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2998500000011

第11章 太空探险

月球起源之谜

世纪60年代末,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登月"事件距今已40多年了,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也更加深人,但仍有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科学家,月球起源之谜便是其一。

目前,有关于月球的起源之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俘获说。认为月球最初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小珩星,在运行当中行近地球时被俘获,从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但这种观点经不住推敲,因为轨道问题无法解释。小行星从地球旁经过时,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将它俘获,而只能略微改变其轨道。所以,该说法不足以让人信服。

第二种说法:分裂说。认为月球最初只是地球赤道的隆起部分,在地球的飞速自转及太阳引力的双重影响下,月球脱离地球赤道"飞"了出去,分裂为卫星。对分裂说,科学家又提出了疑义,因为要让地球的惯性离心力达到把月球抛出去的程度是不可能的;况且,两者的化学构造存在巨大的差别,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月球最初是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同源说。认为月球与地球同时产生于46亿年前一团原始星云。但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同样因为它们的化学成分有着很大的差别。

基于这些学说的缺陷性,又有人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月球的形成是一颗小行星猛烈撞击地球,掳去一大片物质后的结果。这一撞击使地球轨道发生倾斜,被撞击出去的物质占据了原先地球赤道的位置。

当然,这仅仅只是又一个假说,要弄清月球的真正起源,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不过,科学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便是,探讨月球的起源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

一是成分问题,二是质量问题,三是轨道问题,四是年龄问题。对这些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月球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

月球表面的金字塔

年11月20日,美国发射"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拍摄。当拍摄到距月球表面46千米处时,照片显示在静海处有7座清晰可见的塔状建筑物,高度与地球上15层的大楼相当,形状酷似埃及的金字塔,塔状建筑物色彩比其周围月球表面的颜色明快许多。

鉴于此,科学家认为,塔状建筑物不应该是由月球的自然物质所构成,而应该是由有别于月球自然物质的其他物质构成,可能是由月球中的物质经过特殊加工精心建成的。

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对照片进行研究,认为月球上塔状建筑物可能是某种智慧生物的杰作。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究所的威廉·布莱亚博士对照片运用几何分析后,得出与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相同的结论,确信这些塔状建筑群绝不是随意之作,而是精心筑成的。

那么谁是月球表面金字塔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呢谜底无人揭晓,这有待于科学家努力探索,去伪存真,对这些神话般的奇谜做出合理的解答。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月球正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将其称之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而背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偶尔可见外,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

月球上有没有水

月球上有没有水?这是科学界一直争议不休的问题。

科学家通过研究月球的有关资料后发现:在月球赤道附近,月面温度正午时可达130℃,夜间则降至-150℃,温差大得惊人。而在月球极地,温度经常在-20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是有可能存在冰的。

还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假设月球与地球是以相同方式诞生的话,那么当初月球上也应该有水。但月球有水之说,自"阿波罗"11号登月以来遭到质疑。

科学家对"阿波罗"系列宇宙飞船从月球上面带回的大量岩石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月球岩石中根本不含水分。这就说明,月球上没有水。

然而,"月球上没水"的观点遭到了美国一些天文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在月球北极和南极的环形山中,有全年不见阳光的凹地,在那里极有可能蓄积着冰,而"阿波罗"宇宙飞船自登月以来,一直没有去过那里,所以其带回的资料不足以说明月球是否存在水。

那么,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呢为了化解这个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在几年内发射一颗月球轨道卫星。这颗卫星将使用伽马射线分光计,来考察月球两极是否有冰及其他物质。

看来,要弄清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只能等待月球轨道卫星升空了。

月亮为什么会跟着人走在明晃晃的月亮高挂在天空的夜间,你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无论你走多远,也不管朝什么方向走,你都会发现月亮好像一直在跟着你走似的。

