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考金钥匙
30023200000016

第16章 影视理论与影视评论(9)

(2)前景在画面中的表现应当弱于主体的表现,以防止前景过于抢眼,导致主次不分。在构图和取景时不能破坏画面的统一,不能混淆主要表现对象和次要表现对象的主从关系。

(3)前景要富有装饰色彩,构图要美。由于前景距镜头最近,它往往给观众以欣赏画面时的第一印象,因此,前景一定要引人入胜,不能给观众以多余和累赘之感。

(四)后景

后景与前景相对应,是指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景物。一般来说,在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多为环境的组成部分,或是构成生活氛围的实物对象。

后景在画面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内容上说,后景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并帮助主体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从结构形式上说,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由于后景处于主体之后,对形成画面的"图--底关系"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选择和处理后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后景的影调、色调应与主体形成一定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主体与后景的影调、色调相近或雷同,使得观众收视时难以一目了然地辨清主体形象。

2、主体的后景应坚持减法原则,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简化背景,力求后景的线形简洁、明快,以尽可能简洁的背景衬托主体;否则,画面就会景物繁复,层次混乱,破坏了主体的表现和主要内容的传达。

3、后景的清晰度和趣味性不应超过画面主体,如果后景的色明度、趣味性、线形结构等影响和干扰了主体形象的线形结构而又难以避开,就应该利用景深手段使其虚化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以削弱其在观众眼中的视觉印象,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主体上来。

(五)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够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一些作用,如表明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定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前景和后景的有关内容在前面我们已有所论述。比如当我们拍摄农村生活场景时,可以选择瓜果棚架。花草、庄稼等作为前景,后景中拍进一些农家小院、田野等。拍摄都市风光时,可以利用街心喷泉、街边路灯、公共车站等作为前景,以高大楼群、人行天桥、大型电子广告牌等现代城市设施做后景。

背景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背景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是山峦、大地、天空、建筑,也可以是一面墙壁、一块布幕或一扇窗户。背景能够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造成一定的画面气氛、情调,并帮助主体阐释画面的内容。

背景可以理解为在画面中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景或物。它与画面主体构成了"图"与"底"的关系。著名画家达?芬奇曾在画论中提到:"在亮的背景上见到的暗物体,显得比原来小。衬着颜色较暗的背景的亮物体,显得体形较大。"这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背景是影响主体表现的重要因素。我们实际拍摄中,构图时应注意主体与背景明暗、深浅、动静及虚实关系,以便相互构成对比映衬,使得主体能在与背景的"图--底关系"中脱颖而出,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比如说,拍摄主持人出镜交待铁道部严厉打击票贩子内容,就可以选择北京站的标志性建筑或是铁道部的办公大楼作背景。记者报道体育比赛的成绩时,可以用电子比分牌或比赛成绩翻牌做背景。这样可以令主持人或记者的报道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再比如,当我们在取景和构图时,要注意暗(亮)主体选择亮(暗)背景,深色(浅色)主体选择浅色(深色)背景等,也是为了突出主体,否则,背景就会与主体混为一谈,影响了主体的视觉表现。

此外,背景与后景虽然位置接近、语意相似,但摄像人员却不能模糊不清、混淆概念。从概念上说,背景有时可以包括后景,与后景一起构成了"图一底关系"的"底"。但是,后景与背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后景位于主体之后,是与前景相对而言的,因为场面调度和摄像机机位的多向变化,后景也有可能相应地转换位置而成为画面中的前景。背景则属于距镜头最远端的"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只能起到主体背后的"衬底"作用。之所以在这里特别指出后景、背景的区别,是为了进一步提醒大家,虽然电视画面是"平面造型艺术",但是我们必须具有立体造型观念,应该运用各种摄像技巧在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纵深感和透视感,其中,合理地安排画面中的前景、后景和背景,是表现空间深度、塑造立体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要想表现好画面的主体,要想取得满意的构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处理好环境因素。既要让环境发挥其补充说明。客观交待和阐释内容等作用,也要注意对进入画面的环境严加选择,那些与主体无关的"杂乱"景物一概要删除出画面,否则,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包围圈"就要吞没主体,最终妨碍了所拍画面的内容与主题思想的表现。

