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兴办乡村集体林场,集中连片造用材林。农村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发展,部分地区逐步由造林专业队发展为集体林场,有专业场员常年造林营林,为集中连片营造用材林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普遍兴办乡村林场,建立用材林基地。目前,全国约有11万个乡村林场,经营管理面积1333万多公顷。其中长江以南各省区在大办用材林基地的实践中,总结出丘陵种杉的深挖整地、深埋栽植、深挖抚育等栽培管理经验,使人工种杉由深山老产区向浅山丘陵区发展。据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南方集体林10省区中,9个省区的杉木用材林增加到5333万多公顷。
湖南省株洲县是发展丘陵种杉有代表性的县,森林覆盖率原为148%。从1965年起,他们通过办林场开展大面积的荒山造林,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目前的542%。
三是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和适宜树种,营造速生丰产林。全国20个省区和部分市经过试点,到1987年造林13万多公顷,目前已达200多万公顷。平原农区发展小片速生丰产林出现新势头。多年来,各地利用河滩地等隙地,营造小片杨树等速生丰产林,一般效果较好。山东临沂地区各县发展速度快,到1980年,这个地区的丰产林由点到面发展到433万多公顷。
他们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第一,深翻改土,整地深翻80~120厘米,地面平整,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冬季挖大穴1米见方,风化后来春回填熟土栽苗;碱性较强,表土较薄的清沙地或硬板地,则进行换土栽植。第二,造林选择杨树良种,根据培育大径材、中径材、小径材的不同要求,杂交杨类1亩栽植28株、55株、74株,并做到施足肥、浇足水,及时防治病虫害。通过以上集约经营措施,杨树速生超过一般方法造林的许多倍。如欧美杨和健杨丰产林,每亩74株,四年生平均树高16米,平均胸径149厘米,每亩蓄积量917立方米,生长速度相当于原有加杨的9倍多,平均每亩每年收入612元。
四是煤炭、造纸等行业营造原料林基地。为了缓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木材供需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号召用材量大或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行业和部门造林,建立自己的用材基地和原料基地,如煤炭部门营造坑木林基地,造纸行业建立造纸原料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煤炭、轻工、铁路、公路、水利、军队累计投入林业资金近20亿元,有林地266万多公顷,其中煤炭,轻工、铁路部门创办林场300个,营造了大面积的原料林。
(2)积极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是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等干旱风沙地区和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严重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在“重点造林”方针指导下,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由四旁植树发展到有重点地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水土保持林。进入20世纪60年代,农田防护林建设由四旁零星植树和单纯营造林带发展到大面积的统一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的平整土地、修渠、筑路相结合,使护路林、护渠林、护田林纳入整个防护林体系,即统一规划下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并且由北而南,由干旱风沙区发展到南方的水网湖区。据统计,全国918个平原、半平原县中,已有253个林木覆盖率达到10%以上,其中华北、中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沿海防护林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平原面积最大的华北、中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07%。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风沙线上,营造了大面积人工林,涌现出许多治沙造林取得成效的先进典型。
1978年国家批准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到1980年新造林913万公顷,使1100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保护,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上升到709%。
座落在这条风沙线西端的新疆吐鲁番县,戈壁、流沙等不毛之地占全县总面积96%,是新疆有名的“火洲”。这里处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年降雨量平均2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左右。1961年刮了一场持续12小时的12级大风,飞沙填平渠道和掩埋125道坎儿井,全县85%的庄稼被沙割、沙打、沙压,快成熟的小麦颗粒无收,10多万亩棉花、高粱有5万亩连地皮被风刮走。1963年以后,营造护田林带4000多条,到1964年70%的耕地实现林网化;同时在农田外围封育固沙灌、草带7万亩。1980年一次12级大风,粮棉受害面积与上次相比减少734%,获得了较好收成。据新疆林业科学研究所多年观测,林网中近地面的平均风速比旷野无林地区降低40%左右,夏季林网中的温度下降01~02℃,空气相对湿度提高3%~14%,水面蒸发减少14%~41%。在农业措施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每亩小麦产量可提高665~1216斤。与造林前的1962年相比,全县1978年粮食总产量由2000多万公斤增加到3950多万公斤,棉花总产由55万多公斤增加到245万多公斤,葡萄由400多万公斤增加到1000多万公斤。
陕西榆林地区由于流沙南侵,近百年来埋没良田六七万亩。40年来,全区营造防风固沙林794万公顷,初步建成长30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从而固定流沙399万公顷,使66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恢复和保护草牧场18万公顷;并从沙荒中开辟农田66万公顷,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处在风沙线东部的内蒙古赤峰市郊,由于多年按照带,网、片相结合的规划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3500多公顷,平川基本实现林网化,荒山荒地造林6万多公顷,部分山区乡村初步实现坡地草田林网化。现在,全市基本控制住了2万多公顷流动沙丘,抵御了风沙危害和减轻了自然灾害,使这个穷乡五业兴旺、生活变富。目前,大部分乡村木材基本自给,近年平均每年林业收入达200万元。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淳化县,海拔1000~1800米,全县被5道山岭、6条大沟割裂得支离破碎,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8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1973年以后6年中,他们营造水土保持林近2万公顷。经济林6400多公顷;以道路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长1600公里,四旁植树1576万多株还种植苜蓿、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4000多公顷,加上以后新造林,全县95%的荒山荒坡和沟岔都栽上了树,森林覆盖率由1973年的3%增加到16.8%,水土流失面积已有378平方公里得到控制,占原流失面积427%;每年输往河流的泥沙减少到100万吨左右,比6年前减少了一半。
在营造防护林中,东南沿海人民营造木麻黄林成功是一个不小的功绩。东南沿海人民长期受风沙之苦。50年代初期,广东省电白县引种木麻黄造林成功后,现在从广西到广东、福建沿海,已营造相当规模的木麻黄防护林。
