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态度,没难度
30018400000008

第8章 有豁达包容的态度,处世就没有难度(1)

曾几何时,斤斤计较成了为人精明的象征;豁达包容成为傻帽的代名词。那些人真的是傻吗?在几年之后,很多人惊讶地发现:精明人往往没有傻帽成功,也没有糊涂人过得快乐。原因很简单:人生在世,学会处世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豁达包容的态度,人生就会简单很多。

01.冤冤相报何时了,宽容一点就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误解乃至纠葛、恩怨。如果选择把仇恨装在心里,那么生活就如同负重登山般寸步难行,最后只会让人精疲力竭。

当一个人陷入到无止境的烦恼中时,就会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失去生活中很多的乐趣。通常,一个喜欢抱怨,并且充满仇恨的人,会比被他抱怨和仇恨的人生活得更加不快乐。所以,当我们在被人伤害的时候,不妨学会宽容、学会忍让。

然而,所谓的忍让并不是懦弱和退让的表现。只有放下仇恨,学会宽容,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才能最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才会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战国时期,梁国和楚国有一块共同的边境。于是,两国的百姓就各自在上面种了一块瓜田。梁国的百姓非常勤劳,常常回去给瓜田浇水施肥,因而他们种的瓜生长得很好。与之相反的是,楚国的百姓却十分懒惰,很少会去给瓜田浇水施肥,因而他们种的瓜生长得很不好。

楚国百姓看到梁国百姓种的瓜田比自己的要好,就十分嫉妒。于是,就趁着天黑将梁国人的瓜田给糟蹋了。

梁国百姓在得知这件事以后非常气愤,就跑去向当地的县令请求:“请让我们也去把楚国人的瓜田给毁了吧。”县令听完这话,生气地说:“仇恨就是灾祸的根源。别人嫉妒你,伤害你,你就选择去报复别人,这种做法是非常偏激的。”

之后,县令下令让人每晚去给楚国人的瓜田浇水灌溉。楚国人早晨去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过水了。如此一来,在梁国人的帮助下,楚国人瓜田里的瓜秧越长越好。

对此,楚国人感到十分好奇,就暗中开始调查,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梁国人的帮忙,于是就把这件事上报到朝廷。

楚王在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感到很是惭愧,同时也对梁国人的这种宽容精神感到钦佩,于是就派人带着大量的礼品去向梁国的百姓道歉,并请求和梁国彼此交往。后来,楚国和梁国的关系很是融洽,彼此的百姓相处得也十分和睦。

事实上,如果当初梁国人在看到自己的瓜田遭到楚国人破坏的时候,选择毁了对方的瓜田,那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彼此的怨恨更深。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去宽容和忍让别人,而不应该总是去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宽容不仅可以给别人改正的机会,同时还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老子的“报怨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都是教诲我们为人处世时心胸要豁达开阔,以君子般的坦然胸怀应付一切,宽以待人。

诸葛亮七纵孟获、蔺相如三让廉颇,古人不仅在宽容上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还给我们在人格方面树立了另外一个标准。

有人把宽容比作沁人心脾的清茶,让人感到惬意、舒适、从头到脚的放松;有人把宽容比作浩瀚无垠的宇宙,让人觉得是那样的敬畏、博大、神圣以及自身的渺小。那真正的宽容到底是什么?也许正如《宽容之心》中所写:“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蔺相如对赵国来说,可谓功劳显赫,因此深受赵王的器重。然而,廉颇却对蔺相如嗤之以鼻,并扬言一定要找机会在众人面前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在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不但没有怨恨和报复廉颇,反而处处有意无意地躲着廉颇,避免和他发生正面摩擦。后来有一次,当两人的马车刚好在路上遇到时,蔺相如竟然下令让车夫退避一旁让廉颇先行。

盛气凌人的廉颇终于被蔺相如的忍让和大度给感动了,并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无礼。后来,廉颇羞愧不已,亲自到蔺相如的府上去负荆请罪,希望可以得到蔺相如的原谅,最后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也在客观上保护了赵国长久的平安。

