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植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4800000069

第69章 珍贵的草药植物(3)

贝母的鳞茎园扁平,由2~3瓣鳞片组成。茎直立、高约40厘米。中部叶轮生,上部叶常成对或全为互生,条形。长达15厘米,宽02~06厘米,顶端卷曲成卷须状。全株有花1~3朵,单生于叶脉,花梗细,下垂;叶状苞片4~6片;花窄钟形,外面深紫色,内面淡紫色散有黄色方格状的斑纹,花被6片,长园状倒卵形,长2~3厘米,宽05~1厘米,外花被较内花被稍长;花柱有乳突;雄蕊6枚,较长被片短。果广倒卵形,有6棱。

贝母多分布在东北三省,生于林下湿润之处。现在大量人工栽培。初夏采挖、去杂质、晒干。

新疆贝母,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其中包括:伊犁贝母、费尔干贝母、滩贝母等几个品种,统称为新疆贝母。除滩贝喜生于沙滩涯地外,其它三种贝母多生于草原山地及灌木丛下。伊贝主产于伊宁、霍城;费尔干贝母新疆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轮叶贝母主产于塔城地区;滩贝母生产于霍城、察布查尔。

早在清代,新疆贝母便已开发利用。当时以北疆地区的昌吉、齐台县为集散市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北线,用骆驼运、马驮,远销天津等口岸,通称“古贝”。由于数量极少,价格昂贵。

过去,新疆贝母多为野生。为了适应国内医疗保健事业和出口外销的需要,医药科研部门在五十年代末期即开始人工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今后贝母将继续不断地稳步增产。

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气芳烈而性清凉——连翘

连翘是多年生落叶灌木,属木犀科植物。它的别名有兰华、绶丹、绶带、黄寿丹、黄花杆、黄金条等。

连翘即是观赏植物,又是主要药材,连翘的花迎着早春绽放,它虽没有牡丹花雍容华贵,也没有月季花绚丽多姿,但它那黄澄澄、金灿灿的花朵缀满纤细柔韧的枝条,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人们称其种子“如雀舌样,极小,其子折之,则片片相比如翘,因此而称为连翘。”

连翘“气芳烈而性清凉”,它的药用部分是果实。在白露前采初熟的果,色尚青绿,晒干称为青翘;寒露前采熟果晒干,称为老翘。以青翘入药为佳。

连翘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疾病。

连翘用扦插、分株、压条和播种等方法繁殖均可。

滋补强壮药——枸杞

又名地仙、天精、仙人仗,是茄科植物,为落叶小灌木,生长于荒野,山丘和沙漠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和人工栽培。枸杞的根、茎、叶、花和果实,都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还可种植于庭院作观赏,可以说浑身是宝。

枸杞的种类很多。宁夏枸杞主要用于采果。大叶和小叶枸杞主要用于采食嫩茎叶,还有一种新疆枸杞,生于沙漠地,是骆驼的佳肴。

枸杞的根叫地骨皮,性寒、味甘淡,有益精气、凉血、退热、消渴、止血等功效。

枸杞的茎叶,俗称枸杞头,性凉、味甘苦,有消热毒,散疮肿,除明目等功效,用茎叶煮汤代茶饮,效果也很好。

枸杞的果实称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的功效,是滋补强壮药并有抗衰老作用。目前,用枸杞制成许多种保健食品。

天青地红——三七草

三七因播种后三至七年方可采挖,植物形态为茎生三枝,枝生七叶,而得名三七。也有人以为是“山漆”在简化之后写为“三七”。

别名血当归、天青地红、见肿消、土三七、菊叶三七、破血草,为草本等科植物。药用部分是根部。

三七草株高1~15米,根肉质肥大成块状。茎幼时紫褐色,上部多5枝,具纵沟。叶互生,膜质,长8~24厘米,羽状深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托叶有或无。头状花序顶生,排成疏伞房状,花序梗细: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内层条状披针形,外层短、丝状,花两性,管状,金黄色,顶端5裂;花柱基部消球形,分枝顶端钻状,有短毛。瘦果狭圆柱形,冠毛多数,白色。

我国各地都有栽培,越南、日本也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道:“此药始出南人军中,用以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可见,三七在云南民间应用年代久远。同时还记载道,三七有止血、散血、镇痛等功效。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道;“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近代科学研究,三七含多种皂甙,和人参所含皂甙类似,除此之外,还含16种氨基酸,其中7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三七对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脂、高血压、脑血管病、风湿病及防癌抗癌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誉满中外的云南白药,主要成分是三七。所以,云南人称三七为金不换。

云南文山州是三七的发祥地。文山州几个县,很多人是种植三七的专业户。全国三七每年产量达二百多吨,其中半数以上产自云南文山州。

三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绿色的明珠,愿这颗明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紫绒三七养护常识

