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6100000018

第18章

忽必烈成为元世祖,成为元代的真正的开国皇帝。但就在他大行汉制的时候,山东淮南的行政长官李璮发动叛乱,李璮在山东一带经营了三十多年,拥有重兵,且根深蒂固,他的叛乱极大地震动了忽必烈,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忽必烈才镇压了这次叛乱。从李璮之乱中,忽必烈吸取了很多教训,自此以后,他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免汉人发动叛乱。

在此之后,忽必烈唯一的心头大事就是消灭南宋了。在蒙哥汗伐宋的时候,因为南宋沿长江天险设了三个重点防区,上游的重庆一带,中游的襄阳一带和下游的建康(南京)一带,以便首尾照应。所以,蒙哥汗就采取三路出击的办法。到了忽必烈时期,上游和下游的防范比较空虚,无力相互支援,南宋降将刘整就建议由襄阳直取鄂州,从中路进逼南宋。忽必烈接受了这一正确建议,忽必烈从公元1268年(元至元五年)开始,就派阿术、刘整进攻襄阳。

襄阳守将吕文焕苦战不退,城内死伤殆尽,粮草皆无,而南宋小朝廷中奸臣贾似道弄权,不予援救,不得已。吕文焕只好出城投降,襄阳被围五年方下,是蒙古军自征战以来费力最大的一座城池。

元军节节推进,至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贾似道无法,只得亲带十多万精兵到芜湖督阵,他根本不思抗元,而是巴结元丞相伯颜,乞求议和。伯颜认为贾似道上次撕毁和议,拒不进贡,还扣押使者,便不再应允,而是率军猛冲贾似道。贾似道临阵脱逃,乘小舟奔回临安,结果军队大乱,粮草尽为元军所夺,军士也所剩无几。由于这次大败,贾似道引起了公愤,被朝廷贬黜,在赴任所的途中,被押解官摔死在厕所里。此后,元军三路人马不断南下,南宋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不断派使求和,先表示可向元人称侄纳币,称侄不许,又求称子孙,再不许,求称臣。后来见元人旨在灭宋,宋恭帝只有出降。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5月,元人把宋恭帝押至大都,忽必烈废其帝号,降为瀛国公。

宋端宗即位,又被追杀在海岛之上,陆秀夫等南宋大臣又尊8岁的赵眘即位,又被元军困住,陆秀夫不愿受辱,负帝眘投海而死。至此,南宋被忽必烈灭亡。

在忽必烈的晚年,趋向于保守和穷兵黩武。忽必烈信任大臣阿合马,阿合马以善能“理财”着名,实际上是破坏忽必烈的汉制,按照蒙古贵族的一贯旧的做法勒逼财物。在阿合马专权时期,许多官府的职能被破坏,各地政府不得不按阿合马的规定把财物源源不断地送交中央,许多汉族地主叫苦不迭。虽然有许多大臣弹劾阿合马,但因忽必烈离不开阿合马替他搜刮财物,所以一直未加处置。益都千户王着痛恨阿合马的专权残酷,就联络了八十多人,密铸了一个大铁锤,趁忽必烈外出,骗出阿合马,将其锤死。当“平乱”之兵赶来时,王着泰然就缚,还慷慨激昂地说:“我为天下人除害,如今被缚就死,死不足惜,将来会有人记述我的事迹的!”阿合马死后,忽必烈又起用卢世荣、桑哥等人理财,均被杀死。

忽必烈晚年的政策,逐渐露出了其贪婪残暴的面目。在穷兵黩武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他先后出兵攻打周围的邻国,包括高丽、日本、安南、缅甸、占城乃至爪哇,这些战争持续不断,一直到忽必烈死去。从这些无谓的战争可以看出,忽必烈确实还是代表了古代游牧民族喜欢征杀、酷爱掠夺的特点。

对于西北、东北诸王的叛乱,他也毫不容情。自阿里不哥取消汗号,归顺忽必烈后,支持阿里不哥的西北、东北诸王就没有停止过叛乱,忽必烈晚年花大力气平定叛乱,解决了边防问题,巩固了元朝的统一。公元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传位给皇孙铁木尔,是为元成宗。

说忽必烈智勇超人,是因为一方面倾慕汉族文化,专行汉制,以图长久,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也是一个高明的决策,如果仍像成吉思汗那样统治中原和江南地方,势必连几十年的安定也无法得到;另一方面,忽必烈还算得上是一位军事家,他不仅能出谋划策,还能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文武全才的皇帝并不是很多。

忽必烈在顺世应时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他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三个方面。

