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邪在肾脏,就会发生骨痛、阴痹。所谓阴痹,是说在形体表面按摩不到,症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治疗时取涌泉穴、昆仑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其出血。
病邪在心脏,就会引起心痛,悲伤动情时人会眩晕扑倒。治疗应根据病情的有余或不足加以调治和疏导。
(第十一节)五味
五谷的五味进入人体是怎样分别归于五脏的?《灵枢·五味篇》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谷各走其所喜。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汇集的地方,一切饮食物都先进入胃,五脏六腑接受胃所消化的精微之气的营养。饮食物的五味归属于五脏,是因为饮食物的特性各异而各有所喜归:谷味酸的入胃之后,先入肝;味苦的先入心;味甜的,先入脾;味辛的先入肺;味咸的先入肾。然后饮食水谷的精微,化为津液,与营卫之气,运行周身,其中的糟粕依次下传于大肠、膀胱,化为粪尿排出体外。
营卫之气在人体的运行是依靠,水谷入胃后所产生的精微部分,由胃出来后传于中上二焦,经肺输布灌溉五脏,它在输布于全身时,分别为两条途径,其清纯部分化为营气,浊厚部分化为卫气,分别从脉内外两条道路运行于周身。同时所产生的大气,则聚于胸中,称为气海,这种气自肺沿咽喉而出,呼则出,吸则入,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天地的精气,在体内代谢的大概情况,是宗气、营卫和糟粕三方面输出,但另一方面又要从天地间吸入空气与食入饮食物,来补给人体的营养需要。
在五谷之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麦味苦,黄米味辛。
在五果之中,枣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
在五畜之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
在五菜之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叶味咸,薤味苦,葱味辛。
五色与五味的关系:黄色属于脾,宜食甘味;青色属于肝,宜食酸味;黑色属于肾,宜食咸味;赤色属于心,宜食苦味;白色属于肺,宜食辛味。这五种色味,在治疗调补脏腑时,都可以用色味相宜的食品。所言五宜,就是在五脏患病时,选用相宜的五味:脾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子、葵菜;心病,宜食麦、羊肉、杏子、薤;肾病,宜食大豆芽、猪肉、栗子、藿;肝病,宜食芝麻、狗肉、李子、韭菜;肺病,宜食黄米、鸡肉、桃子、葱。
五脏之病对五味各有禁忌:肝病禁忌辛味;心病禁忌咸味;脾病禁忌酸味;肾病禁忌甘味;肺病禁忌苦味。
肝主青色,宜食甘味,粳米饭、牛肉、枣、葵等都是甘味食物;心主赤色,宜食酸味,犬肉、芝麻、李子、韭菜等都是酸味食物;脾主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等都是咸味食物;肺主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等都是苦味食物;肾主黑色,宜食辛味,黄黍(大黄米)、鸡肉、桃、葱等都是辛味食物。
饮食的五味进入到消化道,每一种味对脏腑经络各有其有益而喜走的一面,也各有其不利而导致疾病的一面。酸味走筋,过食酸味,就会导致小便不通,;咸味走血,过食咸味就会使人口渴;辛味走气,过食辛味,会使人心中空虚;苦味走骨,过食苦味,会使人呕吐;甘味走肉,过食甘味,会使人心中烦闷。
只是因为味酸的食物进入胃后,酸性收涩,只能行于上、中二焦,而随气化的出入较困难,便就留滞在胃中,胃中调和,功能正常,就是酸味下注于膀胱,膀胱的皮薄而且濡软,遇酸后则卷曲收缩,使膀胱口受阻不通,影响尿液的通行,所以小便不通。前阴是诸筋聚集的地方,所以说酸入于胃而走筋。
咸味走血,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人口渴,是因为把咸味的东西摄入胃后,咸味之气上走中焦,输注到血脉与血相合,随血行走,血与咸味相合,则使血液浓稠,血液浓稠则胃中的水液注入血脉之中。如胃中水液不足,则不能上滋咽部,而使咽部焦干,舌根也干燥,所以就口渴。血脉是中焦精微输送到周身的道路,血也出自于中焦,所以说咸味入于胃后,出于中焦而走血分。
辛味走气,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人心中空虚,这是因为,辛味的东西摄入胃后,辛味之气走上焦,上焦禀受中焦的精微之气,营气、散布于肌表腠理,如果姜、韭的辛味常熏蒸于上焦,营卫之气时常受到它的影响,久留在胃中,就会使人感到心中空虚。辛味与卫气相伴而行,所以说辛味入胃后能走表,开发毛窍而与汗一同外出。
苦味走骨,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人作呕,这是因为,将苦味的东西摄入胃,五谷的气味皆不能胜过苦味,苦味之气行于下脘,三焦的通道都受到影响,闭而不开,以致水谷不得散布,胃的功能失常,所以令人作呕。齿为骨之余,苦味的东西从齿门进入,而又从齿门吐出,所以说,苦味走骨。
甘味走肌肉,过食甘味,会使人烦闷,是因为甘味入胃后,气味柔弱微小,不能上达上焦,与饮食物共同留在胃中,所以胃气亦柔润,胃柔润则胃功能减退,胃功能减退则肠中寄生虫乘机而动,虫动就会使人烦乱。另外,由于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所以甘味的饮食功能是外通于肌肉。
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养,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于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俞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灸、砭石,以祛除邪气。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胁肋,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胁肋,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第十二节)疾病的开始与发生