现实生活中,人们推崇宽容也向往宽容,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古人的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说的是一种大度的宽容、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伟大的仁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过失,必要的批评与指责无可厚非,但若能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释迦牟尼曾说:“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纵然你是一个自认为很宽容的人,往往也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和亲人直接恶意诽谤和致命伤害。即使是暂时的原谅,也不能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般地抛掉。但我们要知道,怨恨终究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伤害,而宽容却是解除心灵疙瘩的良药。唯有以德报怨,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无比广阔、和平的世界。

的确,被人曲解和伤害,本能的反应往往会是报复,因为报复可以发泄心中的那一股怒气、减轻心中的怨恨,可是这样做也会进一步激化彼此的矛盾,走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深渊。所以,要避免误入“歧途”,或者是走出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宽恕。

如果我们做不到宽恕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恕。因此,当你在遭遇到别人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伤害”时,不要一味地去想着报复,而应该学会宽容。

02.位置越高越要容得下别人的批评与反驳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就要容得下批评,尤其是地位越高的人就越要有勇于接受批评的心态。

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曾经说过:“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人们总是说,别人的批评可以作为对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虚心接受批评,能够改正自身的缺点,成就一番事业。可是,有的领导者在身处高位之后,只愿意去听一些奉承赞美的话,而不愿意听取任何批评的意见。甚至于个别领导对批评和反驳的声音不是“言者无罪,闻着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一旦听到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会严词厉色或者拒之耳外。

李曼刚刚到一家看似不错的公司上班。可是却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都不愿意去虚心接受任何的批评,有的时候就算是实话实说也会引起不愉快。一旦有人提出了批评或者是反驳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都会让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争吵。

时间一久,大家就都变得聪明了,没有人愿意提出任何批评或者反驳的声音了。哪怕是领导作出一些错误性的决定时,也不会有人提出质疑。

“事实上,如果领导者能够坦荡地接受下属的批评,那么工作效率将会提高很多倍”李曼无奈地说。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业绩逐渐下滑,李曼又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了。

有时候别人的批评并不是对我们本身的不满,而是对我们善意的提醒。别人的提醒可以让我们明白自身还存在着哪些缺点,从而去弥补和改正它们,进而完善提升自己。所以,能够得到批评其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对于别人给予的批评和反驳,我们更应该抱以宽容和虚心接受的态度。

在很多人看来,领导是最不能接受别人批评和反驳的人。身边的张老师就时常抱怨,她们学校的校长就非常不愿意听到任何的批评,只要是他作出决定的事情,别人很少会去提出批评或者反驳的意见,最多也就是提一些看似是建议,其实就是赞扬的“完善性意见”。

可是张老师坦言,不喜欢批评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通病。就连她自己也曾因为听不惯批评而和对方发生了争吵。

张老师说:“其实后来我非常后悔,可是当时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一听到批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反驳对方,认为对方是想和自己过不去。”

事实上,无论你的职位是高是低,只要对方的批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去虚心接受。

另外,不要认为自己接受了别人的批评,自己的领导权威就会受到挑战和质疑。相反,如果你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反而会赢得下属们的拥戴和称赞,他们会认为自己跟对了领导。有时候,身处高职的你因为接受了下属正确的建议,还会让你的员工乃至整个公司或者是国家看到希望。

林肯是美国连任两届的总统,曾被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位。

就是这样一位对美国具有深远影响的领导人,曾被他的下属陆军部长史丹顿大骂是该死的傻瓜。很显然,史丹顿的这种行为是大不敬,可是他为什么又要这样说呢?林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事实上,林肯是为了讨好某个政客而签署了一道转移某些兵团的命令。史丹顿在接到这个命令以后,不但拒绝执行,甚至还大骂林肯居然会下这样一道命令,根本就是一个大傻瓜。

事后,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林肯,林肯在听完以后,十分平静地说:“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一个大傻瓜,那我肯定是,因为史丹顿一直以来都是对的。我必须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

林肯真的去找了史丹顿,而史丹顿也的确让他明白自己真是错得很离谱,紧接着,林肯便撤回了这道命令。

对于史丹顿的批评甚至是责骂,林肯并没有愤怒或者打击报复,反而是感激对方,因为他敢于向自己提出批评。而在史丹顿看来,林肯这样的领导者才是自己要找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需要“以人为镜”。别人的批评可以很好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应该去做的,什么又是不应该去做的;什么人是我们应该结交的,什么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

