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少女生活百科大全
2996100000032

第32章 交朋处友的学问(2)

“我明白你的痛苦,不过在人生的过程中,偶然的苦恼和不幸是不可能避免的。我们不能希望四季皆春,今天特别寒冷,但春天的阳光总会照耀大地。”类似这样的话,是能起慰抚作用的。

(3)人人渴望被称赞。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其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赞扬他人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能否掌握和运用这门学问。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是衡量现代人素质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交际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赞美要注意正确有方法。

①实事求是,措辞适当。

②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

③间接地赞美他人。

④赞扬要热情得体。

⑤比较性的赞美。

⑥把赞美用于鼓励。

⑦赞扬要适度。

比如称赞孩子可以衬托对其父母的褒誉。“这小孩说话真流利,长大了一定跟你父亲一样是好口才!”这样说,一般的家长都会欢悦的。

(4)说出“不”字的高招。在许多交际场合,表示否定,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怎样把拒绝、否定的意思说出来,而又不忤逆对方的好意,不使之难为情呢?因此说“不”也有窍门。

①有沉默表示“不”。当别人问:“你喜欢刘德华吗?”你心里并不喜欢,这时可以不表态,别人即会明白。

②用拖延表示“不”。一位朋友想和你约会。“明晚8点跳舞,好吗?”你可回答:“明天再说吧,到时我给你电话。”

③用推脱表示“不”。有人想找你谈话,你看看表,“对不起,我还参加一个会,改天行吗?”

④用回避表示“不”。你和朋友看一部打斗片,出影院后,朋友问:“你觉得这片子怎么样?”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欢抒情的片子。”

⑤用反诘表示“不”。你的恋人问:“你喜欢我吗?”你可以回答:“你认为我喜欢你吗?”

⑥用客气表示“不”、用外交辞令说“不”。

当我们羞于说“不”的时候,请恰当地运用上述方法吧。

(5)以弱克强。暴露自己的弱点并非自甘认输。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人们。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作用,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

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成事大吉”的感觉。

示弱有时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行动上。

示弱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

(6)自责———消除隔阂的桥梁。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出了过错、失误、是痛痛快快地承认与自责,还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聪明人往往选择前者,因为发自内心的自责,能有效地减少失误造成的危害,消除由此带来的人际隔阂、怨恨。

除了那些只宜于小范围内私下进行的以外,自责要敢于亮丑,不怕失面子,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进行。

当然,自责的前提是真诚,否则自责云云,不过是言不由衷的做戏罢了。

审慎地选择朋友

朋友对于我们一生中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但影响着我们的言行、穿着打扮、处世方式、兴趣趣味,还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对自我的认识。在以前,我们相当在意成人对自己的评价,遵从成人的指点,可现在朋友口虽不言,我们却感到一股强大的同化力量,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行为诸多方面与朋友接近。朋友的赞赏令我们心满意足,而且,朋友对自己的贬低、朋友的背信和离去最能使我们伤心、情绪低落、怀疑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存在。因此,审慎择友对于我们建立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之道,莫敢不慎。要做到择友审慎,就要在交友上悠着来。急急忙忙在还未了解对方基本品质之前,仅凭一时的谈得来和相互欣赏就贸然地把自己的信任与情感全盘托出,是容易为以后不良关系的展开埋下伏笔的。恪守日久见人心的古训,通过多次的活动与交往,通过他的日常行为言谈,我们可以洞悉他的个性、爱好、品质,觉察他的情绪变化,从而判断他是否值得深交。

