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没有专家,只有赢家和输家。
——华尔街格言
只有退潮时,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沃伦·巴菲特
50多年前,一名股市门外汉写了一篇关于股票的短文,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从此,精巧的金融理论大厦被建立起来,而这名门外汉也被推上神坛,被誉为“被誉为现代投资学之父”。
坍塌的华尔街之墙
有效市场(EMH)的假设上,传统金融理论的大厦主要由如下模块构成:
马柯维兹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
夏普、林特纳、莫辛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
米勒和莫迪利安尼的套利定价理论(APT)
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opt)
传统金融理论只是研究理性投资者在同一风险下期望收益最高或同一收益水平上期望风险水平最低的投资组合。
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人,公司,理论走下神坛,也为人们重视行为金融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如果说“9·11”事件中双子塔的倒掉,是冷战结束后最能折射出国际新格局的事件。那么,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宣布破产,无疑是大萧条之后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事件。它象征着传统金融理论大厦的坍塌,折射出传统金融理论和秩序的困境。
1.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
1952年,有个名叫马柯维茨年轻人,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短文。那一年,马柯维茨才25岁,还是芝加哥大学一个不知名的毕业生。
《投资组合的选择》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别人的观点,准确地说,应该是“化用”,因为作者并没有注明这些观点的出处。至于原因,作者说,忘记到底谁提出的了。
但这并无伤大雅,因为这篇论文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马柯维茨第一次给出了风险和收益的精确定义,通过把收益和风险定义为均值和方差,马柯维茨将强有力的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投资组合的选择》被视为是现代金融学的第一个突破,这篇论文使得马柯维茨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里·马柯维茨(1927-),被誉为现代投资学之父。其主要贡献是,发展了一个概念明确的可操作的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投资组合的理论――这个理论进一步演变成为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的基础。
马柯维茨“经济人”坚定拥护者。他的观点反映了“二战”后早期的时代精神,那时许多社会学家开始着手复兴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对于度量的信仰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有关世界上的问题一定能够被解决的信心。
命运真的非常偶然与难测。马柯维茨最初研究“证券组合的选择”的时候,对股票市场还一无所知;作为一个25岁的大学生,他那时正在线性规划这个新兴的领域中做研究。
某天,当马柯维茨正准备向他的导师请教其博士论文时,又来了一位客人拜访他的导师。
这位客人是一位股票经纪人,三人相谈甚欢。正所谓干啥要喝啥,这位股票经纪人心血来潮,建议马柯维茨不妨把他正在研究是线性规划理论应用到投资领域。
马柯维茨的博导也很赞成股票经纪人的创意,尽管这位导师对股票市场同样是个门外汉,但他却将马柯维茨引荐给了一位懂股票的教授。
这位内行教授建议马柯维茨阅读约翰·伯尔·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一书,这本书其实是威廉姆斯的博士论文,在金融和工商管理方面比较有影响。
威廉姆斯在20世纪20年代是一位事业十分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但是,1932年在他30岁时,他回到了哈佛大学成为了一名研究生。之所以“百战归来再读书”,是希望能够找出产生大萧条的原因。现在,从他的研究成果来看,他并没能做到这一点。
马柯维茨认真阅读了《投资价值理论》一书。这本书的开篇就震住了他:“在当前的市场价格下,不同股票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是不同的……相反,投资者会寻找‘价格最优’的股票。”
许多年后,马柯维茨回忆说:“我被同时注意风险和收益的理论惊呆了。”这种“理论”在现在看来极为寻常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没有人对这种理论感兴趣。
但是,马柯维茨不同意威廉姆斯关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只专注于一个目标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只能将赌注押在看上去“价格最优”的投资产品上。投资者的投资是多样化的,因为投资的多样化是对付投资方差的最佳武器。
马柯维茨认为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主要好处在于降低个股的价格波动.可以说,多样化的战略性作用是马柯维茨理论的核心思想。
马柯维茨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可以简化为平衡两个因素,即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及其方差。风险可以用方差来衡量,通过分散化可以降低风险。投资组合风险不仅依赖不同资产各自的方差,而且也依赖资产的协方差。这样,关于大量的不同资产的投资组合选择的复杂的多维问题,就被约束成为一个概念清晰的简单的二次规划问题。即均值-方差分析。并且马柯维茨给出了最优投资组合问题的实际计算方法。
马柯维茨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这一理论提出标志着现代投资分析理论的诞生。马柯维茨的理论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在此后的岁月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利用数量化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组合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投资管理方法,并使之成为投资学的主流理论。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0世纪60年代初期,金融学家们开始研究马柯维茨的模型是如何影响证券估值,这一研究导致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eModel,简称为CAPM)的产生。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由马柯维茨的学生夏普(WilliamSharpe,1964年)、林特纳(JoneLintner,1965年)和莫辛(Mossin,1966年)根据马柯维茨最优资产组合选择的思想分别提出来的,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称为SLM模型。
但是,导出这个模型需要基于几个假设,其中一些假设显得过于理想化,因而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道格拉斯·霍奇森(DouglasHodgson)首先对资产定价模型的经验检验提出批评,并于1969年在两个方面找到证据。
此后,理查德·罗尔(RichardRoll)的发现也很有影响,他声称,既然真实的市场组合永不可察,那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永远不可检验,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算不上用于证券定价的完美模型。这促使金融学家去寻找新的金融经济学理论。
3.套利定价理论﹝APT﹞
1976年,美国学者斯蒂芬·罗斯在《经济理论杂志》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资产定价模型,此即套利定价理论(APT理论)。
斯蒂芬·罗斯
套利定价理论用套利概念定义均衡,不需要市场组合的存在性,而且所需的假设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更少、更合理。
但是,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样,套利定价理论仍然假设:
投资者有相同的投资理念
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并且要效用最大化
市场是完全的
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同的是,套利定价理论不包括以下假设:
单一投资期
不存在税收
投资者能以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
投资者以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为基础选择投资组合
4.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opt)
20世纪70年代初,斯克尔斯与他的同事、已故数学家费雪·布莱克(FischerBlack)合作研究出了一个期权定价的复杂公式。
与此同时,默顿也发现了同样的公式及许多其它有关期权的有用结论。
最终,两篇论文几乎同时发表。所以,布莱克-斯克尔斯定价模型又叫布莱克-斯克尔斯-默顿定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