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29979100000040

第40章 十四经脉及穴位(16)

28.龈交穴:唇内牙床正中,系带与牙龈连接处。释义:龈,齿根之肉,俗称牙龈或牙根肉、牙床子、牙花子,交,交会、交合、交接。本穴在上唇系带与牙龈之连接处,为任督二脉之交会穴,故名“龈交”。舌舐龈交则可接通任督二脉。功能:通任督。主治病症:牙龈肿痛、痔疮、癫痫、口腔溃疡、精神病、泪多、眼疾、颈椎病、鼻炎、鼻塞、摇摆、痉挛。按摩方法:重掐。针灸方法:向上斜刺2~3分,或点刺出血。

十五、经外奇穴

十四经的经穴以外尚有奇穴。所谓奇穴,是历代医家在治疗各症经验当中发现的不在经穴之内,惜多为保守思想湮没失传,而各书记载也不一致。

1.四神聪:标准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取法: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该处血管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和顶支,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刺灸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在按摩中手即是针。

2.当阳:标准定位: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或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功用:疏风通络,清头明目。主治病症: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炎。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3.印堂:标准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4.鱼腰:标准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主治病症: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刺灸法:平刺0.3~0.5寸。

5.耳尖:标准定位: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廓软骨。分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主治病症: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偏正头痛。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6.太阳: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主治病症: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7.上迎香:标准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取穴:仰靠坐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鼻翼肌。分布有眶下神经,滑车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颊支和内眦动、静脉。功用:清利鼻窍,通络止痛。主治病症: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头痛。刺灸法: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8.球后:标准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取穴: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与眶下壁之间。分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功用:清热明目。主治病症: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刺灸法: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1寸,可灸。

9.聚泉: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取穴:正坐位,张口伸舌。在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舌黏膜、黏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凳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功用:清散风热,祛邪开窍。主治病症:舌肌麻痹、味觉减退、支气管哮喘。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血。

10.内迎香:标准定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黏膜处。取穴:仰靠坐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黏膜处。穴位解剖:穴下有鼻黏膜、黏膜下疏松组织。分布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之动、静脉网和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功用:清热通窍。主治病症:各种鼻炎。急性结膜炎。刺灸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有出血性疾患的忌用。

11.金津: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取穴:正坐位,张口,在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黏膜、黏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功用:清泻热邪,生津止渴。主治病症: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消渴。刺灸法:点刺出血。

12.海泉: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舌黏膜、黏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主治病症: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呕吐、呃逆腹泻、消渴。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

13.翳明:标准定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取穴: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功用:明目聪耳,宁心安神。主治病症:近视、远视、雀盲、早期白内障。刺灸法:直刺0.5~1寸。

14.玉液: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取穴:正坐位,张口,在舌系带的静脉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黏膜、黏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功用:清泻热邪,生津止渴。主治病症: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消渴。刺灸法:点刺出血。

15.子宫标准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取穴: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功用:调经理气,升提下陷。主治病症: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等。刺灸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可灸。

16.牵正:标准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方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耳垂前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和咬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咬肌动静脉支分布。咬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支配。功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主治病症: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刺灸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的感觉向面部扩散,可灸。

17.夹承浆:标准定位:在下颌部,当颏唇沟中点两旁开1寸处。取穴: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下颌部颏唇沟两旁约1寸凹陷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降下唇肌和下颌骨的颏孔。皮肤有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终支、颏神经分支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面神经、面动脉的分支。降下唇肌由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支配。功用:清热疏风。主治病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急性牙髓炎、牙龈炎、根尖周炎等。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18.三角灸:标准定位:位于腹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取穴:患者仰卧位,穴位于腹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顶尖位于脐中,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为此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血管和神经来自于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功用:调理气机。主治病症:腹痛和疝气。刺灸法:用艾炷灸5~7壮。

19.上廉泉:标准定位:位于颈前正中,下颌骨下1寸处。取穴:正坐仰靠位,该穴位于下颌缘与舌骨体之间,下颌下缘1寸的凹陷处。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由面神经的颈支支配。下颌舌骨肌由三叉神经的肌支支配。颏舌肌由舌下神经支配。功用:清音利喉。主治病症:各种口腔炎,口腔溃疡,舌下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障碍。刺灸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20.夹脊:标准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又称“华佗夹脊穴”。据史料记载:在《隋书·经籍志》里,针灸文献记载,除了黄帝《明堂孔穴》一派之外,还有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家的着作。在丹波康赖《医心方》诸家取背输法中引载。《肘后备急方》记载的华佗灸刺法,是其更早的文献依据。华佗夹脊取穴法的流传就是由此而来。华佗夹脊穴有34个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取穴: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功用:调节脏腹机能。主治病症: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21.定喘:标准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病症:(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2)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22.痞根:标准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取穴:患者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和腰方肌。分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病症: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3.胃脘下俞: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伏卧位,先定两肓胛骨下胸平齐的第七胸椎棘突下取至阳穴,其下一。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最长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病症:支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刺灸法: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可灸。

24.下极俞:标准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取穴:患者俯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和椎管。分布有第二、三、四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功用:强腰健肾。主治病症:肾炎、遗尿、腰肌劳损、腹痛、腹泻。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百劳:标准定位: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取穴: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和头半棘肌。分布有第四、五颈神经后支,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头颈夹肌由颈神经后支外侧支支配。血管主要来自枕动、静脉和椎动、静脉。功用:滋补肺阴,舒筋活络。主治病症:咳嗽,哮喘,肺结核,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26.腰眼:标准定位: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取穴:患者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在与腰阳关穴相平左右各旁开3.5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和骶棘。分布有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功用:强腰健肾。主治病症:腰痛、腹痛、尿频、遗尿、消渴等。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7.巨阙俞:标准定位:在背部,位于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取穴:患者俯伏头或俯卧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间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和椎管。分布有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功用:宁心安神,止咳平喘。主治病症: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失眠、心绞痛。刺灸法:针尖向上斜刺0.5~1寸,不宜过深,以防刺伤脊髓,可灸。

28.四缝:标准定位:在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取穴:仰掌伸指,当手第二至第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指深层肌腱。功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刺灸法: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出血。

29.十宣:标准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取穴:仰掌,十指微屈微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别分布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功用:清热开窍。主治病症: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0.大骨空:标准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取穴:患者手掌向心,于拇指背侧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拇长伸肌腱。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功用:退翼明目。主治病症:各种眼病,急性胃肠炎,鼻出血。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