《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就是说,任何疾病的产生,都起源于风、雨、寒、暑、凉、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等情志内伤因素。嵇康《养生论》“君子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萎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不使身体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干旱苗者也”。这大概就是世上有很多人中途夭折,而少见鹤发童颜的老人的原因吧。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内脏受伤;风雨之邪,则伤人体的上部;凉湿之邪,则伤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所伤的邪气不同。喜怒、风雨、清湿三种邪气的性质不同,或病先生于阴分,或病先生于阳分,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凡喜怒过度的,则内伤五脏,五脏为阴,所以说脏伤病起于阴,风雨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上部的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上,清湿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下,这就是邪气易于侵犯的三部。邪气在人体内侵淫后的发展变化,其复杂的情况是难以数计的。
正常的风雨寒热,没有形成致病邪气,是不会伤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遭遇到急风暴雨而不生病的,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壮,正气不虚,故单独的邪气是不能致病的。凡疾病的发生必然要身体虚弱,又受到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虚相合才能发生疾病;如果身体壮实又遇到四时正常气候,大多数人肌肉坚实而不发生疾病。所以说凡是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四季的气候是否正常,以及身体是否虚弱,人体的正气虚邪气实就会发生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随其处所的不同,而命以不同的名称,总的不外乎纵向的分为上中下三部,横向的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所以虚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由于皮肤松弛而致腠理开泄,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侵入,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皮肤疼痛,邪气滞留不散,则渐渐转入到络脉,邪气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若疼痛时痛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邪气滞留在经脉之时,就会出现洒淅(轻微的)恶寒,并经常出现惊恐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入并伏藏在输脉,当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因六经俞穴均在足太阳经,故六经之气因被邪气所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因而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亦强硬不适;邪气滞留不能祛除,则传入脊里的冲脉邪气侵犯到伏冲之脉时,则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邪气滞留不能祛除,进一步传入并伏藏在肠胃,邪气在肠胃的时候,则出现肠鸣腹胀,寒邪盛则肠鸣而泄下不消化食物,邪盛可发生痢疾等病,邪气滞留不能祛除,就会传到肠胃外面的膜原之间,留着于血脉之中滞留不去,邪气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生成积块。总之邪气侵犯到人体后或留着于孙脉、或络脉、或经脉、或输脉、或伏冲之脉、或留着于膂筋、或肠胃的膜原、或留着于缓筋,邪气侵淫泛滥不胜枚举。
邪气留着于孙络而成的积能够上下往来活动,因为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使其固定而不动,所以在肠胃之间往来活动,若有水出现,则会发出濯濯水声,有寒则出现腹部胀满、雷鸣相互牵引,所以不时有刀割样疼痛。邪气留着于阳明经脉而成的积,则位于脐的两旁,饱食则积块显大,饥时则显得小些。邪气留着于缓筋而成的积,其形状表现与阳明经之积相似,饱食则疼痛,饿时则不痛。邪气留着在肠胃膜原而成的积,其疼痛时向外牵连到缓筋处,饱食则不痛,饥饿时则疼痛。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以手按其积则手心有跳动的感觉,举手时则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好像用热汤浇灌一样难以忍受。邪气留着在膂筋而成的积,在肠胃后方,饥饿时积块可以看见,饱食后就看不见,也摸不着。邪气留着在输脉而成的积,就会在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能上下流行,致使毛孔干涩壅塞。这些都是邪会在外部侵犯到内部,从上部而转变到下部的临床表现。
积病的开始是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邪逆而上行,于是产生积病。寒邪造成厥逆之气,首先使足部痛滞不利,继而由足部的痛滞而发展到胫部亦寒凉,足胫发生寒凉后就使得其脉凝涩,血脉凝涩不通则寒气进而向上侵犯到肠胃,肠胃受寒则发生胀满,肠胃胀满就迫使肠胃之外的汁沫聚留不能消散,这样日复一日就逐渐发展形成积病。又因突然的暴饮暴食,使肠胃过于充满,或因饮食起居不能节制,或因用力过度均可造成络脉损伤,若血从伤处内溢就会出现便血,假如肠外的脉络受到损伤血流到肠外,恰逢肠外有寒邪则肠外的汁沫与外溢的血象抟聚,两者合在一起凝聚不能消散就发展成积病。如果突然外感寒邪内伤忧思、郁怒就会造成气机上逆,气机上逆致使六经的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温煦的作用受到影响,血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形成凝血,蕴裹不得消散,津液干涩不能渗灌,留着而不得消散,于是积病就形成了。并发生在内脏是忧愁思虑过度,则心脏受伤,外感寒邪再加饮食寒冷,就会使肺脏受伤;愤恨恼怒过度,则肝脏受伤;酒后行房,汗出而受风,脾脏就会受伤;劳累或用力过度,行房后汗出洗浴于水中,肾脏就会受伤,这就是人体内外三部发生疾病的一般情况。治疗时首先从整体上去调养“固本培元”使正气充盛,邪气岂有藏身之地,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上来就去对邪气围追堵截,不但撵不走它,还会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继续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治病也要有战略战术,不要打无准备之仗,先与它和平相处,养精蓄锐然后彻底干净地消灭它。治疗前首先了解疼痛的部位,就可以得知病变之所在,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也不要违背天时,这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