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30096700000002

第2章 中外文学发展历程(1)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远古至秦统一中国前的全部文学。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远古文化,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作为中国文学最早的两种体裁:原始神话和包孕在原始歌舞之内尚未独立出来的诗歌,便在当时人民群众的集体口头创作中诞生了。到了奴隶社会,历史打开了文明时代阶级社会的大门,文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夏朝文化渺茫难知,《尚书·汤誓》中写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僭亡”,或许是夏民诅咒奴隶主的歌谣。殷商时发明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这一时期的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和殷周之际的《易经》中,出现了散文的萌芽因素与诗歌的片段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历史导演了武三克殷、成康之治、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幽王戏侯、平王东迁、诸侯争霸等一幕幕悲壮的戏剧。反映这种历史进程与回流及周人心态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于此时,它成为了解周族历史、认识周代社会、体验周人情感的一部百科全书。散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告体散文《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论说散文《老子》和《论语》等,都是这一时期散文方面的可喜收获。

公元前5世纪,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地主阶级的登台执政、士阶层的空前活跃,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迎来了散文勃兴的黄金时期。总结经验、纪录历史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论辩说理、陈述政见的《孟子》、《庄子》、《墨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以新的风格出现在文坛之上,无论就深刻的思想内容、严密的思辩逻辑而言,还是就浓郁的文学意味而言,它们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在南国的土地上,崛起了一个泱泱大国楚国。在其融合南北文化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南方文化体系的摇篮中,孕育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文学家屈原。他以自己富于南方色彩的不朽诗篇,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崭新一页。先秦文学生气勃勃的开创精神,众多的文学体裁和作品,丰富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千古绝唱的两汉文学

继短命的秦帝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汉帝国时代。在刘汉王朝的400余年统治期间,既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全盛、宣帝中兴、光武崛起、明帝安平等几个稳定时期,也发生了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外戚宦官之争、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多次政局危机。在思想界,则由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王霸杂用的儒术、强调道地的孔门学说的纯儒学、完全谶纬化了的今文经学先后占据着主宰地位。两汉文学即反映了兴衰升沉的汉帝国的社会情态和精神风貌。在两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汉赋,是汉代文人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自枚乘《七发》奠定了大赋的体制后,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人描写苑囿、京都之类的大赋便逐渐成为汉赋的正宗代表。它们以侈丽闳衍的语汇、铺张扬厉的笔法,夸饰江山的壮丽、物产的丰饶,歌颂汉家功德、天子权威,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人抒情言志或咏物寄意的小赋,则反映了赋风转变的趋势。汉代散文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历史散文成就引人注目。正史类产生了《史记》这部千古绝唱,它在传记文学方面创立的丰功伟绩一直彪炳文坛。向与《史记》并称“史汉”的《汉书》中某些人物传记亦富特色。《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杂史虽非信史,但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论说散文中,从汉初陆贾、贾谊、晁错到“汉末三子”王符、崔塞、仲长统,都以策疏或政论著称;而刘向、王充等人则以论学之文名世。他们的文章或沿袭纵横流风、或蒙受辞赋影响,或尚科古,或趋绮丽,表现了各自的风格。汉代是诗歌继往开来、探索创新的时代。

在纷纷问世的各种诗体中,成就最为显著的是乐府诗与文人五言诗。乐府诗中也有文人作品,但多为庙堂乐歌,佳作极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是乐府诗中的精华。它们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侧面。其中涌现出来的不少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等,以及很多手法新颖的抒情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颇大。文人五言诗是在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产生于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它们与乐府民歌一道,掀开了后世五言诗繁荣与发展的序幕。

3.纷繁多变的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近40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最为混乱的时期。其间战乱连年不断,国家四分五裂,封建王朝频繁更替,阶级矛盾和********尖锐复杂,社会局势的沧海桑田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各种哲学、宗教纷纷兴起,取代了儒家独霸的地位。处于这种环境和氛围中的文学也现出纷繁多变的形态。

汉末建安时期,出现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潮。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隅、刘桢、蔡琰)等人反映现实的诗作刚健慷慨,形成后世所谓的建安风骨,把五言诗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高度。辞赋、散文及文学批评也都有较大的发展。曹魏正始年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文学虽然带有老庄哲学的色彩,但基本上倾向于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司马氏代魏自立后,暂时统一了全国。在西晋这50余年间,文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以傅玄、张华为代表的晋初诗人及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太康人,大抵刻意追求俳偶词藻,片面讲究形式华美。成绩较为突出的左思及西晋末刘琨、郭璞等人,他们的某些作品尚能追踪建安风骨。文学批评的力作《文赋》也产生于此时。晋室南渡后,玄言诗长期统治着文坛,直至晋末杰出的诗人陶渊明脱颖而出,才打破了东晋文坛空虚沉闷的状态。陶渊明以平淡自然、意境高远的作品,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力。