蒙哥汗战死,蒙古国要立新汗,更重要的是天下大势是要立一位能推行汉制、逐步改进游牧民族弱点的全新君主,这是“天时”,这对忽必烈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忽必烈当时手握重兵,且占有中原、关陇一带稳固的根据地,是为“地利”。第三条就是忽必烈有诸王的支持,又有能谋善断的臣僚,是为“人和”。三者俱占而能成为元世祖,是谓顺世应时。

行诈

战国时,秦国派卫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闻讯,速派公子邛抵御。双方势均力敌。卫鞅想很快取得胜利已不可能,于是,卫鞅便筹划一场假讲和的骗术。

这天,卫鞅派人给公子邛送去一封信。信中说:“我们曾是朋友,分别担任两国家的将领,说实话,我不忍心打仗,我愿和你讲和,成为盟友。咱们相约饮酒欢宴,互相退兵,使秦魏两国人民永远和平、安宁。”

公子邛见信后,甚为高兴,以为卫鞅真有诚意,便按照他指定的地点来参加宴会,谈判结盟。谁知,他还没有走到谈判地点,便遭到卫鞅埋伏军队的袭击,进而袭击公子邛的部队,并把公子邛及其全军俘虏到秦国。

魏惠王听到这个消息,惶恐不安,连忙答应割让河西的大片土地给秦国。

大意失荆州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密月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

留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的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一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

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

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

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信,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走麦城。

优柔寡断失国家

战国时期,韩国地处实力雄厚的秦国和楚国之间。韩宣公为人优柔寡断。秦王把楚国看做是称霸道路上的敌手,为此试图发兵攻打楚国。可韩国偏偏挡在道中,于是泰王就派丞相张仪前往韩国,企图说服韩与秦一起攻楚。面对两邻国之争,韩王采取了中立政策,这便激怒了秦王。他决定,先要迫使韩国屈服。公元前317年,也就是韩宣王十六年,秦围向韩国宣战。一路上,秦军未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就杀进了韩国。韩王忧心如焚,马上召见韩相公仲明。公仲明反对直接与秦对抗,他引用了民谣“李代桃僵”的话来说明道理,但韩王不理解其含义。公仲明就指着宫苑内的两棵树说:“假设小树为桃树,大树为李树,桃树上突然落下了害虫,如果想保桃树,则只有把害虫从桃树上引到李树上去才行。”

这时韩王才领悟到公仲明的意思。是要把祸水引向楚国,让楚国代替韩国承受灾难,以保全韩国。于是,韩王便派公仲明出使秦国。并割让韩围一座名城贿赂秦国,以便与秦国结成联盟,共同伐楚。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很害怕,急忙召见谋臣陈轸商议对策,陈轸听后笑道:“韩国是想利用‘李代桃僵’之计来对付我们,那我们就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

楚王听从了陈轸的建议,一方面在军事上做好了抵抗秦军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又派人到各国去散布流言,说是楚国接到了韩国的求援信。随后就委派楚军去救援韩国,与此同时还派了一名密使前往韩国,送给韩王很多贵重礼品,建议韩王与楚国联盟共同对付秦国。韩相回绝了这个建议因为这意味着韩国将为楚国而牺牲自己。楚国密使这坚定的语气使优柔寡断的韩王轻易上了当。他放弃了原先与秦国结盟一齐攻打楚国的计划,改为与楚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

秦王对韩楚结盟的消息将信将疑。他便派密探扮成商人模样混进韩楚两国侦察。结果证实了这一消息。

韩王的反复无常激怒了秦王,他率领大军在楚军到达之前杀入韩国。韩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韩王面对这极其危机的局势,只好派使者前往楚国,请求楚军支援。楚王采纳了陈轸的策略:派军队向韩国方向进发,但这只是为了制造假象,目的是促使秦军在韩楚会合之前尽快攻占韩国。

楚王对韩国使者说,支援部队已在路上。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想支援韩国。

韩军苦苦等待楚军的到来,但楚军总也不出现。这样一来,韩军军心涣散,畏惧心理大增,很多士兵逃跑。这时,秦军发动了总攻,并大获全胜,韩国最后沦为秦国的附庸国。

在秦军大败韩军之后,楚王担心秦军会来攻打自己。谋臣陈轸则认为不必为此担忧。因为李树已经僵死于地,借此就可以暂时保证桃树的生存。

秦王手下的谋臣要求攻打楚国,但遭到了秦王的拒绝。因为对韩之战已使秦军造成很大的损失。楚军现在士气饱满,正严阵以待地等着与疲惫的秦军作战。于是,秦王就率军班师回国去了。到此,陈轸的计谋大功告成。韩国成了牺牲品,如此保证了楚国暂时的安全。

狄青痛打铁罗汉

狄青从小失去双亲,一直与哥哥狄素相依为命。狄素是个贫穷、正直的庄稼汉。一天,狄青去给田里干活的哥哥送午饭。半路上,一个女子匆匆跑来告诉狄青:他哥哥同铁罗汉在河边动手打起来了。