电视画面剪辑

一、剪辑的概念

剪辑(editing)既是一个技术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艺术概念(电影语言)。作为技术的概念,剪辑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一道工序,它涉及到许多有关设备与操作上的技术问题;而作为艺术的概念则较为宽泛,剪辑与故事的叙事以及影片的风格等影视语言方面都有关联,是导演应当掌握的技能之一。

一般来说,剪辑是指将拍摄好的镜头进行有效的编排,使之成为完整的影片。剪辑作为一个名词的使用,它是由"剪"和"辑"两个动词构成的,因此也就包含两个动作程序:一个是"剪",即将一个前期拍摄的完整地镜头通过后期的剪切,形成几个镜头来获得影片的节奏;另一个是"辑",将剪切后的镜头"辑"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如果将上述两种动作的含义延伸的话,则"剪"的概念也可以表示前期导演对文学剧本的分镜头工作,所使用的方式是省略法,而"辑"的概念则可以表示联接工作,所使用的方式是标点法--句法。

二、句法

"句法"或"标点法"--即叙述段落的划分、叙述中的停顿、叙述中的着重点提示等。

在电影演化的百年历史中,电影工作者们在实践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镜头组合方法,这种将大量的镜头分解和联接的方法--"句法",对于影视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起主导的作用,但是,普通观众没有必要通过了解电影的"句法"来看懂电影。

事实上,颇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往往是看不出电影技巧的。好莱坞的经典电影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将各种各样的技巧巧妙地隐藏在故事的叙事之中。因此说,在电影制作中使用技巧就是为了叙事流畅贯通,为了使观众更清晰地、更易懂地去感受影片中的故事。

剪辑转换的方式分为两类:一是无技巧的切换,二是有技巧的特技型转换。

(一)、无技巧转换

"切"

"切",或称谓"切换"、"分切"、"分切换"、"硬切"等,这是指一个画面直接代替另一个画面,两个画面之间没有任何停顿,它是剪辑言中最为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过渡方法。

影视语言是以镜头作为最基本单位的,这和舞台戏剧以"场"为单位是不同的。在舞台戏剧中,一场戏可以表现较为完整的内容,并且是在同一的空间中进行的。在电影中,上下两个镜头可以分别再现两个空间的内容,甚至同一空间内容也可以分切成几个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景别镜头来表述。

因此,一段情节内容的陈述就需要分成许多个单个镜头来组合完成。那么,两个镜头间最为基本的转换方式就是直接分切换。"切",一般是在镜头组的内部进行,如一般性地变换画面的视点和镜头的"景别",或人物"对白"镜头等,此外,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必中断音响。

常规的切换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两极镜头的切换。画面叙述内容有较大的差异的切换,为"硬切"。这种方法在较大段落的转场时使用。它可以造成明显的段落感。

2、利用故事的情节因素进行切换,通过画面的逻辑关系进行转场,如镜头组内使用,如"三镜头法"和"正反打"的切换。最基本的手法之一。人物对话的"切换"。

3、利用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切换。依据镜头画面之间的某些相似或相关的造型因素来进行切换。如写信的手到接信的手;玩具火车到真火车等(具体内容的相似)。

4、利用动作的接续进行切换。运动是吸引观众视线的主要因素,一部受观众喜欢的影视剧往往包含着大量的运动镜头。如追逐动作场面,打斗动作场面,即"动接动"(变换视点)。

5、利用心理因素的切换。镜头之间的联结技巧是依靠观众的正常心理为基础的,当镜头表现一个人向某一个方向观望,接下来的镜头就应当反映出他所看到的内容。如果这个人向摄影机镜头观看(面对观众),既可以表现他看到的事物的画面(摄影机轴线后面的东西),也可以表现他想看到的事物的画面,后一种情况属于他的内心活动。马尔丹将后一种情况的镜头使用称为"精神上的正反拍镜头"。"

6、利用声音的接续进行切换。其方法是人物的说话或音乐的声音的不中断,在画面上进行切换。

7、利用黑场进行切换。这种切换方式适用于两个镜头间的关系不密切,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它的切换依据的模仿主观视线的"眨眼","闪黑",与黑场切换相类似的"闪白"。

8、利用特写镜头进行切换。特写画面会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当镜头切换到一个特写画面时,观众往往会被特写的画面所吸引,而忽略上一个镜头与特写镜头之间的可能存在的视觉跳动。