这一时期许多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已初具规模。南朝时期,诗歌方面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宋谢灵运、齐谢垗等所代表的山水诗歌,开拓了诗歌表现的新境界,较玄言诗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宋鲍照发扬了乐府精神,作品成就突出,对七言诗的发展影响很大。齐梁出现的重视声韵格律的永明体,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过其诗风却有些柔靡卑弱。骈文和赋也很发达,华丽精工的骈文几乎遍及文学领域。赋则兴起了俳赋。小说继志怪之后又出现了以现实人物言行为描写对象的轶事小说集《世说新语》。文学批评成绩更为卓越,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北朝文学一般说逊于南朝。民歌成就最大,它们题材广阔,并具备北方民族豪爽遒劲的风格,《木兰诗》即为其中的杰作。散文产生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一些名著。诗赋大都步南朝后尘亦步亦趋,唯庾信可称为集南北之大成的作家。

4.百花齐放的隋唐五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面,由于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寓言、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说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打破六朝志怪小说格局、独具机杼、富于文采与意想的传奇作品。除了这些前代已有的文体在这个时期获得推陈出新的辉煌成就之外,变文一类通俗讲唱文体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词的从民间到文人,从萌芽到成熟,更为后代文学的新发展开拓了道路。

隋朝前后只统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旧人,受南朝文风影响极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因此浮艳****文风仍然泛滥文坛。但是由于隋初国势增强,对外战争取得一定胜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之风;隋初的一些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歌中也曾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新刚健的作品。这又表明隋代文风开始向唐代过渡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诗歌、散文、小说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二干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它歌咏了重大的政治题材,也描写了社会的一般习俗风尚。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李白、杜甫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屹立并峙的高峰,而且他们的一些杰出的诗歌,还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无不齐备,这些形式,上承风骚,下启词曲,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唐人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空前,而且也几乎可以说是后人所难以企及的。以后宋、元、明、清各代的诗歌,都把唐诗当作他们学习的榜样。

5.婉幻奇丽的宋代文学

两宋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北宋初期的文学基本继承晚唐五代浮靡的作风,片面追求声律的和谐与词采的华美。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诗文,晏殊、张先等的词,就是在这种文学风气之下产生的。

这些出身于中下层地主阶级通过科举参加政权的文人,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在文艺上的表现必然和那些一味为北宋王朝********的御用文人有别。正是这样,在北宋初期的柳开、王禹傅等作家已有意继承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的传统,企图纠正晚唐五代以来文艺上的颓风。到仁宗庆历时期,一方面由于北宋王朝将近百年的统治,为封建文化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内外危机的加深,促使文人对于现实的关心,诗文革新运动就在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领导之下,取代西昆派的地位,成为北宋文学的主流。此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诗文的造诣各有不同,却都是在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辉煌成就的。

北宋欧苏等大家是韩柳百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韩柳的大部分著作文从字顺,成为后来文人学习的典范;但他们本身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汉魏以来辞赋家的习气,部分篇章过分追求字句的雄奇精炼,甚至近于生涩。

宋诗从王禹僻起就注意向杜甫、白居易学习,努力把诗歌引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诗歌上也接受了韩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求以诗歌“叙人情,状物态”,反对西昆诗人的无病呻吟,艺术上要以清丽平淡的风格纠正西昆诗人的浮艳作风,这才开始表现了宋诗的独特面目。

北宋陷落南宋建立以后,这种残酷的现实首先在诗歌创作中得到反映。当时江西派的重要作家如陈与义、曾巩已经在诗里表现了伤时念乱的心情,到陆游更继承从屈原到杜甫的爱国主义传统,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抗敌御侮的要求,并在更大的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脱离现实的倾向。

不论散文也好,诗歌也好,比之唐人,宋人就带更多的封建说教意味,这是和宋人的道统观念和理学思想分不开的。

宋词最初继承晚唐五代婉约绮丽的词风发展。然而由于北宋封建文化的高涨和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在范仲淹、欧阳修等部分作品中,即景抒怀,气象已自不同。到苏轼更矫首高歌,时见奇怀逸气,在婉约词家之外别立豪放一宗,开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爱国词家的先河。尤其是辛弃疾的作品,悲歌慷慨,志气昂扬,足以警顽起懦,激励人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两宋词家的最高水平。

北宋的城市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在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等大都市里出现了一些群众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于”,经常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使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继承唐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取得极其重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