原来,我们眼睛的视野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周围的事物。在前进的时候,近在身旁的事物因为我们走过了它,便很快在视野里消失掉了。可是较远一些的事物,因为在视野里占的地方较小,移动得比较迟缓,所以消失得要熳些。而月亮跟着人走的感觉特别清晰,这是因为晚上没有光亮,一切景物都变得黑暗了,模糊不清,星星虽然也有光亮,可在我们的视野里,比起月亮来,它那点儿光亮就不算什么了。月亮离地球有384400千米,因此,在明月照耀的晚上,月亮就成了我们视野里唯一不会迅速消失的东西,它也就好像是一直在跟随着我们走一样。

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

不久前,日本国立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观测到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和气体呈漩涡状旋转;由此他们推测,这些漩涡状的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再过几百万年有可能生成像地球、火星一样的行星。

结局真的会和他们所设想的一样吗?太阳系的形成之谜是否能从此打开突破口,大白于天下呢?未来没有人知道,但就目前科学界对太阳系的了解,太阳系形成之谜还有待科学家去探索研究。

世纪康德提出的"星云说",是关于太阳系起源最早的理论。"星云说"认为:大约46亿年以前,弥漫在宇宙里的一团气体云,在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或邻近超新星(质量为太阳的8~10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爆发的冲击波作用下发生坍缩,气体云的核心变成原始太阳,周围形成原太阳星云;太阳系内的全部天体都是由原太阳星云内的物质组成。

世纪八九十年代,红外天文学慢慢发展起来,科学家通过红外波段进行观测,开始观测到很多原来通过光学波段观测不到的现象,发现了很多新形成的类似太阳、恒星周围的星云盘。

这一发现,证明了行星是由于引力场的不稳定性而逐渐形成于星云盘中这一理论。另外,观测到的旋臂结构可证明原恒星周围的盘是不断旋转的。

可是,这些理论也仅仅只能从侧面推断太阳系的起源,只能找到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八大行星在太阳系形成的原初是如何演化而成的。

要想完全解开恒星和行星的形成之谜,还需对分子云中处于各个阶段的天体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要搞清楚太阳系的形成之谜,科学家认为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要探测太阳系本身最边缘天体的物质成分及其比例,这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原初的物质状况;第二:要从太阳系外有行星系统的恒星着手,要对其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此,便能反推太阳系的形成。

假如不能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太阳系起源之谜就很难解开。

太阳是否有伴星据科学家观察发现,有些恒星看上去是一颗星,但用望远镜观察,却发现是两颗互相绕转,互相吸引的星。太阳也是颗恒星,那么它是否也有自己的"伙伴"呢美国物理学家阿尔瓦雷斯对一块6500万年前的石头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铱,地球上并不存在这种元素,因此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

他推测,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和地球发生撞击,扬起的尘埃弥漫着整个天空。在以后的3~5年间,地球陷入了一片黑暗,植物也停止了光合作用,植物和动物大批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从而使恐龙走向灭绝。

阿尔瓦雷斯的这一理论提出后不久,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戴维·芬普和约翰·塞普科斯基,研究了古生物灭绝的年代,并得出一个结论:古生物灭绝是有其周期性的,平均每2600万年发生1次。

在过去的一亿年中,即9100万年前、6500万年前、3800万年前、1200万年前,都发生过大突变和灭绝,每次突变有四分之三的生物绝灭。

在他们的基础上,阿尔瓦雷斯的学生马勒提出了伴星假说,即太阳有一个"伙伴",这个"伙伴"的轨道周期恰好是2600万年。

伴星质量很大,当它一靠近太阳系外星彗星群时,就打乱了彗星群的正常运行,以至于有些彗星撞击了地球,造成地球上的生物大绝灭。

太阳有伴星目前仅仅是一个假说,确凿的答案还需要人类更进一步地探索才能得出。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在热核反应中,会产生一种神奇的粒子,它的质量很小,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计,它呈电中性,穿透力极强,能毫不费力地穿过地球,这种粒子被命名为中微子。

太阳的核心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热核反应,理应产生大量的中微子。据计算,太阳核心每秒钟将产生几千亿个中微子,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的地方,每秒钟有几百忆个太阳中微子穿过。

要证明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往往需要通过科学来验证。为了证明太阳模型的正确性,科学家们用仪器去验证,太阳中微子的实际数目是否与理论相吻合。

