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5800000021

第21章 对历史的探索(8)

1867年冬,俄国彼得堡军需部开仓发放冬装。奇怪的是,这次发放的军大衣全都没有扣子,官兵们对此十分不满,此事一直闹到沙皇那里。沙皇听了大臣的报告后,大发雷霆,要严厉处罚负责监制军装的官吏。军需大臣恳求宽限几天,以便对此事进行调查。

这位大臣到军需仓库查看,他翻遍了整个仓库,竟没有一件大衣上有扣子,负责仓库保管的军官和士兵们都说,这些军装入库时,都钉有扣子,扣子是不可能丢的。那么,这数以万计的扣子究竟哪里去了呢?

军需大臣委托一位科学家来破这个案,当科学家得知这些军装上的扣子全是用金属锡制造的时候,沉思了一会儿说:“扣子失踪的原因是由于天气奇冷,锡扣子变成粉末脱掉了。”但在现场的所有军官都不相信科学家的解释。于是,科学家拿了一把锡壶放在花园的一个石凳子上。几天后,科学家请大臣一起到花园去看“锡壶”仍放在原处,看上去和原来没有什么两样,但当他们上前用手指一碰时,奇迹发生了,锡壶变成了粉末。他们看得目瞪口呆,忙问科学家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锡具有与其他金属不同的物理性质。当环境温度极低时,其晶体结构会发生改变,体积增加20%左右,就变成一种灰色粉末;到了-33℃时,这种变化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那年冬天,俄国彼得堡地区的气温下降到-33℃以下,所以银光闪闪的锡扣子都不见了,只在钉纽扣的地方留下一小撮灰色的粉末。

无独有偶,一些多次去南极探险的科学家们曾找到了一些若干年前在南极牺牲的探险家们的尸体,他们是被暴风雪困在帐篷里冻饿交加而死的,奇怪的是帐篷里有充足的食物,只是装燃料的油桶是空的。科学家们经过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些桶是用锡焊接的,在低温下,锡变成了粉末,使燃油全部漏光。当疲惫不堪的探险队员回到基地帐篷中时,因为没有燃料取暖,而食物又冻得像岩石般坚硬,探险家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坐在那里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了。

古埃及图坦卡蒙陵墓探索

1923年2月,位于卢克索的古埃及幼主图坦卡蒙的陵墓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英国人卡纳蓬勋爵所率领的考古探险队打开。他们发现陵墓入口处镌刻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警告:“谁打扰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就会降临到他头上。”

在此之前,考古队中的一个队员阿瑟·韦戈尔曾向勋爵讲过有关“法老的诅咒”的传说:19世纪末有个英国人将另一具法老的棺材带回了英国,几天后他的枪支就炸膛了。他因此失去了一只胳膊。将棺材运回国的船只,不久便沉没了。存放过棺材的房屋,在火中化为灰烬。给棺材拍过照的摄影师举枪自杀。凡与这具棺材有关的人,所遭遇的事故和灾祸到目前已数不胜数。

但是,在探险队进入墓道深处之前,韦戈尔一再听见勋爵以轻蔑的口气谈论法老的诅咒。韦戈尔警告说:“如此下去,他活不过两个月。”

两个月前,卡纳蓬勋爵曾接到当时一位有名的神秘主义者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卡纳蓬勋爵,你们不能进入陵墓,否则必有大难。忽视警告将身罹重病,痊愈无望。”

勋爵虽然认为,法老的诅咒只是虚张声势,但他还是两次向一位占卜者请教,结果两次都预言他将莫明其妙的死去。

的确,4月份的一天早上,勋爵在旅馆的房间中醒来,只说了一句话:“噢,我难受极了。”当他的儿子赶到时,勋爵已不省人事了,当晚他就去世了。据医生说,他的死是受毒蚊叮咬所造成的。然而人们却注意到了,蚊子叮他的地方正是图坦卡蒙王木乃伊上有疵点的地方。

