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位也截然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并起了个官名元璋,字国瑞。

在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其他四个人原本都出身农民,经常与郭子兴意见不一致,而郭子兴也看不起他们的粗直脾气。起义军内部发生争斗,甚至发展到火并的地步。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在抵抗元军的濠州守城战中起义军死伤惨重,于是朱元璋回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很多儿时的伙伴前来投靠,很快招募到七百人。郭子兴就让朱元璋统领这七百人,并任命他为镇抚,朱元璋从此成为一名军官。

朱元璋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对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地位很不满意,又见红巾军各将领之间矛盾重重,就决计离开濠州,自谋独立发展。为了不招致其他首领的猜忌,他把自己统领的人马交给了别人,只从中精选了二十四人南下定远(今安徽定远县)——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心腹大将的徐达、汤和、费聚等人。南下过程中,朱元璋招纳了张家堡驴牌寨的义兵三千人,又打败一支元军,收编了缪大亨在横涧山的义兵两万余人,由此一下子拥有了几万人的大部队。在作战之余,朱元璋还特别注重对自己的队伍整顿纪律,加紧训练,并勉励大家共同努力,以建功立业,士兵们都很佩服他。很快,朱元璋手下的军队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声势大振。

在起义过程中,朱元璋还注重礼贤下士,为自己今后的大业集聚人才。当朱元璋的部队进军滁阳(今安徽滁州市),经过妙山时,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前来投奔。冯国用为朱元璋制定了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然后征伐群雄的统一策略,又建议朱应以“仁义”征服天下。朱元璋十分赏识、信任他们,让国用在自己的幕府当参谋。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位重要的谋臣李善长。

李善长也是定远人。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计谋,当李善长前来投奔时就留他在幕府掌管文书工作。有一次,朱元璋问他:“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李善长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本是平民,但因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一统天下。现在元朝政治混乱,天下土崩瓦解。而您现在气象旺盛,有王者之气,应学汉高祖所为,则天下不难平定。”李善长是要朱元璋仿效汉高祖刘邦,建立帝业,这就为朱元璋描绘了一幅布衣天子的蓝图,更加激发了朱元璋的雄心壮志。

在一大批谋臣亲信的辅佐下,朱元璋率领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英勇善战的队伍,顺利地打下滁州、和州(今安徽境内)。不久,郭子兴率领他的万余人部队与朱会合,看到朱元璋的部队号令严明,军容整肃,十分高兴。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等在毫州建立了龙凤政权,拥戴小明王韩林儿称帝。那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为左副元帅,朱元璋为右副元帅。但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军中大多将士都是与朱元璋患难与共、屡经沙场的亲信,朱元璋虽名居第三位,实权却全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张天祐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出卖,都死了,朱元璋就独掌了元帅府的事情,接管了郭子兴的所有部队。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领大军渡江攻打集庆(今南京市内),集庆五十多万军民投降。朱元璋攻占集庆后,严令士兵不得扰民,并出榜安民,得到百姓的拥护。当他巡视集庆城后踌躇满志地对徐达等人感慨道:“金陵有长江为天堑,地理位置险要;而这里粮草充沛,人民富足。我现在拥有了这个地方,再加上各位同心协力,一定能成大事。”当天,朱元璋就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又设立起大元帅府,分封诸将,建立起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机构,朱元璋的江南政权得以建立起来。打那时候起,这位曾经的小和尚成为了真正的大元帅。他雄心勃勃,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继续他的宏图伟业。

削平群雄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建立的江南政权,拥有了包括应天府(南京)在内的富饶的江南地区,他计划以此为基础一统天下。但这时形势还十分复杂,南北都有实力强大、同样想问鼎天下的对手,如张士诚在紧邻应天的平江(今江苏苏州)建立了国都,企图割地为王;南方徐寿辉定都汉阳,建立了天完政权;北方还有刘福通、韩林儿的龙凤政权攻占了潼关。而江南政权还处在元朝军队紧密包围中,应天可谓危机四伏。朱元璋想一一迅速将他们剿灭,但深感力不从心。

这时又有一位熟读兵书、韬略深邃的寒士朱升给朱元璋献上一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中“高筑墙”,就是加强军事防御建设,巩固后方,守卫好已得地盘,不可得而复失;“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实力,准备好应付长期战争的物质条件;“缓称王”,则是要朱元璋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急于称王,以免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这条斗争策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没有立即称王,而是一面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另一面,派徐达攻下镇江,命邓愈攻下广德,又亲自率大军攻占宁国(今安徽省东南部)等周边战略要地,保证了应天的安全。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江浙省西部的元朝统治区大都被朱元璋攻占,并将势力进一步扩展到苏、浙、皖、赣,而这一带成为他补充兵源和军需物资的基地。