铁罗汉是个游手好闲之徒。这天他喝醉了酒,就跑到田里找碴儿。他从一个老实农民手中抢过一个馍,这个农民想夺回自己的馍,于是两人便厮打起来,个头矮小的农民被铁罗汉摔倒在地。一直坐在一旁的狄素此时再也按捺不住,上去就给铁罗汉一拳,于是狄素和铁罗汉就打了起来。那个女子正去送饭,见此情景,便马上跑回来喊人。等狄青赶到出事地点,争斗早已结束,狄素正眉头紧锁地坐在一块石上喘粗气。只见不识水性的铁罗汉正在河中挣扎,他是被狄素一脚踹进河里的。狄青心想:若是这家伙淹死了,哥哥就要大祸临头,按宋朝法律,杀人要偿命。于是狄青立即跳下河去救铁罗汉。这时,铁罗汉已经扑腾得筋疲力尽了。突然间,他发现来了救星,便使尽全力伸出手,一把死死抓住狄青破衣衫的领子。只听“嘶”地一声——铁罗汉把狄青的衣领拉了下来。狄青赶忙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向岸边。与此同时,他在铁罗汉耳边低声说道:“俺狄素救你一命。”

铁罗汉喝了很多水,神志已经不清。他无法搞清究意是谁救了自己。将近岸边时,他便失去了知觉,躺在那儿像个死人一般。

“俺打死他了,”狄素对弟弟说:“俺得偿命,你管这闲事干吗?”说着流下了眼泪。

“哥,你放心,他只是一时失去知觉,不会死的。”狄青安慰哥哥道。

“可我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人打伤,凭这一点,衙门就会罚我赔钱的。”

这时,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他们纷纷安慰狄素,别担心,我们会为你说情的。

村长此刻也赶到了出事地点。他喝道:“狄素!朝廷有法,不准斗殴,谁惹事打死人,谁就要偿命。”

狄素呆呆地站在那儿,等着被抓。

“等一等!”狄青挺身而出。

“小子,你敢反对?”村长沉着脸对他道。

狄青大声说道:“你全弄错了。事情明摆着,铁罗汉欺负一个弱小村民,我出于旁观者的责任感,一怒之下帮了弱者。这个流氓(指铁罗汉)自己不小心,差一点淹死,是我哥哥把他拉上岸救了他。”

村长看着他半信半疑,又看看众人。几个村民马上大声说道:“没错,我们可以作证。”

狄青附和着:“你瞧,他手里还抓着我的衣领呢!”

村长蹲下身去扳开铁罗汉的手,果然那破衣领被他紧紧捏着呢。村长想让人把狄青绑起来,可狄青又叫了起来:“还不知铁罗汉是死是活呢?”

“好吧,现在就搞清楚。”村长无可奈何。

狄青敏捷地跑到铁罗汉身边,骑在他身上,开始揉铁罗汉的肚子。很快,铁罗汉张开了嘴,大口大口地吐黄水。又过了一会儿,他醒了过来。狄青趁机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铁罗汉摇摇晃晃爬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向狄素。他双膝跪倒作揖,口中念叨:“多谢你的救命之恩……”一连说了几遍。

狄素觉得非常意外,一场暴风雨本来已降临到自己头上,现在却一下云开雾散了。看热闹的人见没事了,也就各自散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狄素问弟弟:“铁罗汉为什么要感谢我救了他的命?”

狄青答道:“铁罗汉抢人馍馍,又和你打架。他是喝醉了,对这些事根本记不清。后来我救他时,位置是在他身后,我对他说:‘俺狄素救你。’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我又轻声告诉他:‘你应该去感谢狄素。’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狄素深为赞赏狄青的机智,帮自己躲过了一场大难。此时的狄青只有15岁。

舍身保国的完子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了大权,当时齐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内部的百姓怨气很大,外部诸侯不服。田成子因上台“名分不正”,所以,对此一直苦无良策。

祸不单行,越国借口说他篡权诸侯,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一看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有的说:“越国来犯,实属欺人太甚,我国虽兵力不如越国强大,但可以动员全国军民,共同迎敌。”有的说:“时下国内人心浮动,许多臣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大王的恩惠。如果倾城出动,恐怕难得民心,难以服众。”有的建议:“大王何不效仿他国,割让几个城池给越国,或可免动干戈。”争来争去,田成子都觉得不是破敌良策。他心里捉摸:倾城出动迎敌,不仅耗费国力太大,而且仅靠一批善战勇士带领老百姓去打仗,不一定能获胜,现在自己地位又不太稳定,闹不好还会出现反戈一击的局面。割让城池也非上策,自己刚刚掌权,就舍城丢池,将来难以建立威望,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