繁殖方法

常用扦插法繁殖。在春、秋两季选取10厘米长的茎段,每段插枝要带一二片叶,插入草炭和砂的混合基质中。可数枝插于一盆,第一次浇足水,用塑料薄膜罩好,放于明亮光照下,以后每天视干湿情况向叶面喷一二次雾即可,过湿易腐烂,约2~3周生根。也可用水养法,要保证水温高于气温,几周以后即可生根。

栽培管理

全年要求有充足的光照,但夏季要避免阳光直射,宜选择居室的南窗摆放。

强光会使叶片焦枯,最初叶片稍变白,不久就会发黑,呈现脱水干燥的状态。相反,光照不足其表面的紫色绒毛就会褪色,叶色也会变得暗淡。栽培土壤一般用园土、泥炭土、腐叶土按2∶1∶1混合配制。在生长期掌握宁湿勿干的浇水原则,一旦土壤干透,叶片就会萎蔫下垂,此时需立即浇水或喷水,以促使其恢复坚挺生长。切忌直接把水喷在叶面上,否则会出现色斑。叶面绒毛长期积水,叶片极易变质腐烂。

冬季保持中等水量,不然枝条会变得柔软弯曲。保持相对湿度50%~60%。生长期可每周施肥一次,氮肥不要过多,以免引起徒长,且叶色淡化,多施磷、钾肥。施肥要注意:一是肥不沾叶;二是施肥后控制盆土适当干些,这样植株叶片粗壮有力,紫色更浓。春、夏开花之际,花朵散发异味,可将整个花序剪去。

每年换盆一次。由于植株生长得快,应注意修剪和更新,可整成球型或悬崖式、斜坡式等增添美感。越冬时可用纸包好植株,扎好后再用塑膜口袋罩上,扎于盆口,置于室内即可。植株受冷后易腐烂。

药草之先——甘草

“十药九甘”,人们这样形容甘草在中药中的位置。甘草是中医使用最多的药材之一。可是你知道吗,甘草不产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南方,却偏偏分布于我国干旱寒冷的西北地区,如新疆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宁夏的沙漠地带。“梅花香自苦寒来”,甘草真可谓西北植物中的一宝。

平时我们所说的甘草指的是乌拉尔甘草。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高不过1米。根粗壮,羽状复叶,小叶3~8片。蝶形花紫色,稍带白色。荚果镰形或环形弯曲,密被刺毛或腺毛,在果序轴上排列紧凑。与甘草同属的兄弟姐妹在全世界13种左右,我国8种,有5种都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区。除乌拉尔甘草外,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也都具有同样的药用价值。光果甘草荚果比较平直、光滑无毛,在果序轴上排列疏散;胀果甘草荚果粗短、光滑鼓胀,里面大都只有两粒种子。

甘草的干燥根及枝条都可入药,药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作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多痰、痈俎疮毒、元腹、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中药配伍上有君、臣、使、佐之分。利用甘草作为许多中药的臣药、使药及佐药,可以缓解某些药物毒性烈性,还使苦药不味了,便于患者服用。正所谓良药甘甜利于病。

从甘草中提取的有机化合物多达100多个,包括甘草甜素(甘草酸钾钙盐)、甘草甙等等。利用这些有用成分,人们开发出了许许多多的药品。甘草还在食品工业和烟草制造中有重要作用,例如某些蜜饯的香料和香烟的添加剂等。

甘草还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它的根扎入沙地很深吸取水分。在很多地方,甘草与胡杨林、红柳为伴,共同把沙漠绿洲打扮地更加美丽。不过,由于甘草在中药上的重要性,野生的甘草被毫无计划的滥采乱挖,许多地方资源已近于枯竭。而且使沙漠本来难得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沙尘暴又起。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人工种植甘草,甘草播种很容易出苗,据测算种植甘草比种植一般粮食作物,收入也高出许多。

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灵芝

《水经注·江水》载:“天帝之爱好,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化为革,实为灵芝”。千百年来,中国人把灵芝视为吉祥之物,长寿的象征,是有传奇疗效,能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处寻求长生不老药。徐福向秦始皇说,东海有个蓬莱岛,那里住着神仙,岛上长着灵芝仙草,吃了后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听后大喜,派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乘船到东海去采长生不老之药灵芝。徐福带领人马去东海,采不到灵芝,因而,一去永不返。

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盗仙草”一折,说的是白蛇和青蛇,在峨嵋山修炼7000年思凡下山,下凡到人间,白娘子与许仙结为夫妻。过端阳节,家家撒雄黄,挂菖蒲,白娘子受克变成白蛇,许仙吓破了胆,昏死过去。白娘子为救活夫婿,飞身驾云到昆仑山,经历千辛万苦,盗到灵芝,救活了许仙。