历史上有名的英明君主唐太宗就是“以人为镜”的典型,他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并勇于改正,甚至在谏臣魏征死后,还感慨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以去,吾失一镜矣。”

所以,领导者要在虚心接受批评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另外还要在习惯于接受批评中养成谦虚谨慎的好习惯。唯有如此,方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领导者。

03.以和为贵,是化敌为友的最佳策略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谨记“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要学会巧妙地去化解矛盾,为自己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往往是因为特定的因素造成的,这个时候只要肯抱着一颗豁达的心,友好真诚地去和对方相处,那么矛盾也自然会化解于无形之中。

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如果把矛盾激化,只能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能把矛盾消于无形,那对双方都是一个化敌为友的良机。

卡尔是一位卖砖的商人,最近却因为一位对手的竞争而陷入到困境之中。这位竞争对手总是对一些建筑师和承包商说:“卡尔的公司不可靠,砖块的质量不好,甚至公司还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对于这些谣言,卡尔解释说:“我并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意。但是这件事却让我感到十分气愤,想要狠狠地暴揍对方一顿。”

卡尔继续讲述道:“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去教堂听牧师讲道,讲道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我很认真地听完了所有的内容。就在上个礼拜五,我的竞争者让我失去了一份大订单。可是牧师却让我们以和为贵,化敌为友,而且他还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个礼拜的日程表时,发现我的一位顾客正在因为想盖一座办公大楼而需要一批砖,而他所指定的砖的型号却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但是却和我竞争对手制造的产品很相像。同时,我很肯定我的竞争对手并不知道有这笔生意。”

“这让我感到很为难,是按照牧师的教诲,告诉给对手这笔生意,还是置之不理,让对方得不到这笔生意呢?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我为此想了很久,最终,我给对手打了电话,告诉了对方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尴尬也非常感激我。”

后来,这位竞争者不仅停止散布卡尔的谣言,甚至还把一些无法处理的生意转让给卡尔去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化敌为友的最好方法往往就是抱着宽容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去对待对方。这样一来,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人往往不会意识到现在拥有的成绩完全是拜“对手”所赐。甚至会对对手有一种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便暂时没有能力消灭对手,也会在背地里暗暗地耍一些破坏性的小手段泄愤,并以冷漠的态度视对手为仇敌,或者抓住机会嘲弄对手一番,至于给对手献花是他们根本不曾想过的事情。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视对手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没有对手或敌人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思考,他们既能唤起我们的斗志,也能促使我们奋发向上。所以对手不仅是我们的挑战者,也是我们的同行者。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对手,是他们让我们不断取得进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

所以,精彩的人生离不开可敬的对手,以和为贵,化对手(敌人)为朋友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英国历史上唯一留名至今的剑手——欧玛尔,他有独属于自己的取胜秘诀,被人称道。

曾经,有个敌手与欧玛尔斗了三十年也不分胜负,两人可谓势均力敌。在一次决斗中,那位敌手从马上摔了下来,对于已经持剑跳到他身上的欧玛尔来说,这无疑是除去他的最好机会。

敌手不屑地向欧玛尔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此时的欧玛尔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但出乎意料的是,欧玛尔停住了手中的剑,对敌手说:“我们明天再打!”

敌手有点惊讶,甚至糊涂。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常胜不败是因为我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刚才你吐我口水的瞬间确实动了我的怒气,但如果此时我杀死你,我就再也找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只能明天重新开始。”

那个敌手被欧玛尔的胸怀、气节和深厚的修为所折服,他甘愿拜欧玛尔为师。因为欧玛尔在面对他无理的举动时并没有气愤地与他针锋相对,而是努力让自己保持心平气和。

这场战争永远的结束了,故事最终以敌手冰释前嫌,化敌为友而告终。

面对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冲突,面对那些不可一世的对手和敌人,我们不如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以理智之态处理,如此敌人也能成为朋友,烦恼也能转为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