9、"跳切"。"跳切"是相对于较为流畅的切换的一种有着明显跨度的切换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切换方式是要遵循流畅原则的,特别是大段的、平稳的内容的叙述是不允许出现任何转换上的无意义的"跳切"。

自1980年后,电视和MV风格的普及,观众对镜头的快速转换更加习惯,因此当代的电影剪切更倾向于从一个远景镜头直接切换倒特写镜头,而不再是从远景镜头经过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最后到特写镜头的那种平稳的经典剪切风格

10"闪切"。"闪切"是指时间长度极短的镜头的组合。这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种较为极端的切换方式,在有些电视作品中为了匹配节奏很强的音乐(如MV),或追求视觉的冲击力(如体育栏目宣传片)而使用的方式。在电影中,典型的例子是斯通的《天生杀人狂》一片,男主人公在做出杀人行为之前的平静表情镜头里插入了几个"闪切"的满脸流淌献血的镜头,暗示男主人公潜意识深处的狂暴的心理状态。

(二)、特技技巧

(1)"淡入淡出"(或称"渐隐渐现")

影视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淡出"正好与"淡入"相反,前一个画面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这种技巧多用在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其作用如同戏剧幕间分场或音乐乐章段落的更换。

(2)"化入化出"(或称溶入溶出、溶变、化、溶)

指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化出)的同事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按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化"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常常用于表现回忆、倒叙、想想或梦幻等。在时空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连续几个镜头用"化"过渡,可产生柔和抒情的效果。如《城南旧事》中,几个连续枫叶镜头的"化",就是这样。

(3)划入划出(简称"划")

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划出),代之以后一个画面(划入)。一般用于表现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在描写同时异地或平行发展的事件时,划的组接技巧有着别种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由于"划"可以使影片产生活泼、明朗的节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划的多种变形。如"帘入"、帘出、圈入、圈出等。他们都是划的变种,或者说是划的另一种方式。帘出指不是直线划,而是像帘子卷起来或放下那样。圈入、圈出,则是指以圆圈的方式,以画面一点,圆扩出去(圈入),或是将整个画面圆缩为一点(圈出)。划的技巧在广告片、电视片中运用较多,如,左右划,上下划,多角形划,菱形划。

(4)切入切出

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做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做切入。这种不需要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式,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介、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的行动的衔接。在故事片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

叠化、叠印

叠化,是用化的状态使前后镜头接替。即把前后面两个画面的淡出淡入叠合在一起,是人感到后一事物是从前一个事物中产生呢和发展出来的。叠化是一种时间较短的间隔,根据内容的需要,其速度可快可慢。叠化收,不仅具有叙事性质,还可以表现岁月流逝、人生变化,并能起到艺术上的对比、象征、比喻、讽刺等修辞效果。

叠印,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复制在同一个画面上。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回忆、想象、思索,以及处于昏迷或思想混乱等待特殊情况下的各种纷繁的思绪,使人物复杂的思想活动外在化。叠印镜头是一种具有复合内容的画面,由于重叠,是不同画面直间本来就存在着的队列关系更为强烈,由此激发观众心理上产生一种积累效果,因此叠印画面也常别用来表现是空变化或交代事物发展的过程。

(6)翻页。相当于书面语言的顿号,每幅画面中的内容是并列的。

(7)"马赛克"。使画面模糊化,相当于"淡",但也有不同,不是通过黑场。

(8)定格。它适用于两个不同的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影视中的画面

一、影像作为语言:隐喻和象征

o1.隐喻

o在电影剧作中,强调形象的寓意性的一种艺术手法,将相似的事物或本来并不相连接的形象(人物和场景)并列起来,使之产生一种象征性含义。

o隐喻的着力点一般不在于对剧情的提示或阐释,而在于开拓形象与现实内在关联性以及主人公在特点情境中的内心世界,借以升华形象的内涵,求得诗意的效果。

o这种手法将诗的因素融入到影片的形象叙事中,对观众造成情感的冲击,或引发其思考的兴趣。

o在艺术表现上,要求尽可能避免将不可比附的事物勉强扭结在一起,以减少人工痕迹,促成观众审美的意趣和主动性。

o如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里,把工人游行与冰河解冻予以并列,"游行--流水"的画面不断交织,冰块在汹涌的河面上奔腾着的自然景物,以富有诗意的春天的形象揭示出人民奋起、革命大潮不可阻挡的现实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