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5600000060

第60章 珍禽异兽(4)

体长约11厘米。头顶黑色并延至上背前部,头侧白色,中央无黑色,中央无黑色纵带。飞羽灰褐色,外缘以黄褐灰色的狭边,在外侧的飞羽转为灰白色,形成细点,两肋沾棕灰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均苍白色。眼褐色,嘴峰、脚均黑色。雌雄成鸟羽色相同。

沼泽山雀生活在阔叶和针叶林间,在山区和平原均可见。平时成对活跃在树枝间,冬季结小群,有时与大山雀、煤山雀等混群。主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卵和蛹,仅吃少量植物种子。

沼泽山雀每年3~5月份繁殖。营巢于树洞、石块和墙缝中,巢以地衣、苔藓、兽毛等织成。每窝产蛋4~6枚。蛋乳白色,上有许多棕红色斑环绕钝端。雌雄亲鸟轮流孵蛋,孵化期12~14天,育雏期14~16天。

相关连接:沼泽山雀饲养要点

在北方凡饲养百灵、云雀、黄雀的人,一般都要养1只沼泽山雀当作“教师”鸟,为同其叫口(俗称“音”)有别,比如“吱吱红、吱吱汪汪、唧唧棍……”等,一般有5个“音”以上的沼泽山雀属上口。它们是鸟类中能讲“外语”的一种鸟。

为了使歌鸟学得快,学的鸣叫音多,叫得清楚,外出遛鸟时可把沼泽山雀一起带上,挂于高处。这种鸟胆量小,切忌惊吓。否则易出现“颤头症”。饲养该鸟有特制的笼。饲料可用点颏粉,平时常给少量面包虫,夏季适当喂些切开的蝉,冬季补充核桃仁或花生米。

三道眉草鸦

又名韩鸦、山带子、山麻雀、小栗鸦。在分类上属雀形目,雀科。

三道眉草鸦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有本物种分布,中国东部北起东北三省南至广东北部和福建南部均有本物种分布,其分布西限可达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直至云贵一线,另外在新疆西部天山山脉一线有本物种cioides亚种分布,纬度较低的台湾、香港等地有本物种迷鸟记录。

三道眉草鸦体形略大,约16厘米左右,雄雌个体同形异色。

雄性头顶至脑后枕部深栗色,面颊以饱满的黑色为底色,有净白色的宽大眉纹和瓷纹,眉纹颊纹都很宽与黑色区域几乎等宽,颌及喉部污白色;上体肩背部以栗褐色为基色,各羽羽干黑色,形成稍宽的黑色纵纹,尾上覆羽纯栗色;两枚中央尾羽栗红色,羽干黑色,其余尾羽黑褐色,外土黄色,最外侧的两枚尾羽外甲各自有一块白色条带,飞行时非常明显,这两块白色也是鸦属鸟类的共同特征;双翅小覆羽灰色,形成灰色肩角,各级飞羽均以栗色、褐色棕色为基调,其中三级飞羽和大覆羽羽干黑色,在两翅部位形成黑色纵斑;上胸栗红色;两肋栗红色至栗黄色;腹部土黄色,愈向尾部颜色愈浅淡,至尾下覆羽则呈略现土黄色的污白色。

雌性体形与雄性接近,但头面部羽色不似雄鸟那样黑白分明,头顶至枕部以褐色为基色,具少量黑色纵斑,眉纹宽大,自嘴基延伸至颈侧略现极浅的棕黄色,耳羽和颊部栗色,在栗色区域与浅黄色区域之间以一条幼细的黑色贯眼纹分隔,在相当于雄性白色瓷纹的部位有一条浅黄褐色瓷纹。虹膜呈深褐;上喙色深,下喙蓝灰而嘴端色深;双足粉色。

夏季多见于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达山脚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栖息在草丛中,矮灌木间、岩石上,或空旷而无掩蔽的地面、玉米秆上、电线或电杆上等。冬季常见成群活动,由数十只结集在一起;繁殖时则分散成对活动。雄鸟有美妙动听的歌声,特别是在繁殖时期。

食物大部分为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和杂草种,如蓼、稗、狗尾草、鹅观草、荸荠、萝卜、麦等种子。