此后,死亡事件接踵而来,曾给法老木乃伊做过X光透视的放射线专家突然全身瘫软,倒地窒息而死。在探险队中作勋爵秘书的理查·皮切尔,由于心脏病突发而死于卧室里。英国工业家乔尔·伍尔是法老陵墓的第一批参观者之一。不久,他便因发高烧而死去。直到1930年,最初参加发掘陵墓的探险队员只有两人还活在世上。

然而,半个世纪后,法老的诅咒仍然具有慑人性命的威力。1970年,电视台就致人于死地的“法老诅咒”,秘密采访了图坦卡蒙陵墓发掘队的唯一幸运者——73岁的理查德·亚当森。他对记者说:“我从来就没相信过这种神话。”就在他离开电视台回家的半路,他乘坐的出租车与拖拉机相撞,亚当森被甩出汽车摔在路上。这是曾担任过卡纳蓬勋爵安全警卫的亚当森,第三次因蔑视法老的诅咒而付出代价了。第一次谈这个话题,48小时后他妻子暴病身亡。第二次表示不信任法老诅咒后,他儿子就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摔断了脊骨。第三次则使他自己头部摔伤,在医院苏醒后他说:“以前我不相信法老的诅咒与我家人的不幸有什么联系,现在我不得不信了。”

1972年,图坦卡蒙法老的金面具被运往英国,为纪念陵墓发掘50周年而准备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这时法老的诅咒又一次把恐怖投向人间。

负责此次活动的是开罗博物馆古藏部主任甘马尔·梅瑞兹博士,他在博物馆中负责保管20具古代木乃伊。他对别人说:“世上没有人像我这样同古墓和法老的木乃伊打了这么多交道。我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法老的诅咒。”

1972年2月3日,就在金面具准备发往伦敦的这一天,梅瑞兹博士因心力衰竭而死,那年他才52岁。

展览活动并没有因梅瑞兹的死而中断。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架运输机,受命运输这一无价之宝。但是,此次飞行任务完成之后的5年之内,机组有6名成员先后丧命或遇到极大的不幸。

飞机上的一位乘员布雷恩·朗斯福尔中士说:“往回飞行的时候,我们几个在装面具的箱子上打牌,并耍笑了一阵。我们并不是有意对法老不敬,只是觉得好玩。”在此后的4年中,他得了两次严重的心脏病。

飞机上的一位姑娘,在做了一次头部手术后就变成了秃头,不得不退出皇家空军。机上的领航员吉姆·韦布上尉家中失火,所有家产付之一炬。

在飞行途中,主机械师伊恩·兰斯多恩开玩笑地踢装面具的箱子,并夸口说:“我踢了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没过多久,兰斯多恩在登高时梯子突然折断,他踢过箱子的腿摔成骨折,打了5个月的石膏。

正驾驶员里克·劳里和机械师肯·帕金森更倒霉。帕金森的妻子说:“每年到了运面具的日子,我丈夫都要犯心脏病。”1978年的一次发作终于要了他的命,那年他才45岁。劳里在帕金森去世两年前就犯心脏病死了。他妻子说:“是图坦卡蒙的诅咒害了他。”他死时只有40岁。

这么多人的神秘死亡,在逻辑上应如何解释呢?新闻记者菲利普·范登堡经过多年的研究,在他的《法老的诅咒》一书中提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说法。他认为法老陵墓里的环境非常适合细菌繁殖。天长日久繁殖出一些不为人知的新菌种,并且直至今日它们还有致病或致死的威力。

范登堡还认为,古埃及人在炮制毒药方面是行家。有种毒药只需通过皮肤接触毒素便能渗入血液。陵墓壁画上的颜料里都掺入了毒药,陵墓建成后立即密封,以保持药效,所以其效力到现在还有相当大的威力。

1949年,核物理学家路易斯·巴尔加里尼对法老的诅咒提出一种最不同凡响的解释。他认为,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完全有可能使用了核放射性来保护自己的圣地。陵墓的顶部可能覆盖了一层铀。或者陵墓本身就是用有放射性岩石建成的,这种矿石的放射性至今还可以伤人。

古埃及人真拥有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吗?难道我们真因忽视了祖先的智慧而遭到了惩罚吗?这真是令人悚然的未解探索。