交友是要有选择的,而且要从善而择,和好人交朋友,这样自己才能提高、完善。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期与一个人在一起,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人做朋友呢?这个问题不能笼统而论。因为每个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择友上会有不同的标准。对于那些统治欲、支配欲较强的人,他可能更乐于选择随和顺从的人做朋友;而喜欢玩棋的同学,就爱在棋迷堆里扎。不过,择友是有一些基本准则的。古人语:“择友如择师。”确实一般人都倾向于找比自己强、比自己高的人做朋友。以强者为自己人生的榜样,这一点在我们中学生中尤为明显。一次,小红收到一张匿名纸条,指责他“趋炎附势”,尽跟班上出色的同学在一起,在交友问题上不走“平民路线”,弄得他很苦恼。其实,小红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树立独立人格的紧迫感,是出于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建立理想自我的渴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这种现象都很普遍,所以无须责备。况且,在同龄人中能力强、见识广的人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友谊。当然,所说的“强”不是绝对的,人与人之间总是这样,我这点上比你强,那点上又比你弱。比如学习好、知识多,但不一定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也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于如何选择朋友有一段忠告,他说:“不要接近那些竭力使人丧失信心的人,这是渺小的人所固有的特点。伟大的人物则相反,总是使你产生一种感觉:你可以成为伟人。对于刚刚摆脱对成人精神上的依法、萌生一点独立感的我们,独立面对世界的信心是稚嫩而不坚定的,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恐惧,这时候是多么需要别人热情的鼓励和真心的抚慰!所以,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励我们的人做朋友。倘若交友不慎,那是很不幸的。渺小的人一般都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惧怕别人超过自己,所以,他总是不露声色又想方没法地摧毁别人宝贵的自信,忽视人家的成绩,夸大人家的弱点,使人产生一种难言的自卑。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开这种人。

建立自己的择友标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闲人往往不往忙人那儿去串门。”所以,一般人都爱选择那些与自己志趣、爱好、理想相同或相近的同学为友。彼此的相似性,不但可以给我们心灵的安慰,让我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并能使我们有更多的一起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加固友谊的纽带。在相似的人中寻觅知音,往往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但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个性气质与能力可以互补的人,则需要自觉地交往。这些更利于我们在知识上、处世能力上、个性成熟上的较快而全面的成长。与自己差异较大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更多的启发,开拓自己的视野,使我们认识一种别样的世界与生活,还能锻炼我们与不同类型人相处的能力,并使我们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

一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成长中的我们在交友类型上放得越宽,就越利于自己健康全面的成长。那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朋友网无疑对我们的发展是十分需要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有一两个敢于直陈己过、当面批评自己过失的诤友,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因为挚友对自己的批评是出于一种我们可以理解的平等的关怀与善意的指责,所以,很容易为我们所接受。不仅如此,喜欢自省吾身、希图自我完善的我们还非常乐意和朋友在一起检讨自己,常常主动地要求朋友给自己提意见,谈对自己的看法。青春期的困惑无时无处不在。我们是多么盼望朋友在倾听我们内心表白的同时,能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顿开茅塞啊!导师型的朋友常常会令处于迷惘混乱状态中的我们,眼前燃起指路的明灯,使百思不得其解的愁肠一语顿开。除了要交上述这些关照我们心灵的苦乐、关注我们内心细腻感受的朋友外。我们还应交纯粹玩伴型的朋友。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大家在学习之余能在一起愉快地度过闲暇,在共同的趣味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性情,捕捉和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为我们课外轻松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能有几个趣味相投的朋友在一起打打球、听听歌、跳跳舞,也是其乐无穷的。

驾驭友谊之舟

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我们友谊的小船也推开了波浪,扬帆起航了。面对浩瀚的青春海洋,如何使友谊之舟乘风破浪、越过险滩,顺利地伴我们度过黄金般的中学时代呢?