福建省东山县位于东海边的东山岛上,历史上由于这里驻有重兵,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岛上只留下几棵榕树和一点风水林。近百年风沙吞没村庄13个,房屋1000余间,淹没良田2000多公顷。岛上常年干旱,年平均风力四级以上,八级以上风日平均年1335天,5~10月常有台风,风力可达10~12级。风沙严重到连端午包粽子也要躲进蚊帐里,以防粘上了沙子。1958年以后,全县坚持不懈造林,到1979年营造了一条长30公里、宽50~100米的防风基干林带,166条、总长164公里的护田林带,荒山造林4000多公顷,四旁植树400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65%。新的生态环境形成后,原来难以生长的树木已引种70多种;原来不生产的柑橘,1979年已产20多万斤。由于受郅林带的庇护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全县有800公顷农田由一季一熟改为两熟或三熟,1979年粮食、花生、甘蔗的产量比造林前的1957年分别增长1~2倍。
近几年来,国家决定全面推进防护林建设。继“三北”防护林工程之后,1988年批准进一步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已于1990年在5省39县开始施工;绿化太行山、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正在按规划推进。
(3)努力发展多种经济林。中国生产果品、食用油和工业用油、工业原料、药材等价值的经济林木品种繁多,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发展山区经济和供应国内及出口需要出发,把经济林列为重要林种,积极发展。据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国经济林面积到1988年为1126万多公顷,其中人工营造的成林面积872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成林总而积的11%,1982~1988年新造成林面积240万公顷。
经济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干扰,曾多次出现起伏。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生产有较大发展,主要经济林产品品种如油茶籽、油桐籽、乌桕籽和核桃等的产量,曾创造过历史最高纪录。进入60年代以后,产量急剧下降,70年代后期逐步回升,80年代出现了“经济林热”。到1988年,全国经济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比重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上升到11%,近3年营造的经济林面积占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比重又上升到16%以上。
经济林的经济效益高,发展经济林对发展山区经济、农村致富,搞活林业经济都有重要作用。随着林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林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品种由单一性向多品种发展,过去造林多半是木本油料树种,现在各种果树、木本药材、木本香料、其他经济林木都发展,除了对传统的经济林树种进行改良,选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的良种外,还引进了油橄榄、黑荆树、欧洲榛、希蒙得木等国外优良树种。许多地方在开发野生资源的同时,变野生为人工栽培或进行人工改造,如沙棘、刺梨、猕猴桃、余甘子、黑醋栗等。二是在分散种植的同时,选择市场需要量大、创汇率高的经济林品种,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基地。河北沧州地区和地跨河北、北京的燕山山区,已建成中国最大的金丝小枣和板栗生产基地。湖北有40多种经济林品种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山西、山东、安徽、陕西、辽宁的柿、山楂、核桃、仁用杏基地,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的油茶、柑橘、八角基地,宁夏、甘肃的苹果基地,江苏的白果基地,浙江宁波的杨梅基地等,都具有相当的商品生产规模。三是推广新技术,改变广种薄收的低产状况。目前油茶最高亩产由过去平均不到25公斤,提高到60公斤以上,板栗、核桃最高亩产由平均20~25公斤提高到300~500公斤。河北省在近3年中改造低产果林6万多公顷,增产果品15亿公斤。江苏、广西应用新技术栽培银杏树,能够提前10~15年结果。
(4)城市绿化步伐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城市的广大群众和园林绿化部门的职工,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据193个城市的统计,到1981年城市绿地面积总计已达8万多公顷。
1981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和公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城市绿化与建设清洁、美丽、文明的城市结合起来,植树、栽花、种草进展迅速。道路两侧、居住区、机关、学校和风景名胜游览地的环境绿化,面广点多,绿化的质量提高,布局合理,成效显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400多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市区的平均绿化覆盖率为17%。城市园林绿地由1982年的11万多公顷增加到30多万公顷,城市公园由728个增加到1399个,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的城市由37个增加到117个,其中有41个达到30%以上。城市绿化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北京市首都钢铁公司原来绿化水平很差,污染也很严重。以后公司组织了一支800多人的绿化队伍,动员124万人次参加绿化劳动和整顿厂容,厂区绿化面积由原来的19万平方米,增加到92万平方米,占厂区总面积的24%,厂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大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森林培育时间长,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如不注意保护,就会遭受人为破坏或发生自然灾害。因此,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是发展林业、扩大森林资源的关键一环。多年来,国家对保护森林资源十分重视,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和指示。为了稳定山林权,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1981年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建立生产责任制)之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工作,宣传贯彻《森林法》,坚持以法治林,并从资源消耗的宏观控制上推行采伐限额计划管理,全面加强资源和林政管理。
(1)森林防火。森林火灾是森林大敌。多年来,各地贯彻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护林防火工作。在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前,在林区开设了防火线,架设了了望台,配备了森林防火专业人员,并先后成立东北航空护林总站(后改为东北航空护林局)和西南航空护林总站,建立6个航空护林基地,配备了空降灭火队和森林警察。这段时间每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虽然有多有少,但与50年代相比,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有所下降。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以后,引起各级领导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加强了领导,健全组织,严肃法纪,改善装备。全国有30个省、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常年和季节性的扑火队伍已达100万人,航空护林航站增至14个,除有飞机侦察火情和机降能力,还通过卫星发现火情。防火隔离带、防火林带、了望台、电台等设施和装备增加,大大提高了对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和综合扑救能力。近3年,森林火灾年受害率已降低到132%,接近世界平均1%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