实测结果表明,实际的太阳中微子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

大量的太阳中微子难道失踪了?对此,科学家开始迷茫:难道是我们对中微子的性质认识不足?是原来的太阳产生能量的理论错了?难道太阳内部进行着另外一种只产生少量中微子方式的核反应带着疑问,有科学家开始认为,可能是太阳中心的重力波改变了日核中的核反应。但"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

太阳是金色的无论是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还是日落西山,太阳放射出的光波经过地球大气层的距离,都比太阳在头顶上直射时的距离大两倍多。此时的阳光经过悬浮在地球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小尘埃、冰晶、水滴的吸收和散射后,光波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大多被吸收或散射掉,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到达地表,并被观测到,所以旭日看起来是红彤彤的。不过,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7种颜色的光都是按差不多的比例混合的,看起来呈金黄色,也就是物理学中所指的白光。此时的太阳便是耀眼夺目的金黄色。

如果太阳是白色的,我们地球将被炙烤成焦土,处处如火焰山;如果太阳是红色的,情况同样不妙,地球上都将是冰天雪地,如同现在的南北极。在这两种情况下,地球生命都会面临巨大威胁。正是在金黄色太阳恰到好处的作用下,地球生物包括人类才拥有了生命所需的一切。

金星上为何有古城遗址地球上有许多的古城遗址,那么金星上是否也有呢据科学资料显示,金星的温度常年在5000℃以上,时有狂风,时有硫酸雨。在这样的环境下,生物根本不可能生存,那么自然也不可能存在遗址之说。

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苏联科学家利云捷高博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研讨会上,公布了一条惊人消息,说苏联的一艘无人太空船于1989年1月穿过金星表面大气层时,拍下了金星上大约两万个城市的遗址。

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照片上显示的城镇也许是因为大气的干扰而形成的虚幻的影像,也或许是仪器发生了故障,拍下的不真实的东西。

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认定这确实是城市的遗址。

利云捷高说,那些城市的形状为马车轮形,位于核心的轮轴就是大都会。还认为可能有公路网把每个城市连接起来。只不过现在这些城市早已是断壁残垣,这些破损的遗址,足以证明这些城市废弃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照片的清晰度不高,所以很难确定这些建筑是由什么物质构成。如果这种说法得到认可,那么遗址到底是由何而来,又存在了多久,这都有待做进一步的考察。

月球从地球偷能量

不久前,一些天文学家公布了关于月球的鲜为人知的事实一月球从地球偷能量,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因为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潮汐的秘密是: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一面也出现另一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一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于是通过牵引,地球的自转能量被月球一点点地"偷"走了。

金星上有海洋吗?

据科学考察,发现金星和地球大小相差无几,密度和质量也很接近。另外,两者都有浓密的大气,且大气中都含有水蒸气。由此,科学家联想到,既然地球上70%是海洋,那么金星上是否也会存在海洋呢对于金星上是否有海洋,美国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波拉克·詹姆斯认为,在很久以前,金星上确实有过海洋,但现在,这个海洋已经消失了。

波拉克·詹姆斯认为,海洋的消失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所致:

一、从金星内部喷出的炽热岩浆中的铁以及其他化合物与水相互作用,从而使水分消失;二、在金星演化早期,内部曾散发出大量的还原气体,这些气体与水相互作用,从而使水分消耗掉;三、太阳光把水蒸气离解为氢和氧,氢气由于质量轻而大量脱离金星;四、金星海洋的水本源自星球内部,后来这些海水又循环回到金星地表以下。

詹姆斯的这几种推测受到美国爱阿华大学的弗兰克等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詹姆斯的几种推测在地球上同样也会出现,如果詹姆斯的说法正确,那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洋却没有消失所以,弗兰克等人认为,金星上从来没有过海洋,金星探测器所探测到的金星大气层里有少量水分,不足以证明金星上有海洋。

金星大气层里的水分由几十亿年来不断进入大气层的微小彗星核所造成的,因为彗核的主要成分是水冰。

金星上是否真有海洋?如果有,那么它又是如何消失的?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令人信服。

木星上的大红斑从何而来?