荆轲刺秦王探索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然而,近日刚刚公映的国产故事片《荆轲剌秦王》却将这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事讲得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由李雪健扮演的秦王嬴政刚愎之余透着些神经兮兮,张丰毅饰演的大丈夫荆轲竟也在悲壮之中略显滑稽,更何况还有那个没人听说过的赵女及其先寻刺客继以刺客为由攻打燕国的计谋……那么,史实真相究竟如何?史家稗官又如何评价和阐释这段历史?一时间,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大案又成了今人议论的热点。

秦王嬴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影片《荆轲刺秦王》中的秦始皇是个性格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物。他身形猥琐,由于身为私生子、母亲淫乱、从小又作为人质受过苛待,所以心理发育不很健全,其人性善良温和的一面被统一大业的宏愿所遮蔽甚至扼杀。因此,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嬴政显得既孱弱又残暴,既可怜又可恨。那么,有关秦始皇的残暴性格和身世探索,历史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秦王是不是一个病态的暴君?研究战国、秦汉史,最权威的史料依据就是《史记》和《战国策》,《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对记者说:“据记载,嬴政的前半期,其人格表现是相当好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君王。他绝不是昏庸的暴君。如果说残暴,秦昭王要比秦始皇残暴。昭王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军活埋了四十万人,而到了嬴政时期,历史上就没有这类屠杀的记载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陈成军说:“对秦始皇的暴君形象的定型是在汉代。汉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所以一些政论家渲染了秦的残暴,这与史实是有很大出入的,包括对秦朝赋税繁重的说法也已有史学家考证推翻了。即使是战争中屠杀俘虏,也并非秦国特有的现象,这种屠杀是当时历史环境下很普遍很正常的情况。”史学家们一致证实,嬴政攻打邯郸时的确活埋了一些他当年在赵国结下的仇人,但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大规模地活埋儿童的暴行是从未发生的。

关于嬴政的身世,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既无法考证也无法否定。说嬴政的生父是吕不韦,这是依据《史记》而来的。据司马迁记载: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被大商人吕不韦当做其政治投机的资本,吕上下活动,竭力促使子楚成为了秦国太子,并将自己怀孕的歌舞姬送给子楚,使自己的儿子成为秦国王胄,他后来也位居相国多年。政即位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并发现吕不韦与自己的母后淫乱,因此将吕革职发配,后吕不韦饮鸩而亡。对于这段史实,张大可说:“我个人赞成司马迁的说法,因为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政母的确为吕不韦所献;二是政的确生于赵国。嬴政的身世可能对他后来的性格发展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必然的,也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则持相反观点,他说:“有关这一点的史料都出自司马迁之手,没有其他材料佐证。我个人不赞成这种说法。从嬴政的出生时间来看,嬴政是吕不韦所生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韩兆琦依据《史记》本身推断:“《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这样的交代,说政母是‘赵豪家女也’,一个有名有姓的赵国豪门的女儿,是不可能在吕不韦处作歌舞姬的。司马迁沿用这种传说,一来因为他惯有的好奇之心,喜欢记载这种奇闻怪事。另外,人们愿意相信这个说法,也是出于东方六国为秦所灭以后产生的仇恨秦国和秦始皇的心理。人们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就是说秦国早就亡国了,连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帝胄。这是一种仇恨心理的发泄。我认为嬴政不会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是”,他接着说,“我认为既然史学界都没有定论,而且这个问题对历史也并不重要,所以在电影、文学中也没有必要强调这个问题。”

电影展示给观众的荆轲起初是一个给钱就杀人的职业杀手,面冷心硬。但在一次行刺中,一个纯洁的盲女的自杀带给他巨大的震撼,从此他金盆洗手,再不杀人。燕太子丹请他出山刺杀秦王也遭到拒绝。但是,当嬴政在邯郸残暴地活埋了无数赵国儿童之后,荆轲为了“不让他再杀燕国的儿童”,故挺身而出,毅然刺秦。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更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绝非一介山野莽夫。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