友谊之舟需要理智的驾驭,需要理解、信任与宽容,否则,友谊之舟就会偏离航向,误入险境,搁浅倾覆。所以,建立友谊重要,保持和发展友谊更重要。友谊一旦建立,就处于变化的动态之中。所以需要双方对彼此的交往和友情不时作出理智的调整和把握。驾驭友谊的走向、保证情感的质量需要一定的本领,掌握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门调节人际关系的艺术。有的人之所以能使友谊之花常开不败,终生保持友谊,关键在于他有一套合情合理的待友之道。而部分人友谊的夭折甚至双方的反目,与他们个人的素质及对友谊底蕴认识的模糊有很大关系。

理解是友谊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口号,叫做“理解万岁!”它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表达了各年龄层人对心灵沟通、相互理解的渴望。有什么能比相互间的理解更令人向往的呢!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的原动力在于彼此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心心相印的朋友来说尤为重要。默契的心,不需要过多的说明与表白,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动作,已足使另一颗心了然,这即“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交往中,最令人备感欣慰的是有人理解自己。

所谓理解,就是从对方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准确地领会对方意图。小D和小A是一对密友,可小D从来不邀请小A去家里玩,也从不提及自己父母。小A从侧面了解到小D父母离异情况后,不但不埋怨小D对自己不吐露真情,反倒倍加爱护照顾小D,给她更多的温暖,以弥补她心灵的创伤。深沉的理解出于深沉的爱。有人说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对别人的一片挚爱之心,就不可能试图去理解别人。

友情双方的理解并不是自然达成的。沟通是一颗心到达另一颗心的桥梁。有人常常抱怨不被理解的苦恼,其实,不是别人不想理解他,而是他自己堵塞了沟通、理解的渠道:一味地离群索居,自然会使人我之间云遮雾罩,难以辨别彼此的内心;要么不坦诚相见,人为地设置认识的障碍。在一位同学的毕业留言册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她“像松花江上的晨雾迷蒙。”这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深深地隐藏起来的做法,结果只能使人望套兴叹。

沟通的方式很多,基本的一点就是表达。表现自己,目的在于使别人通过自己外显的行为和内心的诉说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其中交谈是一种极为简便、直接的沟通方式。君不见两位好友踏着林中的小路走向远方,他们边走边谈,谈思想、谈人生、谈自己、谈他人,总之有聊不完的话。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漫谈中,我们触摸到了对方思想的脉搏,感情的起伏,达到了沟通和了解的目的。因此,我们虽不能要求别人如何来理解我们,但我们可以尽力做到适度地展露自己,为别人的理解创造条件。

异性疏远期

在女孩子生理上第二性征出现时,女性特征渐明显,她们以惊奇、新鲜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身上的变化,父母、家人会提醒她注意“你不是个小娃娃、女孩子了”,“你是个大姑娘了”,这使女孩子越来越意识到:我与过去不同了,我长大了,是个大姑娘了。在11~12岁月经初期,女孩子正式告别了女娃娃时期,进入了女性行列。一方面惊奇兴奋于自己身体发生了许多变化,乳房隆起,第二性征明显……显得紧张、恐慌,对于和异性的接触,和班上异性同学的交往感到畏惧、难为情,很别扭,疏远起来了。女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也注意检点或说话庄重起来了,不再与男孩子疯打疯闹了,即便是过去相识的男孩子,一起上幼儿园的小伙伴,同班的男生都逐渐有了距离,女生只和女生一起玩,男女生各抱一团,界限分明。

处于异性疏远期的女孩子对异性产生陌生感和畏惧感,羞于与异性交往。

此时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显得较男生成熟、稳重、懂事,因而更能得到老师的器重,挑选他们担任班干部、中队长、大队长等社会工作,而男生因为较女生晚1~2年进入青春期,此时仍热衷于男孩子们的玩耍,并不理会女孩子们的变化。

我们常常看到在小学高年级发生起哄现象,特别是对被老师指定在一起做一件事的男女生大家对此起哄、嘲笑,往往使女同学感到尴尬,难为情。也会发现有个别女生热衷于为女生和男生拴对子,“谁和谁是一对……”虽然有些女生对于和男生接近并不反感,但从众心理使她们也要顺从环境的左右,以免引起同学们的嘲笑。

性生理的发育促进了性心理的发展,女孩子一方面与异性疏远,但对于与异性的接触与交往也开始敏感起来,这种变化过程不是明显的,是比较隐蔽的。也是一个逐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