繁殖于4~7月间,每年繁殖2次。营巢于山地的灌丛中,小松树或茶树上,也见于溪边、田边小而密的荆棘丛中,离地多不及1米高。巢为较精巧的杯形构造,用草及细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叶等作材料,干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内垫以特别细嫩的草茎或根等。卵壳色泽变化甚大,浅蓝色或呈橄榄蓝色,或呈浅橄榄褐色,斑纹为棒状、粗线状、丝状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显红色有斑,表层斑橄榄褐和黑褐色。

相关连接:三道眉草鸦饲养要点

在我国三道眉草鸦分布广,多为留鸟,易于饲养,适于初学养鸟者。雌雄异色,雌鸟上体黑褐色或黑色羽干线较多,脸部染土黄色;胸部栗色带不明显,腹部羽色也较淡。

三道眉草鸦属食谷笼鸟,可用黄雀笼,亦可自制类似大小的竹笼,最好是封闭底、并有底圈,以防谷粒或谷壳飞出笼外,小型食、水罐各一枚、栖杠一根。

三道眉草鸦可只给粒料,不给软料。如把谷子(或草籽)和稻子各半混合后喂给,经常在笼中挂喂些蔬菜或野菜,任其自选。冬季增加10%的油菜籽。换羽期补充10%的鸡蛋小米(或鸡蛋大米)。

刚捕获的野生三道眉草鸦十分怕人,见人惊飞碰撞。应捆膀放入有笼套罩起的笼中饲养,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否则会碰得头破羽损。待鸟吃饲并稍安定几日后,再逐渐打开笼套,并置常有人走动的地上,使鸟逐渐适应。每周添换两次食、水,吹去食罐中剩余的谷壳,每周彻底清理一次鸟笼。待开始自己小声鸣叫后再全部去掉笼套,早晨或中午(冬季)挂明亮的高处,激发其鸣啭;平时仍置地面。南北方饲养三道眉草鸦均可随当地自然气候,无须特别照顾。

鹊鸲

又名信鸟、进鸟、屎坑雀、四喜。属雀形目,鸫科,鹊鸲属,大约有8种。产于亚洲南部,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各地,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身长约18~28厘米。羽毛色彩斑驳,尾巴有点退化,像是缩小了的鹊尾巴常常向下垂,而且不停地扇动。鹊鸲靠捕捉地面上的昆虫为生,叫声特别优美动听,是一种常见的笼鸟。普通鹊鸲身长约20厘米,呈蓝黑色和白色。产于我国和印度的白腰鹊鸲亦属这一类鸣禽。它们的歌声非常悦耳,尾巴较其他鸟长,也是人们喜爱的笼鸟,已引进到夏威夷。

平时大多栖于附近有些树木的园圃及栽培地带,见于人家附近。栖止时常展翅扇尾,并把尾羽扭向前方,几与头部相接触。喜在人类活动的地方居住,栖息地点相对固定。雄鸟全身羽色蓝黑和纯白相间,雌鸟的头、背则为灰褐色。5~7月繁殖,在犀顶、墙洞、树洞里做窝,产3~6枚绿色带斑点的卵。孵化和育雏期间的鹊鸲,护巢性很强,不仅攻击接近鸟巢的其他鹊鸲,还攻击接近鸟巢的松鼠等小兽,直到将它撵走。它常站在犀顶或大树上昂首翘尾鸣叫,叫声婉转多变,清脆响亮。不分季节,四时晨昏均善啭啼,故常被称为“四喜”。

由于鹊鸲经常在猪圈、牛栏、茅坑等处觅食,俗称“屎坑雀”或“猪屎雀”。所吃的物质纯为动物性,以甲虫、蝗虫、蝇、食蚜虻及其他昆虫的幼虫等为主要食料,余为螃蟹、螺、蜈蚣等。

鹊鸲繁殖自4月间开始,雄者在此期间好斗。巢营于庭檐、屋顶、墙隙或树洞中,以苔藓、枯草、松针、细根及各种杂屑等杂乱堆集而成,简陋粗糙,或较笨厚,或甚浅薄。产卵通常5枚,呈淡绿色,上面杂以灰斑,并缀以红褐色微点。

相关连接:鹊鸲饲养要点

鹊鸲是着名歌鸟,故一般只养雄鸟。它雌雄异色,容易鉴别。雄鸟黑白相杂宛如喜鹊。雌鸟头、颈、胸及背呈灰黑色,无金属光泽,腹部污白色。雄性幼鸟胸部有棕黄色羽斑,小覆羽赭白相杂。雌性幼鸟胸部具浅灰色斑点,小复羽具白色细点。