美国宇宙飞船"先锋10号"对木星表面进行拍摄。人们从其传回的照片发现,在木星南半球存在一块色泽鲜艳的橘红斑。这与罗巴特·福克在1664年画的木星图中的橘红斑有着惊人的相似。

如果罗巴特·福克当时创作木星图是以木星照片为参照物,这就说明,木星上的橘红斑至少已经存在300多年,且位置也没有太大变动。那么这个橘红斑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通过研究木星的相关资料后推测,橘红斑是木星内部温度最高的地方。

木星内部的物质形成柱状旋涡,不断向外喷发,柱状旋涡与大气发生作用,形成橘红色物质。但这种说法仅仅是推测,现在还缺乏科学依据。

此外,也有科学家认为,橘红斑就是带橘红色的一氧化碳的旋涡在木星大气层移动形成的。

还有科学家认为,大橘红斑是木星产生卫星的地方。

鉴于木星是一个狂飙肆虐的地方,因此也有人设想,橘红斑可能是巨大的风暴,外面看是一个强大的旋涡,或者是一团沿逆时针方向迅速旋转并猛烈上升的强气旋。因气旋中含有红磷化合物,所以呈橘红色。

以上的说法都只是推测,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都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太阳黑子是黑色的吗?

太阳上经常出现一些漩涡状的气流,这些漩涡状气流很像大小不等、形状很不规则的黑窟窿,这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太阳黑子"。

黑子本身并不是黑色的,它的温度一般也有四五千摄氏度,但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1000~2000℃。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天文学家们早已注意到,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

水星上的水冰之谜

水星上是否存在水?这是每一个天文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水星的长期考察发现,水星上的大气压远远低于地球,不足地球大气压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微弱的引力、高温和强大的太阳风使气体很快地向太空逃逸。这些条件使水很难存在,因此科学家一致认同水星上不会有任何形式的水。

年,美国科学家在对水星进行雷达回波实验时发现,从水星北极反射回来的信号特别强,这表明水星北极表面物质与其他地方肯定有所不同。什么物质会有很高的反射率?科学家自然联想到了水和水冰。关于水星没水这一懒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但是,恶劣的水星环境仍让科学家质疑水星存在水的可能性。怎么可能存在水或水冰呢科学家猜测,水星两极一些深陷的陨石坑可能永远照不进太阳光,里面的温度可能低至-160℃。在这样的环境下,太空陨石坠落时带来的水冰或者内部挥发出来的水汽能够一直保留在水星两极一些深陷的陨石坑内,因而不会挥发到太空中。

当然,水星究竟有没有水冰,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考察。

在科学家面前,还有一大堆水星之谜,如:水星的两极物质如果不是水冰,那么又是什么?水星的内部结构如何?它的核心与我们的地核是否一样,是半液体状的还是固体状的?它有什么样的地质史?有没有经历过火山活动?水星的磁场结构怎么样?……所有这些水星之谜,都有待去揭示。

火星上的警告标语苏联太空专家于特·波索夫在莫斯科一个大型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一条惊人消息:一艘由苏联发往火星执行探测任务的无人太空船,在1990年3月27日从火星荒凉的表面拍到一个奇怪的警告标语后,随即便中断了一切信息。一些科学家分析后指出,无人太空船有可能是被火星人给击毁了。

火星上的这个警告标语是什么?从无线电传回的照片上看,是用英文写的"离开"两个字。按比例估计,这两个字至少有800多米长,75米宽。这个巨大标语似乎是依着巨型山石凿出来的,从其字体的光滑程度来看,可能是用激光切割所致。

从照片上显示的图片能看出,这个警告标语是最近才出现的,因为它并不像1976年美国太空船在火星拍到的神秘人面像一样,显得那么古老和饱受侵蚀。

那么,火星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字?他们的用意是什么?是针对地球人,还是针对别的智慧生物波索夫博士认为,火星上的标语主要是针对地球人。理由是地球上派出的火星太空船太多,骚扰到火星上生物的安宁,所以便发出这个警告,叫地球人离开。