《魏志·华佗传》斐松元注引中也提到一个灵芝的传说:有名樊阿者山中迷路,得仙人指点,服食灵芝之后,得享高龄且精力旺盛过人。在称为佛国仙山的四川峨嵋山上有一处地质奇观——猪肝洞,在洞内岩石顶上,有一暗紫色巨石高悬,状若灵芝,相传,当年吕洞宾在此隐居即是靠饮此“灵芝”下滴的仙水而羽化成仙的。《峨嵋县志》对此有记载:“紫芝洞在罗目废县(注:罗目曾为峨嵋治所,后废,今为罗目镇)之南,人山里许……昔纯阳居之。”

灵芝不仅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在医药当中也有记载。1800多年前,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灵芝是被列在人参之上的圣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极为推崇灵芝,说灵芝能补中气、补肝气、益心气、益肾气。

1958年黄山有位老药农向毛主席敬献灵芝,郭沫若为此写出如下诗句:人间大跃进,灵芝动凡心,愿将千年体,献给英雄人。

近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灵芝研究的国家。经过国内外研究证明,灵芝含有独特的高分子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对心脑的供血供氧能力,提高细胞组织生理功能、安神、解惊、解毒,调节人体机能正常化,缓和器官老化,从而廷年益寿。在临床上对防癌、抗癌及治疗肝炎都具有特效。灵芝还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具有调节功效。现代科学技术必将促进灵芝的开发利用。

灵芝属真菌植物,和蘑菇、鸡纵是一个家族。灵芝形态优美,细长的菌柄支掌着圆形或肾形的菌盖。菌盖闪烁着亮丽光泽,有着道道美丽的环形花纹。野生灵芝比蘑菇、鸡纵难从寻觅。民间流传说,要采到灵芝,要身穿白衣白裤,头戴白帽,脚穿白鞋,手牵白狗,怀抱白鸡,肩负白盐,身带灵宝符,才能采到灵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灵芝人工栽培。云南成桂生物制品基地建成规模较大的灵芝人工生产基地。云南世博园中的药草园里陈列着的菌盖达53厘米的灵芝王,堪称灵芝之最。

天然抗生素——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蕺菜,为三白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嫩绿,形似鸡心,地下根茎分节,活像一支小藕。其味浓郁,呈鱼腥味,故名鱼腥草。

鱼腥草含一种天然的抗生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鱼腥草所含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甲茎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等,还有栎素。药理试验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有利尿、镇痛、止血、止咳、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作用,栎素还能扩张血管,用于治疗心绞痛。目前已制成鱼腥草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

民间有不少用鱼腥草治病的单方验方,现介绍如下:

治扁桃体炎、咽炎:鲜鱼腥草泡水当茶饮,或烹食炒熟当菜吃。

治疗尿路感染,尿频涩痛:取鲜草50克或干品30克,煎服。

治肺脓疡:鲜草洗净炒菜吃,或用鱼腥草5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痰中带血:用鱼腥草30克,甘草6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治多种皮肤病:用鲜品捣汁涂敷,或煎汁口服,均有清热消肿、除痱止痒的作用。用全草煎水外洗治天疱疮、脚癣。

痈疖发背、疔疮肿毒(不论已破溃或未破溃):用湿纸包裹鲜鱼腥草,置于灰火中煨熟,取出捣烂,涂敷患处。

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附件炎赤白带、及小腹痛:鱼腥草30~60克,蒲公黄、忍冬藤各30克,水煎服。

冠心病心绞痛:鲜鱼腥草的根茎每次用1~2寸放口中生嚼,一日2~3次,不但能缓解疼痛,亦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

治毒蛇咬伤:取鱼腥草625克,盐肤木根3125克,黄仔叶根156克,飞扬草315克,煎水外洗用于毒蛇咬伤。

良药——车前草

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名将叫马武。一次,他率军队去戍边征战,被敌军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那里酷热异常,又遇天旱无雨。由于缺食少水,人和战马饿死、渴死的不少。剩下的人马也因饥渴交加,一个个小肚子胀得像鼓一般,痛苦不堪,尿像血一样红,小便时刺痛难忍,点点滴滴尿不出来。战马拉尿时也嘶鸣挣扎。军医诊断为尿血症,需要清热利水的药物治疗。因为无药,大家都束手无策。马武有个马夫,名叫张勇。张勇和他分管的三匹马也同样患了尿血症,人和马都十分痛苦。

一天,张勇忽然发现他的三匹马都不尿血了,马的精神也大为好转。这一奇怪的现像引起了张勇的注意。他便紧盯着马的活动。原来马啃食了附近地面上生长的牛耳形的野草。他灵机一动,心想大概是马吃了这种草治好了病,不妨我也拔些来试试看。于是他拔了一些草,煎水一连服了几天,感到身体舒服了,小便也正常了。

张勇把这一偶然发现报告了马武。马武大喜,立即号令全军吃“牛耳草”。几天之后,人和马都治好了。

马武问张勇:“牛耳草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张勇向前一指,“将军,那不是吗?就在大车前面。”

马武哈哈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

此后,车前草治病的美名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