鹊鸲为中型食虫笼鸟,用画眉笼饲养最合适;北方的点颏笼虽较小,较驯顺的鹊鸲也可用。

鹊鸲消化植物性饲料能力差,不宜喂粒料(如鸡蛋大米等),应喂粉料。粉料的成分各家不一,北方多喂点颏粉(绿豆面、玉米面、熟鸡蛋黄、淡水鱼粉或蚕蛹粉按5∶2∶1的比例配合),南方养鸟者常在粉料中加花生米粉,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鸡蛋黄、淡水鱼粉按5∶2∶2∶1的配比混合搓匀晾干。一般粉料为常备饲料,另外喂一些昆虫(如蝗虫、油葫芦、卷叶虫、黄粉(等)或牛、羊肉沫(条)。有的用新鲜小河虾代替昆虫。

鹊鸲排便量大,而且有奇特臭味;它又喜欢水浴,笼底很容易污染。每隔一、两天就得清刷一次笼底和托粪板(或笼垫),水浴最好移水浴笼中进行。水罐每天清洗并换新鲜饮水。食罐中的粉料每次清刷笼底时更换新料。换羽期(8~10个月)减少水浴次数,增加蛋白质饲料比例(尤其是活的昆虫),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在南方,夏季需有纱布笼罩;在北方冬季需室内过冬,保温15℃以上为宜。

黑卷尾

黑卷尾俗称黑黎鸡,主要捕食农林害虫,大量消灭松毛虫和白蚁等林业害虫,是重要的益鸟。

黑卷尾体长约27厘米。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金属光泽的蓝色羽毛,尾比较长而叉开,尾羽的末端微向上卷;喙、脚、趾均是黑色。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次级飞羽的先端缘以淡色,翼缘杂以白斑。下体黑色无金属辉亮,自胸以下的羽毛具有淡色近白的羽端,向后更显着。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或在竖立田野间的电线杆上,一见下面有虫时,往往由栖枝直降至地面或其附近处捕取为食,随后复向高处直飞,形成“U”字状的飞行。它还常落在草场上放牧的家畜背上,啄食被家畜惊起的虫类。主食各种昆虫及幼虫,如蝗虫、甲虫、蜻蜓、胡蜂、金花虫、瓢、蝉、天社蛾幼虫等。它的叫声为嘹亮的金属声音,活跃多变,还能模仿其他鸟鸣叫。

繁殖期在每年6~7月间。巢以高粱秆、草穗以及蛛网网丝等织成浅杯状,常置于榆、柳等树巅,细枝梢端的分叉处。卵每产3~4枚,卵为白色,而杂以紫色块斑,其上更缀以赭色,尤其在卵的钝端。

黑卷尾个子与八哥差不多,但很勇敢。护巢性很强,如有别的鸟侵入它的巢区,则会双双飞出,急速掠过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击,或用翅膀扇打,甚至敢于攻击比其身体大很多倍的乌鸦和老鹰,直到将入侵者赶出巢区为止。黑卷尾和伯劳的巢区常常重叠在一起。为了争夺巢区,伯劳也曾与黑卷尾发生过争斗,但由于黑卷尾上下翻飞,技艺高超,伯劳也奈何它不了,只好让出部分巢区,“妥协”了事。当有了共同的敌人入侵时,它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区,又会联合起来,协同作战。有人曾见到一只入侵的老鹰遭到驱逐的实况:黑卷尾一发现老鹰入侵,立即飞冲云霄,再俯冲而下,以有力的翅膀扇击老鹰,而伯劳则死盯着老鹰的尾部,用尖钩的利喙猛啄,直斗得老鹰狼狈而逃。

相关连接:黑卷尾饲养要点

黑卷尾虽然能落到地面啄食昆虫及幼虫,但多数是在空中追捕或拦截飞行昆虫。成鸟这种本能取食方式难以改变,不适应取食人工饲料,因而饲养野生成年黑卷尾成活率很低。通常是掏取幼鸟饲养,为了保证成活率,最好是等到雏鸟羽毛基本长齐再掏取。