波索夫博士透露说,他们派出的太空船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但当它把上述写了警告字迹的照片传回地球后,便神秘地失踪了。那艘太空船是被火星上的生物毁灭了,还是暂时被他们扣押了,现在还弄不清楚。

波索夫博士公布的内容立即震动了西方科学界,不少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人类征空史上一项最大发现。

但是,波索夫博士的观点也存在很多疑点。既然是警告语,那为什么火星人要将飞船击毁?既然标语是离开,那为什么又要将他扣押?这些都有待科学家去揭示真相。

火星灾难之谜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不知发生过多少大大小小的灾难,那么,其他星球是否也会发生灾难年,美国发射"海盗"1号飞船对火星进行考察,在飞船传回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火星上有一尊巨大的五官俱全的人面石像,其造型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极为相似。

人面石像从头顶到下巴之间足有16千米长,脸心宽度达14千米,石像呈现凝神静思的样子。

在石像对面约9千米的地方,还有4座与金字塔类似的、对和排列的建筑物最初,这一惊人发现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科学家们也想当然地认为这两尊石像不过是自然侵蚀的结果,或者是自然光影构成的图像,并没有给予这一发现足够的热隋。

爱好者们用精密仪器对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人面石像的眼睛非常对称,而且还有瞳孔。这一新发现,推翻了科学家起初认为是自然侵蚀或是自然光影构成的观点。一种新的观点应运而生,即石像是由智慧生物所创。

后来,科学家对这些照片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又发现了许多惊人现象。

火星上的石像并非只有单一一尊,而是有许多尊,且每一尊都栩栩如生。金字塔也同样有许多座,同时还看到了类似城市废墟的遗迹。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推测这些石像和金字塔至少已有50万年的历史。

那时的火星具备生物生存的条件,这些以石头为材料的建筑艺术,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智慧生物制造的。

根据"海盗"1号传回的资料,科学家推测,在很久以前,火星曾有过一段辉煌期,那时上面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后来可能是遭遇了毁灭性大灾难,就像地球上的恐龙一样,一下子都死光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灾难使火星上的生物遭到毁灭性打击呢?这是需要科学家继续破解的谜团。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水是生命起源的保障,科学家声称,没有液态水,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萌发生命。假若这样的观点正确,那么,火星过去和现在存在生命的证据,就充分说明火星上曾经有过液态水--我们将看到,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火星上的液态水后来消失了,这也无可置疑。但没有液态水,这并不意味任何生命都不能在火星上存活。

最近一些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一些生命能够在任何环境下繁衍。

年,一些研究海底3000多米处活火山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动物,它们属于所谓髭虎鱼属动物。髭虎鱼属动物赖以生存的那些细菌,它们不需要有机体碎块作为营养,而能够消化热海水中的矿物质;无需阳光来提供能量,却能利用从海底冒出来的、接近沸腾的水的热量,它们吃玄武岩,以氧气为能量,并且能从二氧化碳中提取碳元素。

动物学家将这类动物归入极端变形的"自养生物"类属。

科学家们的报告声称:另外一些自养生物被发现于海底3000米处,那里唯一的热源是岩石的热量。在113℃的高温中能够发现这些生物,在酸流中也能发现这些生物,在含苯和环乙酮等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能发现这些生物,在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的深海里也能够发现这些生物。

由此可见,这类生物也极有可能存在于火星上。

阿德莱德大学的保罗·戴维斯教授指出,对地球上的人类来说,火星并不适合人生存。

然而,地球上的某些细菌物种依然能够在火星上生存下来。假使生命在远古的年代里曾在火星上生存过,那么,当生存环境逐步恶化时,生物也就有可能逐步地适应其更为严酷的环境,延续其生命。

保罗·戴维斯教授提出的也仅仅是理论,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来检验。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也许,直到人类的脚印踏上火星之前,很难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