消灭了位于东南部的孤立元军后,朱元璋开始与各地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特制楼船数百艘,号称六十万大兵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陈友谅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此前他杀害了徐寿辉,篡夺了天完政权,改国号大汉,自称皇帝。他乘朱元璋出兵安丰之际,大举来犯。洪都守将朱文正率城内军民坚决死守了八十五天,使朱元璋赢得了时间,率二十万大军前来援助。陈友谅退到鄱阳湖迎战,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这一次朱、陈之战长达三十六天,战斗打得十分激烈,陈友谅几乎全军覆没,而朱元璋的部下伤亡也很大,几名大将宋贵、张志雄、韩成等都战死了。最后在混战中,一枝飞箭射中了陈友谅的眼睛,并穿过头颅,陈友谅身亡,大战结束。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回到应天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月,朱元璋率水陆大军再次征讨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大汉政权灭亡。

灭汉后,下一个目标就轮到了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痛斥他的八大罪状,制造攻灭张的舆论。张士诚曾在高邮战役战胜元军后,占领平江,并在此建立了政权。张士诚所统治的地方是长江三角洲的最富庶之地。他与朱元璋在镇江对峙,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张士诚屡战屡败,后来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之后,他就开始养尊处优,不管政事,和大臣将领们修府第、建园池,吃喝玩乐,腐化堕落。从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每年给元朝往大都运送粮食十一万石到十三万石,还与红巾军为敌。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十一月,攻下了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等地,扫清了外围,对平江形成包围之势。九月,破城,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

当平江攻破在即之时,朱元璋同时派出一队人马去攻打割据在浙东的方国珍。同时,又派军南下福建,平定陈友定。至正二十六年(1366)底,他又遣使到滁州迎接小明王,中途将其沉于江中,农民起义军的各个割据政权相继灭亡。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此时,元朝尚有北方半壁河山,福建、两广、四川、云贵等地方割据势力还很强大。明太祖建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继续完成统一大业。他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文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北伐军在徐达、常遇春的率领下,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山东,接着定河南,下潼关,最后集中兵力向大都推进。七月,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逃奔上都,北伐军攻占大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王朝灭亡。元顺帝于洪武三年(1371)四月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其子爱猷识礼达腊继位,携残部退到漠北,史称北元。

北伐顺利进军的同时,南征也拉开序幕。洪武元年(1368)正月,汤和率领的南征军最终消灭了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洪武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经过二十年的南征北伐,终于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和残元兵力。除北元仍割据漠北,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统一。

在短短二十年之间,朱元璋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徐图缓进,由一个四处逃难的和尚变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

皇权独揽

在武力统一全国后,朱元璋立即建立起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全国实行统治。明初的官僚机构仍沿袭元朝的制度,但朱元璋注意吸取历史经验,特别是元朝灭亡的教训,为了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他着手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改革首先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洪武九年(1376),对全国的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废除了元朝的行中书省,将全国分为十二个布政使司和南京直隶区。十二个布政使司是: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其中,“北平布政使司”在明成祖永乐元年改称“北京”,即改成直隶区;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4),增设贵州布政使司。于是,明朝的地方行政划分定了型:两个直辖区,即南北直隶和十三个布政使司。由于行中书省的名称已经成为习惯,所以一般还是称为行省,俗称省。一省设三官:承宣布政使,管理地方的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掌管刑法;都指挥使,管理军政。三者之间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央,这样就将原来无所不辖的行省长官大权分成了军、政、司法三权分立,三者互相牵制,既避免了地方长官的专权,又利于中央的集权统治。布政使司以下的行政机构简化为两级:第一级是府(或直隶州),设官为知府(或知州);第二级是县(或属州),其长官为知县。一些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单设都指挥使司,实行军政和民政的统一统治。这一改革减少了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管理,使命令的传达和奉行更为便捷,而且各级官吏皆由中央直接任免委派,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军、民、财政和司法权力都集中在了中书省,这就使得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朱元璋是不甘于做傀儡皇帝的,他要按自己的意志来统治天下,因此,削夺相权,加强皇权的斗争势必爆发。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借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将原来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分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由此,自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和自隋唐以来的三省制度均被废除,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朱元璋还改革了监察机构。元朝中央的监察机构叫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将其改为都察院,其职能是做天子的耳目,纠劾百官的错误。都察院的长官叫都御史,下面设置了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个布政司为一道,负责监察检举各级官吏的不法行为。监察御史只是七品官,却赋予了他很大的权力,朱元璋就是用这种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的方法来钳制他的巨僚。在中央还设立了大理寺,其长官是大理寺卿。这个机构负责对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审理的案件进行复审,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遇大案须三法司会审。形式上看似乎对刑狱的处理更为审慎,其实这是将司法权力也一分为三,使其互相牵制,暴露了朱元璋对任何事都不允许“专于一司”,处处提防大权旁落的心理。

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军队的管理和建设,创设了卫所制度。每卫大约五千六百人,长官称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长官为千户。千户所下又分为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长官为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又分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十个人。每个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身份世袭。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实行屯田自养。明初,全国的卫所、都指挥使司都由大都督府管,朱元璋任命他的侄儿朱文正为都督。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丞相制的同时也废除了大都督府,改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兵权一分为五。但朱元璋仍不放心,又规定五军都督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有任免、训练权,但又不得统兵。五军都督和兵部互相牵制,遇到战争,由皇帝作出决定,兵部颁发调兵命令,都督府的长官才能奉命作为将军率兵出征。而战事一结束,就要归还将印,士兵也要各回卫所。这项制度,使军队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从军事上加强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