黑卷尾虽然身体不大,但尾羽较长,为保护其美丽的尾羽,宜用较大的鸟笼、或用鸟架饲养。一般可用八哥笼或弓形鸟架。

幼鸟的饲料,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按6∶2∶2的比例混合;并稍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用水调成粥状(刚生羽芽的小雏)或面状(长齐羽毛的幼鸟)。小雏需用竹蓖挑着粥状饲料喂给。幼鸟可用手捻成长1厘米、两头尖的食团饲喂。成鸟饲料纯喂软料,成分与幼鸟饲料基本相同,只是再加些水果和蔬菜沫。

饲养黑卷尾全部喂软料,上、下午各一次。为了保持饲料新鲜,鸟又能吃得饱,喂料要定时,使鸟养成定时取食的习惯;因为软料易变质,尤其是夏季或霉雨期,应特别注意,下午的一次料可晚点喂,鸟吃完后即取出,切不可过夜。

黑卷尾粪稀而腐蚀性强,每周宜洗涮两次栖杠,清一次鸟笼,以防足趾被污染。在北方冬季需室内过冬,在南方饲养,夏季夜间需用纱布罩上以防止蚊虫叮咬。

黑卷尾飞行姿态优美,大笼饲养可驯练它飞行捕食,令人悦目。架养时,初期放长脖线,用昆虫诱其捕食,进而放室内,抛食物任其飞行追捕,观赏起来的确别有情趣。驯熟的可放室外游戏,但需掌握鸟的饥饿程度或者拴有颈环,而且要逐步进行,以防飞失。

黄胸鸦

又别黄胆、黄麻雀、老铁背、黄豆瓣、麦黄雀、禾花雀。在分类上属雀形目,雀科。

黄胸鸦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欧洲东北部,繁殖区东抵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千岛群岛一线;越冬区则在南亚和东南亚,几乎覆盖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和大部分的南亚次大陆;在中国,本物种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各省区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区均可见本物种在迁徙季节过境,亦于越冬季节见于西南和华南各省,其在中国的分布西线可抵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至西藏东部一线,在台湾岛和海南岛等里岛,本物种均为偶见冬候鸟,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脉附近也有黄胸鸦指名亚种的分布。另据研究,黄胸鸦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纬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纬20度以南,分界比较明显。

黄胸鸦体形中等,约15厘米长,全身色彩鲜明,以黄色为主。雄鸟繁殖羽头顶、颈及背部栗红色;脸和喉部为黑色;颈下有一宽边黄色环,与黄色的胸部间有一条栗色胸带相隔;背部棕褐色有黑褐色的纵纹;胁部有栗褐色的纵纹;肩上覆羽有明显的白色横斑纹,白斑后有一道较黯淡且细的翅斑;下体鲜黄色;非繁殖期的羽色较黯淡,颊和喉部黄色,耳羽黑色且杂有白斑。雌鸟及亚成体顶纹沙色,两侧冠纹略深;眉纹皮黄色较明显;背部颜色和纵文较雄鸟的略浅;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较雄鸟的灰暗,下体黄色较黯淡。无论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为栗红色;两对尾羽外侧具楔状斑。飞行时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可见,配合体色,是辨识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脚是淡褐色。

黄胸鸦喜欢在平原的灌丛、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构成的环境中活动,它们常常结成较大的群,穿梭于农田苇丛之间,群的大小不一,大者逾500只以上,小群则仅有50只左右,在迁徙季节甚至可以看到上万只一起飞过的壮观场面。

与其他鸦属鸟类一样,黄胸鸦的喙形适合咬开谷物的壳,是一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它们取食的食物主要为稻子、麦子、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因而曾经被认为是有害农业生产的害鸟遭到捕杀,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进一步认识,认为原有的以有益有害区分野生动物的二分法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现在已经不再强调黄胸鸦所谓害鸟的身份了,另外,据野外剖检的结果,黄胸鸦在繁殖季节会大量取食各种昆虫,这一习性与其他食谷鸟一致。

黄胸鸦在每年的5~7月间繁殖,营巢于草原或接近草原的林缘地带,巢筑于草丛间,巢呈碗状,以马尾、草根、纤维等柔软材料缠绕而成,每巢产卵4~5枚,孵化期12~13天。

黄胸鸦是羽色漂亮的观赏鸟,鸣叫似“拉拉犁犁、拉拉犁犁”的简单重复,但很好听。它的羽衣和鸣叫与灰文鸟、十姐妹等家鸟相比都不逊色。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很容易获得。若能驯化培育成家鸟,一定会像灰文鸟、十姐妹那样传播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