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输什么不能输心情:情绪决定办事的成败和输赢
30348100000031

第31章 宽恕他人包容为怀,多个朋友多条路(2)

争吵除了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面前破坏自己的形象外,没有任何作用。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被对方知道,就有可能招致报复。现实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作乐,就认为是好朋友。而这种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这实在是幼稚的表现。所以,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绝交了也不要恶语伤人。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自己的温和有礼的形象。

人与人之间正是因为这些原则才建立起来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为人处世,先要养量

自古以来,学者都讲究养能、养学、养气、养德、养心、养量。为人处世,重要的是先要养量。

宋朝宰相富弼,处理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反复思考,因为过于小心谨慎,因此常有人批评他、攻击他。有一天,就在他马上要上朝的时候,有人让一个丫鬟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莲子羹送给他,并故意装作不慎打翻在他的朝服上。富弼对丫鬟说:“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然后从容地换了朝服。

人有一分容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多一分人缘,必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希望是人生幸福的前奏,因此,学会了养量,也就学会了如何使自己幸福。

相传古代有位智者,一日夜晚在院子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弟子违规越墙出去溜达了。智者并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弟子翻墙,黑暗中踩着智者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弟子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弟子意料的是师父并没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智者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或做对你不利的事,此时,你想伺机报复,还是宽容?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地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此时你想从此分手,还是宽容?冷静地想一想,还是宽容为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这种宽容,指的是对于别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宽容政策,有效地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可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状。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化解或消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先选择交往的对象,其后视情况决定交往的程度。有的朋友在特定时空中如鱼得水,换个环境则船过水无痕。唯有知音,历经岁月沧桑而更加灿烂,双方的付出却是先决条件。

好朋友里面,一定要培养出一个知己,不要以为你有多么八面玲珑,到处是朋友,最后真心对你的,只有一个。

林肯曾说过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朋友,便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古人很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当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

实际上,每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们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明代学者苏竣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如此划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帮助并患难与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利则来、无利则去,还有可能乘人之危损人利己的贼友,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结交的。

法国科学家法拉第说:“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朋友,可以通过一个与他交往的人去了解他。因为一个饮食有节制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酒鬼混在一起;一个举止优雅的人不会和一个粗鲁野蛮的人交往;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和一个荒淫放荡的人做朋友。和一个堕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极低,有邪恶倾向,并且必然会把自身的品格导向堕落。”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能学会嗥叫。”

即使是和普通的、自私的个人交往,也可能是危害极大的,可能会让人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形成保守、自私的性格,不利于勇敢、刚毅、心胸开阔的品格形成;甚至很快就会变得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原则性丧失,遇事优柔寡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精神状况对于想有所作为或真正优秀的人来说是致命的。

与那些比自己聪明、优秀和经验丰富的人交往,我们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阅历。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改进自己的生活状况,成为他们智慧的伴侣。

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华,自己的心灵也被他们照亮。

马丁的生活,似乎完全是受了一个初中学习时的朋友的影响。

马丁是一个相当愚笨的学生,但他父亲还是决定让他接受大学教育。在剑桥大学里,马丁认识了在初中的一位伙伴。

从此以后,这位稍长的学生成了马丁的指导教师。马丁能够应付自己的学业,但是仍然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偶尔会发泄自己难以抑制的愤怒。他这位年纪稍大的朋友却情绪稳定,富有耐心。他时时刻刻照顾、指导和劝勉自己这位易怒的同学,他不允许马丁结交邪恶的朋友,劝马丁认真学习。这不是要得到别人的称赞,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这位朋友的帮助使马丁在学习上进步很快,在第二年圣诞节的考试中他名列年级第一名。

后来,马丁成了一位传教士,给了很多人以无私的帮助。

如果马克思没有选择恩格斯这位真诚的朋友,他恐怕就不会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建立起他的理论学说,也就不会有伟大的著作《资本论》。

所以,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朋友之间的行为总是互相影响。令人奇怪的是,善行总是产生无数的善行。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会产生波纹,而这些波纹又会产生更大的波纹,如此连绵不断,直至最后一道波纹抵达岸堤。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是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别,友谊不可能长久的,早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个典型例子,管宁热衷于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必然的。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择友比作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感染上他的气质。

“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与其出污泥而不染,何不从一开始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应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

当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朋友也不能求全责备,自己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而朋友又是双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为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相交贵在有所补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择友之道,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为其所拘束,对友人过于苛刻。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朋友可多交,不可滥交。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活中,每个人常常有不满足。那么,人究竟想得到什么呢?人自己也不知道。谚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条蛇虽然非常细小,可是一旦它有了贪心,就会不顾自身条件地去想着如何吃大象。

人和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们不要只想到自己,却不考虑他人,否则不择手段地损害别人,到头来通常是两败俱伤。

在社会上,人们为了生活或为了生活得更好,总要与人争些什么,如果太过了,不免两败俱伤。

畸形的怪圈,为何走不出去?执迷不悟,画地为牢,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实,本来简单的事情,因为选择的手段不对,就大错特错了,将自己乃至别人带进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