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近代战争
30406700000021

第21章 中日甲午海战

这是指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交战双方海军之间所发生的诸次战斗。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加紧扩军备战,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难为借口,派兵3000余人,在其“孟春”号、“日进”号、“筑波”号等军舰护送下,登上中国台湾岛,野蛮屠杀我高山族同胞。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加之日军实力当时还不太强,在其侵台部队中又瘟疫流行,遂被迫撤兵。清政府向日本赔款白银50万两,使日本政府初次尝到了“甜头”。1875年,日本的“云扬”号等军舰闯到朝鲜海域挑衅,并于次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一直向中国称臣的琉球王国。1882年和1884年,日本两次在朝鲜策划政变,并出兵朝鲜。1887年,日本在派间谍搜集大量中国情报的基础上,制定了《征讨清国策》。为了实现侵华野心,日本极为重视发展军队,特别是海军。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国家总支出的12.37%;1893年,天皇下谕节省内廷经费,文武宫员交纳1/10俸禄作为造舰费。日本军方认为,击败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是侵华战争成功的关键。

到甲午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已有新式海防舰3艘、巡洋舰8艘、炮舰7艘,加上其他舰只计31艘,另有鱼雷艇24艘,共近6万吨。日本的舰艇大部是新建的,其航速快,火力强,而且装有较多的速射炮;日海军官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那时的中国海军编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共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其排水量共为8万余吨。中国军舰多数舰龄较长,航速较慢,而且弹药不足,缺乏新式火炮。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道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请求清政府派兵。6月4日,北洋舰队的“济远”号、“扬威”号及“平远”号进驻仁川港。6月6日,中国首批陆军也到达朝鲜。日本见中国舰队出兵朝鲜,认为时机已到,决心与中国开战。6月5日,日军成立大本营,并于当天派出400名海军陆战队入朝。至同月16日,已有1个日本混成旅团在朝鲜登陆。到6月底,在朝日军已达1万人,军舰8艘,大大超过在朝的清军兵力。东学道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议双方都从朝鲜撤兵。但是,日本予以拒绝,并继续向朝鲜增兵。7月19日,日本海军编成联合舰队,随即开赴朝鲜海面,准备寻机对中国海军开战。

在这种情势下,清朝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仍把和平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上,未从军事上进行认真准备,甚至下令从朝鲜撤回军舰,以求避免与日本海军发生冲突。这样一来,日本海军便在朝鲜西海岸轻易地取得了前进基地。李鸿章的妥协退让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使驻朝清军处境危急。面对这种形势,在舆论的愤怒谴责下,李鸿章又不得不向朝鲜增派援兵。为此,清朝政府从陆海两路调兵入朝。7月23日,日军大本营密令其联合舰队司令长宫伊东佑亨,袭击丰岛附近的中国护航队。于是,7月25日发生了中日丰岛海战。日本海军初战得手,狂妄叫嚣:要“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

中国海军为了加强华北沿海各港回的防卫,自7月27日至8月9日,先后3次派舰队巡弋大同江口。8月10日,日舰队进至旅顺、威海海面进行袭扰,我北洋海军则决定将主力从朝鲜海域撤回。9月12~15日,北洋舰队主力在旅顺、大连、成山角一带海面巡逻。李鸿章的意图是以北洋大舰在海上吓退日舰,根本没有决战的打算。而日本联合舰队已驶入黄海,正在寻找北洋舰队的主力,企图一决雌雄。

9月17日中午,在中国辽宁大东沟以南海面,北洋舰队再次遭到日本海军的袭击,发生中日黄海海战。这次海战后,北洋舰队撤人旅顺港,受伤各舰修复后返回威海卫。李鸿章夸大了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损失程度,命令海军:“不得出大洋开战”。北洋各舰只能在威海、旅顺附近水域活动,日本海军从而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

10月24日,日本陆军第1军突破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日本陆军第2军也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护送下,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11月7日,大连守军溃逃,日军轻取大连。22日,日军又攻陷了旅顺。当旅顺告急时,丁汝昌亲自到天津谒见李鸿章,要求率北洋舰队驰援旅顺。李鸿章却严令丁汝昌“保船避战”,并称:“汝善在威海守卫,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日军占领辽东半岛之后,侵略军又把进攻矛头指向山东半岛,其主要目标在于消灭北洋舰队。

1895年1月18日,日军3艘巡洋舰驶至山东登州海面实施炮击,以转移清军视线。而日本陆军第2军却于1月19日至23日间分3批在荣城湾登陆。日本联合舰队全部出动,为其护航和掩护登陆。北洋舰队未能出海袭击登陆之敌,坐失战机。

1月25日,占领荣城之敌开始向威海卫进攻。30日,日军攻下威海卫南帮炮台群;2月2日,又占领了北帮炮台群和威海卫城。随后,日本陆海军联合进攻困守刘公岛的北洋舰队。面对敌军的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广大官兵孤军苦战,多次击退敌军舰艇的攻击。2月11日,在敌军连日进攻下,北洋舰队的“定远”号、“来远”号等舰艇先后被击伤或沉没,弹药将尽,伤亡激增,援兵无望,少数败类哗变,丁汝昌自尽殉节。此后,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炳交出残余舰艇11艘和刘公岛诸炮台,向日军投降。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侵华日军连续攻占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腐败的清廷惊恐万状,遂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出面议和,使日本侵略者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日军将他在这次战争中使用联合舰队实现战略任务的基本经验概括为3条:第一,黄海之决战,显示了海战的基本特点;第二,黄海一战夺得了制海权,从而保障陆上作战的顺利实施;第三,歼灭对方舰队,即可迫其放弃继续作战的信念。这3点经验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双方舰队的总决战来夺取制海权,从而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日本海军如此总结它的战争经验未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它首先忽视其中的政治因素。

显而易见,中国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道到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昏庸无能;只想求和,而不大力发动和组织军民坚决进行反侵略战争。其次是日本海军没有注意到当时的具体环境,即清廷政治上的投降主义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主义。李鸿章等人根本没有树立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始终执行消极防御方针。因而采取完全被动的战略战术。这些东西不仅捆住了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的手脚,更重要的是束缚了他们的作战思想,使之不能机警而锐敏地抓住有利战机,主动而灵活地打击与消灭入侵之敌。谁人要把这些特定条件下的作战经验视为永恒不变的一般军事原则,是注定要吃大亏的。