行星光环之谜法国数学家洛希曾提出:由行星引力产生的起潮力能瓦解一颗进入其引力范围的过往天体,也能瓦解一颗行星。

这种起潮力能阻止靠近行星运转的物质结合成一个较大的天体。

目前所知道的行星环正属于这一理论范围内,故其边界被称为洛希极限,是一个重力稳定性的区域。

以此为依据,科学家们对行星环的形成原因有以下三种推测:

第一,位于洛希极限内的一个或多个较大星体,被流星撞击成碎片而形成光环;第二,由于卫星进入行星的洛希极限内,从而被行星的起潮力所瓦解,最终形或光环;第三,太阳系演化初期残留下来的某些原始物质,因为在洛希极限内绕太阳公转,而无法凝集成卫星,最终形成光环。

光环的成因之谜

让科学家困惑不已,更令他们疑惑不解的问题是那些窄环的存在。是什么让窄环在天体碰撞、大气阻力和太阳辐射下都能不被破坏,丝毫不受其影响呢?究竟是什么物质保护着窄环一部分学者认为,一定有一些人们尚未观测到的小卫星位于窄环的边缘,它们的万有引力使窄环得以形成并受到保护。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实,人们在土星的窄环中发现了两颗体积很小的伴随卫星。

此外,在天王星的窄环中,同样发现了两颗小的伴随卫星。两颗小卫星的复杂运动相互作用,使光环内的物质无规牵陛的运动,这也许恰恰是不同的行星环具有不同形态的原因所在。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为行星环为太阳系演化初期残留下来的某些物质绕行星公转而成这一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质疑,但没有人能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对于神奇的行星光环,科学家们仍然不断提出新的推测和假说。

然而,随着天文新发现的增多,行星光环之谜非但没有水落石出,反而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了。

火星上人头像的困惑丹麦科学家卡臣博士从一张卫星拍摄的图片中惊奇地发现,火星表面上有一个人头像。卡臣博士对图片进行计算机处理后,发现图片上的人物竟然是美国喜剧明星比云·夏文。比云·夏文的头像被雕刻在火星表面的岩层上,那是一个高低不平的山丘,方圆约160米,周围还有很多小型金字塔状的岩石。

经过技术鉴定,卫星拍摄的这张图片真实可靠。卡臣博士将这个发现通知了他的同行和一些天体学家。

火星上出现人头像这一发现,令世界科学家们大为震惊。因为火星上大气稀薄,大气压力还不到地球大气压力的1%,且氧气极少,大气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组成。另外,火星上的昼夜温差很大,夏季白天温度达30℃,夜间温度则降到-80℃。人类根本不能在火星上活动。

那么,火星上的人头像到底是谁的杰作呢?要是地球人,他没有适合生存的条件;如果不是地球人,那又会是谁,难道是外星人?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彗星的身世

太阳系中有一种相貌奇特带尾巴的星星,中国人形象地称它们"帚把星",天文学上称它们为"彗星"。关于彗星究竟从何而来,科学界有以下几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彗星原本并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来自恒星际空间。在那里,有许多尘埃和气体混和的星云,由于引力不稳定,它们被分解为许多小气体尘埃团,凝结成小晶粒,这些小晶粒聚合成彗核。太阳在银河系里运行时,把这些小品粒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变成了彗星。

第二种假说:彗星来自太阳系内部,是海王星和天王星未能吸住的小星子,在大行星的引力下,小星子跑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形成一种彗星云。

第三种假说:荷兰天文学家奥乐特认为,在离太阳系很远的边缘区,有一个彗星冷藏库--彗星云。其中聚集着大量的彗核,彗星可能是从这里来的。据计算估计,彗星云大约位于离太阳10亿千米处。在那里,约有一万亿颗彗星。在众多的彗星中,由于受某种力的影响,有少数彗星能从太阳系边缘跑到太阳系里面,成为我们看得到的彗星。

关于彗星的身世,众说纷纭,至今依然是个谜。

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

在宇宙中什么最神秘呢?部分科学家认为是黑洞。他们是这样解释的:"黑",它不向外界发射和反射任何光线,我们无法看到它;"洞"是说明任何东西一进入它的边界就别想再出去,就像一个"无底洞"。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性呢?这是因为它有非常大的引力场,以至于任何东西,包括光在内,都不能从中逃掉。

不单是这样,黑洞强大的引力场还足以摧垮其内部的所有物体,所以黑洞内部不具备任何类型的物质结构,这就是著名的"黑洞无毛定理"。

黑洞有其奇特的、令人无法想象的古怪性质。它的密度大得惊人,假如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半径就要从现在的6000多千米"压缩"至仅几毫米;假如把太阳变成一个黑洞,它的半径就要从现在的70万千米"压缩"到3千米左右,即缩小到二十三万分之一。

对黑洞的来源,目前学术界存在着3种看法:

一、星系或球状星团的中心有些恒星特别密集,所以星体之间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碰撞,以至产生超大质量的天体坍缩后,便形成质量超过太阳系1忆倍的黑洞;二、恒星在其晚年,核燃料全部耗尽,星体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凹陷,如果收留凹陷物质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3倍,那么收缩凹陷的产物便是黑洞;三、根据大爆炸的宇宙模型推断,大爆炸的巨大力量会把一些物质挤压得极其紧密,于是形成了"原生黑洞"。

关于黑洞,天文学家列举了许多星体轨道畸变的事实,都认定其存在,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找到黑洞或看到黑洞。

因此,黑洞是否存在一直还是个谜。

宇宙尽头在何方

当人们对宇宙比较陌生时,认为太阳系就是一切,不相信太阳系以外还会有其他星球存在。

到1900年,人们又认为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当时人们认为银河系大概宽约2万光年(光年即光在一年中所走过距离,约等于94605亿千米),其中包含大约20~3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年,天文学家哈洛·沙普利掌握了一种测量恒星距离的新方法。他运用此方法得出银河的宽度是10万光年,其中包含的恒星总数达2000~3000亿颗。

与1900年相比,银河"扩大"了100倍。哈洛·沙普利断定,这极度扩大的银河,不是整个字宙。

他的观点得到了天文学家的支持,因为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是由许多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集成的,每个星系大约由几十亿至几万亿颗星体组成。成群存在的星系彼此相互分离,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好像宇宙也在不断扩大。

按照宇宙诞生之后就急速扩大的宇宙模型,可以计算出宇宙的年龄为130亿年。

认识宇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总是有限。人类几千年来对宇宙不停地探索,积累了不少知识。不过,时至今日,也还没能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至于宇宙到底有多大,它的"尽头"在哪里,也许将永远是个谜。

金星电波之谜美国的"先驱者--金星号"探测器在对金星进行探测时,发现在金星夜侧的电离层里,存在超低频电波。这种电波和地球上雷放电时产生的超低频电波相同。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格雷波乌斯基领导的一个小组,将金星的电波与地球极区的电离层内发生的超低频电波做了比较,结果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发生的场所都在夜侧的电离层;二、在这个场的磁力线方向都是放射线形状;三、电波所持续的时间都短于1分钟。

研究小组根据这种现象推测:金星电离层的超低频电波与地球极区电离层的超低频电波有相同的机制,金星的超低频电波也许就是金星电离层内雷放电的结果。它的真面目还没有陂完全揭开,尚有待科学家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日冕温度之谜科学资料表明:太阳光球上层的温度为4500℃左右,光球上面的色球温度从底部的5000℃上升到顶部的几万摄氏度。

根据常理来说,太阳的热源在日核,越往外温度应越低才对,为什么色球的隋况相反呢?更让人奇怪的是,色球外面日冕的温度高达200万摄氏度。

为什么日冕会有如此高温?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太阳内部到处都激荡着强烈的声波,某些能量波从日面逃逸出来,从而冲击了日冕,日冕吸收了波的能量,使它温度升高。色球也是如此。

最新研究表明,日冕的高温可能是日冕物质吸收太阳表面的电磁能所产生。

日珥的温度在5000~8000℃之间,一般可上升到几十万千米,形状千奇百怪。

有的日珥能长期存在,让科学家也困惑不已的是,日珥和日冕的温度、密度相差几百倍,为何能够长期共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